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yī)對腫瘤成因和治療的兩種理論
對于癌證的成因,中醫(yī)目前主要有兩種相反的理論:一種認為癌癥是熱癥。另一種認為癌證是陽虛寒凝,也就是癌癥是寒癥。以下分別分析這二種理論。
第一種理論是以癌癥專家董草原為代表的熱癥理論
[1]:癌癥都是熱癥,主要由體內陰陽力亢進引起,治療不宜攻不宜補,宜解宜瀉。平時營養(yǎng)物超出體內日常需要,必然出現(xiàn)滯積,營養(yǎng)滯積必然發(fā)酵生熱,一旦外感表閉,內熱不能外泄,久積必然陽力亢進,積于肝則肝熱亢進,產生肝癌。積于肺則肺熱亢進,積于腸胃則腸胃陽熱亢進,所以有部分癌證患者是感冒后發(fā)病。
癌證病人絕大部分出現(xiàn)虛證,但決不能補,補,病情就惡化,就加重痛苦,加速死亡。一切癌證都是因為營養(yǎng)和廢物積滯嚴重影響內機能,使某一機能脫離整體的控制,而自立山頭重新創(chuàng)造新生命。所以凡是癌證病人都是先實后虛,虛是因為實引起,癌證病人所以虛,是因為癌細胞控制了機體機能,使機能不能正常運轉,同時癌細胞大量吸收消耗體內營養(yǎng),使其他機體得不到營養(yǎng)……所以癌證病人一補,體質就越衰弱,癌腫塊就越大……因為體內的陰陽力增大亢進,才使正常細胞產生癌變。所以癌證患者,并非生命力衰弱,而是生命力過旺。因此絕大部份癌證患者是身體強壯,歷來少病甚至無病的人。體內陰陽力亢進,主要是閉塞引起廢物和多余營養(yǎng)滯積發(fā)酵生熱,以及食入的生熱物質過多,使體內的熱力增加積存的結果。簡言之,把癌證成因看作是熱毒為患。持此觀點的還有李可[2]、劉弘章[3]、孫尚見等。
李可治癌用攻癌奪命湯:“海藻、生甘草、木鱉子、鱉甲、蛇舌草、夏枯草、蚤休、蛤殼、黃藥子、生半夏、生姜、玄參、牡蠣、浙貝、山茨菇、山豆根、全蝎、蜈蚣、雄黃”治療腫瘤,他的治愈率是很高的。其中的海藻、蛇舌草、夏枯草、蚤休、玄參、山豆根等均為寒涼藥。全書共11個病例,僅脊柱神經膠質瘤用麻附細辛湯,是寒型的腫瘤。
劉弘章認為:癌就是痔瘡,都是血熱妄行癥候群,都是熱性病。治療用控癌散(西紅花、三七、羚羊角、沉香、沙魚膽、山楂、木香、菊花、豬苓及其他保密成分)。
浙江金華艾克醫(yī)院孫尚見治癌用金絲地甲膠囊:金絲吊葫蘆(三葉青)、地龍、鱉甲、靈芝、三七等,也是寒涼之藥。
第二種理論則認為:癌證是陽虛、陰盛、寒凝。持這一理論的有孫秉嚴等[8-12]。
孫秉嚴的《治癌秘方》引言就指出[4],當體處于陰陽失衡、氣血不和、五臟之氣紊亂的狀態(tài)下,外來邪氣乘機而入,破壞了五臟正常的生理功能,耗捐了人體精血津液的物質基礎,引起氣滯、血瘀、痰凝、毒聚、濕停等病理變化,產生氣、血、痰、食等病理產物,久之,這些病理產物相互相交結,形成有形的腫物,于是就產生腫瘤。第一章腫瘤概述開頭就指出:……不論什么部位的腫瘤,它們的發(fā)生都可以可歸結為肝的疏泄功能,腎陽的溫化功能,脾的生化功能等的失常。腫瘤病人的特點是五臟功能的低下,正氣虛羸,機體營養(yǎng)物質虧乏。用印法結合四診,對癌的辨證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癌證病人證屬虛寒,免疫功能低下。癌證雖是局部腫瘤,但又是全身的病。飲食寒涼的好惡,精神狀態(tài)及得神,失神也是非常重要的(P111)。
孫秉嚴對癌證的治療采用補陽、疏肝,溫腎,補脾等方法。補陽用附桂姜,活血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莨菪莖葉、洋金花、天仙子。攻下用川軍,芒硝,二丑,檳榔,補脾用黨參,熟地,良姜,白術,理氣用木香、厚樸、佛手、枳實。攻毒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藥子,川斷,沙苑子,天南星,急性子,土茯苓,百部,狼毒等綜合治理方法。
孫秉嚴認為腫瘤病人寒型的占80%以上,但他的用藥是寒熱搭配,既有附桂姜,也有二丑、大黃,又有桃仁、紅花。更有劇毒的巴豆,斑蝥,蟾酥,蜈蚣,汞化合物如輕粉(氯化亞汞)、白降丹(氯化汞);鉛化合物如章丹(即紅丹四氧化三鉛);砷化合物如雄黃、白砒、紅砒石、砒霜及銅綠等。劇毒藥既會是毒死腫瘤,也會毒死人。
孫秉嚴治癌的5年以上生存期約50%,10年及以上生存期約20%。
李小藝[8]認為,“包括癌癥在內的慢性疾病,病機皆在于陽火不足,致使體溫下降,氣血滯行,機體運化不暢致使痰、瘀血、滯氣、結石等物瘀積體內造成堵塞,可依其病機將其統(tǒng)稱為寒凝諸癥,癌癥則稱為寒凝重癥”。治療用炙和重用丹藥(丹藥主要指從爐火鍛煉出來的無機化學物),并常用蜚蠊、蟋蟀、鼠婦、土狗等動物入藥。
火神派盧崇漢[5]半天門診的39個人中有12個癌證病人,其中6例用了附子;用黃芩、大黃、知母的有3例。說明即使火神派也認為癌證并非都是陽虛寒凝。
如果認為癌證單是陽虛寒凝,用補陽法,吃熱藥就可以了,但實際并非如此?;鹕衽勺N毒眨?884-1951)68歲卒于喉癌,祝味菊妻子梅漱芬(1892-1938)47歲卒于乳腺癌。
2、西醫(yī)對腫瘤成因和治療的兩種理論
不但中醫(yī)對癌證成因和治療有相反的兩種理論,西醫(yī)對癌證的治療也有兩種相反的理論,即防止癌轉移理論和促使癌轉移理論[6]。現(xiàn)在西醫(yī)常規(guī)使用的是防止癌轉移理論,認為癌轉移了,就完蛋了,所以要防止癌轉移。這種理論對癌的治療效果很差。說明“防止癌細胞轉移動”的科學研究結論和治療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
另一種新的癌治療理論是促使癌轉移理論。這是根據“大量的、最新研究結論:癌細胞的轉移猶如一場嚴酷的馬拉松比賽,10,000個離開原位癌轉移的癌細胞最后只有不到0.1%能存活下來,而能夠克隆、生長成新癌腫的只是極少數(shù)[6]”(More recent studies of metastasis have revealed it as an arduous,multistage marathon in which only a tiny percentage—fewer than one in 10,000—of the tumor cells that leave the primary tumor survive to start new tumor colonies[7])。因此只需讓癌細胞轉移,癌塊就會縮小,由于其他地方血瘀較輕,癌細胞會在血液中處于飄泊狀態(tài),因而轉移的癌細胞大多會被白血球或免疫細胞消滅,最大死亡率甚至可以達到99.9%,至于剩下不到0.1% 活著的癌細胞,在它們未增生、或者說少增生前再讓它們不停地繼續(xù)轉移,則(0.1%)n 很快趨于無限小,癌癥患者不僅沒有生命危險,幾乎和未患癌癥一樣健康??磥磉@完全是一種正確的理論,這種理論也同以下的中醫(yī)癌證形成新理論一致。
3、腫瘤形成新理論---腫瘤是體內的癰疽
腫瘤是什么?各有各的說法,正像瞎子摸象一樣,只摸到局部,而不知整體。大家都有對的,也都有偏面性。本人提出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新理論,叫腫瘤癰疽理論。
3.1、腫瘤就是長在皮膚上的癰疽
我們知道,癰是發(fā)于皮膚與肌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有頭疽是發(fā)于皮膚與較厚肌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狀如蜂窩,大多屬陽證;無頭疽是發(fā)于骨骼及肌肉深處的膿瘍,發(fā)無定處,大多屬于難消、難潰、難斂而慢性的陰證。
癌證有原位癌(原發(fā)癌)和侵潤癌之分。原位癌是指上皮惡性腫瘤局限在皮膚或粘膜內,還未通過皮膚或粘膜下面的基底膜侵犯到周圍組織,為癌證的最早期,故又稱為0期癌。原位癌如不及時治療,則可發(fā)展為浸潤癌。說明癌開始就相當于長在皮膚或粘膜上的癰疽。
人體外表面叫皮膚;鼻腔、氣管、支氣管、肺的表面也是皮膚;口腔、食道、胃、腸至肛門的表面也是皮膚;陰道、子宮的表面也是皮膚;尿道、膀胱的表面也是皮膚;各器官的表面也是皮膚……。如子宮癌就是長在子宮的腺上皮上;占全部腎臟腫瘤80-85%的腎癌為腎實質上皮的惡性腫瘤[13]等。所以體內的腫瘤就相當于體內皮膚或粘膜上的癰疽。劉弘章就把癌證看作痔瘡,認為其癥候群都是血熱妄行,都是熱性病,治療用涼性的控癌散[3]。
3.2 血瘀造就了腫瘤
至于腫瘤的成因,首先我們把人體的腫瘤比作大自然的湖泊或水庫,如果江河某一處堵住了,水流不下去了,就會積水形成水庫。人體也一樣,如果某處血管不暢通或堵塞了,血液和淋巴液就會積聚,血管上端的細胞就會得到過多的營養(yǎng),就能不斷地分裂生長;水庫中的血液和淋巴液中的一些營養(yǎng)物質則出現(xiàn)沉淀,水分則會滯留。過度生長的細胞、沉淀的有機物和不斷積累的水就會在體內形成水庫,這個水庫就是體內的癰疽即腫瘤。如果日久,不受空間阻礙,則水庫可以長得很大,可達十多公斤的瘤。如果受空間的限制,則水分受到透析,細胞和固體物受到擠壓和濃縮,這些受到擠壓和濃縮的細胞和固體濃縮物如甘藍菜一樣可長得很結實,就形成了堅實的癌(巖)。這種癌不斷生長,最后壞死、腐爛、破裂,沉淀的有機物(毒汁)及(癌)細胞沿血液或淋巴擴散,轉移;這是一種平衡,如果人的抵抗力強,則可以由肝臟解毒,免疫細胞可以殺死這些擴散的細胞,腫瘤可以痊愈;如果氣滯血瘀,則這些沉淀物和細胞會堵塞血管,如生殖細胞著床一樣,可到處長出新的腫瘤,這就是腫瘤的擴散,最后生命死亡。腫瘤處由于血流不通,形成細胞缺血,由于細胞缺血是對神經最大的刺激,所以不通就痛,這種痛幾乎是無藥可治的。這也證明腫瘤是由于血瘀。為什么在血液流動速度較快的心臟和動脈周圍沒有癌腫生長?是因為這些地方難以阻塞,如果心肌阻塞生命也就完了。
其次可以把腫瘤比作園地里的麥苗、薯苗或花卉,如果對這些植物施用過多的氮肥,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稍有植物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些禾苗就會像腫瘤一樣過度的生長,最后軟弱無力,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就不會有麥子和薯塊的收成。腫瘤就是這些得到過多營養(yǎng)(血液和淋巴液)而繁殖起來的細胞聚集體和體液濃縮物或腐敗物。
3.3 人體的氣滯血瘀現(xiàn)象
這種氣滯血瘀和(微)循環(huán)障礙是憑空想象還是真會有的呢?以下舉幾個例子。
有一現(xiàn)年100歲的老人,他的眼睛很好,聽力也很好,臉色也好,比一些青年人還好,正是耳聰目明。但他的腿早就不能走了,大便也無法正常排出,只能經??咳送诔觥_@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呢?說明他的血供上部很好,像年青人一樣。而下部血供則不行了,堵塞了。因上部的血供豐富,因此耳聰目明臉色好。由于心臟好,腦好,因此不會死,如此長壽。
與上相反的一種叫老年癡呆,這種人能吃能喝渴,能排泄,能行走,但他不會自已吃,要人喂;大小便也不知道,走出門后就回不了家,都像娃娃一樣。這種人與前一種人相反,頭部血瘀,血供不足,腦萎縮了。其他如腦血栓中風和心肌梗塞等都屬于血管不通。因此這種血瘀和(微)循環(huán)障礙不是憑空想象,是在人們身上的不同地方同樣也會發(fā)生的事。腫瘤的形成,首先在于機體的氣滯血瘀,包括:陰寒氣滯血瘀;血受熱的煎熬,濃縮而血瘀;血熱妄行,出血形成血瘀;或陽虛不攝血而出血形成的血瘀。人體某處血流不暢通了,或堵塞了,則在上端的組織就供血多了,像植物一樣,得到氮肥多的植物就會長得很茂盛,而得到更多營養(yǎng)的細胞也就會分裂得更快更多,這里的組織就更肥更結實,因而就形成了腫塊。初期的腫塊,只要通過活血化瘀或清熱化瘀,使血液循環(huán)暢通,腫塊又會消失。由于腫塊中細胞多,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也要多,腫塊就會像水泵一樣抽取身體更多的血液,因此癌腫處血供就會大大加強,微血管由于血流增多也就變粗了,這就是所謂的血管生長現(xiàn)象。因此其他地方的血供就會減少,身體就衰弱了。
這一腫瘤的癰疽水庫理論的首要原因是氣滯血瘀,氣滯血瘀與高粘度血有關。高粘性血緣于血中固體物太多以及形成高粘度的固體物質。血中固體物多,緣于攝入太多,也就是吃得多,消化好,吸收多。固體物的性質與食物種類有關。發(fā)生血瘀還要有導火線,如長江三峽,雖然狹窄,如不堵塞也不會有三峽水庫,只有堵塞才形成了三峽水庫。血瘀導火線可以是輸液中的顆粒物,可以是撞擊、受寒、較長時間的血管收縮,血液凝固的血栓或血中物質飽和析出、寄生蟲或其他管壁脫落物質阻塞等。為什么現(xiàn)代人腫瘤如此多,可能就因為現(xiàn)代人輸液較多的緣故。
當然,由瘀形成的腫瘤這個水庫不是清水庫,水庫積存的是血、體液(最后變?yōu)樘岛湍摚┘拔鬯凶兞诵蔚纳L茂盛的癌細胞,長久以后積存的血和體液要腐敗變質,變成如外科所見的毒或瘡,成為膿、爛肉或凍膠狀物。所以人體的腫瘤是由于瘀,形成如外表所見的癰疽似的水庫,而內攻的癰疽就是癌。
3.4 從腫瘤的發(fā)生看腫瘤的成因
腫瘤由于瘀也可以用一些腫瘤演變加以說明:[4]報道(P295),曾對365例惡性腫瘤分析指出:其中80例膀胱癌患者同時有曼氏血吸蟲,合并率達100%。說明由于血吸蟲造成了血瘀。
古代有所謂的擔肩癌,這是由于挑擔肩太重,負載太久,造成血瘀的緣故[4] (P294)。
有些乙狀結腸癌與糞塊緊緊地粘貼在一起,這可能是糞塊的積壓造成了血瘀成癌;也可能是癰疽滲液粘住了糞塊,也可能兩者都有的惡性循環(huán)。
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60%直腸癌是從息肉演變的;不少痔瘡轉變?yōu)橹蹦c癌;少于一厘米,CT無法查出的乳腺硬塊發(fā)展為乳腺癌;聲帶的息肉發(fā)展為喉癌;膽囊息肉病以發(fā)病率高、致癌率高為特點。因此可以說息肉、痔瘡、硬塊就是初期的癌。
已知許多慢性炎癥可演變?yōu)榘┳C,炎癥實際上就是微循環(huán)障礙;西醫(yī)認為急性化膿性炎癥或癰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要用抗生素治療。使用抗生素的結果是形成膿包,必須切開引流。同樣情況如果發(fā)生在內臟,則會形成腫塊或發(fā)熱,就可能形成毒瘤瘀積,演變?yōu)榘┳C。因此可以認為癰疽發(fā)展成了癌。
把腫瘤看作體內的癰疽,也許有人會問,癰疽不會死人,癌要死人,這么會一樣呢?外科疾病早在《內經》以癰疽概之,后人又發(fā)展為以瘡瘍概之。實際上,如外科的無頭疽發(fā)無定處,多發(fā)于骨骼及肌肉深處,初起無頭,局部色白漫腫,不紅不熱,酸多痛少,少數(shù)微紅微熱疼痛劇烈,且大多難消、難潰、難斂。而疔瘡則隨處可見,其瘡形如栗,堅硬而根深,有如釘丁之狀。如處理不當,容易走黃,而致生命危險。因此癰疽內攻同樣會危及生命,同樣會死人。
如同治皇帝就死于癰毒內攻:“腰部潰爛成洞,濃血不止,痘癰遍身,腫痛難忍……。臂部左右二處潰孔流汁……。腰部與臂部潰爛串連,潰口外小而內很深很大……。漫腫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腰間處如碗,揭膏藥則汁如箭,氣穢嘈雜作嘔……。又發(fā)生致命的走馬牙疳”。腫瘤,特別是惡性腫瘤的癌,可看作是已內攻的癰疽,當然要比體表的癰疽危險,當然要死人。
3.5 腫瘤與寒熱
腫瘤的形成與人的寒熱的關系涉及到治療方法,是大家關心的,也是爭論最多的問題。正像瞎子摸象一樣,可能大家都是對的,也都有偏面性。陽虛的人,由于陽虛、寒凝、血瘀形成了腫瘤,如果他們無力抵抗,或未抵抗,則仍然還是寒性體質的人。
陽虛、寒凝、血瘀形成了腫瘤容易理解;對于陽盛熱體的人生腫瘤,就難以使人理解了。我們知道,血熱會妄行,血熱妄行會出血,如腦溢血。由于血熱,血壓高,出血無法吸收,就出現(xiàn)紅腫,紅腫的血瘀腐敗就生毒,這就形成了熱毒。因此,陽盛就是熱,熱盛就是火,火盛就是毒,有毒則生癰疽,腫瘤就是癰疽。由陽盛所生的癰疽是陽癰疽,由陽衰、陰寒、血凝所生的癰疽是陰癰疽。所以陽盛熱體的人也會得腫瘤;其癥屬熱瘀毒結。如文獻[4]的6個病例(P33、43、44、45、127、169),就是屬于熱型的腫瘤。這是由于當腫瘤形成后,強壯的身體為了消滅腫瘤而奮起抵抗,白血球等犧牲很多,由于腫瘤毒性分泌物等作用,機體消耗很大,機體新陳代謝很劇烈,因此就表現(xiàn)出了熱象,所以這類腫瘤也易治愈。
劉弘章就把癌證看作痔瘡,認為其癥候群都是血熱妄行,都是熱性病,治療用涼性活血化瘀的控癌散:西紅花、三七、羚羊角、沉香、沙魚膽、山楂、木香、菊花、豬苓及其他保密成分[3]。因此只要有瘀就會有腫瘤。
3.6 從腫瘤醫(yī)案看腫瘤的成因
腫瘤醫(yī)案很少有發(fā)生原因報道,以下以孫秉嚴的一個病例和李可醫(yī)案的三個腫瘤醫(yī)案,作為腫瘤的氣滯血瘀成因的例子。
1、結腸腺癌[4]。崔某36歲,被木頭砸傷腹部進行手術治療,術后20天出現(xiàn)上腹部腫物伴有腸梗阻,剖腹探查見橫結腸與胃間有一拳大腫物,診為結腸腺癌(P9)。
2、巨型胰腺囊腫[2]。一16歲小女因車禍脾破裂,術后5日,腸扭轉二次手術,術后一月,西醫(yī)診斷發(fā)生16.5×22cm胰腺囊腫。為外傷致絡脈損傷,致濕痰死血積聚而成。
直接外傷,或間接外傷以及長期勞損的組織,會出現(xiàn)微循環(huán)障礙;由于毛細管壁滲液或出血,會造成無菌性炎癥,使組織腫脹疼痛,并產生肌肉、肌腱的粘連硬結。最后形成癌證。
3、脊柱神經性膠質瘤[2]。一女生19歲,稟賦素虛,嗜食生冷,夜臥當風,夏睡不關電扇,經期不避生冷至寒生督脈,瘀血內阻,阻塞經脈,至生膠質瘤,瘤體如蛛絲、棉絮,填充于脊柱腔內,膠著,裹纏于神經周圍。
4、甲狀腺癌頸轉移[2]。女60歲,8歲起抽旱煙,30歲前后患支氣管炎及頸部腫塊,省腫瘤醫(yī)院檢查患甲狀腺癌頸轉移。此為吸煙過度,熏灼肺腑,氣滯于中,日久化火結于喉間。
5、有一市人事局辦公室主任,他的身體很結實,吃得也很好;經常吃魚、肉,包括羊肉、狗肉、鰻、龜、鱉及人參、鹿茸等,40多歲生急性肝炎,最后轉為肝癌,不到一年就死了。
可見導致腫瘤血瘀的原因有:撞擊或受壓致瘀(1和2),受寒(3),吸煙(4),飲食(5)、炎癥、寄生蟲、血熱妄行出血等。至于腫瘤形成的確切原因,正如外科癰疽的成因一樣,可以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但其治療方法是更重要的。腫瘤的成因也像太陽系是如何形成一樣,但掌握太陽系現(xiàn)在的狀況和運行規(guī)律才是重要的。
3.7腫瘤的治療
根據以上腫瘤的發(fā)病機理,我們就知道如何對付腫瘤了。如把腫瘤比作水庫湖泊,腫瘤的治療只要采用毀堤法,或把下流的大壩出水孔打開,疏通排水就可以了。人體也一樣,只要使不暢通的血液疏通就可以了。如果比作植物,為了使植物有正常的功能,氮肥不能過多,氮磷鉀要均衡。對人體來說,循環(huán)要暢通,食物要均衡,蛋白質不能太多。如果人體血液循環(huán)暢通,食物均衡,但攝入太多,就會肥胖。如果蛋白質攝取太多,某處血液循環(huán)又有障礙,則就會得腫瘤。如果癌證已存在,由于血瘀,就要用活血化瘀、疏通循環(huán)的藥。血液暢通了,癌細胞得到的營養(yǎng)少了,癌細胞的繁殖就能得到抑制。由于腫瘤的營養(yǎng)不足,癌細胞就會停止增殖甚至死亡?;钛?,減少血粘度,有可能使癌細胞轉移,由于其他地方沒有阻塞,因此癌細胞只能到處飄泊,無處定居,最后被人體的免疫細胞“吞噬”。所以治癌就要減少血粘度,調整血供,使癌腫處的血供減少,癌細胞的繁殖就能得到抑制,癌證就能得到治愈。如果一味認為是陽虛,使用熱藥,可能會重蹈火神派祝味菊夫婦的結局。
我們知道外科的癰疽有陰陽之分,可分別用立消湯(金銀花、蒲公英、當歸、玄參)、神效(功)托里散(金銀花、黃芪、當歸、甘草)、消毒神圣丹(金銀花,蒲公英,當歸,甘草,天花粉)、八仙散毒湯(金銀花,黃芪,當歸,甘草,白芍,生地,熟地,天花粉)、秘方托里散(金銀花,黃芪,當歸,甘草,白芍,熟地,天花粉,瓜蔞,皂刺)和陰陽通治丹(金銀花,當歸,車前子,甘草,陰癥加附子)、陽和湯(鹿膠,熟地,炮姜,肉桂,麻黃,白芥子,生甘草)等治療。我們把腫瘤看成體內的癰疽,從上分析可知,腫瘤也有陰陽之分。因此如何治療也就清楚了。
4、結語
從上分析可知,把腫瘤看作體內的癰疽,不但符合實際情況,既有利于對腫瘤的認識和研究,使復雜問題簡單化;也有利于腫瘤的治療;更有利于消除對腫瘤的恐懼感。
有了正確的理論,就可以有的放矢了。但要尋找理想的抗癌藥就并非容易的事,需要有經驗與實踐的結合。但可喜的是中醫(yī)對癌證已進行的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等待著我們的歸納和總結。
文源:醫(yī)品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ingyi/1248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說白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