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功績: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政治上: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候國,一次削去當時半數(shù)的候國。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漢武帝在經濟上、軍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漢武帝的功績,漢武帝的歷史功績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后來四年一個年號。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tǒng)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xiàn)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xiàn)了秦統(tǒng)一后我國見于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薄稘h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睋?jù)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xiàn)了關于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后世科舉之制始此。
6、漢武帝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yè)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于此。
8、漢武帝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tǒng)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后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親臨現(xiàn)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統(tǒng)一后,皇帝親臨現(xiàn)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后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臺、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qū)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后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qū),并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為加強對地方官吏和豪強的監(jiān)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后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fā)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從此國家壟斷了鑄造錢幣的權力,對后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zhàn)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后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后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wèi)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單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yǎng)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愿為漢朝事業(yè)奮斗,有藝能、有才干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于此為盛!”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zhàn)的皇帝。
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24、李廣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于漢,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于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25、漢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
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的功:
1、頒布推恩令,巧妙地解決了困擾漢王朝多年的同姓諸侯問題,鞏固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
2、發(fā)動大規(guī)模對匈奴作戰(zhàn),有效緩解了匈奴對漢王朝邊境地區(qū)的威脅,為穩(wěn)定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3、適應加強統(tǒng)治的需要,改變了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統(tǒng)治和管理國家的效率。
4、擴大了國家的疆土和統(tǒng)治范圍,歷史上第一次將西域納入中央政權的統(tǒng)治范圍。
漢武帝的過: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強化思想統(tǒng)治的同時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的長期發(fā)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2、好大喜功,浪費國家的民力、軍力和財力,發(fā)動了一些意義不大卻損失巨大的戰(zhàn)爭。
3、好迷信,渴求長生不老,既耗費了大量財力又對社會風氣產生了不良影響。晚年始知悔悟。
4、統(tǒng)治期間,稅負勞役繁重,破壞了國家的經濟基礎的穩(wěn)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
1、頒行推恩令
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
因此,封地大的王國被分成封地較小的侯國,這個過程直接導致了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在此之后,侯國轄地僅有數(shù)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2、加強中央集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
3、設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
4、建立年號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擴展資料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chuàng)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zhàn)外,還破閩越、南越、衛(wèi)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并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chuàng)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fā)統(tǒng)治危機,晚年爆發(fā)巫蠱之禍,后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復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后謚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跡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
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漢武帝創(chuàng)造了數(shù)個第一,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太學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傲T黜百家,表彰六經”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余年,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但是漢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fā)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fā)展儒法結合,即所謂的“儒表法里”。
比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zhàn)略家。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中央設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jiān)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開創(chuàng)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始于此。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chuàng)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chuàng)舉,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
漢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后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罪己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你這問題一問 我就想起了 大名鼎鼎的 推恩令好主意啊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 人心是自私的 保全自我權利 誰都不愿失去
削弱地方割據(jù)勢力,加強中央集中統(tǒng)一
頒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守統(tǒng)轄.這樣,既可以把王國的地盤化大為小,以分散其勢力,“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又可使這些受封子弟“聯(lián)恩盡孝”.列侯們“人人喜得所愿”,擁護中央,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權.同時,又借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陰謀叛亂之機,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殺,牽連被殺的列侯、官吏、賓客數(shù)萬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后者限制七人與諸侯王交游.不許諸侯王招納賓客.又采用酎金奪爵等方式廢掉了一些侯國.終漢武帝之世,漢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漢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據(jù)勢力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其次,重用酷吏,打擊地方豪強.漢武帝在削弱諸侯王和列侯的同時,對稱霸一方,妨礙政令的統(tǒng)一的地方豪強進行打擊,下令把他們遷往關中,就近監(jiān)視,以達到“內實京師,外銷奸滑”“不誅而害除”(《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的目的.
2.改革改政體制,加強皇權
主要有設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權;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從軍和禁衛(wèi)軍,加強皇帝保衛(wèi)和軍事防御;實行察舉制,用考察加舉薦的方式選拔官員.
3.改革財政,加強中央政權
統(tǒng)一貨幣,把鑄錢權收歸中央,鑄造五銖錢作為國家統(tǒng)一的法定貨幣;專營鹽鐵和均輸平準法.鹽鐵官營和調劑運輸,平抑物價對穩(wěn)定經濟起了重要作用;箕緡和告緡,打擊富商大賈,加強中央集權.
4.獨尊儒術,實行文化專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繼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础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儒家公羊學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雜以陰陽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發(fā)展為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新儒學.董仲舒的思想,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理論根據(jù).董仲舒還積極鼓吹尊天就必須尊王,為封建皇權披上了“君權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是“外儒內法”.董仲舒提倡“三綱五?!?強調治國要“德刑并用”.因而為武帝所稱道,詔行全國.這種王道、霸道雜用的統(tǒng)治思想,一直為此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奉行.
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興太學,置名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谑?在中央設太學,置五經博士官,授儒家經典.此外,還在郡國興辦學校,亦以“五經”作為教材教授學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和郡國學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90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漢昭帝皇后漢昭帝皇后上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