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氏的郡望堂號和主要遷徙位置
網(wǎng)絡(luò)
2023-08-24 21:11:15
南宮源于姬姓,是以祖先姓名為姓氏的家族
,它是出自周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子
,這個姓氏在古代的時候是十分有名的
。同樣在現(xiàn)代也是有名的
,他的后代是十分出名的
,是被我們大眾所熟知的
。下面讓我們的華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不知道的吧
!
南宮氏的郡望堂號分別有哪些

堂號
,本意是廳堂
、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
,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
、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
,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
,區(qū)分族屬
、支派的標(biāo)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yáng)祖德
、敦宗睦族的符號標(biāo)志
;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所以
,堂號和郡望一樣
,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jìn)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
。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
,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
,雙洎河
、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
,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
、偃師、鞏義
、滎陽、原陽
、中牟
、鄭州、新鄭
、新密
、臨汝、汝陽
、伊川
、洛陽等縣市一帶
。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
,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
。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
。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
,其轄境都遠(yuǎn)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
,明
、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一直延續(xù)至今
。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
、東魯郡
。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
,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quán)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
、泗水
、滋陽一帶地區(qū)。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quán)又改其為任城郡
。另外
,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
,繼而恢復(fù)曲阜原名
,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
,雖然轄有曲阜
,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zhèn))
。
南宮:即今河北省邢臺市轄縣級南宮市
,南宮之地自西漢初期置縣始,就一直沿用此名
。相傳
,春秋時期周朝時有個復(fù)姓南宮名適字子容的魯國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
,是當(dāng)時名人
,稱南宮子。漢高祖劉邦用南宮子的姓氏做縣名
,以示為“禮義之鄉(xiāng)”
,這就是南宮縣名的由來。春秋時期
,南宮屬晉國之地
。戰(zhàn)國時期為趙國轄域。秦朝時期屬鉅鹿郡
。西漢時期置南宮縣
,新莽時期稱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舊城村(南
、北舊城)
;在東南境還置有繚縣,故城在城東南二十三里
。南宮縣初屬冀州信都郡(其間曾三次封為廣川國
,三次復(fù)為信都郡),后隸信都國(曾改國為郡
,后仍為國)
;繚縣初屬冀州清河郡,后為清河國(其間時國時郡
,幾經(jīng)更迭)
。東漢時期省繚縣入南宮縣,初屬冀州信都郡
,漢永平十五年(壬申
,公元72年)封為樂成國,漢延光元年(壬戌
,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國
,漢中平元年(甲子,公元184年)更為安平郡
。三國曹魏時期
,南宮縣屬安平郡。晉朝時期
,南宮縣初為冀州安平國
,晉太康五年(甲辰,公元284年)改為長樂國
。北魏時期,南宮縣屬冀州長樂郡,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
,公元441年)經(jīng)縣(今威縣地)省入
,北魏太和十年(丙寅,公元486年)復(fù)析置
。北齊時期廢南宮縣
。隋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復(fù)設(shè)南宮縣
,初屬冀州
,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隸信都郡
。唐朝時期
,南宮縣初屬宗州(唐武德四年置),唐武德九年(丙戌
,公元626年)改隸冀州
,自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起
,冀州隸于河北道
,唐龍朔二年(壬戌,公元662年)更名魏州
,唐咸亨三年(壬申
,公元672年)復(fù)名冀州;唐天寶元年(壬午
,公元742年)降為信都郡
,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復(fù)升為冀州
。五代時期
,南宮縣仍屬冀州。宋朝時期
,南宮縣屬河北東路冀州
,于宋皇祐四年(壬辰,公元1052年)
,析南宮縣之新河鎮(zhèn)置新河縣
,同時南宮縣省入;宋熙寧六年(癸丑
,公元1073年)復(fù)設(shè)南宮縣
,而新河縣又省入為鎮(zhèn)。入金后仍從宋制
。元朝時期
,于元太宗四年(壬辰
,公元1232年)析南宮縣原新河縣地復(fù)設(shè)新河縣,南宮縣屬真定路冀州
。明朝時期
,南宮縣于明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徙治飛鳳岡(今城關(guān))
,屬真定府冀州
。清朝時期屬直隸省冀州。民國二年(癸丑
,公元1913年)南宮縣屬直隸省冀南道
,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為大名道
,民國十七年(戊辰
,公元1928年)直隸于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
,公元1936年)劃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qū)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
,于民國二十七年(戊寅
,公元1938年)9月創(chuàng)建冀南區(qū),屬晉冀魯豫邊區(qū)(辛巳
,公元1941年成立)
,南宮縣為冀南區(qū)之十三專區(q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谷諔?zhàn)爭勝利后
,自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底始
,南宮縣一直屬冀南區(qū)四專區(qū)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
,晉冀魯豫邊區(qū)即行撤銷
,南宮縣改隸華北行政區(qū)冀南區(qū)四專區(qū)。1949年8月1日
。南宮縣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qū)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宮縣仍為邢臺專區(qū)
。1958年4月28日
,撤銷邢臺專區(qū),南宮縣劃歸邯鄲專區(qū)
。同年12年20日
,撤銷威縣
、清河縣并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
,又撤銷邯鄲專區(qū)
,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fù)設(shè)邢臺專區(qū)
,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
,析南宮縣復(fù)置威縣
、清河縣。1970年邢臺專區(qū)改稱邢臺地區(qū)
,仍轄南宮縣
。南宮縣1986年3月5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縣建市。1993年7月
,邢臺地區(qū)與邢臺市合并
,南宮市改隸邢臺市管轄。
堂號
南宮堂:以望立堂
。
河南堂:以望立堂
。
東魯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
、任城堂
。
南宮氏的人主要遷徙位置現(xiàn)居在哪
關(guān)于南宮的起源,據(jù)史籍《尚友錄》載:“姬姓
,文王四友南宮子之后
。”最早的是出自周文王四位好友之一的南宮子
,他的后代就是南宮氏
。南宮復(fù)姓的發(fā)源地在東魯郡(今山東),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另有兩種說法:一是春秋時期魯國孟僖子之子括
,居于南宮,以地名為姓
,得南宮氏
。后人隨之為南宮氏。一是魯國的南宮閱
,居于南宮
,也以地名為姓,后人因之
。
值得注意的是
,2005年在山西絳縣橫水鎮(zhèn)橫北村的西周墓地里
,出土了倗伯M2墓穴,其夫人畢姬M1墓穴
。隨墓所出的青銅器
,如卣,形制紋飾屬西周中期偏早
,可估計為周穆王時
。墓與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91、M92墓穴同時
,后者是晉靖侯及其夫人墓
,已到西周晚期周厲王至周共和時期。倗氏的青銅器
,比較典型的是2004年5月由保利藝術(shù)博物館自海外購回的一件大型鳥尊
,銘文為“倗季作祖考寶阝尊彝”。
倗氏與周王朝有相當(dāng)深的關(guān)系
。橫北村M1墓穴的倗伯夫人稱畢姬
,在倗仲鼎的銘文中可知道倗、畢兩族互相通婚
。流散的青銅器里還有倗氏與南宮氏締婚的銘文
。畢氏、南宮氏都是王朝顯族
,和倗氏相近的虞氏也有同南宮氏的婚姻記錄
,如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的一件鼎,銘文有“吳(虞)王姬作南宮史叔飤鼎”
。
這些文物史料說明
,南宮氏在西周初、中期就已經(jīng)是望族大姓了
。
南宮氏族人早期活動在河北
、河南、山東
、朝鮮半島一帶
,漢朝以后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
。宋朝時期
,南宮氏族人已遷往江西,但有關(guān)遷移情況還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
如今在江西南昌
、吉林長春、河北邢臺
、河南南陽
、山東蓬萊
、北京、香港
、朝鮮
、韓國、日本等地
,均有少量南宮氏族人分布
。
有那位高人知道(班)姓的家族發(fā)源地嗎?謝謝了,偶姓班,有一家的嗎?
一,班姓淵源
1
、出自羋姓
。是春秋時期若敖的后代。若敖的兒子名叫斗伯比
,斗伯比的兒子名叫令尹子文
。相傳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長大的,因虎身有斑紋
,后代就用“斑”為姓氏
。“班”和“斑”通用
,后改成“班”
。
2 據(jù)《風(fēng)俗通》記載:班姓為楚令尹闕班的后代。得姓始祖:斗班
。班姓是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
。按《風(fēng)俗通》記載,斗班是楚國望族
,推算起來是上古時期高陽氏的后裔
。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他是吃虎乳長大的
,而老虎身上有斑紋
,所以他才以斗斑為名,也使他的后人“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斑
,古代的“斑”和“班”通用
。古代的楚國在今湖北
,湖南一帶。班氏的望族居住在扶風(fēng)(今天的陜西省咸陽縣東)
。班姓后人奉斗班為得姓始祖
。
二,郡望和堂號
【郡望】:1 扶風(fēng)郡:據(jù)《姓氏考略》及《郡望百家姓》的記載
,班氏望族出自扶風(fēng)郡
。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fēng),與京兆
、左馮翊合稱“三輔”
,三國的時候改名為扶風(fēng)郡。在今天的陜西省內(nèi)長安縣以西的地區(qū)
。
【堂號】:1 定遠(yuǎn)堂:漢朝的時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
,被封為定遠(yuǎn)侯。 2 漢書堂:漢代班彪的兒子班固
、女兒班昭
,父子三人一同寫成了《漢書》。
三
,遷徙分布
班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
四,歷史名人
西漢末年
,班姓子孫就進(jìn)入了朝廷
。班壹,班況雖然官位不算太高
,但他們的四個兒女卻有上乘表現(xiàn)
,
班況:越騎校尉
1,班伯:一位精通〈詩〉
,〈書〉
,〈論語〉的學(xué)者,曾數(shù)次聘書使匈奴
,為定襄大守
,他精選官吏,收捕盜賊
,郡中稱為神明
。
2,班施:官拜諫大夫
,以博學(xué)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
。
3,班稚:班固,班超
,班昭的祖父
,以方直自守見稱,終官延陵郎
。
4
,班婕妤:賢才通辯,深受成帝寵幸
。
班彪:字叔皮
。后漢扶風(fēng)安陵人。性格慎重
,好古
。20余歲的時候,因為避難跟從隗囂
,寫了《王命論》想感化他
,但是隗囂始終不為所動。班彪于是轉(zhuǎn)而躲避到河西
,為竇融出謀劃策
,幫助漢王朝的興起。漢光武帝初的時候舉茂才
,拜許令,后來因為疾病而辭去了官職
。他因為才華很高
,于是專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遺事
,旁貫異文
,后來作傳數(shù)十篇。用來補(bǔ)充史記太初以后的缺節(jié)
。后來又擔(dān)任了望都長
。卒于官。終年51歲
。
班固:字孟堅
,為后漢班彪的兒子。他的父親班彪寫《漢書》
,沒有完成就死去了
,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繼續(xù)他父親的事業(yè)
,被人告發(fā)他在私自修改國史
,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為他上書辯白,他才得以獲釋
。明帝任命他為蘭臺令史
,后來被遷為郎,典校秘書
,終于寫成了《漢書》
。從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后經(jīng)歷20余年
,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沒有寫完
。建初四年章帝讓儒生博士討論《五經(jīng)》的異同,班固應(yīng)昭寫成《白虎通德論》
。和帝永元元年竇憲出征匈奴
,以固為中護(hù)軍。四年
,帝與宦官合謀殺死了憲
,班超也被洛陽令捕入獄,永元四年死于監(jiān)獄之中
。終年60歲
。
班超:字仲升。班彪的兒子
,班固的弟弟
。班彪死后,家境貧困
,班超為了養(yǎng)活母親只好為官府抄書
。曾投筆嘆息道:“大丈夫無他志略,當(dāng)校傅介子
、張騫立功異域以取侯封
。安能久侍筆墨乎間?”明帝永平十六年
,他率領(lǐng)著三十六人出使西域
,使得西域五十余城獲得安。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
。被任命為西域都護(hù)
,封為定遠(yuǎn)侯。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
。年老后
,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
。同年病逝
,終年70歲。
班昭:(49-約120),又名姬
,字惠班
,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出生于一個“家有藏書
,內(nèi)足于財”的顯貴人家
。其父班彪,很有學(xué)問
;長兄班固
,是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次兄班超
,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家庭的熏陶
,父兄的影響
,加上自身的聰穎努力,使班昭成為一個博學(xué)廣識的學(xué)者
。她對祖國文化事業(yè)的突出貢獻(xiàn)
,是整理并續(xù)成重要的史學(xué)巨著《漢書》。她去世時
,當(dāng)朝的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
,為她行國葬之禮。這個女子
,就是我國第一位女歷史學(xué)家班昭
。
班宏:唐朝戶部侍郎生辰不詳)。
班景倩:唐朝以儒名家
,自采訪史入為大理少卿,過大梁
,刺史倪若水餞之
,離望起行塵,久之乃返
,謂官屬曰:“班生此行
,何異登仙”。
班言:明朝直隸饒陽丞
班第:清朝內(nèi)閣大學(xué)士
,乾隆間定北將軍
,征伊犁,封一等誠勇公
史書最早有記載的班氏第一人是班壹
,子班孺
,孫班長,曾孫班回,班回生班況
,班況子班伯
,班施,班稚和班婕妤
,班施生班嗣
,班稚生班彪,班彪生班固
,班超與班昭
,班超生班勇,班雄
,班勇生班始
。如要了解具體情況,可以參閱東漢外戚傳
。
如今
,班是子弟遍布全國各地,集中在一起的不是很多
。我聽說在西安市有個班家莊
,我想去考察一下。
在山東臨沂平邑縣有個叫大三陽的村莊
,大約有1500位班氏族人
。
郡望堂號的由來演變
秦漢以后,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
,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nèi)涵逐漸淡化
,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nèi)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diǎn)。地望
,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
,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dāng)?shù)厮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并以此而別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biāo)的《世說新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栋偌倚铡房瘫荆餐诿總€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
。如魏晉至隋唐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
,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滎陽(今河南省鄭州一帶)鄭氏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
。
“郡”是由春秋戰(zhàn)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qū)劃
。春秋時,秦
、晉
、楚等國有邊地設(shè)縣,后逐漸在內(nèi)地推行
。春秋末年以后
,各國開始在邊地設(shè)郡,面積較縣為大
。戰(zhàn)國地在郡下設(shè)縣
,逐漸形成縣統(tǒng)于郡的兩級行政區(qū)劃制。秦統(tǒng)一中國后
,分全國為36郡
,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shè)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ぁ⒖h長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
,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政權(quán)組織的一部分
。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
。隋唐時代
,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
,但大多數(shù)時期稱“州”不稱“郡”
。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qū)劃已經(jīng)作廢
。
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門望族的習(xí)慣用語
,卻保留下來。并與門閥制度緊密相連
,在封建社會相當(dāng)長的歷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 所謂門閥,亦即門第閥閱
,指封建社會世代顯貴
,影響大
,權(quán)威高的姓族家門
。這些所謂“高門大姓”一般地說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權(quán)威和聲望自然造成
,一旦形成則顯赫無比
,十分威嚴(yán)
,并世代傳承。有時官方尚作明確規(guī)定
,宣稱某稱為望族大姓
,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
,各姓族權(quán)益的地位不等
,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始于西漢
,漢代劉氏皇族引經(jīng)據(jù)典
,論證其為帝堯之后,是高貴的血統(tǒng)
,聲稱他們天生是要稱王做帝的
。東漢時期,門第等級觀念已十分盛行
,門閥制度初步形成
。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
,數(shù)世不衰
,如弘農(nóng)華陰楊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陽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
、汝南平輿許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
,皆成為當(dāng)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fā)祥
、聚集
、變遷之地非止一處,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
,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
,以區(qū)別主從及尊卑。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與高門望族相比
,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
、“庶族”
。他們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財產(chǎn)
,其成員也有入仕的機(jī)會
,但總的說來,他們在政治生活中極受壓抑
,其社會地位也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
。當(dāng)時用以銓選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門閥制度的集中表現(xiàn)
。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jù)門閥家世、才行品德
,由各地“中正官”采納鄉(xiāng)里輿論
,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進(jìn)行推選,以任用官吏
。
但是
,以家族為基礎(chǔ)而盤踞于地方的門閥士族,很快就壟斷了薦舉權(quán)
,其結(jié)果便是只論門閥家世
,不論才行品。出身于名門望族的“衣冠子弟”
,即便無才無德
,總被列為上品優(yōu)先入仕,得授清貴之職
,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
,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為下品
,即使入仕
,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職,以致形成了“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
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quán)力,同時還左右朝政
,國家法令又明文規(guī)定士族有蔭族
、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quán)
。士
、庶這間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所謂“士庶之別
,國之章也”
。士族自視甚高
,不與庶族通婚
。如有士族與庶族通婚
,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擔(dān)任的官職
,稱為“婚宦失類”,是十分恥辱的事
,會因此而受到排擠和嘲諷
。
在門閥制度下
,不僅士庶界限十分嚴(yán)格
,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貴賤之分
,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團(tuán)中不同郡望、堂號的宗族也有貴賤
、尊卑之分
。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論》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在南北朝時,“過江則為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