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釋一下于謙為何被稱為“救時宰相”。其實于謙的官只做到了兵部尚書,并非閣臣,更談不上什么宰相,但他在“土木之變”英宗被蒙古俘虜后,力挽狂瀾,力阻南遷都城,堅請固守北京,扶持景泰帝(英宗的弟弟朱祁鈺)臨危登基,數(shù)次打退了瓦剌人的數(shù)次軍事進攻,保衛(wèi)了大明安全,功勞甚大,民間出于對他的尊重和敬意,稱之為“救時宰相”。
于謙從此也就成了景泰朝的政治核心人物,但他的尷尬人生也從此開始。
對上:于謙由皇帝的紅人變成皇帝的外人
由于于謙的卓越功績,景泰帝對其很寵愛。景泰帝知道于謙的家很破敗,就賜給他位于西華門的一處豪宅,被于謙拒絕了:“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景泰知道于謙忙于工作,吃的用的都很將就,就不斷派人去問寒問暖。于謙有氣喘病,因年紀大了,一發(fā)病就很痛苦,太醫(yī)看了后說需要竹瀝治療,于是皇帝親自跑到萬歲山去伐竹取瀝。
那時“帝知謙深,所論奏無不從者”,據(jù)說皇帝曾派人去河間采野菜,去直沽捉魚,于謙知道后,以擾民為由勸阻,景泰馬上接受?!埃ɑ实郏┯靡蝗耍孛茉L謙”,皇帝用人時一定有會問問于謙,可見于謙在皇帝眼里的分量。
兩人的嫌隙從景泰帝易儲開始。景泰要廢英宗之子,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朝廷上演爭執(zhí)大戲,那時的于謙成了近百號附和易儲的群演之一。但是不多久于謙卻跟反對易儲的吏部尚書王直走得很近,使得于謙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不好的記憶。
于是,皇帝將南京禮部尚書儀銘調回北京,兼任兵部尚書,協(xié)理兵部事務。儀銘是朱祁鈺在做郕王時的親信,與朱祁鈺至少相處了10年之久。想當初,兵部事務繁雜,皇帝放心于謙一個人獨任尚書,而今大明已然穩(wěn)定,皇帝卻找了個“大本營”里的人來做新尚書,其用意十分明顯。
這表明,景泰與于謙的關系進入了冷淡期。不久二人的關系再次惡化。
景泰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當了一年太子后夭折,有人上書皇帝恢復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皇帝下了大獄,于謙密疏論救,景泰不應。于謙還是追著皇帝求情,景泰就直接將其晾在大殿上不管。
對下:自己提拔的官員相斗,于謙卻不管不問
景泰上臺初期,國難正當頭,于謙推薦了一批軍事人才,如石亨、羅通和范廣等,這些人很快成為風云一時的名將,但這個過程中,于謙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人才品格的重視。石亨與羅通后來就走到了于謙的對立面。
重點說一下范廣,這個人精通騎射,剛直清正,于謙推薦他為都督簽事,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他身先士卒,大敗瓦剌,殺敵甚多,但一直是給石亨當副手。石亨是個小人,石亨的軍隊里更是充滿小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好人往往倒霉。石亨不僅自己言行不法還縱容部曲橫行貪瀆,范廣見后數(shù)次上言匡正,遭到石亨記恨,在皇帝面前大肆詆毀范廣。時間久了,皇帝就信了石亨的話,罷了范廣的職務,降為只領一個營的坐營都督。而在這個過程中,數(shù)朝元老、兵部尚書又跟范廣志同道合的于謙卻對此一無所為,這不能不說是他政治上的一大敗筆。
而且于謙一攤上事,他提拔的那些人就急著出來劃清界限,于謙“對下”的關系處理得很不好,完全沒意識到政治的復雜和皇權的波蕩,而提拔一些能真正跟自己站在一起的忠義之臣。
對同輩:原本對同僚尊敬的于謙變得不可思議了
吏部尚書王直是比于謙資歷還老的老臣,二人都是正人君子。起初于謙對王直十分尊敬,每次朝廷舉行宴會,兩人坐在一起,于謙總是勸王直多飲幾杯。平日里,于謙說起王直總是:“東王老先生,君子儒也??删?!可愛!”
可打從兵部調入了一個叫項文曜的侍郎后,于、王兩人關系開始變化了。
據(jù)說這個項文曜一心想高升,一到兵部就去拍于謙的馬屁,什么事都迎合于謙的意思,在兵部里這么做倒也無妨,但是到了朝廷上也這樣,就難免被人笑話。據(jù)當朝的李賢說,每次皇帝臨朝時,項文曜就在于謙耳邊說個不停,退朝時也這樣。,因此朝中有人戲稱他是于謙的小妾。
這事皇帝也聽說了,為防止廷臣結黨,將項文曜調去了吏部。沒想到他又開始圍著吏部尚書何文淵轉,言官們紛紛上奏說項文曜奸邪。于謙聽后趕緊出來為他辯護。由此,于謙在廷臣中的印象大受影響。
由于項文曜的“洗耳”,原本對王直尊敬的于謙變得不可思議了。有一次于謙跟新來的兵部侍郎李賢說:“吏部那個老人怎么還不告老還鄉(xiāng)?”李賢說,聽說告了幾次,皇帝沒同意。于謙說:“那他就是沒誠意了?!崩钯t說,我看他還蠻誠實的。于謙說:“要是真想退的話,就病臥在床一個月不上朝,皇帝必定放歸?!?/p>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于謙跟同僚之間的關系處理的也很不好。
后來,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政變下復辟,于謙被自己提拔起來的石亨污蔑要謀立襄王之子,被殺。結束了他尷尬的一生。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救大明于危難,扶社稷于即倒。正是因為他,延續(xù)了大明二百年江山,被稱為救時宰相。但是忠臣沒得好報,奪門之變后,于謙被人構陷,以意有之被英宗以謀反罪殺害。這個意有之與岳飛的莫須有是何其相似。而害死民族英雄于謙的四個奸臣分別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張軏。他們四個都是什么人呢?
我們來一一介紹:
徐有貞,一個有才無德的小人,他是宣德八年的進士,一直在翰林院,當時叫徐埕,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對天文,地理,水利陰陽都有研究。當時土木之變時,他就預測到此戰(zhàn)必敗,戰(zhàn)報傳到北京,朝野震動,人心惶惶,他在朝堂上建議南遷,避免出現(xiàn)靖康之恥的情況的逃避政策,被于謙大聲喝止,隨后于謙力排眾議,擁立朱祁鈺為帝,開展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但是徐埕就悲催了,百官都嘲諷他,皇帝也不待見他,從此他恨上了于謙。
石亨,貪圖私利的將領,他一直是邊境線上的杰出將領,立過不少的功勛,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與于謙并肩作戰(zhàn),最終取得全面勝利,他因功被封爵,而于謙只封為兵部尚書,少保頭銜,石亨為了拉攏于謙,給于謙的兒子于冕保奏一個官職,但是得到于謙的拒絕,甚至受到于謙的指責,從此兩人的關系越走越遠,后成為對手。曹吉祥,一個無德無能,鉆營投機的死太監(jiān)。他原本是王振門下的太監(jiān),后來服侍朱祁鈺,但是他久有反心,對忠直的于謙很是記恨和忌憚。
張軏,勛貴之后,他是河間王張玉的兒子,英國公張輔之弟,他沒有他父親和哥哥那么功勛卓著,但是也有點功勞,曾經跟隨朱能兒子朱勇征戰(zhàn),封爵太平侯。
正是這四人,其中包括了文官,武將,宦官,勛戚四種勢力,也是當時大明的所有勢力了,他們籌劃發(fā)動奪門之變,明英宗重新登基,改元天順,登基后,立馬清洗前朝的官員和帝王,繼位第二天就抓了于謙和王文,于謙在徐有貞再三勸說下,英宗下定決心,以謀逆處斬,王文也就抄家處死,景泰帝被廢為原來的郕王,一個月后暴斃,死后謚號為戾。這幾個人也因功受賞,被升官加爵。
那么這四人的下場如何呢?
張軏在奪門之變一年后,病逝,年66歲。徐有貞在奪門之變后,與石亨和曹吉祥利益分配不均,產生矛盾,兩人陷害徐有貞,徐有貞被罷官流放,一直為庶民,于成化八年,在老家抑郁而終,時年66歲。石亨在奪門之后,被封為忠國公,但是他開始了飛揚跋扈,貪污受賄,結黨營私,最后英宗都看著他煩,后來正直大臣們,上書彈劾石亨,石亨全家以謀反罪,全家處斬,石亨在還沒行刑,提前死在了監(jiān)獄里,最后落的了一個斷子絕孫的下場。曹吉祥這人早就心懷不軌,曾經還找人人問,太監(jiān)后人有沒有坐皇帝的先例,那人說您老祖宗魏武帝就是如此,但是他怎么和曹操相比,在石亨被滅掉一年后,他跟養(yǎng)子曹欽舉兵造反,結果可想而知,他被凌遲,禍滅九族。
于謙的冤屈終得報,成化帝繼位后,為于謙平了反,讓這位明代岳飛含笑于九泉。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wǎng)絡上觀看了《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明朝大臣于謙的形象走進我的視野,在腦海中久久縈繞。于是,我又讀了《大明王朝1449》這部歷史小說,查閱了部分研究于謙的歷史資料,將他的詩詞作品全部拜讀了一遍。
自此,對于于謙的認知就不僅僅是一首《石灰吟》,不僅僅是一位清官。于謙的形象如同一尊金像,在心靈的天空中冉冉升騰,光芒四射。他的正直忠勇、蓋世才華和無暇的品格仿佛一道道金光,穿過560年蒼茫的歷史,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然而,這位在明王朝“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的千古名臣,最終卻未得善終,下獄被殺。唏噓之余,細思甚痛!
一、于謙為什么是千古名臣
在中國歷史上,能建立功勛、流芳百世的大臣有之,但兼具文才武略、品德高尚的大臣卻不多。于謙就是其中之一。
于謙被后世稱為“救時宰相”,指揮了著名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挽救明王朝于危難之時,為明朝的存亡建立了不世之功。是一位與岳父齊名的民族英雄。
于謙一生勞碌奔波,擔任地方巡撫十八、九年。在調任兵部侍郎的第二年,蒙古兵南下進犯明朝疆域。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在土木堡全軍覆沒,做了階下囚。敵方以明英宗為人質,要挾明朝朝廷投降。一時“京師震恐,人心惶惶”。有人提議南逃,有人提議投降。在國無主君、帥無強將精兵的危急關頭,于謙挺身而出,痛斥逃跑主義投降主義,說服皇太后,擁立朱祁玉為新帝,挫敗敵人陰謀,又調集各路兵馬保衛(wèi)京城。于謙親自指揮,布兵九門外,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侵略者死傷慘重,不得已退兵。
于謙是一位有建樹的軍事家。主張兵貴在精,將貴謀勇,用兵貴在臨機應變,提倡“將士相習”,“管軍者知軍士之強弱,為兵者知將帥之號令”。所創(chuàng)團營之制,對明朝軍隊制度影響很大。
于謙還是一位品行端正的政治家。性格剛毅,公正嚴明,敢于為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氣稟剛明,才優(yōu)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于謙巡撫江西、山西、河南各地期間,平冤案,懲貪官,治權貴,盡職盡責,施政有方,為當?shù)匕傩兆隽嗽S多好事,也為政府積蓄了一定的財力,政績斐然,聲譽遠揚。明代宗執(zhí)政的八年時間里,于謙深得皇帝信任,除弊革新,執(zhí)法嚴明,行事政令皆以社稷為重。是國家的肱股之臣。
上述這些,在電視劇和歷史小說里都有詳細而具體的表現(xiàn)。
于謙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思想家。在他的詩詞文章中,體現(xiàn)出““重名節(jié)、輕功名”,“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的政治思想。這些思想不僅在于謙所處的明王朝具有先進性,在今天也應該成為政府官員、國企領導遵行的職業(yè)道德標準。
于謙做官三十余年,從紀檢員做到國防部部長,位極人臣,權傾一時。但他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公正廉潔,憂國忘家,以國家為重。在明王朝處于危難之時,擁立新君以保社稷,全然不計個人得失?!皩幏鸽y而存國,制群奸于股掌,可發(fā)不發(fā),寧危身以安君,完萬事于一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實為言行一致的表率。
于謙也是一代偉大的詩人。“文有奇氣,而主于理,詩詞清逸流麗,人爭誦之”。詩中表達的歸隱情懷與慷慨悲涼的風貌,影響了當時的詩壇風氣。
他的詩文因冤案流失許多,現(xiàn)存有詩詞420多篇。詩句清新脫俗,雋永樸實,詠物寄情。詞風慷慨悲涼,直敘情懷,反映民間疾苦,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的志向和“重名節(jié),輕功名”的思想。他的詩作《石灰吟》《詠煤炭》是傳世名作,許多詩句成為千古名句。如“但令名節(jié)不墮地,身外區(qū)區(qū)安用求”,“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
于謙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是成語典故“兩袖清風”的主人公。他一生為官清廉,憫恤百姓。他的詩作《憫農》《荒村》等,描述了老百姓生活的艱辛與悲苦,反映出他的愛民思想。關于他清正廉潔的故事,相傳頗多。
明英宗執(zhí)政時,重用太監(jiān) 王振 。王振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大臣官員都爭相獻金求媚。而于謙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還寫詩《 入京 》以明志:“絹帕蘑菇及 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br>
于謙生活簡樸,從不居功自傲。對明代宗賜給他的府第、蟒袍,璽書等,堅辭不受。至蒙冤被抄家時,家無余財,只有正屋緊鎖,明代宗所賞賜的璽書、袍服和劍器,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于正堂。抄家的錦衣衛(wèi)都深受感動。
據(jù)史料記載及歷代史學家的考證,于謙的品德幾乎無可挑剔。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出于書香門第,家風淳厚。在朝忠心報國,對待家人亦情深意重。
他的《憶老婢》表現(xiàn)出對家中下人平等對待的人文情懷。而《寄內》則表達出夫妻恩愛,以及對妻子辛勤持家,自己財力菲薄、長年在外、難以顧家的愧疚之情。在他50歲時,妻子亡故,從此未再娶妻。于謙現(xiàn)存詩中有十一首悼念妻子的七言詩。詩中寫道:“燈昏羅幔通宵雨,花謝雕欄驀地風”“寂寞青燈形對影,蕭疏白發(fā)淚沾巾”“魂斷九泉招不得,客邊一日幾染衣”“空于紙上看遺墨,無復燈前睹笑顏。”“腸斷不堪回首處,兩行清淚萬重山?!? 思念之情綿綿不絕,斷腸之痛令人心碎。
二、誰曾預言于謙最后的結局
在《大明風華》劇中,明宣宗朱瞻基臨終之前與于謙有一段對話:
明宣宗:于謙,你盡心盡力伺候我祖孫三代,我沒有提拔你,你沒有怨恨我吧?
于謙:俗話說,紅衣官袍是百姓血染,我穿藍,圖個干凈。
明宣宗:你心氣太高,心思太重,你愛的不是朱家,是天下。若讓你身居高位,最終將不得好死。這話是爺爺說的,他讓我講給你聽。
歷史上的朱棣、朱瞻基是否說過這些話,未為可知。但是,這些話不幸言中了于謙生命的結局。
招致殺身之禍的首要原因,是于謙“重社禝,輕君王”,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當權者利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凡人都有私心。越是身居高位,這樣的私心越具有隱蔽性和殺傷力。即便是集家國于一身的皇帝也免不了。如果下屬的想法與其不一致時,輕者受責罰,重者招殺身。更何況,于謙性格剛直不阿,敢于直言犯上。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而擁立新帝,動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奶酪。在一個權大于法、權力無人約束的環(huán)境中,一個平庸的當權者自然選擇殺死他。
其二,源于于謙為官公正、執(zhí)政嚴明、不畏權貴,“重名節(jié),輕功名”,得罪了利益集團,招致同僚的嫉恨。
于謙“輕功名”,不接受皇帝賞賜、提拔,為官清廉無私,不代表他的下屬、同僚有同樣的境界。一些官員認為,跟著他、支持他既得不到額外之財,又得不到意想不到的提拔和照顧,自然就怨氣沖天。有的權貴欺榨百姓,于謙堅決懲治。有的官員慵政懶政,欺上瞞下,于謙堅決依規(guī)上報懲治。因此,他得罪了一些權力人物,也不受那些私心重的官員待見。當徐有貞之流以一個“意欲所為”理由彈劾他、致他于死地的時候,那些朝中的文武官員無人替他說話,只有基層的官員百姓私下為他喊冤。
其三,于謙“重成仁、輕殺身”,講“仁義”、求"報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懂官場上的“厚黑”政治學。
國難當頭擁立新帝,治國理政懲惡罰奸。于謙只知道秉公辦事,兩袖清風,從來不計個人得失,更不會以權力金錢為紐帶,建立自己的“人脈圈”。其結果受益的是朝廷和基層的干部百姓,得罪了高層的達官貴人。他力挽狂瀾、殫精竭力保衛(wèi)了國家,以仁義禮信力勸明代宗迎回了朱祁鎮(zhèn),卻在悲愴蒼涼中被棄殺于北京城鬧市中。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17歲時寫下的這首詩,是他品格的寫照,也是他的人生最早的預言。
三、于謙為什么能建立功勛?
當時的明王朝朝政腐敗,貪污成風,官場上官官相護。以于謙剛直不阿的性格、清正廉潔的作風能步步高升,建功立業(yè)是不容易的。其中有主觀因素,更多的是客觀因素。
有兩句勵志的話很適合他:“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于謙天資聰穎,少年有志,八歲對奇聯(lián),17歲做《石灰吟》,氣度非凡。他一生勤奮好學,平時居家,手不釋卷?!爸T子百氏之書,涉獵無遺”。在《觀書》中他用“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眮硇稳輰ψx書的熱愛。
天賦異稟、才思敏捷,加之后天努力,使其“負穎異之才,蓄經倫之識”,成為文才武略的“經世之才”?!霸佋娊皂暱潭停捴巳丝?,尤長于奏疏,至今視以為準,當政務旁午,章日數(shù)十上,累千萬言,揮筆如流,一切皆中事機,人服公明決,卒推為天下奇才焉”。
23歲他參加科舉考試,因為不肯對主考官溜須拍馬,以狀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勉強入第。28歲時做為御史,隨 明宣宗朱瞻基 平復朱高煦謀反,陣前數(shù)落朱高煦的罪行“正詞嶄嶄,聲色震厲”,由此得到宣宗重用,踏上成功之途。
如果,于謙不是才華橫溢、才能卓著,那是得不到皇帝的關注和重用,也不會成為地方大員,直接受中央領導。以他的性格,在那樣的官場環(huán)境中,想一級一級提拔上來,是難上加難。在基層干得再好,也只是一個“先進工作者”。
客觀因素是機遇和時勢。
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好年華里,于謙遇上了明宣宗朱瞻基。這是明朝歷史上三位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宣宗在位十年,重用賢臣,修養(yǎng)生息,減免賦稅,經濟得到空前發(fā)展。可能是英雄所見略同吧,于謙的思想和才干得到他的認可,提拔為巡撫,當然工作也得了支持。
明英宗即位初期,由宣宗時的顧命大臣 楊士奇 、 楊榮 、 楊溥 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當天都會得到批準和支持。于謙提出的許多政令才能得以施行,從而為地方政府、當?shù)匕傩兆隽嗽S多好事、實事。
“三楊”去世后,太監(jiān) 王振 專權,誣告于謙入獄,被判處死刑。百姓聯(lián)名上書,更有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請愿,周王、晉王等藩王也上奏皇上,于謙才被放了出來,繼續(xù)做巡撫。
因為敢于為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于謙在官場上經常受到排擠打擊,清廉行為也受到攻擊。他當官便服一套,瘦馬一匹,不擺排場。同僚卻說他壞了官場規(guī)矩。因為不同流合污,于謙在官員圈里的朋友不多。他也不在乎,因為中央有人呵。
于謙的詩中經常流露出歸隱的思想,一方面說明他看淡功名,注重氣節(ji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感到官場環(huán)境無聊透頂,不做也罷。
其次,于謙剛升任兵部侍郎,國難當頭?;实郾环?,兵臨城下,國家面臨滅頂之災。
在這種情況下,朝中群龍無首,大臣們明哲保身,人人自危,就連朱祁玉都不敢做皇帝。只有于謙挺身而出,勇?lián)厝?,將國家命運置于個人命運之上,調兵遣將,全盤布局,“保社禝于無虞”。他的忠勇之心和卓越才干也得到明代宗的認可,升任國防部長,總領全國軍政大事。
明代宗非常信任于謙,許多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見。因此,那些不稱職的官員都怨恨他,不被明代宗信任的大臣也嫉妒他。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明代宗論功行賞。于謙認為所做的都是臣子的本分,堅辭不受。有人立刻彈劾他功勞不實。還有人說他太專權,不斷收集他的黑材料,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他。但明代宗力排眾議,繼續(xù)重用他、支持他。他的許多治國策略才得實現(xiàn)。
時勢造英雄。
于謙的生命結局雖然悲慘,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璀璨的!他雖然只活了59歲,但他的品德、思想和功績流芳千古。他人生的結局不是句號,是一串感嘆號!
藝術的價值往往是由時間計量,前朝的歷史是由后世書寫,忠臣都是在死后被人緬懷和敬仰的。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有一個角色叫于謙,他是一名才子,有些心高氣傲。朱棣將他下放到軍中,要他和自己一起出征。在此期間,朱瞻基越級到軍中檢查,得罪許多軍官。于謙也不管他是什么身份,當眾冷笑起來。朱瞻基心里不舒服,狠狠警告于謙。但是,并沒有什么用。《大明風華》于謙最后的結局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
據(jù)悉,于謙結局是被朱瞻基兒子朱祁鎮(zhèn)處死。土木之變中,朱祁鎮(zhèn)被俘虜。于謙一邊帶頭抵御瓦剌大軍,一邊支持朱祁鎮(zhèn)的弟弟朱祁鈺上位。朱祁鎮(zhèn)回來后,重新坐上皇位。作為朱祁鈺的擁護者,于謙第一個倒霉。朱祁鎮(zhèn)將于謙殺死,下令炒于謙家。結果,于謙家里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只有一些賞賜之物。得知于謙死訊,孫若微非常傷心。朱祁鎮(zhèn)開始后悔,做主替于謙翻案,對于謙進行追封。
《大明風華》中,于謙進士及第,本來有大好的前途。但是,因為性子太直,他很快將朱棣惹生氣。聽到于謙責怪自己好戰(zhàn),朱棣將他派到軍中。動身前,于謙寫了一篇《邊疆策論》,把它給朱棣看。朱棣欣賞于謙的才氣,決定好好鍛煉他,讓他將來輔佐朱瞻基。結果,于謙對朱瞻基不服氣。一開始的時候,朱瞻基根本駕馭不了于謙。
后來,朱棣去世,朱高熾繼位。沒有幾個月,朱高熾也去世,皇帝輪到朱瞻基當。于謙漸漸成為朱瞻基的左膀右臂。輔佐完朱瞻基,他又開始輔佐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zhèn)。土木堡之戰(zhàn)中,朱祁鎮(zhèn)落到敵人手上。為大局考慮,于謙讓朱祁鈺當了新皇帝。朱祁鎮(zhèn)回來后,于謙的命運可想而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96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代老百姓納妾需要滿足哪兩項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