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功效
理中丸
出自《傷寒論》
【組成】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各90g)
【用法】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現(xiàn)代用法:上4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克,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以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 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脾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兼見胸脘痞滿,逆氣上沖心胸;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方解】本方所治諸證皆由脾胃虛寒所致。中陽不足,寒從中生,陽虛失溫,寒性凝滯,故畏寒肢涼,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今脾胃虛寒,納運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嘔吐,便溏。舌淡苔白潤,口不渴,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皆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祛寒,益氣健脾。方中干姜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參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術為佐,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藥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diào)和藥性,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v觀全方,溫補并用,以溫為主,溫中陽,益脾氣,助運化,故曰“理中”。
陽虛失血,無論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見面色 白,氣短神疲,脈細或虛大無力,是陽氣虛弱,脾不統(tǒng)血所致。亦可以本方為基礎治療。
胸痹一病,總由上焦陽氣不足,陰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氣痹而不通所致。若證屬心中痞堅,氣結在胸,見胸脘痞滿,逆氣上沖心胸,是中焦陽氣亦虛,又有痰飲水寒之氣上犯,不宜開破,可用本方溫中袪寒,益氣健脾,使中焦氣旺,則上焦之氣開發(fā),逆氣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氣虛寒,不能攝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劑緩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兒慢驚,總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或過服寒涼之品,或大病后調(diào)理不善,戕傷脾胃陽氣所致。若形氣羸瘦,手足不溫,嘔吐泄瀉,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脈細遲或沉細緩弱者,是純屬中焦虛寒,亦可用本方治療。
綜觀本方,雖治多病,究其基本病機,總屬中焦虛寒,故可以異病同治。本方在《金匱要略》中作湯劑,稱“人參湯”。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湯”四字。蓋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畏寒肢涼,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辨證要點。濕熱內(nèi)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2.加減法:若虛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祛寒之力;嘔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嘔;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陽虛失血者,可將干姜易為炮姜,加艾葉、灶心土溫澀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實振奮胸陽,舒暢氣機。
3.現(xiàn)代應用:本方適用于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子 炮,去皮、臍 人參去蘆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 各三兩(各90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盞,化開,煎至七分,稍熱服之,空心食前。功用:溫陽祛寒,補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較甚,或脾腎陽虛證。脘腹疼痛,下利清稀,惡心嘔吐,畏寒肢涼,或霍亂吐利轉筋等。
2.桂枝人參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別切(12g) 甘草四兩,炙 (9g) 白術三兩(9g)人參三兩(9g) 干姜三兩(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溫陽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虛寒,復感風寒表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脈浮虛者。
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參湯均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味而成。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用大辛大熱之附子,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能溫腎,適用于脾胃虛寒之重證,或脾腎虛寒者。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加桂枝,溫陽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適用于脾胃虛寒而外兼風寒表證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p>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此脾陽虛而寒邪傷內(nèi)也。夫脾陽不足,則失其健運之常,因之寒凝濕聚。然必其為太陰寒濕,方可用此方法,否則自利嘔痛等證,亦有火邪為患者。故醫(yī)者當望聞問切四者合參,庶無差之毫厘,繆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熱虛實既分,又當明其病之標本。如以上諸病,雖系寒凝濕聚,皆因脾陽不足而來,則陽衰為本,寒濕為標。是以方中但用參、術、甘草,大補脾元,加炮姜之溫中守而不走者,以復其陽和,自然陽長陰消,正旺邪除耳?!?/p>
【臨床報道】
趙聯(lián)社等人用理中丸加味茯苓、丁香、小茴香、藿香、荔枝核等制成沖劑,治療淺表性胃炎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輕度胃痛6例,中度32例,重度22例。全部病例均口服給藥,每次1包(6g),每日3次,重度胃痛可加1包,飯前服用,2周為1療程,服1~3療程。結果:基本治愈9例(15%),顯效25例(41.6%),有效21例(35%),無效5例(8.3%),總有效率91.6%。[趙聯(lián)社,等. 理中丸加味沖劑治療淺表性胃炎60例。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1;2(24):18]
【實驗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理中湯能夠抑制正常小鼠的小腸推進運動,使推進百分率明顯下降。但對大黃脾虛模型小鼠的小腸推進運動亢進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可使阿托品負荷下的小鼠小腸推進運動受抑加強;對新斯的明負荷下的小鼠小腸推進運動有抑制作用, 可拮抗腎上腺素對腸管的抑制作用,其拮抗百分率在10%左右。此外,本方可使家兔離體十二指腸的自發(fā)活動受到抑制,其抑制程度隨劑量而加強;還可緩解乙酰膽堿、氯化鋇所引起的腸管強直性收縮,表現(xiàn)為腸管緊張性下降,收縮幅度減小。[卞慧敏,等.理中湯對實驗動物小腸運動功能的影響。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3;9(4):33]
?八味理中丸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八味理中丸--《活幼口議》卷十九
【處方】人參 甘草(炙)白術 干姜 枳實(制炒)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制法】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指頭大。
【功能主治】小兒心肺不和,息數(shù)脈急,上下不得升降,中膈痞滿,坐臥煩悶,神情不樂,飲食不下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淡豆豉5粒,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豉,通口服無時。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九
八味理中丸--《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五
【處方】白術1兩(炒),炙甘草7錢,人參5錢,白茯苓5錢,干姜(炒)5錢,滑石5錢,麥芽(炒)5錢,神曲(炒)5錢。
【制法】上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氣補虛。主治產(chǎn)后氣血俱虛,汗出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生姜湯送下。有痰,加半夏曲。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五
八味理中丸--《普濟方》卷三八七
【處方】人參、甘草(炙)、白術、干姜、枳實(治炒)、白茯苓、五味子(去梗)、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指大。
【功能主治】小兒心脾肺不和,息數(shù)脈急,上下不升降,中膈痞滿,胸臆郁抑,坐臥煩悶,精神不樂,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次1丸,用淡豆豉5粒,水1小盞,煎至半,去豉,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
八味理中丸--《百一》卷二
【處方】川姜2兩,縮砂仁2兩,麥糵2兩,神曲(炒)1兩,白茯苓1兩,人參1兩,甘草1兩半(炙),白術4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10丸。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胸膈痞悶,心腹疼痛,腹?jié)M身重,四肢不舉,腸鳴泄瀉,飲食不化,嘔吐痰水。
【用法用量】《普濟方》加半夏曲,入鹽點服,名「八味理中湯」。
【摘錄】《百一》卷二
附子理中丸功效介紹,老中醫(yī):對癥應用很重要
附子理中丸是一個很常見的中成藥,很多想要調(diào)理脾胃的朋友經(jīng)常問,到底能不吃附子理中丸呢?對于這個藥物,吃不吃還是建議大家要慎重,如果對癥,當然可以吃,但并不是有脾胃問題的都可以吃,另外,也不建議長期的吃。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的探討一下附子理中丸這個藥。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組方包含制附子,人參(或用黨參),干姜,白術,炙甘草,是一個溫陽祛寒,補氣健脾的藥物。
附子是一個中藥方劑中最重要的一味藥物之一,也是屬于溫里藥物的“首席”,很多人說附子有毒,的確是的,附子是草本植物烏頭塊根上的附生的子根,因此被稱為“附子”。而烏頭的母根即為中藥川烏,川烏和附子都含有一種成分——烏頭堿,這種物質對周圍神經(jīng),循環(huán)系統(tǒng)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般中藥用附子時,都是比較慎重的,一是用量,而是一般如果煎服湯藥,會先煎附子1小時以上,然后再加入其他的藥物煎制,而中成藥則一般采用熟附子,經(jīng)過處理的熟附子毒性會大大減低。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運用得當,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屬于性熱純陽之藥物,不但能夠補助脾陽虛,對腎陽虛,心陽虛,附子都有補益之功效。
方中人參,自古就是“補虛第一要藥”,氣血虧虛者,均可用人參補之。在附子理中丸中,人參主要功效還是補氣,健脾,脾虛所致的乏力,少食,便溏等,人參皆有補益之效。查詢了一些文獻,對于此方中的“參”,個人理解還應該是“黨參”,而其功效與人參類似,補脾健胃之功效更專。
干姜又是一味散寒解表的要藥,干姜性味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對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干姜都有良好的功效。干姜與附子的組合,更是中藥方劑中常見的組合,在陽虛癥的治療中,這兩個藥物組合頗為多見,如“四逆湯”,“姜附湯”都是兩個藥物功用的經(jīng)典方劑,中醫(yī)有一種說法“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附子配伍干姜,即可增強回陽之力,使效力持久,又可主張散寒之功,顯效更快。
《本草新編》中說,白術,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無毒。白術作為健脾祛濕之良藥,白術的主要功效是補氣健脾,促進消化。四句藥性歌訣這樣說白術:白術甘苦溫無毒,固表止汗消五谷,胎動不安治痰濕,脾虛泄瀉皆能服。
甘草也是一味 歷史 悠久的中藥材,不但在中醫(yī)藥 歷史 上應用悠久,西方人同樣也對其有所應用,1820年,甘草就被列入了《美國藥典》。附子理中丸中用的甘草是炙甘草,其主要功效是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對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都有療效。而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附子,干姜和甘草組方,有一定的協(xié)同作用,除了補益脾陽,還具有強心之功效。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附子理中丸藥性較強,屬于溫熱散寒的藥物,對于補益脾腎陽虛的情況,是非常對癥的藥物。如果是確實有較嚴重的脾腎陽虛癥狀,經(jīng)常有脘腹冷痛,手足不溫,食欲不振,五谷不化,消化不良,五更泄瀉等癥狀的朋友,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補益脾腎陽虛,一般都會有較好的療效。
但現(xiàn)代人真的那么容易“陽虛”嗎?真的不一定。通常造成“陽虛”,要么是先天不足,要么是后天久病不愈,或者是身體衰老到一定的程度。現(xiàn)在人生活條件好,大魚大肉吃著,通常是不會缺乏營養(yǎng)的,對于中青年人,出現(xiàn)“陽虛”的幾率真的不大,因此,在應用這個藥物之前,除了自身對照上述癥狀以外,最好也要好好的確診一下,是否真的有“脾腎陽虛”問題,而且是嚴重的脾腎陽虛,這種情況下,再用這個藥物,效果才會好。有的朋友,癥狀時陽虛,但實際上還隱藏著胃火,一吃這個藥物,陽虛沒補上,卻把胃火催動起來了,反而更不舒服,這就是用藥不對癥。
另外,對于有陰虛內(nèi)熱的朋友,有高血壓特別是血壓控制不好的朋友,有心臟病的朋友,都不適合服用附子理中丸,應當格外注意,如果在服藥過程中,出現(xiàn)血壓升高,頭痛,心悸等癥狀,也應該及時停藥。制附子雖然毒性減低,但也并非完全沒有毒性,因此,對于這個藥物,一般不建議久服,可以服用多久呢,推薦2周即可,如果有效但是覺得效果還不夠,那么可以在服用兩周的理中丸。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朱砂安神丸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