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書店叫書肆,最早始于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等名稱,在宋代以后則統(tǒng)稱為“書坊”。“書店”一名最早見于清朝乾隆年間。在中國近代史上,書店也叫書局。
現(xiàn)代讀書人可以上網(wǎng)買書、去圖書館借書,還可以下載電子版,顯然是幸運的。那么在沒有當當網(wǎng)和新華書店的古代,人們?nèi)绾钨I書?
1、手抄本盛行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周紹明在《書籍的社會史》一書中提到,曾有兩個中國學者得出結(jié)論:在1912年前的大約一萬兩千部中醫(yī)古籍里面,絕大部分是手抄本,并且,在雕版印刷術(shù)發(fā)明已一千年之后,17世紀活躍于江南蘇州的16個劇作家現(xiàn)存的80個劇本里,手抄本也是占了絕大部分。
也就是說,其實就在中國已開始使用印刷術(shù)、雕版印刷術(shù)之后,手抄本仍繼續(xù)存在。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成本。比如16世紀的手抄本和印刷本,對它們的勞動力和生產(chǎn)相對成本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在明朝雇一些人去抄書,每張紙上面大約有四五百字,20-30頁紙的價格大概是2到3文銅錢,即每張紙只需要0.1文錢。對當時的單本書來講,沒有印本能夠與如此低廉的抄寫生產(chǎn)成本競爭。
中國向來就人力便宜,沒想到抄出來的書居然比印出來的書還要劃算!
2、去佛寺、廟會買書
中國并非自古以來就有專門的書店,而是到了后來才有的。以前的賣書人,通常是通過賣香,或是去佛寺、廟會里順便賣賣書,中國真正主要賣書的店鋪是16世紀初才第一次出現(xiàn)。當時的文人,要想買書就要到書市、書鋪去逛,但貨量也很有限。那時候找一本書究竟有多難呢?比方說,15世紀早期的時候,北宋四大文學家——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和曾鞏沒有一個人的著作可以在書坊里找到,你能相信嗎?
3、“吝嗇”的私人藏書家
大詩人白居易夠紅,但是在明朝的時候,早期的藏書家也是要費盡千辛萬苦之力才能夠到處把他的詩,這一點那一點地抄回來,結(jié)成一個集子。當時的那些藏書家,比如說他收藏了很多書,大家就很羨慕,就都很想去看一看,可是問題是大部分的藏書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藏書公開給別人看,為什么?因為怕人家借了不肯還。
當時的藏書家們催生出了中國一些出名的藏書閣,其中浙江寧波的“天一閣”就是明代兵部侍郎范欽創(chuàng)建于嘉靖年間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亞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家圖書館。
4、沒書賣就靠記憶
明朝流行到書院聽課、講學、討論,因為書不容易得到,所以必須去聽講,得到一本書就要憑借超人的記憶力記下來。所以明朝最讓人吃驚的一點,就是那些大思想家,像王陽明通常不一定是大藏書家,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人。
因此后來很多人說明朝講興學,講學問不注重文字,而清朝的考據(jù)、訓詁搞得那么發(fā)達,主要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明朝文人要找書看太難,到了清朝書多了,才有條件去進行那些繁復(fù)、煩瑣的文字考證。
古代的書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77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徐復(fù)觀點評東漢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