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煙閣功臣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他和其他功臣一樣有著超強的能力,在玄武門事變和對吐谷渾、高昌的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為大唐揚威西域,但是性格決定命運,他自視甚高,桀驁不遜,在遭遇挫折之后就轉而以參加陰謀的方式報復太宗,最終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而他的所作所為也大大傷害了太宗皇帝,太宗甚至為此再也不登凌煙閣。這個人就是侯君集。
侯君集是關中豳州人,他的生年不詳,史籍沒有記載他的身世。但是1958年他的母親的墓志出土了,透露出他的母親姓竇,官宦世家,那么侯君集家門第也可能不低,古人講門當戶對嘛。墓志稱侯君集父親曾為泰州刺史,但是有可能是侯君集發(fā)達之后的贈官,送你個官銜,因為你兒子是大官、名人嘛。
史籍記載侯君集事跡是從他投靠李世民開始的。當時太原舉兵不久,李世民一方面四處征戰(zhàn),一方面到處網羅人才,侯君集就是個人才,《舊唐書》記載說他胸有大志,但是不踏實,原文是這么說的:“性矯飾,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北容^驕傲,很自負,學射箭也學了個半截子,但是不耽誤他以武藝自夸。不過從他后來的經歷來看,侯君集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和行政才干,他的自負也不是沒有資本的。當然了,他有點太自負了,所以不能與同事處好關系,也不能正確對待人生低谷,一句話,智商可能很高,但是情商大大不足。
李世民當秦王的時候侯君集就一直陪伴左右,在玄武門事變之前,侯君集的態(tài)度和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是一致的——先下手為強。所以史籍記載說:“建成、元吉之誅也,君集之策居多。”(《舊唐書·侯君集傳》)李世民最看重這個。侯君集因此官拜右衛(wèi)大將軍。
侯君集的前半生可謂順風順水,他最突出的貢獻是連續(xù)打了兩場戰(zhàn)爭,建立了很大的功勛;
第一場戰(zhàn)爭:對吐谷渾的戰(zhàn)爭。
吐谷渾是青海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由于多次侵犯唐朝邊境,所以唐太宗發(fā)兵攻打它。主帥是老將李靖,侯君集是副手。但是侯君集在這場戰(zhàn)役里起到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在唐軍登上高原之前,侯君集給李靖建議,要出其不意突襲敵人,李靖采納了他的意見,派遣輕騎兵攜帶干糧猛撲敵人腹地。敵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于是向青藏高原腹地逃跑,那里海拔高,唐軍會不適應。而且吐谷渾人一邊跑一邊在身后放火,將大片大片的草原燒個干干凈凈,用意很簡單——讓唐軍的馬沒草吃。 唐軍此時應該見好就收呢,還是該宜將剩勇追窮寇?部將們爭論不休,侯君集當然是主張繼續(xù)追擊的,最后李靖再次采納了他的建議,兵分兩路,“靖與薛萬均、李大亮趣北路,使侯君集、道宗趣南路。” (《舊唐書·侯君集傳》)兩路人馬緊緊追趕,不給敵人喘息之機。
這一路唐軍要克服高原反應,還要給馬找草料,沒水喝就飲冰啖雪,有的地方連冰雪都沒有,就用刀刺馬身,喝馬的血。侯君集他們就是這樣以驚人的毅力咬牙堅持下來,行程二千余里,終于追上并且大破敵軍。侯君集還客串了一把地理學家,帶人去尋找并觀察黃河源頭。我們知道,黃河、長江都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最后侯君集與李靖會師,勝利凱旋。
回來之后唐太宗拜侯君集為陳國公,而且讓他擔任吏部尚書,管理全國的公務員。這時侯君集一個短板暴露出來了,怎么呢?原來他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認字沒問題,就是沒學問。唐代選拔官員,講究“身言書判”,身,看你身材和相貌,太猥瑣的人在唐代沒法當官的;言,看你口才言辭;書,看你書法,狗爬字當不了官;判,看你斷事能力。這四個標準中除了第一條之外,其余三條都要求主考官自己有文化水,否則你怎么判斷別人好壞呢?侯君集是吏部尚書,可是這些方面他真不行,但是他奮發(fā)圖強,“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并有時譽。” (《舊唐書·侯君集傳》)也就是說他惡補文化水,讀了很多書,而且在主持選拔、考核官員的時候展現(xiàn)了很強的行政能力,為當時人所稱道。
過了幾年,又有一場重大戰(zhàn)爭等著侯君集去打,那就是對高昌的戰(zhàn)爭。
第二場戰(zhàn)爭:對高昌的戰(zhàn)爭。
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高昌國是個民族成分多樣化的國家,因為它地處絲綢之路上,所以是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它的國王叫麴文泰,是漢族人。這人在貞觀四年曾經攜夫人來過唐朝。唐太宗盛情款待,而且還封他的夫人為公主。那還不是為了籠絡他嘛。但是這次唐朝之行卻給麴文泰一個錯誤的印象,他認為唐朝這個國家不行。怎么呢?原來隋朝的時候麴文泰來過中原,當時隋朝國力非常強盛,它那個國力強盛到何等地步呢,隋煬帝大業(yè)五年的各項經濟指標,唐太宗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超越,一直到唐朝建國之后一百多年的開元、天寶年間國力才超過了那個時期。再加上隋煬帝本人好大喜功,愛擺譜,愛顯擺,尤其在外國人面前總是充大個兒,比如他曾經舉辦過萬國大會,外國人在城里吃飯都不要錢,京城里的樹干都用絲綢包裹,通宵達旦舉行歌舞表演,樂隊人數(shù)成千上萬,就為了在外國人面前展現(xiàn)一把國力,讓老外服咱。所以麴文泰來到隋朝,覺得隋朝真是富麗堂皇,厲害。
結果唐朝時麴文泰再來,形勢不一樣了,唐朝還沒從戰(zhàn)亂中完全康復,再加上唐太宗沒那么強的虛榮心,不搞那些虛招子。麴文泰入朝這一路上物資供應都不能完全保障,史籍記載說:“往年文泰入朝,所經州縣,猶不能供?!保ā杜f唐書·魏徵傳》)所以麴文泰開始輕視唐朝,他對自己的大臣說:“吾往者朝覲,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保ā杜f唐書·高昌傳》)我這一路看仔細了,唐朝不行,比隋朝差遠了。所以他有了不臣之心。再加上此時西突厥不斷拉攏他。西突厥是唐朝的敵人,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控制絲綢之路,而高昌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所以他們不斷對高昌進行利誘。麴文泰心目中的天平傾斜了,他傾向西突厥了。
他再也不來朝貢,而且率軍攻打唐朝的屬國伊吾國、焉耆國,西域各國到唐朝進貢的使節(jié)只要經過高昌的,他一律扣住不放。有隋末逃亡到高昌的內地民眾想回國的,他也扣住不放。絲綢之路名存實亡。
唐太宗十分惱火,派使者前去責備,希望高昌能幡然醒悟,結果麴文泰大大咧咧說了這么一番話:“鷹飛于天,雉竄于蒿,貓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 (《舊唐書·高昌傳》)鷹是天上飛的,野雞是草里竄的,貓在廳堂上行走,老鼠在洞穴里躲著,各安其所多好。意思是我不惹你你也別惹我。那唐太宗能善罷甘休嗎?唐朝是當時東亞世界的領袖,保衛(wèi)絲綢之路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說實話,以當時唐朝的經濟結構而言,絲綢之路的貿易絕不是國家根本,中國是個重農國家,外貿在當時最多是個錦上添花,但是對于中亞西域很多小國來說,絲綢之路那是生命線,全指著它發(fā)財致富呢。所以很多西域國家希望唐朝能來拯救他們。
經過一番思考,唐太宗決心任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領兵馬數(shù)萬人攻打高昌。
消息傳到高昌,麴文泰竟然不怕,他說:“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資治通鑒》卷195)大漠戈壁兩千多里地,他們能來才怪。一句話,他還是輕視唐朝的國力,認為唐朝沒力量組織一場大規(guī)模遠征。
但是侯君集是一個毅力頑強的將軍,在他的帶領下,唐軍克服了沿途的艱難險阻,大軍直逼高昌腹地。而且還帶著一大批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一出戈壁找到樹林就動手造各種器械,撞車、拋石車、巢車什么的,撞車撞城門用的,拋石車拋射大石塊,可以毀掉敵人城墻和門樓,巢車上面帶個筐,高過城墻,里面坐著瞭望哨,瞭望敵情,向主帥報告,而且還可以幫著拋石車瞄準,類似于今天的炮兵觀察哨。
麴文泰聽說唐軍真的來了,您猜怎么著?嘎巴一下嚇死了,也不知道是腦溢血還是心臟病,總之是嚇死了,你很牛啊,可是還是沒牛到底。他的兒子麴智盛即位。
侯君集得到情報說麴文泰死了,而且即將舉行葬禮。部下建議趁著敵人國葬之際發(fā)動突然襲擊。侯君集不同意,他說:“不可,天子以高昌無禮,故使吾討之,今襲人于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資治通鑒》卷195)我們是文明之師,問罪之師,要打堂堂正正的戰(zhàn)爭,不能利用人家辦喪事的機會。
于是大軍在他指揮下徐徐推進,麴智盛開始還想抵抗一下,但是高昌軍隊的戰(zhàn)斗力跟唐軍相比就是個渣,唐軍包圍住敵人的城池,各種攻城器械都招呼上,用木頭填塞壕溝,在巢車配合下拋石機將敵人城樓和城墻打壞,又使用撞車撞擊城墻,城墻塌了好幾丈,根據(jù)考古勘查,高昌故城是夯土城墻,所以撞車可以撞壞它。這樣的猛攻使得高昌再也無法支持,麴智盛不得不向唐軍求和。他寫了一封信給侯君集:“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喪背。智盛襲位未幾,不知所以愆闕,冀尚書哀憐?!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得罪唐朝的是先王,他已經死了,我即位沒幾天,還求您哀憐。
侯君集回答他說,假如已經服軟,你當親自來我軍中投降。但是麴智盛還心存僥幸,遲遲不肯投降。怎么回事呢?原來他還在希冀西突厥能來救他,他爸爸之所以反唐不就是西突厥慫恿的嗎?西突厥有大部隊就在離高昌不遠的地方,麴智盛就指望他們來救援,互為表里。但是沒想到的是西突厥是個紙老虎,看見侯君集大軍赫赫軍容,竟然不敢來,而且拔營遠遁,跑了,一跑就是一千里地。麴智盛這下沒招了,加上唐軍攻城越來越急,麴智盛不得不投降,當了侯君集的俘虜。唐軍獲得三郡、五縣、二十二城,人口三萬多,馬四千多匹。
降服高昌使得絲綢之路重新暢通,西域國家歡欣鼓舞,唐朝國威再一次得到展現(xiàn),侯君集也達到了他人生的頂點??梢簿驮诖藭r,他性格中陰暗的一面開始暴露,也使得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什么陰暗面呢?自高自大,忘乎所以。主要有兩個體現(xiàn):
第一,磨班超碑自述功勞:
侯君集有個部下名叫姜行本,這小子在行軍途中看到了漢代班超記功碑,珍貴文物啊,您猜他怎么干?“其處有漢班超紀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頌陳國威靈。”(《新唐書·姜行本傳》)他把班超碑文給磨掉,然后刻上新的內容,稱贊“陳國”的功勛,“陳國”就是陳國公,侯君集的封號。部下干的事侯君集不可能不知道,不說是他授意的吧,起碼是默許了。這就有點張狂了。咱先不追究什么破壞文物的罪過,那時也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咱就不苛求他了,主要的問題是——你侯君集滅了高昌,功勞很大,可是你的功勞能蓋過班超嗎?
班超那是我最佩服的古人之一,投筆從戎,代表漢朝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生生替漢朝打開一片新局面,有一度漢朝皇帝都對西域局勢感到失望,想把所有軍隊撤回來,班超卻決心留在西域,憑一己之力,在沒有漢軍大部隊支援的情況下,憑借高超的外交手段和漢朝的赫赫威名,將眾多西域國家團結在自己麾下,縱橫捭闔數(shù)十年。從此西域歸于大漢,可謂功績赫赫,敗在他手下的除了西域那些不順服的國家之外,還有匈奴、大月氏等強敵,病危時刻懷念祖國,上書求皇帝讓自己退休,以求“生入玉門關”,最后逝世于洛陽。班超的功績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你侯君集滅一個國家就覺得功勞蓋過班超,我覺得你太狂了,不知輕重。這是他那種張狂性格的一個體現(xiàn)。
第二,軍紀敗壞:
進入高昌都城后,侯君集帶頭破壞軍紀。要知道高昌是絲綢之路國家,這樣的國家珠寶金銀不會少,侯君集可能早就垂涎三尺了。史籍記載說他“輒配沒無罪人,又私取寶物。將士知之,亦競來盜竊,君集恐發(fā)其事,不敢制。”(《舊唐書·侯君集傳》)將無辜的平民發(fā)作官奴婢,又盜取各種寶物,將士們看到主帥這樣干,也都紛紛效仿,侯君集怕大家說是學他,所以不敢嚴肅軍紀,聽之任之。這件事給唐軍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使得長安輿論嘩然。
當侯君集班師回到長安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慶功宴,而是牢獄之災,侯君集遭到了彈劾,罪名就是軍紀敗壞,有關部門將其下獄要進行審判。此時大臣岑文本站出來替侯君集說話,他說:“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币馑际钱斁鞯囊朴谟涀〔肯碌墓?,忘記部下的過錯,他列舉了漢武帝寬恕李廣利、隋文帝寬恕韓擒虎的故事,他引用了黃石公《軍勢》里的一段話:“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意思是部下有聰明的,勇猛的,貪婪的,愚鈍的,你應該充分顧及他們各自的特點,由著他們的天性,但是可有一條,要把他們的天性和力量都納入為國效力這個渠道中來,讓智者為立功而驕傲喜悅,讓勇者發(fā)揮他們的勇猛,讓貪婪者因為利益誘惑而發(fā)揮能量,讓愚鈍者不畏其死,總之一句話——君主要善于使用各種人,要善于發(fā)揮他們的特點,哪怕是缺點,也要變成為我所用的正能量。因此他懇求唐太宗原諒侯君集,畢竟這是個不可多的人才。
太宗聽從了岑文本的勸告,釋放了侯君集。但是要我說,這叫法外開恩,岑文本這一番高論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實用主義,不顧法制原則,也不顧政治影響,就因為侯君集能力強就不顧此事的惡劣影響網開一面。他這番言論救得了侯君集一時,救不了他一世。為啥呢?侯君集因為此事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越發(fā)覺得自己冤枉了,你看小孩就是這樣,一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個大人訓斥孩子,特別忌諱另一個大人在旁邊打岔,“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干嘛那么大聲,嚇著孩子”,你就瞧吧,越打岔,那孩子越覺得自己委屈,哭得越厲害。對不對?侯君集就是這么個熊孩子。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但是侯君集的怨氣積下了,他這種性格張揚的人容易激動,也容易被挫折搞得一蹶不振。史籍記載說他“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貪冒被囚,志殊怏怏。” (《舊唐書·侯君集傳》)總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一股子邪氣沒處釋放。
咱們先把這段放下,談一談侯君集的人際關系,他之所以到最后身敗名裂、眾叛親離,跟他的人際關系有很大關系,此人情商太低,所以跟大家都搞不好關系。我們揀幾個主要的來看一看。
一,與李靖的關系:
在侯君集還比較受太宗器重的時候,太宗讓他去跟李靖學兵法。李靖是唐朝第一軍事理論家嘛。按理說李靖是侯君集老上級,一起打吐谷渾的嘛,可是學了一陣子,侯君集跑到太宗面前告狀,說李靖想謀反。他說:“李靖將反。至隱微之際,輒不以示臣?!?(《大唐新語》卷七)意思是每每兵法學到緊要關頭,李靖就不教我了,他留一手是想造反時候用。太宗把這個話告訴李靖,李靖說他才謀反呢,現(xiàn)在是太平時日,我教給他的兵法已經足以應付一般的戰(zhàn)陣了,他非要窮盡我的兵法,是啥意思?“今君集求盡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 (《大唐新語》卷七)他想窮盡我的兵法,說明他才是有野心的。還有一次,李靖和侯君集一起騎馬去尚書省,結果一路上侯君集總是若有所思,走過去了都沒發(fā)現(xiàn)。李靖立即得出一結論:這小子心不在焉,滿腦門子在想什么呢?肯定是謀反啊。這個,說白了就是互相看不順眼,是一種“疑鄰人偷斧”的心態(tài),怎么看對方都覺得有陰謀,不過后來的事證明李靖還真沒看錯,侯君集的確謀反了。
二,與李道宗的關系:
李道宗是唐朝宗室,一員名將。他早就看侯君集不順眼。侯君集被太宗赦免之后不是頗有怨言嗎?被李道宗覺察到了。有一次宴會上李道宗跟太宗說侯君集這小子不地道,以后要是有謀反陰謀的話,侯君集肯定是個頭子。太宗說你依據(jù)何在?李道宗說他呀,自打滅了高昌,自以為有天大功勞,恥于位居房玄齡、李靖之下,再加上認為受了委屈,所以整天口吐怨言。太宗回答說你也沒真憑實據(jù),不要亂猜測,“朕豈惜重位,第未到耳?!?(《舊唐書·李道宗傳》)我以后還會重用他的,只不過時候沒到。但是很可惜,侯君集等不到那一天就想謀反了。
三,與張亮的關系:
大臣張亮有一次到洛州當都督,侯君集送行時候突然來了這么一句——“何人相排?” (《資治通鑒》卷一九六)誰排擠你去洛州啊?張亮一聽這什么話?。柯逯菥褪锹尻?,唐朝的東都,去那里當都督怎么算被排擠呢?于是他隨口開了個玩笑:“非公而誰!” (《資治通鑒》卷一九六)除了你還有誰。沒想到就這一句玩笑引發(fā)了侯君集好一通牢騷:“我平一國來,逢嗔如屋大,安能仰排!” (《資治通鑒》卷一九六)我平了一個國家,帶來的責難比一個屋子還大,我還有本事排擠你?。咳缓笏麛]胳膊挽袖子說:“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與公反!” (《資治通鑒》卷一九六)唉,真是不想活了,你能不能造反?你要是造反,我和你一起反。
張亮聽了這個話嚇出一身冷汗,侯君集走了張亮悄悄去找太宗皇帝,把這件事報告給太宗。太宗問侯君集和你說話時候有沒有第三人在場?張亮說沒有,太宗說既然如此,我要以你的話為證據(jù)責問侯君集,他必然不承認,到時無旁證、無物證,案件審不下來,還會搞得人心惶惶,所以算了,這事我記著,但你也別和別人說了。就算把這個事壓下來了。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出來,侯君集此時是自高自大,目中無人,而且懷著極大的怨氣,唐太宗幾次為他擺平事情,但是你認為唐太宗就真的沒想法?說侯君集要謀反的人又不是一個兩個,那么多人因為不同的原因揭發(fā)侯君集,太宗即便嘴上說不信,心里能不敲鼓嗎?
結果太宗的擔心變成了現(xiàn)實,侯君集真的謀反了,他深深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陰謀之中。李承乾貴為太子,但是遭到了魏王李泰的威脅,太子位可能不保,所以李承乾就暗地里招募人手,以備不時之需,別忘記他爸爸唐太宗就是兄弟相爭、兵戎相見上臺的啊。李承乾也想動手。侯君集這個滿懷怨氣的家伙跟李承乾是一拍即合。李承乾也知道侯君集對皇上不滿,所以就主動聯(lián)絡他。當時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是太子部下,所以就通過他招引侯君集。侯君集加入到了這個陰謀集團中,但是據(jù)說侯君集心里還有個小九九,“君集以承乾劣弱,意欲乘釁以圖之,遂贊承乾陰圖不軌?!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意思是侯君集認為李承乾是個蠢材,可以利用。這意思是說侯君集有更大的打算,想先幫助李承乾謀反,然后,既然這個家伙蠢笨,那么侯君集是不是想取而代之???這個野心可就太大了。
所以侯君集就使勁慫恿太子,而且還曾在太子面前說:“此好手,當為用之?!?(《舊唐書·侯君集傳》)我這手可是個好手,當為您所用。
加入了陰謀集團,侯君集是寢食不安,搞陰謀嘛,擔心泄密壞事啊。有時候睡覺睡著睡著就突然驚醒了,醒了就坐在那里唉聲嘆氣。他夫人看他這個樣子好生奇怪,對他說:“公,國之大臣,何為乃耳?必當有故。若有不善之事,孤負國家,宜自歸罪,首領可全?!?(《舊唐書·侯君集傳》)您是國家的大臣,為何這樣寢食難安?你肯定是心里有事,假如不是好事,希望你能去自首,多少能保全性命。可見他夫人差不多都猜到了是什么事。但是侯君集沒聽她的。
當李承乾東窗事發(fā)的時候,侯君集也就暴露了,尤其是他那個寶貝女婿賀蘭楚石,馬上就向皇帝舉報了自己的岳丈。侯君集第二次被投入監(jiān)獄。這次來審問他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宗本人。太宗來到牢房,對侯君集說:我不想讓那些刀筆吏羞辱你,所以親自來審問。幾項證據(jù)一擺,侯君集啞口無言。太宗長嘆一口氣,看來謀反是實啊。
回到朝堂之上,太宗對群臣說:侯君集也是個對國家有大功的人,我還記著他的好?,F(xiàn)在這事出來了,按理說侯君集是死罪,但是我想饒他一命,你們覺得如何?群臣們紛紛說:“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請誅之以明大法?!?(《舊唐書·侯君集傳》)他罪不容赦啊。群臣們等于是判了侯君集的死刑。這就是侯君集糟糕的人際關系的體現(xiàn),當他落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他,當年那個支持他的岑文本也不吭聲。還有個人很欣賞他,誰呢?魏征。魏征曾經對太宗說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墒菃栴}在于魏征在這一年年初就去世了啊,于是掉在井里的侯君集只看到群臣丟下斗大的石頭,卻沒有一根救命的稻草。
唐太宗召見侯君集,說不殺你不行了,從此與君永別。侯君集涕淚橫流,唐太宗也十分傷心,說了這么一句話:“吾為卿,不復上凌煙閣矣?!保ā斗馐下勔娪洝罚┮院笤偕狭锜熼w,看到你的畫像我會傷心,從此我也再也不登凌煙閣了。
當侯君集被推上刑場即將就戮的時候,他的表現(xiàn)還算是一條漢子,史籍說他十分鎮(zhèn)靜,臉色不改,對監(jiān)刑的官員說:“君集豈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嘗為將,破滅二國,頗有微功。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保ā杜f唐書·侯君集傳》)我不是謀反者,一時糊涂走錯路而已,我好歹也算滅過兩個國家,總有點功勞吧,你替我向皇上請求一下吧,留我一個兒子延續(xù)香火。太宗聽了監(jiān)刑官的匯報,當即決定赦免侯君集夫人和一個兒子,算是給這個老部下一個安慰。
一代英雄侯君集就此辭世。人的能力和情商究竟哪個更重要呢?我想起碼應該并重吧,有能力而無情商,尤其是遇到一點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這樣的人的能力對他自己來說就是一味毒藥,因為有能力,所以他就認為上級應該重用他,對他的缺點應該視而不見;因為有能力,所以他有了謀反的野心,卷入陰謀集團;因為有能力,所以他看不起別人,搞不好人際關系。侯君集的歷史就是一個智商太高、情商太低的人的失敗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91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