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xué)濂是明朝末年官員,是明朝著名忠直大臣魏大中的次子,字子一,號內(nèi)齋。魏學(xué)濂生年不詳,是浙江嘉善人,為崇禎十六年進士。
明朝末年,閹黨禍亂朝政。特別是明朝天啟帝時期,大奸宦魏忠賢把持朝政,而以他為中心形成的“閹黨”,更是在朝堂上肆意妄為,打壓異己。
魏忠賢是歷史著名的奸宦之一,是古代最為人所熟知的太監(jiān)之一。他壯年之時,因為在外賭博成性,背負巨債,因此選擇入宮。入宮之后,靠著巧言令色,逐步升至高位。到后來取締同鄉(xiāng)好友,與明熹宗客氏對食,獲得客氏的支持。
那個時候魏忠賢的權(quán)利還沒有到后來那么大的地步,但是與客氏的結(jié)合,絕對的如虎添翼。憑借著客氏這層關(guān)系,魏忠賢在明熹宗面前更加得勢,最終到后來把持朝政的地步。而客氏掌控后宮,所以魏忠賢可以說是將內(nèi)外大權(quán)收歸己身,居萬歲之下,號稱“九千歲”。
魏忠賢秉政之后,大肆殘害朝中忠良,培養(yǎng)親信。魏學(xué)濂的父親魏大中,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臣,所以對于魏忠賢的行為十分不滿,屢次上書直諫,最終招來魏忠賢的報復(fù)。
魏忠賢篡改詔書,將魏大中捉拿下獄,污蔑他收受熊廷弼的賄賂。在獄中魏大中受到各種酷刑的折磨,最后在獄中被害身亡。魏大中去世之后,朝廷還下旨追討根本不存在的贓款,長子魏學(xué)洢被捉拿下獄,因此而死。
魏忠賢的暴行,一直到崇禎帝繼位之后,才得到審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倒臺,遭到清算。魏學(xué)濂刺血上《痛陳家難疏》,訴說父死并兄學(xué)洢殉孝狀。魏大中因此得以被追贈、太常寺卿,謚忠節(jié),予祭葬,魏學(xué)洢配祭附葬。
崇禎十六年,魏學(xué)濂高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在李自成逼近京師的時候,屢次上書,提出建議,因此得到崇禎帝重視,準(zhǔn)備予以重任。然而不久之后,北京陷落,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魏學(xué)濂是上吊自殺,但是后世卻并不以其殉國而亡贊揚。因為魏學(xué)濂本人身上有爭議之處,在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他到底有沒有投降李自成。
《忠逆史》記:“學(xué)濂初聞賊急,有老仆經(jīng)事大中,勸主人盡忠,勿負先老爺一生名節(jié),學(xué)濂唯唯。先以事遣此仆歸,遂率先投款。初改外任,以韓霖薦,留用,授偽戶政府司務(wù)?!?/p>
《平寇志》記:“學(xué)濂與山西解元韓霖同受天主教,霖薦學(xué)濂于金星。學(xué)濂廷謁,金星曰:‘汝是忠孝之家,必當(dāng)錄用?!娮猿?,再拜曰:‘小臣何能,不過早知天命有歸耳。’授戶政府司務(wù),學(xué)濂南平兩浙策。”
這里說的是魏學(xué)濂投降了李自成,而且還有明確的職務(wù)記載。但是也有人說,魏學(xué)濂之所以選擇投降李自成,實際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當(dāng)大家都準(zhǔn)備以死殉節(jié)的時候,魏學(xué)濂則說:“死易爾,顧事有可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輕一擲也?!卑抵新?lián)絡(luò)義軍和太子,不過等到后來太子被捉并遇害,義師卻遲遲不至之后,選擇了自縊而亡。
《甲乙史》記:“甲申四月三十日丁亥,庶常魏學(xué)濂自縊。學(xué)濂素負志節(jié),一時墮誤,知愧而死,亦愈于無顏求生者矣。”這個說法得大部分學(xué)者認(rèn)可,就連《明史》也采納了這種說法?!睹魇贰酚洠骸凹榷詰M,賦絕命詞二章,縊死。去帝殉社稷時四十日矣?!?/p>
不管魏學(xué)濂到底有沒有投降李自成,投降了又是何種原因,但是他最后卻還是選擇了殉節(jié)。所以后世在談?wù)撐簩W(xué)濂的時候,還是可以寬厚大度一些的。
核舟記拼音注釋如下:
拼音原文:
《核【hé】舟【zhōu】記【jì】》:明【mínɡ】有【yǒu】奇【qí】巧【qiǎo】人【rén】曰【yuē】王【wánɡ】叔【shū】遠【yuǎn】,能【nénɡ】以【yǐ】徑【jìnɡ】寸【cùn】之【zhī】木【mù】,為【wéi】宮【ɡōnɡ】室【shì】、器【qì】皿【mǐn】、人【rén】物【wù】,以【yǐ】至【zhì】鳥【niǎo】獸【shòu】、木【mù】石【shí】。
罔【wǎnɡ】不【bù】因【yīn】勢【shì】象【xiànɡ】形【xínɡ】,各【ɡè】具【jù】情【qínɡ】態(tài)【tài】。嘗【chánɡ】貽【yí】余【yú】核【hé】舟【zhōu】一【yī】,蓋【ɡài】大【dà】蘇【sū】泛【fàn】赤【chì】壁【bì】云【yún】。
舟【zhōu】首【shǒu】尾【wěi】長【chánɡ】約【yuē】八【bā】分【fēn】有【yǒu】奇【jī】,高【ɡāo】可【kě】二【èr】黍【shǔ】許【xǔ】。
中【zhōnɡ】軒【xuān】敞【chǎnɡ】者【zhě】為【wéi】艙【cānɡ】,箬【ruò】篷【pénɡ】①覆【fù】之【zhī】。
旁【pánɡ】開【kāi】小【xiǎo】窗【chuānɡ】,左【zuǒ】右【yòu】各【ɡè】四【sì】,共【ɡònɡ】八【bā】扇【shàn】。啟【qǐ】窗【chuānɡ】而【ér】觀【ɡuān】,雕【diāo】欄【lán】相【xiānɡ】望【wànɡ】焉【yān】。
閉【bì】之【zhī】,則【zé】右【yòu】刻【kè】“山【shān】高【ɡāo】月【yuè】小【xiǎo】,水【shuǐ】落【luò】石【shí】出【chū】”,左【zuǒ】刻【kè】“清【qīnɡ】風(fēng)【fēnɡ】徐【xú】來【lái】,水【shuǐ】波【bō】不【bù】興【xīnɡ】”,石【shí】青【qīnɡ】糝【sǎn】之【zhī】。
船【chuán】頭【tóu】坐【zuò】三【sān】人【rén】,中【zhōnɡ】峨【é】冠【ɡuān】而【ér】多【duō】髯【rán】者【zhě】為【wéi】東【dōnɡ】坡【pō】,佛【fó】印【yìn】居【jū】右【yòu】,魯【lǔ】直【zhí】居【jū】左【zuǒ】。
蘇【sū】、黃【huánɡ】共【ɡònɡ】閱【yuè】一【yì】手【shǒu】卷【juàn】。東【dōnɡ】坡【pō】右【yòu】手【shǒu】執(zhí)【zhí】卷【juàn】端【duān】,左【zuǒ】手【shǒu】撫【fǔ】魯【lǔ】直【zhí】背【bèi】。
魯【lǔ】直【zhí】左【zuǒ】手【shǒu】執(zhí)【zhí】卷【juàn】末【mò】,右【yòu】手【shǒu】指【zhǐ】卷【juàn】,如【rú】有【yǒu】所【suǒ】語【yǔ】。
東【dōnɡ】坡【pō】現(xiàn)【xiàn】右【yòu】足【zú】,魯【lǔ】直【zhí】現(xiàn)【xiàn】左【zuǒ】足【zú】,各【ɡè】微【wēi】側(cè)【cè】,其【qí】兩【liǎnɡ】膝【xī】相【xiānɡ】比【bǐ】者【zhě】,各【ɡè】隱【yǐn】卷【juàn】底【dǐ】衣【yī】褶【zhě】中【zhōnɡ】。
佛【fó】印【yìn】絕【jué】類【lèi】彌【mí】勒【lè】,袒【tǎn】胸【xiōnɡ】露【lù】乳【rǔ】,矯【jiǎo】首【shǒu】昂【ánɡ】視【shì】,神【shén】情【qínɡ】與【yǔ】蘇【sū】、黃【huánɡ】不【bù】屬【shǔ】。
臥【wò】右【yòu】膝【xī】,詘【qū】右【yòu】臂【bì】支【zhī】船【chuán】,而【ér】豎【shù】其【qí】左【zuǒ】膝【xī】,左【zuǒ】臂【bì】掛【ɡuà】念【niàn】珠【zhū】倚【yǐ】之【zhī】——珠【zhū】可【kě】歷【lì】歷【lì】數(shù)【shǔ】也【yě】。
舟【zhōu】尾【wěi】橫【hénɡ】臥【wò】一【yì】楫【jí】。楫【jí】左【zuǒ】右【yòu】舟【zhōu】子【zǐ】各【ɡè】一【yì】人【rén】。
居【jū】右【yòu】者【zhě】椎【chuí】髻【jì】仰【yǎnɡ】面【miàn】,左【zuǒ】手【shǒu】倚【yǐ】一【yì】衡【hénɡ】木【mù】,右【yòu】手【shǒu】攀【pān】右【yòu】趾【zhǐ】,若【ruò】嘯【xiào】呼【hū】狀【zhuànɡ】。
居【jū】左【zuǒ】者【zhě】右【yòu】手【shǒu】執(zhí)【zhí】蒲【pú】葵【kuí】扇【shàn】,左【zuǒ】手【shǒu】撫【fǔ】爐【lú】,爐【lú】上【shànɡ】有【yǒu】壺【hú】,其【qí】人【rén】視【shì】端【duān】容【rónɡ】寂【jì】,若【ruò】聽【tīnɡ】茶【chá】聲【shēnɡ】然【rán】。
其【qí】船【chuán】背【bèi】稍【shāo】夷【yí】,則【zé】題【tí】名【mínɡ】其【qí】上【shànɡ】。
文【wén】曰【yuē】“天【tiān】啟【qǐ】壬【rén】戌【xū】秋【qiū】日【rì】,虞【yú】山【shān】王【wánɡ】毅【yì】叔【shū】遠【yuǎn】甫【fǔ】刻【kè】”,細【xì】若【ruò】蚊【wén】足【zú】,鉤【ɡōu】畫【huà】了【liǎo】了【liǎo】,其【qí】色【sè】墨【mò】。
又【yòu】用【yònɡ】篆【zhuàn】章【zhānɡ】一【yī】,文【wén】曰【yuē】“初【chū】平【pínɡ】山【shān】人【rén】”,其【qí】色【sè】丹【dān】。
通【tōnɡ】計【jì】一【yì】舟【zhōu】,為【wéi】人【rén】五【wǔ】;為【wéi】窗【chuānɡ】八【bā】;為【wéi】箬【ruò】篷【pénɡ】,為【wéi】楫【jí】,為【wéi】爐【lú】,為【wéi】壺【hú】,為【wéi】手【shǒu】卷【juàn】,為【wéi】念【niàn】珠【zhū】各【ɡè】一【yī】。
對【duì】聯(lián)【lián】、題【tí】名【mínɡ】并【bìnɡ】篆【zhuàn】文【wén】,為【wéi】字【zì】共【ɡònɡ】三【sān】十【shí】有【yòu】四【sì】。而【ér】計【jì】其【qí】長【chánɡ】曾【zēnɡ】不【bù】盈【yínɡ】寸【cùn】。
蓋【ɡài】簡【jiǎn】桃【táo】核【hé】修【xiū】狹【xiá】者【zhě】為【wéi】之【zhī】。嘻【xī】,技【jì】亦【yì】靈【línɡ】怪【ɡuài】矣【yǐ】哉【zāi】!
注釋:
1、?明,明朝。奇巧人,指手藝奇妙精巧的人。曰,名叫、叫作,不譯作“說”。
2、?以,介詞,用。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徑,直徑。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3、?為,動詞,做。這里指雕刻。
4、?以至:甚至。
5、?罔不因勢象形:全都是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罔不,無不、全都。因,動詞,順著、就著。勢,(木頭的)樣子。象,模擬。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
6、?嘗,副詞,曾經(jīng)。貽,贈。余,第一人稱代詞,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數(shù)詞放在名詞之后,表數(shù)量。
7、?蓋大蘇泛赤壁云:(刻的)是蘇軾游赤壁(的情景)。蓋,表推測,大概。泛,泛舟,坐著船在水上游覽。云,句末語氣詞,表陳述語氣,不譯。
8、?八分有奇:八分多一點。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奇,零數(shù)、余數(shù)。
9、?高可二黍許: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大約。二黍許,二分左右。許,上下。
10、?中軒敞者為艙: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軒,高。敞,開闊。者,代詞,意思是“……的部分”。與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形容詞+者=名詞。為,是。
11、?箬篷覆之:(刻著)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竹葉做的船篷。之,代詞,指小船。
12、?啟,打開、推開。
13、?雕欄相望: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焉,語氣助詞,無義。
14、?則,連詞,就(看見)。
15、?徐,慢慢地。興,起。
16、?石青糝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糝,用顏料等涂上。
17、?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而,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髯,兩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須。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端,名詞,畫卷的一端。
19、?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么似的。語,說話。
20、?現(xiàn),顯露、露出。
21、?微側(cè):略微側(cè)轉(zhuǎn)(身子)。
22、?其兩膝相比者:他們的互相依靠的兩膝。指東坡的左膝和魯直的右膝。比,靠近。者,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正常語序是“相比之兩膝”。
23、?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隱”后省略“于”。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
24、?絕類彌勒:極像彌勒佛。絕,極。類,像。
25、?矯首昂視:抬頭仰望。嬌,舉。
26、?不屬,不相類似。屬,類似。
27、?臥,平放。
28、?詘,同“屈”,彎曲。
29、?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0、?可歷歷數(shù):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可以。歷歷,分明可數(shù)的樣子。
31、?楫,船槳。
32、?舟子,撐船的人。
33、?者,……的人。椎髻,椎形發(fā)髻。
34、?衡,同“橫”,橫著。
35、?攀,同“扳”,扳著。指,同“趾”,腳趾頭。
36、?嘯,撮口發(fā)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響亮的聲音。嘯呼,這里指大聲呼喊。
37、?其,代詞,那人。視端容寂: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端,形容詞,直、正。容,容貌。
38、?若聽茶聲然: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若……然,相當(dāng)于“好像……的樣子”。然,……的樣子。
39、?其,代詞,那、那個。船背稍夷:船的頂部較平。船背,船頂,一說指船低。夷,平。
40、?則,副詞,就。題,書寫,這里指刻上。名,字。
41、?文,文字。
42、?天啟壬戌:天啟壬戌年,就是公元1622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
43、?虞山王毅叔遠甫:常熟人王毅字叔遠。虞山,山名,在現(xiàn)在江蘇常熟西北,這里用來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
44、?鉤畫,字的一鉤一畫。了了,清楚明白。
45、?用,刻。篆章,篆字圖章。
46、?丹,朱紅。
47、?為,做。這里指雕刻。
48、?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可是”。曾不盈尺,竟然不滿一寸。曾,竟然。盈,滿。
49、?蓋,表推測,原來是。簡,挑選。修狹,長而窄。
50、?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是神奇??!靈,善、好。怪,奇異、罕見?!耙印焙汀霸铡边B用,有加重驚嘆語氣的作用。
作者簡介:
魏學(xué)洢(1596年-1625年),字子敬,號茅檐,嘉善(今屬浙江省嘉善縣)人,是著名散文作家。
魏學(xué)洢在七歲時就能作詩,以擅長寫文章聞名于鄉(xiāng)里之間,所做的賦更是精妙,之后成為當(dāng)?shù)赜忻男悴?,好學(xué)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記》是其代表作,生動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和雕刻人的高超境界,后被清代人張潮編制的《虞初新志》收錄。后來魏學(xué)洢家庭遭遇大變,1625年因病而死,死時二十九歲。
魏學(xué)洢是名臣魏大中的長子,是魏學(xué)濂的兄長。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于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biāo)記?;氐娇だ?,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biāo)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后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fēng)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biāo)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yīng)當(dāng)強調(diào)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nóng)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jīng)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guān)。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劉禹錫《陋室銘》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校俊?br>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湍芴煜侣劽?;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湍芙蹈o@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nèi)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xué)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梢詮椬嗨貥愕墓徘伲瑸g覽珍貴的佛經(jīng)。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鬃诱f:(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生于嘉興(今屬浙江)。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登博學(xué)宏詞科。翌年舉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永貞元年(805),因輔助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先貶連州刺史,加貶朗州司馬。后回京,又貶連州刺史。歷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陽任職。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至于愛牡丹的人,人數(shù)當(dāng)然就很多了!
● 作者簡介:
周敦頤,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學(xué)術(shù)地位也不顯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時,通判程太中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身邊就學(xué),后來二程成名,他們的老師周敦頤的學(xué)識才被人們所認(rèn)識。到了南宋,經(jīng)朱熹的推崇,周的學(xué)術(shù)地位更高,被人稱為程朱理學(xué)的開山祖。中國哲學(xué)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guān)(關(guān)中程顥、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xué)派”,就是以周敦頤為首。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xué)力行,有古人之風(fēng)。
由于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后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jīng)》創(chuàng)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chǔ)。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dāng)時宏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xué)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jiān)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后來終于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xué)思想史上,宋明理學(xué)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xué)以孔孟之道的儒學(xué)為主干,還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xué)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宋元公案》中對于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xué)。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fù)橫渠清大儒輩出,圣學(xué)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xué)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xué)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xué)習(xí)。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然是程頤、程灝兩兄弟。
程頤在后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xué)習(xí)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圣王的道。
周敦頤死后,隨著程頤、程瀕對他的哲學(xué)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dāng)?shù)牡匚?,認(rèn)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fēng)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核舟記》魏學(xué)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tài)。王叔遠曾經(jīng)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N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并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guān)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么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cè)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guān)聯(lián)。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并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shù)出來。 *8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6B[>l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vF4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闼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魏學(xué)洢(約1569-約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縣,是當(dāng)?shù)赜忻男悴牛彩且淮鞒嘉捍笾械拈L子。魏學(xué)洢在七歲時就能做詩,生性孝順。曾經(jīng)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dān)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后,以擅長寫文章聞名于鄉(xiāng)里之間,而他所做的賦更是精妙,頗受大家的欣賞。甚至云間有一個叫陳繼儒的人,和他訂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歲那年又造《百官圖》,污蔑清廉的官員,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說他們“招權(quán)納賄”,更說左、魏兩人“丑心險,色取行違,自命為血性男子,實為匪類”。魏忠賢更矯旨責(zé)怪:“魏大中互訐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楊漣等人彈劾魏忠賢,不僅使其原形畢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兒義孫們大為恐慌,魏了希恩邀寵,于是天啟五年三、四月間,眾人籌謀獻策,倡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時,鄉(xiāng)人號送者近萬人。
魏大中被捕之時,魏學(xué)洢泣血號呼,想隨牢車北上。他不聽從父親勸阻,改換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隨緹騎,沿途打聽父親的起居。抵達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晝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執(zhí)輩之人有的拒不相見,有的則對他仰天長嘆,相對而泣,無可奈何而已。魏學(xué)洢雖然也想上書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賢又矯旨下令,對六人“嚴(yán)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于是獄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離,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誣接受熊廷弼等人賄賂,亦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誣陷坐贓而死。死之時溽暑殷雷,相驗領(lǐng)埋之旨,遲遲不下,過了六、七天才差官發(fā)尸,和楊漣、左光斗等三人尸體由牢穴中拖出,骸脹而黑,肌生蛆蚋,潰爛零落,幾難以辨認(rèn),那年魏大中五十一歲。魏學(xué)洢領(lǐng)了父親的尸體,匍匐扶襯歸鄉(xiāng),日夜伏草啼號。魏大中雖死,但追贓的行動并未停止,因此魏學(xué)洢被下浙江監(jiān)獄。魏學(xué)洢在家庭遭此大變,對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視死如歸。果真在這同一年,魏學(xué)洢也因病而死,死時才三十歲。崇禎初,魏忠賢失勢。魏學(xué)洢之弟魏學(xué)濂瀝血上書,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不久,魏大中被追謚為忠節(jié),魏學(xué)洢也被下詔旌表為孝子。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原文、譯文)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其成書年代及作者歷來說法不一。
據(jù)《漢書?藝文志》說是七十子后學(xué)者所記的,由漢人戴圣傳述,故又稱《小戴禮記》,
以區(qū)別于戴德所傳的《大戴禮記》?!抖Y記》也是一篇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其第一
篇就開宗明義,指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
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xué)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
法,非禮威嚴(yán)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莊?!边@就是儒家重視禮的主要
原因。
《禮記》共20卷49篇,全書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社會史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86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