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社山前湖水平,斜陽天際照空明。若非內熱憂黎庶,便合漁樵了此生。
1925年,呂思勉寫下上述《萬頃堂》一詩,表達幾個志向:
其一是不愿從政,因讀書人“多欲而避事,乃藉口于學者不當于世務,以自逃責,而于權利之爭,爭先恐后,未見其無所知不暇及也”。
其二是不屑為稻粱謀,即“只想在現(xiàn)狀之下,求個茍安,或者撈摸些好處,因而沒有改革的志愿;那還講做學問干什么”。
此時呂思勉已在大學任教,并于兩年前完成《白話本國史》,該書被顧頡剛贊為:“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白話本國史》問世前,國內學者多受西方史學影響,以瑣屑考證為能事,呂思勉逆潮流而動,主張融會貫通,由此開啟“新史學”一脈。嚴耕望曾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然而,恰恰是這本被稱為“中國史之第一名作”(金毓黻語)的《白話本國史》,給呂思勉帶來無窮煩惱,因涉嫌“詆毀岳飛”,被斥為“摭拾浮詞,妄陳瞽說”,書遭禁,人被告上法庭,但直到晚年,呂思勉也沒服氣。
今年是呂思勉先生逝世60周年紀念,重新梳理這一公案,可見這位被冷落的史學大師的磊落襟懷。
23歲便讀完《二十四史》
1884年,呂思勉生于江蘇常州,是“國朝第一狀元呂宮”之后(其實是清朝第二位狀元,晚于傅以漸)。呂家“世代仕宦”,父呂德驥少有文名,卻科場不順,10次鄉(xiāng)試均失敗。母程梫(音如“寢”)是武進名士程兆縉次女,亦能詩能文。
4歲時,父母給呂思勉講了一個故事:呂的外曾祖父去世后,外曾祖母帶4個兒子回常州,生活極貧困,一日下雨墻倒,外曾祖母修墻時,在墻根下挖出一簍黃金,但她認為這是非分之財,不應據(jù)為己有,便將其仍埋于原處。此事對呂思勉一生影響頗大。
呂思勉6歲發(fā)蒙,9歲時因家貧,只靠父母和姐姐教導,終生未入學校讀書。據(jù)呂思勉自己說,“和史學發(fā)生關系,還遠在八歲的時候”。
20歲時,呂思勉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為幫朋友,在考場上竟一日作文14篇,“比時予興會甚佳,雖在場中代人作文甚多,而出場仍甚早”,結果還考中了秀才。
此后,呂思勉在小學任教,月薪20元,曾是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的老師。
呂思勉13歲時開始讀《時務報》,膺服康梁,“雖親炙之師友不逮也”,因此“論政治利弊,好從發(fā)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但23歲時,因父親去世,“家境益壞,乃真不得不藉勞力以自活”。此時呂思勉已讀完一遍《二十四史》(傳說他曾讀過三遍),“且性好考證,故遂逐漸走入史學一路”,從此“專意治史矣”。
共4頁:1234下一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96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風流大儒:唐宋八大家個個緋聞累累
下一篇: 一代明君宋仁宗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