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楊廣昏庸無道,弄得民不聊生。定陽王劉武周起兵,晉陽李淵興兵反隋,瓦崗寨眾豪杰聚義,程咬金占山稱王,竇建德在封龍山南故邑建竇王城,與各地義軍反隋爭霸。竇建德日奪三關(guān)、夜搶八寨,殺得唐兵人仰馬翻,潰不成軍。太子建成和元吉棄土門關(guān)逃跑。李淵聞報火急調(diào)秦王李世民前去迎敵。
李世民和竇建德大小戰(zhàn)了數(shù)陣,互有勝負。李世民深服其義勇剛強,欲收為己用,故戒約諸將不可力敵,要招降竇建德。
翌日晨,李世民帶了兩名將校出營察看地形,被竇建德瞧見,便背插鋼鞭,手執(zhí)大刀,催動烏騅馬,吼聲如雷:“唐童拿命來!”直奔李世民,李世民一驚,兩將校急忙抵擋,俱各敗走,惶恐中李世民落荒而逃。竇建德哪能放過,窮追不舍,李世民驟馬加鞭急奔。鸞鈴響處,馬到身后,說時遲,那時快,竇建德舉刀便砍,李世民一見叫聲:“不好,吾命休矣!”
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斜刺里一快馬趕到,怒聲吼道:“刀下留情,大宏來也!”說罷,舉棍迎住。竇建德一驚,看時,只見一黑大漢接住廝殺,李世民便乘機逃走。這一氣非同小可,只急得竇建德哇哇亂叫,有心舍棄黑漢去追李世民,怎奈黑漢糾纏拼殺,不能脫身,雙方激戰(zhàn)十余個回合,刀來棍往,殺得難解難分。張大宏見李世民去遠,便虛晃一棍,拍馬而走。竇建德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好端端到嘴的肉,竟讓大漢給攪了,便去追大宏。大宏已走出百步之外,見竇建德追來,于是拈弓搭箭,只聽得弓弦響處,一箭射出,竇建德頭盔脫落,驚得一身冷汗,連叫:“好險,好險!”
竇建德召集眾位將官,分頭追拿李世民與那大漢,以泄胸中之恨。
李世民一路心慌意亂騎馬向西進入山谷之中,感到人困馬乏,下得馬來,見一廟宇,已是殘垣斷壁,心下思量:何不權(quán)且躲入廟中,暫且避之。想罷牽馬進廟,在大殿中禱告上蒼:“我若躲過此難,日后定當重修廟宇,再塑金身,絕不食言,望神靈保佑!”說完,便倚柱休息。
說也奇怪,秦王李世民牽馬入殿后,從門樞中鉆出一只斗大的蜘蛛,口吐青絲,織網(wǎng)封門,不一會兒封了個嚴嚴實實。李世民見了著實驚疑,但他心中猜想,竇建德追到此間,見蛛網(wǎng)后,斷不會疑我在此。
竇建德跟蹤追尋李世民。來到寺廟之外,心疑他一定藏身其間,下馬提刀進廟察看,見大殿蛛網(wǎng)封門,院內(nèi)雜草叢生。正在猶疑欲進殿搜尋,突然撲棱一聲,從殿內(nèi)飛出一只鴿子來,蛛網(wǎng)立時洞穿一大窟窿。竇建德見了一拍腦袋笑道:“鴿子飛出尚破一洞,李世民及馬豈在殿中,我怎么這般糊涂,還是趕緊到別處追尋吧!”說罷出廟匆忙上馬而去。
竇建德進廟出廟,自言自語前后過程,李世民聽得清清楚楚,心里著實緊張了一陣子。現(xiàn)在雖說竇建德已經(jīng)走了,但究竟朝哪個方向去了,他摸不準,難保他不再返回。于是他又稍待了一會兒,聽不到什么動靜,肚內(nèi)也感覺饑餓,白馬不安地刨地打轉(zhuǎn),便壯著膽子,牽馬出廟,回頭向大殿再拜,上馬而去。
李世民離開了封龍山,騎馬出山,剛出峪口,只見部下眾將尋找到此,便同大家一同回營。
李世民登基后,想到大宏封龍山救命之恩,便派令牌官到郭莊請張大宏出山進朝為官,怎奈大宏無心仕途,遂堅辭不受。太宗念其救駕有功,賜金銀綢緞。張大宏死后,便在張大宏救駕的封龍山口立廟塑像,名曰“大公廟”,賜封張大宏為護國西秦王,現(xiàn)存有碑文記載。
武德三年七月,率唐軍出關(guān)攻王。僅僅三個月后,洛陽周圍的所有郡縣都落入了李世民的手中,洛陽成了一座孤城。
在隋末所有的反王將領(lǐng)中,王是最愿意投降的。事實上,在唐朝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之前,王的許多部下就已經(jīng)投降了唐朝。七月,降張;八月,鄧州失陷;九月,田贊降兵至二十五州,德瑞降其7州時;十月,將軍降周,降官州,降滎陽,汪耀翰降汴州。
王見形勢不利,親自出馬向求和,雙方隔洛水在洛陽城外談判。王講了,唐太宗管仲,鄭帝河南。我沒有進攻你們關(guān)中,你們?yōu)槭裁匆M攻我河南?李世民回答說:“我雄心勃勃,你擋住了我的路。我就是為此而來的?!蓖踹€建議我們不要打了,講和吧?!昂芎每窗??”李回答說:我父親只命令我殺你,沒有授權(quán)我與你和解。于是和談破裂了。
既然無法媾和,王只好全力以赴,但人心渙散,連戰(zhàn)大敗,無法正面擊敗,只好偷襲。作為李世民的教練,他有一個壞習慣,只帶少數(shù)幾個人到前線查看地形或偵察敵人。王早就知道的這個愛好,并且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機會。機會出現(xiàn)在9月,當時李世民只帶了500騎兵到魏宣武陵查看地形。王立即帶了一萬多騎兵突擊圍困。唐軍主力也在這一刻得知情況危急。屈突通引援軍來救,都被王部攔住。國王的將軍丹熊心殺死了李世民的衛(wèi)兵,沖到了李世民的馬前。眼看李世民就要當不成唐太宗了,一個名叫尉遲敬德的奇跡突然出現(xiàn)了。當?shù)ば苄呐e手刺傷李世民的時候,他從側(cè)面抓住了丹熊心。后來,尉遲敬德在李世民殺出重圍,最終與前來迎敵的唐軍主力會師。魏池立即轉(zhuǎn)過身來,對王發(fā)起了反攻。他進出王軍的生意,士氣高昂的唐軍跟在后面。反而是王全軍覆沒,才得以幸免。
此時的王已經(jīng)失去了獨自對抗唐軍的能力,只好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援。竇與王是敵是友,王此舉其實是解渴,沒有別的辦法。2003年11月,竇武德復信,同意救援洛陽,但竇不懷好意。他希望唐和鄭的戰(zhàn)爭繼續(xù)下去,雙方都輸了,他就占漁翁之利。所以他一直在對岸看火,沒有派援軍。
好在洛陽城的防御能力極強。守城裝備還包括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炮飛石和八弩箭機。機關(guān)炮飛石可以投擲200步五十斤的石頭,殺傷力極強;八弩和箭的威力大到夸張。"這些箭像輻條,像巨斧一樣聚集在一起,能射出500步遠."王在守城“大炮”的幫助下,取得了守城之戰(zhàn)的勝利。但是,就像當年石米圍城一樣,洛陽的糧食又快用完了。王決定在斷糧前使出渾身解數(shù),希望能重演上次擊敗李密的奇跡。因此,王軍于2004年2月在武德進攻開城。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攻王軍的人數(shù)和李密破的時候一樣,也是兩萬人。兩軍在洛陽城下血戰(zhàn),王、都親自上陣。王軍在這場戰(zhàn)斗中士氣高昂,誓死不退,給唐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連也險些喪命,段將軍也一度被俘。不幸的是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吳獄關(guān)之戰(zhàn)。沒錯,不是虎牢關(guān),是吳獄關(guān)。呵呵,胡獄是吳周朝和唐朝改革的,不過出于大家的習慣,下面姑且稱之為胡老關(guān)吧。
次年三月,當攻守雙方都在比試彼此的忍耐力時,夏王竇建德認為邊莊刺虎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竇建德當時正率領(lǐng)夏軍主力向洛陽進發(fā),兵力十余萬,號稱三十萬。夏軍一路攻克唐軍占領(lǐng)的郡縣,當月到達洛陽東側(cè)的虎牢關(guān)外。唐軍將領(lǐng)大慌,包括蕭瑜、屈突通、李鳳德在內(nèi)的禮儀將領(lǐng)要求李世民暫避其能。李世民認為虎牢關(guān)易守難攻,竇軍短期內(nèi)不可能與王軍會師。這是分而治之的好時機,一定不能功虧一簣。于是李世民留下李元吉帶領(lǐng)一半兵力繼續(xù)攻城,自己帶領(lǐng)另一半兵力到虎牢關(guān)迎擊竇建德。光天化日之下,李世民公然撤回一半兵力到虎牢關(guān)增援。王看在眼里,洛陽城頭,知道援軍已經(jīng)到了,但他無法滿足出城,攻擊唐軍,從而錯過了他的勝利機會。如果竇建德在二月到來,王的兩萬士兵將攻擊城市。不知道會是什么情況?,F(xiàn)在王軍已經(jīng)失去戰(zhàn)斗力,唐軍很容易就可以調(diào)整主力去迎擊竇軍。王不知道是什么感覺。當時的唐軍已經(jīng)久經(jīng)戰(zhàn)亂疲憊,看到夏軍的巨大潛力,普遍感到害怕。為了鼓舞士氣,李到虎牢關(guān)的第二天,就親自給竇建德下了一個下馬威。
當天,李便帶著的五百騎出關(guān)去探竇的大營。這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超過20英里。李安排他所帶來的軍隊埋伏在沿途危險的地方。李士奇、秦、領(lǐng)兵,李只帶了尉遲等四騎。五個人大搖大擺地直奔竇建德的營地。這太瘋狂了,這是對他人生的一個玩笑,但李世民非常自信。他向魏池吹噓說,我拿著弓箭,你用的是馬。我們一起去吧,就算來了部落也沒辦法。如果敵人看到我就跑了,那是他們的聰明。五人在離竇軍三里時,遇到了敵人的機動哨。李世民跳出來喊道:“我是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了被對方牽著走的少年。竇在軍中大驚。雖然他不相信是李世民,但還是派出了五六千騎兵去殺他。五人組中的無名三人嚇得面無血色,于是李世民命令他們先撤退,而尉遲和他自己則在房子后面。兩人組合真的很厲害,敵人騎在第一箭后就被打死了,所以敵人不敢靠近。從竇軍的角度來看,他雖然不敢走得太遠,但又不愿意走回頭路,所以不知不覺就被引入了李世民安排的埋伏。李世基等人帶伏兵殺出,竇俊倉落荒而逃。
這場戰(zhàn)斗其實是一場心理戰(zhàn)。李世民只敢?guī)讉€人在竇建德門前耀武揚威,而且還大獲全勝。簡直嘗遍無敵,對豆瓣的心理沖擊是巨大的。
隨著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guān)相持至四月,竇軍久攻不下,接連遭遇小敗,軍心低落。派大將進攻竇的補給線,形勢開始對竇軍不利,竇的謀士建議放棄進攻虎牢關(guān),采用圍魏救趙的計劃,乘唐軍精銳在洛陽城下無法逃脫之機,全軍直撲唐王朝的根據(jù)地關(guān)中。李世民必然左右為難,不得不從洛陽撤軍,而竇軍則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最壞的結(jié)果也不過是從河北撤軍。竇本來打算采納凌的建議,但是王的救急使者每天都涌到路上,在竇面前哭訴乞討,同時賄賂竇身邊的將領(lǐng)
五月,認為時機成熟,終于出兵討伐竇。雙方在早晨到達戰(zhàn)場,夏軍從山的四面八方趕來,而李世民站在原地不動。到了中午,夏軍又渴又餓又累,李世民趁機強攻,親自打頭陣。當時,竇建德正在召集大臣們開會,李世民的精銳部隊直沖竇建德的軍營。竇的文職人員立刻狂怒,大營大亂,竇軍的指揮系統(tǒng)癱瘓。夏軍的士兵雖然打起來了,但是他們的指揮部被摧毀了,最后還是被打敗了。只有5萬人被俘。
竇忠突圍時受了傷,逃到牛口珠。最后摔下了馬,被唐將軍白石讓和楊武威追上。白要殺竇,竇急忙大叫:“不要殺我,我是,我可以發(fā)財。”我是個英雄。當我來決一死戰(zhàn)的時候,我忍不住乞求饒命。當天,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迎接竇,問竇:“我攻打王,千里迢迢趕來送死,與你何干?”竇沉默了好一會兒,回答說:“我怕我不請自來會無聊?!睂@句話一直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竇是一時沖動而來,卻落得如此下場,在極度無聊的時候自嘲。但這簡直就是一種討好的狀態(tài),太不符合竇的風格了。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很正式的意思,那就是“為了爭奪天下,你我早晚會有一戰(zhàn)。就算這次我不攻擊你,你也會攻擊我。為什么說這么多廢話,竇?當形勢逆轉(zhuǎn)時,王不得不在開城投降。七月,乘勝返回長安,將竇建德、王交與湯。唐高祖一直對公開斬首被俘敵將感興趣,如薛仁國、李貴、蕭憲、李子通等人都死在長安,竇建德也不例外,在長安被斬首。
唐初戰(zhàn)亂之際,李世民赦免了王世充,斬了竇建德,原因大概是:
1,竇建德是狠角色,王世充是虛胖子
首先,眾所周知,王世充是投機者,勢力很?虛胖?人,他相比較李密,竇建德,李淵,就文韜武略而言,實在差著行市,因為這個人年輕的時,靠著討好隋煬帝,留在洛陽,當上高官的,他是沒有李密的武略,竇建德的文韜,更沒有李淵的大氣恢弘!
所以當他撞大運般,用驅(qū)虎吞狼的計策,使得自己在李密和宇文化及鷸蚌相爭,幸運的成了占據(jù)洛陽軍閥后。在洛陽的他,野心膨脹,在一隅之地的洛陽,也要稱個帝。可是在實際上說,他和他勢力,其實底盤真的不大!實力真的很小。
所以,當王世充勢力,被人包圍后,無奈的王世充,只能故計重施,希望來支援自己的竇建德,能和李世民兩敗俱傷。好讓自己再撿個便宜??墒歉]建德援軍,沒給王世充帶來好運氣。李世民帶著玄甲軍,將竇建德圍點打援了,不但如此李世民所部,還徹底將一代梟雄竇建德生俘了!所以到這時,?虛胖子?王世充和?實力派?的竇建德的待遇就不一樣了。因為老虎必須被拔牙,去爪!而孱貓則不一樣了。
2。王世充討人厭,竇建德是實力派
其次,王世充在洛陽的統(tǒng)治也很不得法,其愚蠢而恐怖的統(tǒng)治手段,弄得治下,軍民百姓對他恨的牙癢癢,所以當唐軍進攻時,三個月的時間,洛陽外圍郡縣,全部主動落入李世民手中,故此,這樣一個不討人擁戴的封建主,在被處理時,怎么可以和那個被人擁戴,對百姓有遺愛的竇建德相比呢,所以王世充被發(fā)配,竇建德被砍頭。由此被區(qū)別對待,也是情理之中了。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王世充不敵,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聽從劉彬的建議,出兵救鄭。目的有二:一是如果王世充能和李世民勢均力敵、彼此消耗,那么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奪取天下;二是如果王世充不敵李世民,則唐軍的勢力會越來越大,聯(lián)合王世充可以維持鼎立局面,避免唐軍一家獨大。歷經(jīng)幾個月的拉鋸戰(zhàn)后,竇建德最終在虎牢關(guān)被李世民軍生擒。
從雙方士卒情況來看,李世民率領(lǐng)的唐軍與竇建德的夏軍實力相差并沒有傳言那么夸大。竇建德原本統(tǒng)兵十余萬匯合王世充弟弟王世辯手下大將郭士衡部分兵馬后號稱三十萬,其中水分還是比較大的。況且竇建德是農(nóng)民出身,手下士兵多為農(nóng)民軍,精銳部隊很少,部下構(gòu)成也比較復雜,有收編的徐元朗、孟海公殘部,也有一些綠林盜匪,主要是以量取勝。而李世民率領(lǐng)的部隊多為裝備齊全的精銳部隊,最有名的是三千具裝甲騎,具裝甲騎類似于渾身著甲的重騎兵,普通攻擊根本無法破防,殺敵如割草。李世民率領(lǐng)的唐軍目的是攻打王世充,大部分實力在圍困洛陽城,這也是竇建德和他僵持不下的原因,如果李世民部僅僅只有三千人,虎牢關(guān)早就被攻破了。
從雙方高層表現(xiàn)來看。竇建德部因擊敗孟海公而產(chǎn)生了驕縱心理,并沒有顧忌士兵疲敝的狀況,在占據(jù)數(shù)量優(yōu)勢的情況下與李世民對峙月余,導致戰(zhàn)線拉長,后勤被截斷,戰(zhàn)力大減。而李世民率領(lǐng)的唐軍,部將無一不是能征善戰(zhàn),如王君廓、秦叔寶、尉遲恭等,都是名垂青史的驍將,且李世民本人身先士卒和尉遲恭二人率五騎至竇建德營地三里處偵察情況,在被發(fā)現(xiàn)后射殺數(shù)人并將追兵引至埋伏圈內(nèi),斬首三百余,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這場戰(zhàn)役,李世民以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勁卒對戰(zhàn)東拼西湊且戰(zhàn)力地下的農(nóng)民軍,加上雙方將領(lǐng)素質(zhì)差異,結(jié)局不言而喻。
隋朝末年,竇建德本來是一個農(nóng)民,可是因為農(nóng)民生活困苦,竇建德心存不滿,開始舉兵起義,想要改變這個局面。竇建德隨著軍隊的壯大,最后稱帝,建立夏國。李世民舉兵討伐竇建德,竇建德兵敗被俘。那么,竇建德究竟是怎么當上皇帝的?又是為何在戰(zhàn)斗中輸給了李世民?竇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隨后,竇建德統(tǒng)領(lǐng)大軍進攻河間,郡丞王琮率軍民死守。相持之間,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掉的消息傳來。王琮在城內(nèi)發(fā)喪,竇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請降。由于攻城時死傷甚眾,竇建德眾將都進言要用大油鍋烹死隋朝守將王琮。竇建德說:王琮真是義士啊,留著他正是鼓勵忠孝之人。從前在高雞泊為小盜,還可隨意殺人,現(xiàn)在我們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殺害忠良呢!同時,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時屬下親戚死傷而想謀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傳出,隋朝郡令紛紛投城。
唐朝李淵稱帝后的第二年,竇建德也在魏縣稱帝,國號大夏。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順,竇建德首先攻弒隋煬帝的亂臣賊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戰(zhàn)數(shù)次,大破之,擒斬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幾個弒帝元兇。他還親身拜謁隋煬帝蕭皇后,稱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當時隋朝義城公主和親遠嫁突厥,聞訊派人迎接皇后蕭氏,竇建德派千余騎護送,并報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級。
觀竇建德事跡,是真正的革命起義將領(lǐng)所為。雖然以唐朝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竇建德為賊,但對他的稱贊嘆揚之辭,通篇連牘。
建德每平城破陣,所得資財,并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不衣紈綺,所使婢妾才十數(shù)人。至此,得宮人以千數(shù),并有容色,應(yīng)時放散。得隋文武官及驍果尚且一萬,亦放散,聽其所去。又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尚書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肅為侍中,少府令何稠為工部尚書,自余隨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關(guān)中及東都者亦恣聽之,仍給其衣糧,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稍后,竇建德開始變得糊涂,先是聽信讒言殺掉能征善戰(zhàn)的大將王伏寶,又殺忠諫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在其文臣劉斌勸說下,竇建德害怕王世充被滅后有唇之齒寒之憂,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勢,派大軍前往洛陽,想救援王世充。此前,竇建德還剛剛平滅了擁有數(shù)萬精兵的割據(jù)者孟海公,挾此軍威,浩蕩而來。
強中自有強中手。一遇秦王李世民,竇建德數(shù)戰(zhàn)不利,想解兵退走。文臣凌敬勸他渡黃河攻取懷州河陽,收河東之地,一則開拓疆士,二則入無軍守之境,三則唐兵聞訊必從洛陽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圍。困急又狡詐的王世充生怕竇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帶著大批金寶暗中遍賂竇建德手下武將,由此,眾將都勸他進攻包圍洛陽的唐軍,并說可以一舉攻滅李世民。
竇建德的曹皇后也勸他進取河東,不要和唐兵正面爭鋒。竇建德不聽,并說:鄭國懸命朝暮,以待吾來。豈可見難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軍伍進逼武牢。也真正天命該絕,汜水一戰(zhàn),秦王李世民親自披甲執(zhí)兵,與竇建德大戰(zhàn),最終大英雄兵敗山倒,在牛渚口中槍被擒,送斬長安,時年四十九。竇建德自稱兵到滅亡,共六年。對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嘆息:天命有歸,人謀不及。
李世民凱旋回到長安之后,將王世充、竇建德獻于李淵,竇建德被處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0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