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ǐ lì
注音 ㄅㄧˇ ㄌㄧˋ
詞性 名詞
◎ 比例 bǐlì
(1) [proportion;scale]
(2) 數(shù)量之間的對比關(guān)系起于遠(yuǎn)近之比例?!淘唷秷D畫》比例失調(diào)
(3) 指一種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
(4) [same example]∶相同的例子今后有似此比例,皆不許受
1. 謂比照事例、條例。 宋 司馬光 《辭知制誥第三狀》:“夫以資涂用人,不問能否,比例從事,不顧是非,此最國家之弊法。”《明史·姜志禮傳》:“繼此而封,尚有 瑞 、 惠 、 桂 三王也,倘比例以請,將予之乎?不予之乎?”
2. 可作比照的事例、條例。 漢 王充 《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於下第。法令比例,吏斷決也。文吏治事,必問法家?!薄赌淆R書·王僧虔傳》:“世中比例舉眼是,汝足知此,不復(fù)具言。”《紅樓夢》第二二回:“ 賈璉 聽了,低頭想了半日,道:‘你竟糊涂了!現(xiàn)有比例。那 林妹妹 就是例。往年怎么給 林妹妹 做的,如今也照樣給 薛妹妹 做就是了。’”
3. 比擬;比較。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夫古之作者,擇言以對待,援義以比例,雖在約舉,罔不昭灼?!?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二編第四章:“觀諸工,則洋貨成自機器,物美價亷,最易暢鋪,舊日製造之款式既拙,費工且較洋貨尤多,不待比例已可決其必敗。” 魯迅 《南腔北調(diào)集·談金圣嘆》:“他的‘哭廟’,用近事來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據(jù)三民主義以自辯,并無不同?!?/p>
4. 一種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如:合唱隊里女學(xué)生比例太高,要增加男生。
5. 兩個同類數(shù)相互比較,其中一數(shù)是另一數(shù)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如:這個牧區(qū),成人與兒童的比例約為三比一。
6. 指一種事物受他事物影響,而隨之增減升降的關(guān)系。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生活之于苦痛,二者一而非二,而苦痛之度,與主張生活之欲之度為比例?!?/p>
7. 當(dāng)兩個比a:b和c:d的比值相等時,稱這四個量a、b和c、d成比例,記作a:b=c:d。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ingci/29067.html,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比價
下一篇: 比值
名詞,是指代人、物、事、時、地、情感、概念、方位的名詞等實體或抽象事物的詞。它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如王陽明、臺北、教育、樹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