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治繼位,封諾曷缽為駙馬都尉
。次年
,諾曷缽遣使向朝廷敬獻(xiàn)駿馬。
賢達(dá)
、善良的弘化公主作為使者
,來往于唐與吐谷渾之間,促進(jìn)了唐與吐谷渾人民的友好往來
。她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光榮使命
,而且鼓勵自己的兒子與唐王朝公主聯(lián)姻,結(jié)成世代的親戚關(guān)系
。高宗以禮相待
,又以宗室女金城縣主(會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賜嫁諾曷缽長子蘇度摸末,以金明縣主賜嫁諾曷缽次子闥盧摸末
。武則天時
,改封弘化公主為西平大長公主。
公元649年
,李世民駕崩
,聽到這個消息后,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傷心欲絕
,他們在吐谷渾遙祭李世民
。
唐高宗即位后,諾曷缽立刻派出使團(tuán)趕往長安表示祝賀
,并獻(xiàn)上了很多駿馬
。唐高宗見使團(tuán)獻(xiàn)上的駿馬高大威猛
,就詢問這些馬的來歷,使臣們答道:“這就是名傳四海的‘青海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聘咦谏罡羞@些駿馬的珍貴,就對使臣說:“良馬人人都喜歡
,可我不能奪人之愛
,你們還是把這些馬趕回去吧,回去后告訴你們的可汗
,他的心意我領(lǐng)了
。”聽了這話后
,諾曷缽十分感動
,他決定有機(jī)會一定要面見這位仁君。
公元625年
,諾曷缽終于了卻心愿
。這一年,唐高宗批準(zhǔn)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回長安省親
。省親過程中
,唐高宗給了諾曷缽很高的禮遇。弘化公主請求入朝省親
,唐高宗派左驍衛(wèi)將軍鮮于匡濟(jì)前往迎接
。11月,弘化公主和諾曷缽到達(dá)長安
,朝見了高宗
。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幾位公主中唯一回過長安的公主。高宗李治加封諾曷缽為青海國王
。
隨著吐蕃族的進(jìn)一步強(qiáng)盛
,吐蕃逐漸向甘青地區(qū)擴(kuò)張,引起了吐谷渾與吐蕃的不和
,時有戰(zhàn)事發(fā)生
。
公元663年,吐谷渾部受吐蕃攻擊
,大敗
,吐谷渾國土全部被吐蕃占據(j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殘部幾千帳奔涼州南山居住
,并遣使向唐朝求救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派大將薛仁貴帶兵攻擊吐蕃軍
,打算護(hù)送諾曷缽回歸故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牵θ寿F被吐蕃軍大敗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鄉(xiāng)曠原)
,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吐谷渾復(fù)國的希望破滅
。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唐朝將被封為駙馬都尉的吐谷渾國王諾曷缽遷到鄯州(今青海樂都)大通河之南,諾曷缽懼怕吐蕃
,“不安其居”
,唐高宗又將其徙于靈州境內(nèi)。在太陽山下一地(在今同心縣韋州鎮(zhèn))設(shè)安樂州
,轄境為今寧夏河?xùn)|中寧
、同心、鹽池三縣部分地區(qū)
,屬靈州都督府
,安置吐谷渾族,并以諾曷缽任刺史
,由其自治管理
。安樂州寓意“欲其安而且樂也”,為讓吐谷渾部族和弘化公主在這里安居樂業(yè)
。后來
,唐朝又在此置長樂州。弘化公主隨其夫諾曷缽“始徙其部眾于靈州之地”
,開始了在韋州這一帶的生活
。
弘化公主在吐谷渾生活了58年,死后遷葬于涼州南陽暉谷之山崗
,即今武威市南營鄉(xiāng)青嘴灣
,其他吐谷渾王室成員死后,也都遷葬于此
。弘化公主于公元698年去世
,享年76歲。清同治年間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的一個農(nóng)民無意間發(fā)掘了一座古墓
,古墓中陪葬了大量金銀器。民國四年(1915年)又有人在這座墓里發(fā)現(xiàn)了墓志銘
,才確認(rèn)古墓的主人就是弘化公主
。往事成千古。顯赫一時的歷代王朝均已灰飛煙滅
,但這里的青山綠水
,將永遠(yuǎn)環(huán)抱著這位長眠在涼州土地上的美麗姑娘
。
據(jù)志文記載,弘化公主于圣歷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寢疾于靈州東衙之私第”
,“圣歷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涼州南陽暉谷冶城之山崗”
。
點評:弘化公主入吐谷渾,是唐將公主嫁于外蕃的開端
,是中華民族團(tuán)結(jié)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不僅使唐與吐谷渾的關(guān)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進(jìn)了唐與吐善的友好往來
。貞觀十五年
,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
,從而更加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guān)系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
,本漢西羌之地也
。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涼禿發(fā)利鹿孤之后也
。利鹿孤有子曰樊尼
,及利鹿孤卒,樊尼尚幼
,弟傉檀嗣位
,以樊尼為安西將軍。后魏神瑞元年
,傉檀為西秦乞佛熾盤所滅
,樊尼招集余眾,以投沮渠蒙遜
,蒙遜以為臨松太守
。及蒙遜滅,樊尼乃率眾西奔
,濟(jì)黃河
,逾積石,于羌中建國
,開地千里
。樊尼威惠夙著,為群羌所懷
,皆撫以恩信
,歸之如市。遂改姓為窣勃野,以禿發(fā)為國號
,語訛謂之吐蕃
,其后子孫繁昌,又侵伐不息
,土宇漸廣
。歷周及隋,猶隔諸羌
,未通于中國
。
其國人號其王為贊普,相為大論
、小論
,以統(tǒng)理國事
。無文字
,刻木結(jié)繩為約。雖有官
,不常厥職
,臨時統(tǒng)領(lǐng)。征兵用金箭
,寇至舉烽燧
,百里一亭。用刑嚴(yán)峻
,小罪剜眼鼻
,或皮鞭鞭之,但隨喜怒而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囚人于地牢,深數(shù)丈
,二三年方出之
。宴異國賓客,必驅(qū)牦牛
,令客自射牲以供饌
。與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獼猴
,先折其足而殺之
,繼裂其腸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云:「若心遷變
,懷奸反覆
,神明鑒之,同于羊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谷暌淮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夜于壇墠之上與眾陳設(shè)肴饌,殺犬馬牛驢以為牲
,咒曰:「爾等咸須同心戮力
,共保我家,惟天神地祇
,共知爾志
。有負(fù)此盟,使?fàn)柹眢w屠裂
,同于此牲
。」
其地氣候大寒
,不生秔稻
,有青稞麥、褭豆
、小麥
、喬麥。畜多牦牛豬犬羊馬
。又有天鼠
,狀如雀鼠,其大如貓
,皮可為裘
。又多金銀銅錫。其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厥居
,然頗有城郭
。其國都城號為邏些城。屋皆平頭
,高者至數(shù)十尺
。貴人處于大氈帳,名為拂廬
。寢處污穢
,絕不櫛沐。接手飲酒
,以氈為盤
,捻鋋為碗,實以羹酪
,并而食之
。多事羱羝之神,人信巫覡。不知節(jié)候
,麥?zhǔn)鞛闅q首
。圍棋陸博,吹蠡鳴鼓為戲
,弓劍不離身
。重壯賤老,母拜于子
,子倨于父
,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
。軍令嚴(yán)肅
,每戰(zhàn),前隊皆死
,后隊方進(jìn)
。重兵死,惡病終
。累代戰(zhàn)沒
,以為甲門
。臨陣敗北者
,懸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稠人廣眾
,必以徇焉,其俗恥之
,以為次死
。拜必兩手據(jù)地,作狗吠之聲
,以身再揖而止
。居父母喪,截發(fā)
,青黛涂面,衣服皆黑,既葬即吉
。其贊普死
,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嘗所乘馬弓劍之類
,皆悉埋之
。仍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雜木為祠祭之所
。
貞觀八年
,其贊普棄宗弄贊始遣使朝貢。弄贊弱冠嗣位
,性驍武
,多英略,其鄰國羊同及諸羌并賓伏之
。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往撫慰之
。見德遐,大悅
。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
,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赍金寶
,奉表求婚
,太宗未之許。使者既返
,言于弄贊曰:「初至大國
,待我甚厚,許嫁公主
。會吐谷渾王入朝
,有相離間,由是禮薄
,遂不許嫁
。」弄贊遂與羊同連
,發(fā)兵以擊吐谷渾
。吐谷渾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
,以避其鋒
。其國人畜并為吐蕃所掠。于是進(jìn)兵攻破黨項及白蘭諸羌
,率其眾二十余萬
,頓于松州西境。遣使貢金帛
,云來迎公主
。又謂其屬曰:「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dāng)入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顾爝M(jìn)攻松州
,都督韓威輕騎覘賊,反為所敗
,邊人大擾
。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dāng)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lǐng)軍大將軍執(zhí)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
,左武衛(wèi)將軍牛進(jìn)達(dá)為闊水道行軍總管
,右領(lǐng)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
。進(jìn)達(dá)先鋒自松州夜襲其營
,斬千余級。弄贊大懼
,引兵而退
,遣使謝罪。因復(fù)請婚
,太宗許之
。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xiàn)金五千兩
,自余寶玩數(shù)百事
。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
,令禮部尚書
、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
。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
,親迎于河源。見道宗
,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
,俯仰有愧沮之色
。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
,今我得尚大唐公主
,為幸實多。當(dāng)為公主筑一城
,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
,立棟宇以居處焉
。公主惡其人赭面
,弄贊令國中權(quán)且罷之,自亦釋氈裘
,襲紈綺
,漸慕華風(fēng)。仍遣酋豪子弟
,請入國學(xué)以習(xí)《詩》
、《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
。
太宗伐遼東還
,遣祿東贊來賀。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
,日月所照之國
,并為臣妾,而高麗恃遠(yuǎn)
,闕于臣禮
。天子自領(lǐng)百萬,度遼致討
,隳城陷陣
,指日凱旋。夷狄才聞陛下發(fā)駕
,少進(jìn)之間
,已聞歸國。雁飛迅越
,不及陛下速疾
。奴忝預(yù)子婿,喜百常夷
。夫鵝
,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xià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蛊澌Z黃金鑄成,其高七尺
,中可實酒三斛
。
二十二年,右衛(wèi)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
,為中天竺所掠
。吐蕃發(fā)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
,遣使來獻(xiàn)捷
。
高宗嗣位
,授弄贊為駙馬都尉,封西?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ね?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賜物二千段。弄贊因致書于司徒長孫無忌等云:「天子初即位
,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
,當(dāng)勒兵以赴國除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共I(xiàn)金銀珠寶十五種
,請置太宗靈座之前。高宗嘉之
,進(jìn)封為賓王
,賜雜彩三千段。因請蠶種及造酒
、碾
、硙、紙
、墨之匠
,并許焉。乃刊石像其形
,列昭陵玄闕之下
。
永徽元年,弄贊卒
。高宗為之舉哀
,遣右武候?qū)④婖r于臣濟(jì)持節(jié)赍璽書吊祭。弄贊子早死
,其孫繼立
,復(fù)號贊普,時年幼
,國事皆委祿東贊
。祿東姓MS氏,雖不識文記
,而性明毅嚴(yán)重,講兵訓(xùn)師
,雅有節(jié)制
,吐蕃之并諸羌,雄霸本土
,多其謀也
。
初
,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贊普使祿東贊來迎
,召見顧問
,進(jìn)對合旨,太宗禮之
,有異諸蕃
,乃拜祿東贊為右衛(wèi)大將軍,又以瑯邪長公主外孫女段氏妻之
。祿東贊辭曰:「臣本國有婦
,父母所聘,情不忍乖
。且贊普未謁公主
,陪臣安敢輒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固诩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欲撫以厚恩,雖奇其答而不遂其請
。祿東贊有子五人:長曰贊悉若
,早死;次欽陵,次贊婆
,次悉多干
,次勃論。及東贊死
,欽陵兄弟復(fù)專其國
。
后與吐谷渾不和,龍朔
、麟德中遞相表奏
,各論曲直,國家依違
,未為與奪
。吐蕃怨怒,遂率兵以擊吐谷渾
。吐谷渾大敗
,河源王慕容諾曷缽及弘化公主脫身走投涼州,遣使告急
。
咸亨元年四月
,詔以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管,左衛(wèi)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
、右衛(wèi)將軍郭待封為副
,率眾十余萬以討之
。軍至大非川,為吐蕃大將論欽陵所敗
,仁貴等并坐除名
。吐谷渾全國盡沒,唯慕容諾曷缽及其親信數(shù)千帳來內(nèi)屬
,仍徙于靈州
。自是吐蕃連歲寇邊,當(dāng)
、悉等州諸羌盡降之
。
上元三年,進(jìn)寇鄯
、廓等州
,殺掠人吏,高宗命尚書左仆射劉仁軌往洮河軍鎮(zhèn)守以御之
。儀鳳三年
,又命中書令李敬玄兼鄯州都督,往代仁軌于洮河鎮(zhèn)守
。仍召募關(guān)內(nèi)
、河?xùn)|及諸州驍勇,以為猛士
,不簡色役
。亦有嘗任文武官者召入殿庭賜宴,遣往擊之
。又令益州長史李孝逸
、巂州都督拓王奉等發(fā)劍南、山南兵募以防御之
。其年秋
,敬玄與工部尚書劉審禮,率兵與吐蕃戰(zhàn)于青海
。官軍敗積
,審禮沒于陣,敬玄按軍不敢救
。俄而收軍卻出
,頓于承風(fēng)嶺,阻泥溝不能動
,賊屯于高岡以壓之
。偏將左領(lǐng)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率敢死之士五百人,夜斫賊營
,賊遂潰亂
,自相蹂踐,死者三百余人
。敬玄遂擁眾鄯州
,坐改為衡州刺史。往劍南兵募
,于茂州之西南筑安戎城以壓其境
。俄有生羌為吐蕃鄉(xiāng)導(dǎo),攻陷其城
,遂引兵守之
。時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
,東與涼
、松、茂
、巂等州相接
,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
、疏勒等四鎮(zhèn)
,北抵突厥,地方萬余里
,自漢
、魏已來,西戎之盛
,未之有也
。
高宗聞審禮等敗沒,召侍臣問綏御之策
,中書舍人郭正一曰:「吐蕃作梗
,年歲已深,命將興師
,相繼不絕
。空勞士馬
,虛費糧儲
,近討則徒損兵威,深入則未窮巢穴
,望少發(fā)兵募
,且遣備邊,明烽堠,勿令侵抄
。使國用豐足
,人心葉同,寬之?dāng)?shù)年
,可一舉而滅
。」給事中劉齊賢
、皇甫文亮等皆言嚴(yán)守之便
。尋而黑齒常之破吐蕃大將贊婆及素和貴于良非川,殺獲二千余級
,吐蕃遂引退
。詔以常之為河源軍使以鎮(zhèn)御之。
儀鳳四年
,贊普卒
,其子器弩悉弄嗣位,復(fù)號贊普
,時年八歲
,國政復(fù)委于欽陵。遣其大臣論寒調(diào)傍來告喪
。且請和
。高宗遣郎將宋令文入蕃會葬。永隆元年
,文成公主薨
,高宗又遣使吊祭之。
則天臨朝
,命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大總管
,安西大都護(hù)閻溫古為副。永昌元年
,率兵往征吐蕃
,遲留不進(jìn),待價坐流浦州
,溫古處斬
。待價素?zé)o統(tǒng)御之才,遂狼狽失據(jù)
,士卒饑饉
,皆轉(zhuǎn)死溝壑。明年
,又命文昌右相岑長倩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以討吐蕃
,中路退還,軍竟不行。如意元年
,吐蕃大首領(lǐng)曷蘇率其所屬并貴川部落請降
,則天令右玉鈐衛(wèi)大將軍張玄遇率精卒二萬充安撫使以納之。師次大渡水
,曷蘇事泄
,為本國所擒,又有大首領(lǐng)昝捶率羌蠻部落八千余人詣玄遇內(nèi)附
。玄遇以其部落置葉川州,以昝捶為刺史
。仍于大度西山勒石紀(jì)功而還
。長壽元年,武威軍總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