丹書鐵券,是古代皇帝跟臣子訂的一份契約,具有刑罰豁免權(quán),俗稱免死金牌。然而這個豁免權(quán)僅僅是理論上的,事實上,在歷朝歷代中,擁有免死金牌的大有人在,可惜他們當(dāng)中許多人卻死于非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朱元璋晚年,動輒屠戮開國功臣,收到過免死鐵券的人,十有八九被朱元璋處死,免死鐵券形同廢紙一張。
本文摘自:《羊城晚報》2016年08月10日B04版,作者:許亮,原題為:《不靠譜的免死金牌》
在漢代,劉邦帶領(lǐng)一群所謂布衣將相,奪得了天下。為籠絡(luò)人心,他賜給功臣們一張“獎狀”,上面寫道:“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這就是最早的丹書鐵券。意思是:兄弟們跟我出生入死了大半輩子,有了這玩意兒,你們和子孫都可以安心地享受榮華富貴了。不想后來形勢突變,淮陰侯韓信謀反,劉邦也不客氣,收回鐵券,韓信被賜死。
唐代起,鐵券改進(jìn)成嵌金工藝,據(jù)《輟耕錄》載:大唐賜給吳越王錢镠家的鐵券,形狀宛如瓦,高尺余,闊三尺許,券詞黃金鑲嵌。關(guān)鍵是刻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zé)”。免死金牌的稱呼就是這么來的??上М?dāng)時大唐已走到暮年,錢家并沒能享受到幾年特權(quán),不久以后亂世模式開啟,錢家后人抱著這塊免死金牌隱居山林。
到了明代,朱元璋建國后大量頒發(fā)免死鐵券,其“形如瓦面,刻誥文,皆鐫免罪、減死、俸祿之?dāng)?shù)”。所刻內(nèi)容相當(dāng)具體:賜券者名稱、功績大小、特權(quán)等級、皇帝的誓言等。多數(shù)寫明“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朱元璋晚年,動輒屠戮開國功臣,收到過免死鐵券的人,十有八九被朱元璋處死,免死鐵券形同廢紙一張。
清代廢除了免死金牌制度,卻派生了另一種形式——鐵帽子王,其擁有各種特權(quán)。但其實所謂“八大鐵帽子王”,也都過得不好。如代善靠出賣兒孫,夾著尾巴做人,活到了66歲,其他幾位各種橫死,平均壽命也只有三十來歲。
說來說去,免死金牌這些玩意,純粹是哄人開心不靠譜。臣子收受時須故作感激涕零狀,跪謝我主隆恩浩蕩,其實呢,心里十分不踏實,這伴君如伴虎呀,皇帝哪天一不高興,免死金牌就成了賜死金牌。
免死鐵券畢竟只是一件冷冰冰的物品,真正掌握生死的還是皇權(quán),利益與名譽(yù)面前,所有的承諾都僅是華麗的謊言,當(dāng)真正涉及到利益與名譽(yù),免死鐵券一點忙都幫不上。
免死鐵券其事
朱元璋由一位放牛娃到九五之尊,離不開諸多文武將相的鼎力相助,于情于理,他做上了皇帝,自然也得為這些文武將相進(jìn)行賜封。
洪武三年,朱元璋為了表彰開國功臣,給他們加官晉爵,封了六國公二十八侯爵,總?cè)娜?,同時還一口氣賜下了三十四塊免死鐵券??梢哉f,這是當(dāng)時皇帝對臣子的最高賞賜,畢竟這東西在名義上,關(guān)鍵時刻可以保命。
不過,在后來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時候,免死鐵券卻變成了廢鐵一塊。開國功臣之中,竟然沒有一人享受到免死的特權(quán)。這就不禁讓人疑問,朱元璋是怎么繞過免死鐵券,如此肆無忌憚地殺人的?
其實這個也非常簡單,因為朱元璋是一國之君,規(guī)矩都是他定的,自然他就擁有這個免死鐵券的最終解釋權(quán)。
比如,當(dāng)時有一位叫朱亮祖的開國功臣,他被封永嘉侯,鎮(zhèn)守廣東時,與當(dāng)?shù)睾缽?qiáng)勾結(jié),胡作非為,還誣陷同僚,使得朱元璋冤殺了番禺縣令道同。后來朱元璋察覺后,將朱亮祖及其長子朱暹鞭撻至死,以侯禮葬。
朱元璋將朱亮祖及朱暹鞭撻至死,可這父子倆當(dāng)時手里是有免死鐵券的,而且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的功臣還都健在,朱元璋厚葬了朱亮祖父子后,對外宣稱自己本不想殺他,就是想懲罰他一下,沒想到朱亮祖父子這么不經(jīng)打,有了這解釋,就變成了朱元璋失手殺人,并不是免死鐵券不好使。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殺戮功臣的時候,盡是鉆免死鐵券的漏洞,因為他在頒發(fā)免死鐵券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只要不是謀逆造反,都可以免死。因此朱元璋想要除掉他們,就只能用謀反這個理由,所以當(dāng)時的胡惟庸案、藍(lán)玉案就給了朱元璋一個很好的機(jī)會。
在兩個案件中,朱元璋把大批開國功臣?xì)⑺溃碛山允侵\反,就算他們手里有免死鐵券,也只有死路一條。
經(jīng)過這兩次大清洗,使得持免死鐵券的開國功臣,只剩下了寥寥幾人,他們以為只要處處小心謹(jǐn)慎,便能逃過一劫,誰知朱元璋到了晚年,為了給朱允炆鋪平道路,直接忽略了大臣們手里的免死鐵券,想方設(shè)法的找借口除掉他們,以至于在這些功臣之中,最后只剩下湯和一人。
朱元璋的這種做法,充分詮釋了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只要皇帝想讓你死,不管之前有什么承諾通通都不好使。
小說《水滸傳》的第九回“柴進(jìn)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寫店主人介紹柴進(jìn)時說:“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jìn),此間稱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fēng)’。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武德皇帝欽賜予他‘誓書鐵券’在家,無人敢欺負(fù)他……”五十二回中柴進(jìn)也提到:“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孫,家間有先朝太祖誓書鐵券?!?br>
這里說的“誓書鐵券”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有了它就無人敢欺?
籠絡(luò)功臣的工具
《水滸傳》中的“誓書鐵券”,即是通常所說的“丹書鐵券”的一個異稱。漢代用丹砂填字,故《漢書》作“丹書鐵契”;后梁用銀粉填字,故《資治通鑒》作“銀券”;遼代用金填字,故《遼史》作“金券”;《明史》則因鐵券可世代相傳而稱為“世券”。此類名目繁多的稱呼指的都是一個東西,是君主賜予勛貴功臣免罪免死的一種憑證,因取堅久之意,遂以鐵鑄之。
丹書鐵券的發(fā)明人大概是漢高祖劉邦。許慎的《說文》里說“符,信也”。先秦時代,符節(jié)是古人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古代君王分封諸侯、功臣或會盟時都要以竹符為信征,剖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其一。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與之剖符作誓,大概是覺得竹木易朽,不足以表達(dá)自己永有天下的愿望及使功臣世世代代永享富貴爵祿的決心,遂易之以鐵,試圖提高它的可信度。如此說來,新出現(xiàn)的鐵券其實就是一種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符節(jié)。
史書記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即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書寫在鐵券上,裝進(jìn)金匱,藏在用石建成的宗廟內(nèi),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正本的安全。鐵券狀如瓦形,兩券合而為一整體,左券頒發(fā)給功臣、重臣,右券藏入皇家內(nèi)府或宗廟內(nèi),遇到特殊情況,將兩券合在一起,以檢驗真假,防止偽造。
漢高祖發(fā)明的丹書鐵券中的誓詞有“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雖然皇帝信誓旦旦,但鐵券中并沒有對功臣免罪免死等許諾,持券者往往以細(xì)故獲罪,犯常刑亦不得赦免。譬如韓信、彭越都是功臣,結(jié)果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至于功臣子孫更無免罪特權(quán),稍觸刑律,即繩之以法,如陳平的后裔“(陳)何搶人老婆(坐略人妻),結(jié)果被處以死刑(棄市)”。司馬遷曾作統(tǒng)計:“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到了太初(漢武帝年號,前104-101年)年間,只過了一百年,眼下只有五個功臣后裔還封為侯爵,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丟了性命、亡了封國。由此可知,漢代鐵券并不能起到護(hù)身符的作用,僅是皇帝頒給臣下的一種封侯的憑證及榮譽(yù)。
明文規(guī)定的免罪符
自漢高祖開啟用鐵契褒獎、籠絡(luò)勛功之臣的先例,這種政治策略和手段對于鞏固和加強(qiáng)統(tǒng)治權(quán)力十分有效。自此,后世帝王紛紛仿效頒賜鐵契的做法,所謂“后代承業(yè),習(xí)而不改”。三國時期,為籠絡(luò)周邊少數(shù)民族,蜀漢對南中諸夷、曹魏對關(guān)隴氐、羌,都賜予鐵券與之會盟。
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仍,人人皆有朝不保夕之感,富貴世襲更無從談起。在這一時期,丹書鐵券的誓詞由漢初的世襲爵祿一改而為免除死罪,成為明文規(guī)定的免罪符。543年,東西魏在芒山大戰(zhàn),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坐騎中箭,險些淪為俘虜,關(guān)鍵時刻幸虧部將李穆救了宇文泰一命。宇文泰大加贊嘆,前后賞賜,不可勝計,仍感到不足以為報,于是“特賜鐵券,恕以十死”。所謂十死,當(dāng)然不是打電子游戲獎勵十條命,而是允許犯十次死罪不殺的意思。
隋唐之后,向臣下頒發(fā)鐵券越來越普遍,成為一種常制,就統(tǒng)治者賞賜的目的而言,不外乎表功與安撫兩類。唐朝建立初期的武德元年八月,李淵“論太原首功”時,沿襲舊制,賞賜恕死特權(quán)與開國功臣,《褒勛臣詔》中載“尚書令秦王(李世民)、尚書右仆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其余如長孫順德、柴紹、竇瓊等14人皆恕一死。
除開國功臣外,中興功臣以及皇帝的寵臣,甚至連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宦官都可被賜予鐵券。唐玄宗時期,時任范陽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被賜鐵券,隨后又被賜東平郡王,唐朝將帥封王自此開始。結(jié)果這位天字第一號寵臣發(fā)動了幾乎顛覆大唐江山的安史之亂。
滑稽的是,當(dāng)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平息的時候,唐廷對迫于形勢歸附的安史舊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人采取了安撫的政策,“皆賜以鐵券,誓以不死”,并皆以原職授之,使其分帥河北諸郡。朝廷希望通過頒賜免死鐵券安撫其心,早日恢復(fù)統(tǒng)一大局,然而這卻造成日后兵禍連接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藩鎮(zhèn)卻因統(tǒng)治者的姑息而愈加驕橫,“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
大歷十年(775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襲取周邊郡縣,后在朝廷出兵討伐下,田承嗣不得不上書請罪,因其勢力強(qiáng)大,唐代宗只有姑息,并再次賜其鐵券。田承嗣歸順后,叛逆反復(fù),朝廷為安撫其心,竟先后兩次賞賜其鐵券,朝廷權(quán)威隨之一落千丈。
有唐一代,免除受賜者叛逆罪之外的死罪一次或數(shù)次成為唐政府賞賜鐵券的一項主要內(nèi)容。頒賜的鐵券大多注明要恕受券者本人幾死。唐初為一般1到2次,后來竟高達(dá)9-10次,唐末,不僅受券者有免除死罪的特權(quán),還涉及寬宥其子孫死罪特權(quán)。諸如錢镠恕9死,子孫3死;韓建恕9死,子孫恕2死。
其中,唐昭宗李曄在公元897年賜給當(dāng)時的鎮(zhèn)海、鎮(zhèn)東節(jié)度使錢镠(五代時期吳越國建立者)的鐵券是迄今尚存最早的丹書鐵券?!捌湫稳缤撸呓裨跃糯纾熞怀咚拇缌?,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兩。蓋熔鐵而成,鏤金其上者”。
后世的鐵券多系參照這一鐵券制作的,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清高宗(乾隆帝)五個皇帝看過這一鐵券,并依其形制制出頒發(fā)給功臣、重臣。正因如此,唐、宋、明、清諸朝的鐵券形制是大體相仿的。
免死牌也免不了死
丹書鐵券最誘人之處當(dāng)然是可以免死,受券者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zé)”,及“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的特權(quán),但實際上允諾免死只是出于君主的意志,而君主的意志并不是那么始終如一的。
早在公元528年,北魏孝莊帝殺死權(quán)臣爾朱榮,不久爾朱氏起兵報仇,其弟爾朱世隆兵近洛陽。孝莊帝為了平息事態(tài),侍中朱瑞賜以鐵券,結(jié)果反被爾朱世隆奚落:“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這已經(jīng)一針見血地道出鐵券不足信的實質(zhì)。
唐朝大約一百人左右獲賜鐵券,結(jié)果非正常死亡人數(shù)超過四分之一,還有五分之一的人因史料記載缺漏不詳不知所終。到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滅亡后梁,自居為大唐正統(tǒng),結(jié)果他一共只賜了三份丹書鐵券,其中倒有兩人(郭崇韜、朱友謙)隨后無辜被殺。朱友謙的妻子張氏臨刑時拿出丹書鐵券,說“這是皇上當(dāng)年所賜,我不識字,不知上面刻的是什么”,監(jiān)刑官當(dāng)然知道鐵券上刻的是什么,只能無言以對,遂使“百口涂地,冤酷之聲,行路流涕”。剩下的一位鐵券持有人李嗣源也差點不得逃生,最后被迫發(fā)動兵變?nèi)∏f宗而代之。
宋明時期,頒賜鐵券之風(fēng)更為盛行,已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明初朱元璋對賜券對象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范圍僅限于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且有嚴(yán)格的步驟。鐵券的規(guī)格也同樣體現(xiàn)出極其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根據(jù)大臣爵位之高低將鐵券定為七個等級,“公二等,侯三等,伯二等,高廣尺寸遞殺有差”。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頒賜了一大批“免死鐵券”。享受如此恩寵的大臣有:李文忠、李善長、馮勝、耿炳文、傅友德、徐達(dá)、湯和等。結(jié)果,那些拿到“免死鐵券”的開國元勛們,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權(quán),反而死于非命,太祖高皇帝的允諾竟然如此一分不值!
朱元璋真是煞費苦心,既要大封功臣,頒賜“免死鐵券”,又要大開殺戒,誅戮功臣;既要要消除皇權(quán)的潛在威脅,又要避免言而無信之譏。于是,在所有的“免死鐵券”中,都有類似這樣一句看似不經(jīng)意的話語:“除謀逆不肴,其余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庇辛诉@樣一個預(yù)先留下的后門,大殺功臣就談不上言而無信了。
于是,洪武二十五年,丹書鐵券里規(guī)定不能免除的(與胡惟庸一起)“謀逆”罪狀羅織完成;“出萬死,勛臣第一”、年已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一門七十多人被殺。這當(dāng)然是冤案了,李善長為朱元璋打天下,是第一功臣,假使幫助胡惟庸成事,也不過是第一功臣,又何苦謀反?
當(dāng)一個個功臣們被囚于檻車、押赴刑場時,這塊丹書鐵券又何曾起過絲毫作用,就連《水滸》里家有“丹書鐵券”的柴大官人最后也被小小的高唐州知府高廉屈打成招問成死罪。足見,“丹書鐵券”這樣的“免死牌”也并不是萬能的護(hù)身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1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南方人喜歡吃辣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