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0年,白居易二十九歲,他來到長安,拜訪了當時的文壇大腕顧況,顧況看了他的名字“白居易”仨字兒,調(diào)侃了一句:“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顧況看了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之后又說了一句:“得道個語,居亦易矣。”雖然如此,但白居易后來的經(jīng)歷,還是證明了一點:長安居不易。
803年,白居易三十二歲,先后通過了禮部的科舉考試和吏部的選拔考試,有了第一份工作:在秘書省做校書郎(有點兒像現(xiàn)在國營出版社的一個高級編審)。
白居易運氣好,一入仕途,朝廷就調(diào)整了官員的薪酬,不但不再停發(fā)、減發(fā)工資,而且還把京官、外官的工資標準都上調(diào)了,低級文官所能領(lǐng)到的薪水,比起李白做翰林供奉那會兒高多了——李白在翰林院工作,每月工資還不到2000文(按購買力折合人民幣不足1000元),而白居易做校書郎,每月卻能領(lǐng)到16000文。白居易任職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社會經(jīng)濟恢復(fù)了元氣,跟李白時相比,白居易那時的銅錢并沒有貶值,一文依然相當于人民幣5角。他月薪16000文,折合人民幣8000元,這個薪水不能算低。
靠這些薪水,白居易能買房嗎?不能。白居易自己回憶道:“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于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guān)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背防?,長安城中一個小區(qū),位于東城根兒,是很偏僻的地段。這段話的意思是,公元803年,白居易做了校書郎,跑到長安東城的常樂里,租了已故宰相關(guān)播家的一個亭子,在那兒安頓下來。
805年,白居易三十四歲,做校書郎已有兩年,白居易想把母親和弟弟從安徽宿州搬到長安,跟自己一塊兒住??墒?,他租的那座亭子再添丁加口,肯定緊張。如果在長安買一大套,以他目前的收入和積蓄,那是不可能的。怎么辦呢?白居易去了趟陜西渭南,在渭南農(nóng)村買了一所房子。
農(nóng)村房價大多都很便宜,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一位名叫盧川素的官員,賣掉他在江蘇泰州某村莊購置的院落,還包括房前屋后的若干田地,總售價才10萬文。
白居易在農(nóng)村買房之后,讓母親和弟弟搬到了渭南新家,他自己還在常樂里租房住。不過每逢旬休(唐朝官員每十天休假一天,十天為旬,故稱旬休),他就騎著馬去渭南跟家人團聚,第二天再趕回去上班。
806年,白居易三十五歲,校書郎任期已滿,他退掉在常樂里租的亭子,跟同事兼好朋友元稹一塊兒去靖安里東側(cè)的永崇里租房,在那兒溫習(xí)功課,準備參加晉級考試。后來考試通過,白居易被派到陜西盩厔(zhōu zhì)縣當縣尉。
807年,白居易從盩厔?wù){(diào)回長安,做了左拾遺,兼翰林學(xué)士。這時候他的月薪是25000文,白居易仍然租房住。在哪兒租房呢?新昌里。后來他又調(diào)任京兆府戶曹參軍,工資再次上調(diào),月薪四五萬文,此外還能領(lǐng)到200石祿米,每年總收入折合人民幣30多萬元。白居易租了一所大房子,位于長安南城的昭國里,不再住偏僻地段了。
821年,白居易五十歲,在長安買下第一所房子。白居易有詩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彼f自己租房的時間長達二十年。二十年是約數(shù),實際上是十八年。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馬時,常去廬山逛。廬山上有兩座寺院:東林寺和西林寺,東林寺的和尚聽說白居易文采了得,請他給一故去的僧人寫墓志銘,白居易提筆一揮而就,和尚們很高興,給他開了10萬文的稿費,白居易就用這筆稿費在廬山上蓋了一所房子。這所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廬山草堂。
在中國歷史上,房子常常與當下一樣稀缺,住房問題同樣是一個讓百姓苦惱的社會熱點。說起買房,古代名人也是一肚子苦水。蘇轍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陸游言“猶愧先楚公,終身無屋廬”;歐陽修進京后感嘆“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而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古代的各級政府部門也想了不少法子。
古代公務(wù)員都是無房戶
說起中國古代的住房制度,最有趣的,當數(shù)官員的住房問題。在人們看來,封建社會的官員是吃皇糧的特權(quán)階層,他們的住房問題皇帝當然也管。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朝廷官員根本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房子。秦朝官員的工資,實行“秩石制”,直接發(fā)糧食當工資。官員職位越大,也僅僅意味著,他能領(lǐng)到更多的糧食,并沒有其他特權(quán)。從西晉開始,為優(yōu)待官員,才正式按照官品占田。然而,皇上給的地,和官員任職的地方常常不一致,而且按照唐朝末年之前的規(guī)矩,一旦官員退休,在職時的俸祿一律停發(fā),這地也得還給皇帝。
為了省卻許多麻煩,更是為了辦公的需要,許多官員就直接把家安在了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衙署里——或者叫機關(guān)宿舍更合適。異地做官,則舉家搬遷到新宿舍。如果不幸被淘汰出官場,那就想辦法另謀生路或者回老家過日子。
唐末以后,退休的官員有幸能領(lǐng)到一半的俸祿,但退休后的住房問題,政府還是不管。南宋還規(guī)定凡各級地方政府官員休官后,三年內(nèi)不許在任職地居住,倘在當?shù)赜杏H屬,或置有財產(chǎn),三年以后也不許居住,違反者處一年徒刑。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公務(wù)員一退休就無家可歸。有些人家里本來就有土地,從來都不用發(fā)愁住房問題;皇帝高興了,也會給官員賞賜土地和房屋;另外,假公濟私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晉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先前的官員調(diào)任,將政府借給他和家屬居住的官邸據(jù)為私有,新官上任,只得重建。
北宋士大夫王禹偁在《小畜集》中寫道:“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熏戚世家,居無隙地?!本┏欠績r非常高,如果不是皇親國戚和世家大族,你在這座城市里很難擁有自己的不動產(chǎn)。南宋哲學(xué)家朱熹則說:“且如祖宗朝,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zhí)亦是賃屋,自神宗置東西府,宰相方有第?!彼翁婧退翁谠谖坏臅r候,首都住房非常緊缺,國家干部都買不起房子,許多身居廟堂的高官都曾有過“蝸居”或當“房奴”的經(jīng)歷。直到宋神宗即位,給高級官員蓋了福利房以后,宰相們才算有了窩。普通市民就更不用說了,買不起小房,租不起大房,只能做蟻族:“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筥,分寢兒女。”(陶谷《清異錄》)四戶人家局促在一個小院子里,每家住一個小房間,都拖兒帶女,孩子們沒地方睡覺,怎么辦呢?在空中架一塊木板,把房子改成復(fù)式,把箱子疊拼起來當床,讓兒女睡在上面。
大唐宰相盧懷慎:家中用破席擋風(fēng)遮雨
在唐代,國家向在京的朝廷官員提供免費的單身宿舍,若甘愿打光棍,則可居住其中?!短普Z林》記“趙歷祠部郎,同舍多以祠曹為目”,此“同舍”即含有同住一個宿舍的意思。
唐玄宗時副宰相盧懷慎住宅之簡陋令人咋舌。一次他休病假,同僚宋王景、盧從愿等去他家探病,但見“器用屋宇,皆極儉陋”,盧懷慎“臥于弊簀單席,門無簾箔,每風(fēng)雨至,則以席蔽焉”(《明皇雜錄》),堂堂大唐的副總理就躺在一張破席上養(yǎng)病,大門上連一副像樣的門簾都沒有,就靠一張破席擋風(fēng)遮雨,可見其居住條件之惡劣。
白居易:京城上班郊區(qū)買房
從古至今,房子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決定其價格的重要因素。古代都城寸土寸金,高昂的房價讓人“望房興嘆”。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28歲考中舉人,29歲考中進士,32歲參加工作,是當時的正九品“校書郎”,也就類似現(xiàn)在的一個處級干部。身為唐朝有編制的公務(wù)員,白居易工資不低,每月一萬六千錢。白居易在長安東郊常樂里租了四間茅屋,他的正常開銷大概有七千五百錢,剩下的八千五百錢他都好好存起來。就這樣存了十年,他還是沒能在長安買下一套房子。沒辦法,他只好跑到陜西的渭南城(類似北京附近的通州)置了套房產(chǎn),平時在長安租房上下班,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如同現(xiàn)在大都市的部分白領(lǐng),在郊區(qū)買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上班。
韓愈:為官30余年才買起房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名氣比白居易還大,官職也更高,他在長安為官30余年,官居京兆尹,相當于首都市長,還兼任吏部侍郎,相當于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然而,就是這樣的省部級高官,在晚年才買了一處小戶型住宅,但他卻很知足:“始我來京師,止攜一卷書。辛勤三十載,已有此屋廬。此屋豈為華,為我自有余?!?/p>
杜甫:一場秋雨刮走草堂屋頂
“詩圣”也買不起房。安史之亂后,潦倒的杜甫在親友們的幫助下,蓋起了一座簡陋的茅屋,終于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刹涣弦粓龃箫L(fēng)不期而至,緊接著,連陰雨也悄然到來,狂風(fēng)卷走了他屋頂上的幾層茅草,屋頂不斷地漏雨。杜甫長夜難眠,感慨萬千,他揮毫寫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后來不得已只能住到一條破船上了此殘生,過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生活。
蘇軾:借房給兒辦喜事
蘇東坡當了多年的高級“京官”,卻無緣在京城擁有自己的“不動產(chǎn)”,只是在其他小地方買了幾套。他兒子在開封結(jié)婚,沒有新房,蘇東坡很著急,最后還是借了一個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辦了。當然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東坡先生是廉潔自律的“清官”。
蘇轍:晚年買房耗盡積蓄
蘇轍在眉山老家舊宅里住了18年,嘉元年進京。等到他和蘇軾考中進士,爸爸蘇洵也做了十來年的官,在京城卻沒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倆借住公署。后來蘇轍、蘇軾的妻子和孩子也來到京城,加上丫環(huán)保姆,一家老小幾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蘇洵才去租了一處宅院。直到治平三年蘇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沒有給兒孫留下一處房產(chǎn)、一塊土地。
父親過世后,蘇轍守孝3年,再到京城做官,已經(jīng)31歲,直到70歲那年才買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開封買的,是在開封南邊的一個城市許昌買的。元符三年,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攢了大半生的工資,賣掉一批藏書,花了幾年時間,陸續(xù)買下“卞氏宅”“東鄰園”“南園竹”,又改建、擴建,置了一處百余間的大院落,安頓下全家老小。不過心愿滿足了,他一生的積蓄也耗盡了,“盎中粟將盡,橐中金亦殫”,于是又自責(zé)“我老不自量”,到了這把年紀還來做房奴。
歐陽修:胡同里的租房族
歐陽修考中進士,進中央工作,工作了好多年,始終沒買上房子。他給朋友寫信說:“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閑坊僦古屋,卑陋雜里閭?!币馑际窃诰┏枪ぷ鬟@么長時間,一直沒有混上自己的窩,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可見他長年蟄居在一條小胡同里,是個典型的租房族。
此外,南宋度宗朝,詩人方岳,在邵武住破爛公租房,一住3年。輔佐3朝、為相10年的韓琦,曾憂傷吐槽,咱大宋朝的文臣武將,在京為官,租公房民舍的,放眼都是啊。
古代調(diào)控房地產(chǎn)有高招
唐朝 :房屋買賣“先問親鄰”
唐朝出臺了一種持續(xù)了一千多年的限購政策,“天下諸郡……有田宅產(chǎn)業(yè)……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卷85)即全國不管哪個城市,一切地皮和房產(chǎn),想出售,先問親戚和鄰居。
五代十國的規(guī)定:“如有典賣莊宅,準例房親鄰人合得承當。若是親鄰不要,及著價不及,方得別處商量,和合交易?!?《全唐文》卷996所載后周廣順二年律令)賣房的時候,先問四鄰和族人是否想買,如果他們不愿,或者出的價太低,你才能賣給其他人。
宋朝的規(guī)定:“應(yīng)典、賣、倚當物業(yè),先問房親,房親不要,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親著價不盡,亦任就得價高處交易。”(《宋刑統(tǒng)》卷13)比五代十國時還要細致,還明確了征求意見的順序:先問族人,后問四鄰。
假如你不問親鄰,親鄰發(fā)現(xiàn)你的房子住了新人,可在一年(南宋改為3年)內(nèi)向官府告狀,要求以原價贖回,重新出售,并以房親為第一售房對象,四鄰為第二售房對象。除非遭遇天災(zāi),親鄰們逃荒逃到了外地,你急等用錢,又無法詢問,你不得不賣房,同時有見證人簽字畫押,有買賣合同,有繳稅證明,有公章,政府才不予追究。
(以上回答發(fā)布于2015-10-03,當前相關(guān)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準)
更多房產(chǎn)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唐朝,這個古老又熟悉的朝代,之前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我不禁注意到了一個細節(jié)。劇中許多出現(xiàn)過的人物,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在長安買房定居。
比如說劇中有一個鮮明的小人物,叫做元載。他夢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能在長安城當中找到一個適齡未婚的大小家娶回家,從而實現(xiàn)他在長安安家落戶買房成家的夢想。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元載
當時看的時候我覺得有點夸張,因為元載雖然是小人物,但是畢竟是個官員。大理寺的八品主簿,看起來品級或許很低。但是如果換個視角,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大理寺八品主簿相當于中央檢察院差不多副處長了,這個官職怎么看也不低了。如果說首都副處長都買不起首都的房子,未免有些難以置信吧?
感興趣之余,我查了相關(guān)史料,發(fā)現(xiàn)這竟然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實實在在的事情。不僅元載在八品的時候買不起房,在唐朝,有一個赫赫有名粉絲無數(shù)的大詩人長漂了多年,也沒有買得起房,這個人就是白居易。
說到白居易,他的很多詩歌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學(xué)時候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到初中高中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哪怕是不識字的文盲,也一定聽說過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唐朝,白居易不僅僅是個詩人,古時候文人政客不分家。有名的文人大多數(shù)從政,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居易
除了語文課本上學(xué)的江州司馬之外,白居易陸續(xù)當過很多官。從一開始以校書郎出道,依次當過太子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忠州、杭州刺史、司門員外郎等職務(wù)。別的不說,唐朝刺史是一州府的長官,即使到了晚唐時期,刺史地位被削弱,也至少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地級市的市長或者是市委書記。到了晚年,更是官居秘書監(jiān),官居三品,配金魚袋,身穿紫袍。不說權(quán)傾朝野,至少也是一元重臣。
可即使如此,他還是沒能買得起長安的房。更夸張的是,白居易不僅當官,而且是個官員,更是一個明星。眾所周知,白居易是個大詩人,不僅是個大詩人,甚至可以說是僅次于李杜的詩壇巨星。他有名到什么程度呢?不僅上至皇帝、下至婦孺百姓是他的粉絲,他的詩作更是遠銷海外。高麗、日本等地廣為流傳。
他的詩作在國外有多受歡迎呢?
有這么一則故事,說的是日本平安時代某年的冬天。日本平安京大雪紛飛,鵝毛大雪洋洋灑灑。天皇的皇后藤原定子和女官們圍著火爐取暖閑談,藤原定子突然問其中一個女官清少納言,?少納言,香爐峰上的雪怎么樣了??
這句話看似很平常,但其實很奇怪。香爐峰并不是日本的山,因為李白有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所以香爐峰就是廬山。
香爐峰
但是那時候有沒有衛(wèi)星信號,也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廬山上的雪怎么樣了,日本又怎么能知道呢?
但女官居然沒有懵逼,而是聽明白了皇后的話,站起來打開窗子,撥開了簾子?;屎髸囊恍Γ娙艘捕技娂娒靼走^來。
這當中的機巧也是一句詩,這句詩就是白居易寫的?香爐峰雪撥簾看?。
從皇后、清少納言和眾人的反應(yīng)來看,他們對于白居易的詩作顯然非常熟悉。要知道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如果現(xiàn)在中國有這樣一位作家,周邊鄰國對于他的作品耳熟能詳,甚至能信手拈來,那他靠著稿費能賺多少錢?可能買不起北京的房子嗎?
這當中的原由并非白居易太窮,而是長安城的房子實在是太貴了。為什么那么貴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復(fù)雜,總的來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長安城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唐時長安城中一共一百零八坊,百萬人口,光是各國使臣留學(xué)生就十萬人。一方面說明了長安城繁盛,另一方面其實也說明了長安城擴容能力不夠了。
畢竟古城都是以城墻為依仗,城墻框下來這么大,那么就這么大了,也沒辦法擴建。要知道,長安繁盛了近一百年。在這一百年里,有多少學(xué)子進京為官,有多少商人留在長安經(jīng)商,有多少留學(xué)生仰慕中華文化不曾回國?長安城太好了,大唐太繁盛了,那么后果就是長安城的土地和房子實在是不夠用了。那時候也沒有政府調(diào)控房價,那么自然房價就漲上天了。
第二個原因老生常談,就是土地兼并。也是自古以來,農(nóng)耕王朝循環(huán)往復(fù)的癥結(jié)所在。
說白了,富者越富,擁有的越來越多。還拿我們之前提到的元載舉例,此人后來一路飛黃騰達,在唐朝中期官至宰相。他和白居易不同,白居易畢竟是風(fēng)流文人,有身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元載不是,他是個財迷,只要能掙錢,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開始他官級不高還好,后來做了宰相,又有皇帝賞識,那當然再無顧忌,肆無忌憚。
等后來皇帝是在看不下去,抄他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長安城中一百零八坊,其中有三坊姓了元。要知道長安城一共一百萬平方公里,三坊面積怎么著也有一平方公里以上。要知道,這可是一百萬平方米。阿里巴巴杭州的西溪園區(qū)占地面積不過才二十六萬平方米,這還只是元載這么一個官員。唐朝一共接近三百年,出過多少顯貴官員?
據(jù)說唐朝的皇帝也并不是不知道長安城房價太貴,非常不合理。但是那時候法案允許土地兼并,也無可奈何。
我們現(xiàn)在總在感嘆北上廣的房價太高,已經(jīng)漲成了天文數(shù)字,到了普通老百姓一輩子工作也買不起的地步了。但翻翻史書,回望一下過去才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類似的事情,歷史上早有記載。
曾經(jīng)和一個北京的朋友聊起過北京的房子,她告訴我說,當年他們家的房子是她的父母在北京的單位里上班分來的。等她上學(xué)的時候,她身邊的外地搬來北京的同學(xué)的房子都是全款買來的。再到現(xiàn)在她工作,她身邊的同事買了房的都背上了重重的房貸,來得晚的,直接就買不起了。
之前聽的時候不覺有異,現(xiàn)在再回想起她的這番話,和史書一對照才發(fā)現(xiàn),印證了很多。雖然時代在變,故事里的人在變,但很多事情的本質(zhì)沒變。
在我們仰望北上廣居高不下的房價的時候,我們也許應(yīng)該慶幸:我們的政府有在努力,我們的城市在不斷地擴建和發(fā)展,房價遠沒有到白居易時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那些在浩蕩歷史當中連名字都不曾留下的小人物而言,我們還算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91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