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公元96—150年)是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他堅決與梁冀一派腐朽勢力作斗爭。他表現(xiàn)出來的堅貞、勇敢的斗爭精神,與梁冀以及屈從梁冀淫威的人相比,成為受到群眾贊揚的另一種典型的歷史人物。
李固,漢中南鄭人,出身于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李邰,長于河圖、洛書、風星之學,漢安帝時,做過太常、司空。少帝時,做過司徒,曾參與擁立漢順帝的謀劃,被封為涉都侯,但他卻辭讓了,大概是出于“亂世不當官”的緣故吧?李固自少年時代起就胸有大志,雖說是一個貴族子弟,然而毫無紈绔弟子的習氣。他好讀書,常不遠千里,跋山涉水,尋訪名師,研究學問,研究人生。他的知識面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博古通今。在太學里,也從不因自己是大官員的子弟而傲視同窗,同學們與他多年共學,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邰的兒子??磥砝罟套詫W生時代起就不同凡響。他又結(jié)交四方有志之士,很多讀書人慕名而向他求學,他不急于功名,當時的司隸校尉五次推舉他做孝廉,益州刺史又舉他做茂才,他都沒有答應和接受,有的官府連連召他去做官,他也托病退去。他不愿在學業(yè)未成之前,過早地踏入宦海。他雖然不急于去朝中做官,但他還是不斷掛牽著國家大事,對于當時外戚宦官的專橫造成的腐敗政治,更是憂心忡忡。王綱失墜,擅政不行,每每想到這些,他心中就難于平靜。
李固生于永元八年,到順帝時,他已是“三十而立”之年了,是該參與朝政的時候了。那時梁冀的父親梁商已握朝廷實權(quán),并精心培植梁家勢力。就李固的氣質(zhì)和個性來說,對這種外戚專權(quán)的局面又怎么按耐得住呢?他自己要勇于參與朝政,也勸導別的有識之士不要在黑暗勢力面前退縮。
順帝即位,梁商掌權(quán),為了掩飾外戚專權(quán)的真相,有意征召一些天下名士來朝廷當官,但多名不副實,其中唯有黃瓊為李固所欽佩。然而黃瓊又極不樂意應召。當李固得知黃瓊已應召上路了,馬上寫信給他。李固寫道:“聽說您已渡過伊水、洛水、即將到萬歲亭,……如果說應該做一番濟世安民的事,現(xiàn)在正是時候了。有史以來,清明政局少,世俗混亂的時候多,倘一定要等待堯舜那樣的圣君,那么,有志之士就永遠無做事的時機了!常言道:‘堅直的東西易斷裂,潔白的易玷污’。陽春之曲雖然高雅,但和的人少,名聲大的人,很難做到名實相符。近來有些被朝廷征召來的人,不是‘名聲太盛’就是‘純盜虛名’,但愿先生深謀遠慮,大展宏圖,以付眾望。”李固言行一致,他對黃瓊的要求,也正是自己所要身體力行的。
順帝在位時,東漢政局不穩(wěn),加上發(fā)生天災,人心就更不安了。陽嘉二年(133年),有地動、山崩、火災等異常現(xiàn)象,似乎天在發(fā)怒,警告當政的人們。朝廷為此特下詔書,要求人們指出時政弊端,提出良策。在大家推動下,李固出來“對策”,一開頭他就疾憤地說:“古時候,當官是憑著品德,而今,當官只是憑著‘財與力’,多數(shù)官吏都以殺伐而獲得聲譽和遷升,而為政‘寬和’不結(jié)黨營私的人,反而遭到‘斥逐”。李固的矛頭所向,首先對準外戚專政。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說:“自古以來,后妃家族之所以很少保持長久,主要是因為他們爵位高,權(quán)柄重,而又不知克制退讓,終于不得不顛仆毀敗。不要講遠,在此之前外戚閻氏專權(quán)受禍就是一例”。他不避諱地指出,“當今梁氏不僅壟斷皇后的位子而得到很高的爵位,而且梁氏子弟都跟著做官。掌握權(quán)勢,這是明帝、章帝時所未見過的事,應除掉以步兵校尉梁冀為首的大權(quán),使政歸朝廷?!崩罟踢€將矛頭指向宦官,他建議:“罷減宦官,奪其重權(quán),設常侍二人,小黃門五人,使內(nèi)朝與外朝同出一門,合為一家,如此太平可致?!弊畛酰樀劭戳死罟痰慕ㄗh之后,就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諸常侍也都叩頭請罪了。但這都是先做做表面文章,裝裝樣子。李固自己做了一個議郎官。實際上梁家實權(quán),不僅不減,而且梁商不久就拜為大將軍,梁冀又升為河南尹,權(quán)勢更加膨脹。而李固后來遭到誣陷,大司農(nóng)黃尚為他在大將軍梁商面前求情,仆射黃瓊力保,才作罷。拖延很久,才再給他個議郎官。不久,他被外調(diào)去做廣漢的雒令。他一路赴任,在車子上顛簸著,心中的感觸萬端:不能在朝中整頓腐敗的政治,到一個小地方去做地方官又能起什么作用呢?當他走到白水關時,終于下定主意,他解下印綬,回到故鄉(xiāng)漢中,閉門不與人交往。大將軍梁商認為李固與一般反對派不同,還有可用之處,故對李固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當李固在家賦閑不到一年的時間,又提拔他為從事中郎,回到朝廷。但李固畢竟是李固,并沒有因為梁商給他升了官,而放棄反對外戚專權(quán)的斗爭。
李固對當時的梁商還看不透,認為他雖以皇后的父親的身份輔政,但對自身還有所約束,假如他能帶頭放棄權(quán)勢,外戚專權(quán)的事就好解決了。于是,李固上奏,建議梁商辭退高位,作個表率。李固寫道:“爬得太高則有危險,水太滿了則會溢出來,月圓了會缺,日頭當頂就向下移。如今大將軍功成名遂,為了保全名聲和享有福壽,避免憂禍,可以自動引退。假如你能這樣,就不是一般的貪榮祿好權(quán)位的外戚之輩所能同日而語的了。我之所以這樣講,是為了報答你知遇之恩?!苯Y(jié)果呢?梁商卻不解李固的一片赤誠,不領李固的情。于是,梁商又借故將李固調(diào)離朝廷,去做荊州刺史了。梁商死后,梁冀繼承父職為大將軍,而李固還在地方上,他曾告發(fā)他的直屬部下南陽太守高賜的貪贓不法行為,高賜等害怕了,就去行賄大將軍梁冀,求梁冀救救他,梁冀派人持文書急救,可是李固不買賬,梁冀救之愈急,李固就抓得愈緊。后來,梁冀只得釜底抽薪,把李固調(diào)去做泰山太守。由于李固治理地方有政績,聲望愈來愈高,有志之士將振興朝政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求他回朝執(zhí)政,梁冀出于社會的壓力,不得不同意將李固調(diào)回朝廷,自此李固與梁冀在朝廷內(nèi)開展了更激烈的斗爭。
李固的著眼點始終是用人的問題,用他心目中正直的人去代替驕侈循私的外戚。他一到京師,就給順帝上疏,強調(diào)治理國家以廣集賢人為道。他指出,順帝初即位時,曾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會稽賀純,這對天下有智之士,鼓舞很大,都樂于等待錄用??墒窃徽倨傅娜耍坏匠⒑?,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如楊厚、賀純托病還鄉(xiāng)。黃瓊久處議郎之職,得不到升遷。李固建議召回楊厚,重用已在朝的黃瓊、周舉、杜喬。與此同時,他還推薦了在野的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他的建議部分得到實現(xiàn),順帝征用了楊倫、楊厚等人,升遷了黃瓊、周舉,并任用李固為大司農(nóng)。同時對朝政亦稍有整頓。
正當年將三十的順帝想依靠李固、杜喬、黃瓊、周舉等人有所作為之時,突然病逝。李固想改革朝政,沒有順帝這個依靠了。梁冀要阻撓李固改革朝政,必須抽掉李固的依靠,而李固要改革朝政,就必須要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皇帝。順帝死后,立誰為帝,就成了李固與梁冀之間的斗爭焦點。
在梁冀的把持下,立了二歲的劉炳為沖帝,梁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掌握實權(quán)。李固升為太尉。第二年幼小的沖帝死,再立誰為帝呢?李固有所警覺。他看中了“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于是對梁冀說:“現(xiàn)在再立皇帝,就應選年長有智慧有德性的、可以親自主持朝政的人,不要再像鄧、閻外戚利用皇帝的幼弱,愿大將軍慎重考慮這件大事。”這正擊中了梁冀的要害,梁冀怎么會同意呢?結(jié)果,梁冀一意孤行,立了八歲的樂安王劉纘為質(zhì)帝。上次立帝,是李固略有疏忽而輸了,這次李固先有勸告,梁冀不聽,又輸了。
梁冀在立帝的問題上,雖然屢取勝,但是李固在朝,始終是梁冀的心腹之患。于是梁冀就縱容曾經(jīng)被李固裁減的官員誣告李固。說什么李固假公濟私,行為不軌,離間皇族、外戚、大臣之間的關系,網(wǎng)羅門徒,自成一黨,有功則歸于自己,有過則歸于帝,任意斥逐大臣,作威作福。這是給李固畫的像嗎?不,恰是給梁冀自己畫的像。真是惡人先告狀,何患無詞?梁冀和梁太后大權(quán)在手:要殺一個大臣是很容易的,不過,現(xiàn)在覺得還不到非殺李固不可的時候,先給他一個警告吧。
質(zhì)帝雖然只有八歲,但很早慧,他把梁冀的專橫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梁冀也很忌畏質(zhì)帝,恐有“后患”。一次在上朝時,質(zhì)帝看到大將軍那副橫行無忌的傲慢相,實在耐不住了,目指梁冀對群臣說:“此跋扈將軍也”。這么一句話,盡管聲音很小,但還是傳到梁冀耳中,他深為惱怒。密使左右親信,在煮餅中放了毒物,小皇帝吃了煮餅胸腹煩悶劇痛,他叫人趕快召有膽有識的太尉李固,李固匆匆趕到宮中,急問病因,質(zhì)帝說:“吃了煮餅,腹悶,得水喝,還可活命?!绷杭皆谝慌宰钄r說:“恐怕要吐,不可喝水。”話音未絕,質(zhì)帝暴死,李固伏尸痛哭,要追查審訊侍醫(yī),梁冀怕此事泄露,對李固更加懷恨在心。
質(zhì)帝死,下一步立誰為帝呢?當然是更為激烈的一場斗爭,梁冀兩次立幼主的得逞和質(zhì)帝的慘死,更激勵了李固在第三次立帝問題上要以死力爭了。這次為了壯大聲勢,他聯(lián)合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給梁冀寫信說:“天下不幸,近年之間,‘國祚三絕’,今當立帝,這是天下的大事,臣等明白太后的一片心意,將軍操勞。望詳擇一人,務必繼存圣明,臣等也是愚忠一片,非常掛念此事。按過去廢立的老章程,立皇位繼承人,未嘗不詢訪公卿,廣泛征求大家意見,使之上應天意,下合眾望。古語說:‘以天下給人易,為天下得人難’,我朝歷史表明,皇位繼承人立得準,就興;否則就要導致滅亡,這是最使人憂愁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豈可不深思熟慮?”最后李固大聲疾呼地說:“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李固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要告訴梁冀,在這次立帝問題上,你梁氏不能獨斷獨行,我李固不允許你們獨斷獨行。
梁冀得書后,不得不召集群臣議論立帝的事。按照梁冀的本意是要立已準備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劉志為帝,這時劉志也正在京師。而李固聯(lián)合胡廣、趙戒、杜喬堅持要立清河王劉蒜,博得大多數(shù)朝臣的贊同。梁冀一時還拿不出理由來排斥眾議,然而頗憤憤不樂。老謀深算的宦官曹騰猜透了梁冀的心事,看準了時機,于是就在當天深夜訪梁冀。他作為宦官權(quán)益的代表,以利害關系去說服梁冀,要當機立斷,立劉志為帝。他對梁冀說:“將軍累世為皇后至親,統(tǒng)攝萬機,并且賓客又那么多,又頗多過失。清河王嚴明,假如他即位做皇帝,那么將軍受禍的日子必定不會長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長保富貴?!绷杭胶螄L不知道曹騰所講的這層利害關系,只是礙于群臣異議,一時還難于決斷。經(jīng)曹騰這一番煽動,就顧忌不得了。他怕夜長夢多,第二天又重新朝議。梁冀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架勢,一開口說話就言辭激切,殺機畢露,不容冒犯。自胡廣、趙戒以下無不為他的淫威所嚇倒,都異口同聲地說;“惟大將軍之命是從”。唯獨李固與杜喬還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與梁冀爭辯。驕橫不可一世的梁冀,當然惱怒得很,無容李固、杜喬辯駁,厲聲宣布“罷會”。堅強的李固,并未因此而絕望。他知道朝臣之所以表示服從梁冀的意見是被迫的,內(nèi)心還是向著他的,人心還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又寫信給梁冀,但是對梁冀這種無惡不作的人,抱任何幻想都是多余的,李固對這一點是估計不足的。李固的再一次勸導,不僅絲毫未打動梁冀的心,反而使他更加激怒。李固任太尉,位高而無權(quán),要說有權(quán),也是有參加朝議的發(fā)言權(quán)?,F(xiàn)在,梁冀為了排除李固對他的干擾,連這個發(fā)言權(quán)也不給他了。梁冀串通梁太后先罷免李固的太尉,然后在不平靜的氣氛中,如愿以償?shù)亓Ⅲ晃岷顒⒅緸榛傅邸?/p>
假如說李固對梁冀估計不足的話,梁冀對李固卻是有足夠的估計的。梁冀總覺得李固活著對他是一種威脅。建和元年(147年)十一月,劉文與劉鮪聯(lián)合謀立清河王劉蒜。這件事正好與李固要擁立劉蒜不謀而合,恰好給了梁冀陷害李固的口實。李固被誣與劉文、劉鮪同謀罪而下獄。李固的下獄,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震動。王調(diào)和趙承等數(shù)十人帶著鐵銬木枷去宮廷上訴辯誣,準備與李固一同下監(jiān),梁太后害怕事情鬧大了,不得不將李固放出來。
李固出獄,京師全城的人們歡喜若狂,街頭巷尾皆呼萬歲。李固如此得人心,使梁冀、梁太后大為震驚,這更加使梁冀害怕李固的存在,本來事情就是偽造出來的,偽造的東西否定容易,重新肯定也不難,只要大權(quán)在握就行了。于是梁冀又上奏梁太后,再一次指出李固與劉文、劉鮪合謀確有其事。就這樣,李固含冤被處死,享年五十四歲。
與李固同時被害的,還有杜喬。杜喬曾任光祿大夫。桓帝立,免李固太尉職,任胡廣為太尉,。梁冀為了分化李固與杜喬的關系,又要杜喬代胡廣為太尉??墒嵌艈滩⑽匆虼硕艞壟c梁冀的抗爭,他利用太尉的職位處處與梁冀作梗。自李固被廢后,朝廷內(nèi)外都很喪氣,人們說話做事都小心謹慎,畏畏縮縮,唯獨杜喬正言厲色,從不屈從,朝野就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因此,梁冀將杜喬視為又一個李固,以李固同樣的罪名將他處死,與李固一同暴尸于城北。
李固臨死前給胡廣、趙戒寫了一封絕命書。他寫道:“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就應竭盡全力,不顧冒生命的危險,立志扶持將要傾倒的王室,使它中興起來。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謬,你們這些人就屈從了,把個人的安危放在前頭,顛倒了吉兇和成敗,從此漢家的衰落也就無法挽回了。你們身居要職,享受奉厚的俸祿,眼見王室即將傾倒而不扶,難道還有比這再大的事嗎?我相信公正的史學家,決不會出于畏懼之心,而放棄過它。我李固雖然死了,但是死得其義,沒有什么好懊喪的。”
李杜萬古流,是2015年的藏機圖。李商隱和杜牧的合稱,世稱“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和杜甫的合稱。二位李杜萬古流李固與杜喬是東漢時代兩位著名的忠直大臣,他們堅決與梁翼一派腐朽勢力作斗爭。
張騫
開通西域第一人。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出生在漢中城以東的城固縣,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聯(lián)系了當時西域五十二國,加強了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打通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促進了中外貿(mào)易往來。他說服了漢武帝發(fā)使者通西南之塞,開發(fā)邊遠地帶。元朔六年(123年)、受封為博望侯,后拜大行令,列于九卿。
楊王孫
提倡簡葬的楊王孫,西漢時漢中城固縣人楊王孫,久居長安,家累千金,卻竭力提倡簡葬。臨終,囑其子:“吾死,裸葬,以復吾真?!辈窀娴挠H友說:“厚葬無益死者也?!彼篮舐阍嵊诮K南山。為我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鄭子真
高隱名士鄭子真,鄭子真名鄭樸,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于褒谷口,世號“谷口先生”。清人有詩贊曰:“漢代名流重子真,潔身卻聘隱垂倫,風高不讓嚴陵瀨,褒谷魚臺似富春”。
李固
剛直不阿的“北斗喉舌”。東漢時北海郎,對南鄭學人李固推崇備至,曾上書皇帝說:“好是正直,卓冠古今,當世莫及”。沖帝即位后以李固為太尉。李固生前與把持朝政的權(quán)奸勢力進行了不懈的斗爭,有“北斗喉舌”之稱。李固的名言“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至今為人吟詠和稱道。
一般多指李杜為唐朝大詩人“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的并稱,也有稱李白和杜甫為“大李杜”,李商隱和杜牧為“小李杜”。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6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霍去?。焊淖兞艘粋€時代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