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屬萬斯同的名字,可是歷史是公正的,大家仍然記住了這位布衣入館的一代史家萬斯同,對此最有貢獻,更記住了萬斯同堅守“記者”職業(yè)操守的高尚情懷,成為千古的楷模。
當時,凡入史館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祿,但萬斯同赴京后,只寓居于徐元文家,不受官職,不受俸祿,以布衣身份入館修《明史》,擔任實際上的主編,前后達十九年。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報》2016年11月09日第B06版,作者:劉永加,原題為:《萬斯同的操守 史家之筆金不換》
古代那些秉筆直書的史官,稱為太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由他們來負責記錄帝王的日常事務及朝廷的大事,董狐、太史伯等為代表的好多太史,為了真實記錄當朝的史料,甚至遭到殺害,可是他們依然堅持不更改史實,其職業(yè)操守可敬可嘆。
后來,從西漢太史令司馬遷開始編纂《史記》,直到清代才形成了官修國史《二十四史》,這部皇皇巨著,卷帙浩瀚,翔實生動地記錄了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成千上萬的史官史家繼承董狐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真理,秉筆直書,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大量的心血汗水。
在漫長的《二十四史》修著過程中,史家史官們大都能夠堅持實事求是,以史實說話,不搞以稿謀私。但也不排除個別謀私現(xiàn)象,頗受爭議的陳壽索米公案,就是一例?!稌x書》中就記載了,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曾向丁儀、丁廙的兒子索取大米千斛,這兩人不給,得罪了陳壽,他就不給丁儀列傳。其人品和文品可見一斑。另外還有北魏的魏收,他編史時大量收受禮物和金錢,他所著的《魏書》,因此頗受后人詬病。
但是到了清初,卻出了一位不要國家俸祿,不收傳主后人賄賂,專心修成《明史》的史學大家萬斯同。萬斯同(1638-1702),浙江鄞縣人,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萬斯同幼年聰慧異常,十四五歲時,他已遍讀家中藏書;十七歲那年,其父又送他跟諸兄一起受業(yè)于浙東學派的一代宗師黃宗羲,成為最得力弟子,熱愛明史的研究。后來有機會專門研讀了明十五朝實錄。為他以后編纂明史,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但是正如其師黃宗羲一樣,萬斯同也重氣節(jié),不愿為清廷的官。1678年,有大臣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他堅辭。1679年,大學士徐元文任修明史館總裁,又薦他入館,他開始仍不愿去,但老師黃宗羲覺得這是挽救明史的好機會,勸他赴京。送別時,黃宗羲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托布衣”的名言相贈鼓勵他。當時,凡入史館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祿,但萬斯同赴京后,只寓居于徐元文家,不受官職,不受俸祿,以布衣身份入館修《明史》,擔任實際上的主編,前后達十九年。
萬斯同對明史情有獨鐘,研究深入,編纂嚴謹。所以萬斯同堅持史實至上,絕摻不得任何渣滓。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載:有個運糧餉的官員,半路上遇到強盜,嚇得逃到山里而死。死者的孫子懷藏白銀,送給萬斯同,請求他把死者,附在《忠義傳》里。萬斯同說道:“史家之筆是中流砥柱,歪曲不得。你想讓我當?shù)诙€陳壽嗎?” 一脈相承的是,后來萬斯同的侄子萬言,又參加了《明史》的編撰工作,專門負責寫明崇禎長編。好多當時重臣的后人,紛紛入京賄賂他,求他美化其先祖,以減輕其先人的罪責,萬言當即嚴詞拒絕說:“史家之筆金不換,你們不知道我的為人,難道不知道我叔叔的為人嗎?”來賄賂的人都羞愧而退。
正是有了這樣的氣節(jié)和操守,萬斯同編著的《明史》在廿四史中,被看成除了“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以外最好的史著。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p>
盡管后來,因為種種原因,萬斯同的500卷本《明史稿》,被刪改編輯成332卷的《明史》,雖然沒有屬萬斯同的名字,可是歷史是公正的,大家仍然記住了這位布衣入館的一代史家萬斯同,對此最有貢獻,更記住了萬斯同堅守“記者”職業(yè)操守的高尚情懷,成為千古的楷模。
《明史》寫了什么內容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共計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書中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到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276年間的史實。《明史》內容詳盡,篇幅龐大,在“二十四史”中僅僅次于《宋史》??墒潜绕饋?,《宋史》的編纂只花了兩年零七個月,而《明史》的編纂所花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宋史》,也超過了以往編修的所有史書。
《明史》編撰完成后,許多史學大家對這部書做出了好評。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道:“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彼麑Α睹魇贰返耐瞥绾唾澷p溢于言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朝代之一。在明朝有一輩子貪玩的皇帝,不愿為君,跑到北方邊塞自封為“神武大將軍”,有皇帝不分晝夜處理政務,也有皇帝28年不上朝,有在朝廷上對皇帝破口大罵,視死如歸的清官海瑞,有敢為天下先,實施政治改革的政治改革家張居正,有大奸大惡的歷史罪人魏忠賢,也有抗倭救國的名將戚繼光,有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的吳三桂,也有至死不渝死死守住北疆國門的名將袁崇煥……《明史》忠實地記錄下了發(fā)生在明朝的這些事情。鑒于《明史》,清朝的統(tǒng)治者傳承了很多明朝的制度?!睹魇贰肪哂袠O高的歷史價值和崇高的史學地位。
人物生平
納蘭性德是滿族正黃旗人,其父納蘭明珠是當朝首輔,權傾朝野,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是,納蘭性德這位八旗子弟并沒有醉心于權術,卻對發(fā)軔于中原的古典詩詞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納蘭性德憑借其對藝術領悟的天性和聰穎絕倫的資質,在對漢文化的自覺吸收與再造過程中,把明末以來已趨向頹廢的詞的創(chuàng)作,再次推向了興盛。他在遍覽了唐宋名家的詞作之后,認為 “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繞煙水迷離之致?!彼倪@種審美情趣為他的詞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發(fā)個性的 *** 與展現(xiàn)才華的稟賦相結合,從而成就了他飲譽中原大地的藝術高峰。
姜宸英性情孤傲,納蘭性德雖出身貴族,卻主張個性的張揚,這是他與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溝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還有當時的一些名流如梁佩蘭,顧貞觀,吳天章,朱彝尊等人經(jīng)常聚會歡宴,吟詩填詞,他們避開官場的爭斗角逐,以詞牌唱酬作橋梁,既詠嘆明亡清興的無奈,又注重彼此間以文會友的情誼,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認為是清新秀雋、自然超逸的傳世之作。須知道,這類詞作的問世和流傳,是冒有極大風險的。這是因為,當時的時局雖漸趨穩(wěn)定,但還是有不少晚明遺民打著 “反清復明”的旗幟,暗中積極活動,不肯受制于清廷。也許是納蘭性德的特殊身份,也許是康熙忙于政務,沒有空暇去過問這些文人的活動,使他們的詞作在流傳后并沒有帶來嚴重的后果。
納蘭性德自幼學習射騎,文武兼?zhèn)?,?6歲中進士以后,就被授予三等侍衛(wèi),不久又升遷一等。就是這么個仕途通達,靈性十足的貴胄子弟,卻偏偏與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這使得他的許多宏偉抱負難以實現(xiàn),于是就有了 “向樽前,拭盡英雄淚”, “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等棄世嫉俗的作品。這種郁郁不得志的心態(tài)與當時姜宸英的處境十分相似,這也許就是兩人成為莫逆之交的環(huán)境因素。
康熙24年 (1685年),納蘭性德在與姜宸英,朱彝尊、顧貞觀等人聚會豪飲后,又作了 《夜合花》一詞,詞完便猝然而逝,年僅31歲。摯友的突然病故,使姜宸英悲痛欲絕。一連幾天,他茶飯不思,淚涕滂沱。為表示哀悼,他專門寫了一篇祭文,以寄托哀思。 “我常對客欠伸,兄不余傲,知我任其真;我時謾罵無問高爵,兄不余狂知我疾惡;激論事,眼瞪舌,兄為抵掌助之叫號?!边@是姜宸英與納蘭性德交往的真實寫照。也可見兩人友誼非同一般。為紀念這位年青的故友,姜宸英與幾位文友把納蘭性德的詞作加以搜集整理,編印成冊,取名為 《納蘭詞》,后來一并入 《通志堂集》。
二十歲赴科場,七十歲欽點探花,這條路走了整整半個世紀。然而,高中探花僅二年,就因順天鄉(xiāng)試案被牽連,自殺獄中。
個人成就
“韋間先生每臨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薄额l羅庵論書》
他也能詩詞,如《贈陸翼王征君》、《偶題有諷》、《雜詠》等詩,〔臨江仙〕《秋柳》、〔蝶戀花〕等詞,或抒愁懷,或感身世,頗有寄托。
姜宸英著有《湛園未定稿》、《湛園題跋》、 《葦間詩集》、《西溟文鈔》 等。另有《姜先生全集》33卷由后人編撰。
主要著作 《湛園未定稿》
《湛園題跋》
《葦間詩集》
《西溟文鈔》
《姜先生全集》33卷,后人編撰。
作品選摘【宜亭】
不知秋遠近,水色漲平蕪。曬岸多漁網(wǎng),浮舟半竹廬。
橋欹眠折葦,檻倒坐間鳧。落日宜亭上,寥寥吾輩俱。
【夜合花】
窗前故搖曳,況復曉風吹。得地為交讓,生庭即采芝。
分陰上階薄,交翠拂簾遲。良會歡今日,無煩蠲忿為。
【惜花】
一春強半是春愁,淺白長紅付亂流。剩有垂楊吹不斷,絲絲綰恨上高樓。
【哭魏叔子】
苦節(jié)誰云不可貞,翠微山共首山清。更無安道能求死,只有韓康解避名。
遠愧文章當縞,不教官爵累銘旌。臨風一慟江天豁,未覺前賢愧后生。
【徐健庵編修筵上觀洗象】
長安六月三伏始,主人門對御河水。御河流水聲潺潺,玉泉奔赴城西灣。
是日都人看洗象,立馬萬騎車千兩。曼延蹴羅岸帝,吹角鳴鉦沸川上。
滿堂賓客何從容,棋局未了酒不空。日中報道象奴出,至尊朝罷明光宮。
形詭貌三十六,一一騎就深潭浴。云起乍疑龍蛇蜒,湍回更與人翻覆。
須臾小吏前推排,將軍拔營群象回。就中一象行躑躅,齒毛脫落顏摧頹。
長者謂余豈解事,此物經(jīng)今不知歲。聞說先朝萬歷初,貢車遠自扶南至。
中更四帝時太平,一朝闖賊殘神京。忍死不食三品料,俯首淚下聲哀鳴。
滄桑變換忽塵夢,勉強逐隊留殘生。茫茫舊事君莫說,勸君且飲杯中物。
最佳答案檢舉二十四史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后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藥)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后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蛘?,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說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叭贰蓖ǔJ侵浮妒酚洝贰ⅰ稘h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逗鬂h書》出現(xiàn)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叭贰奔由稀度龂尽?,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后來又出現(xiàn)了“十三代史”?!笆贰卑恕妒酚洝?、《漢書》、《后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jīng)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罢贰边@個名稱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碑斍』实蹥J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tǒng)”史書的地位。
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tǒng)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您還是自己去看看書吧,這東西要是貼出來太多了
然而清朝給明朝著的史書有很一部分的內容有失真的嫌疑,“盡信書不如無書”自己明白了就好,不用過于對一個事件或問題較真,太累了也沒有結果
我給你介紹幾本
1.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br>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轉年即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注: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于《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實錄》中僅見幾位總裁于順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圣諭,總裁《明史》”,并提出副總裁及纂修人員名單。這種“欽奉圣諭”,很可能僅是早朝時的口頭指示而已。以往論著稱順治二年五月“詔修《明史》”,表述確實有所不當,準確言之為: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得到了清廷認可。其后,大學士馮銓、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為總裁,操辦此事。是年五月,由總裁提名副總裁和纂修官,并設收掌官七員,滿字謄錄十員,漢字謄錄三十六員, 揭開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滴跛哪辏ü?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jiān)修,開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進呈刊刻。
經(jīng)過三次改稿,費時幾十年?!睹魇贰返拇_有不少長處。首先,它體例嚴謹,敘事清晰,文字簡明,編排得當。史評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曾將遼宋、金、元諸史和《明史》作了比較,認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較為豐富。當時可資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實錄”而外,尚有邸報、方志、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朱彝尊修史時《上總裁第二書》中說,僅各地的方志藏于國家圖書館者,即達三千余冊之多。此外,如明人王世貞著述的《錦衣志》、《中官考》等,都對明朝特務統(tǒng)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統(tǒng)地作了介紹。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們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論公允,也能秉直書寫。如對袁崇煥被清太宗設反間計殺害一事,以及熊廷弼的功罪問題的記載,都很有參考價值。第四,《明史》在體例上有新的創(chuàng)造,在列傳中專列了“閹黨”、“流賊”和“上司”三目?;鹿賹U槊鞒淮鷼v史的重大問題,《閹黨傳》記載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黨羽禍國殃民的罪行?!睹魇贰返淖髡邆儗钭猿伞埆I忠等農民起義領袖抱敵對和仇視的態(tài)度,在為他們立傳的同時又誣之為“流賊”。這是作者的階級立場所決定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總結經(jīng)驗:“至于亡明,剿撫之失,足為炯鑒?!钡陀^上為后人保存了明末農民戰(zhàn)爭的某些可靠史料?!锻了緜鳌穼懳髂仙贁?shù)民族的情況,分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五個土司傳。這些傳,雖堅持民族壓迫的立場,對少數(shù)民族有許多污蔑之詞,但其中保存了大量這一帶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資料。今日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為后人保存了不少可貴的史料,如《刑法志》中對明代特務機構廠衛(wèi)的敘述等,都有助于后人對這段歷史的考察研究。
2.國榷
《國榷》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談遷撰。全書正文104卷,卷首4卷。共五百萬字。
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1645年南京淪陷、福王抗清政權滅亡為止的317年間的歷史。書中敢于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并列于后。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shù)目煽啃曰騾⒖純r值。萬歷以后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fā)展和后金同明的關系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jù)邸報、方志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但書中敘事有的過于簡略,有的事件前后記敘重復且說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統(tǒng)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由于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成為禁書。《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后僅有抄本傳世,后經(jīng)浙江海寧張宗祥據(jù)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jīng)樓藏抄本,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3.《明朝那些事兒》
這書很有意思,作者是個現(xiàn)在寫手,卻寫出了一部非常風趣帶有個人幽默主義的歷史著作,你可以把它稱作為一個民族渴望了解的快樂歷史,其中有很多事件值得深思和詳細研究。不過不要以一部歷冊的看法來確定它,他畢竟是一部偏于娛樂而向廣大民眾推廣的著作,很多事件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桎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5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自行車清末傳入中國上世紀曾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