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姓氏出自于周朝,是以這個國家的名字作為整個家族的姓氏,這個家族的家譜里都是記載這什么,一個家族的家譜記載著家族的所有興旺。接下來就請我們的華易算命網(wǎng)的小編來告訴大家有關(guān)牟姓姓氏的家譜記載和郡望堂號吧!
牟姓姓氏的有哪些家譜記載
山東棲霞牟氏支譜
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手寫大本?,F(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煙臺市棲霞縣東三叫村。注:始祖為牟敬祖。
重慶梁平續(xù)修牟氏家譜
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正備再修?,F(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重慶市梁平縣牟氏族譜編修委員會。
中華牟氏族譜簡編
(現(xiàn)代)牟光兆編修,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五百冊。公開出版,原稿現(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蒼溪縣政策法律研究室牟光兆處。
中華牟氏望族
(現(xiàn)代)牟日寶編著,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xiàn)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縣牟氏莊園牟日寶處。
牟氏的郡望堂號分別是什么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qū)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郡望
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xiāng)、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發(fā)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zhèn)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nèi)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
一、姓氏源流
公(Gō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號為氏。上古周朝時,魯國郡主魯定公,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衍,一個叫為,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衍、公為。公衍、公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公。
得姓始祖:公衍、公為(見上)。
二、遷徙分布
(缺)公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魯國大權(quán)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里,魯國國君成了聽他們擺布的傀儡。魯昭公時,昭公想趁季孫氏鬧內(nèi)訌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lián)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著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公衍和公為的后代稱為公氏。公鼐,明朝文學家,滎陰(今屬山東省)人。他曾任禮部侍郎,后見魏忠賢亂政,便稱病隱退。他主張寫詩應(yīng)有時代特征,反對復古模擬。古時曾出現(xiàn)過的許多公字為首的復姓,有的還在流傳,有的早已無人姓了,這些復姓氏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絕大部分都簡化成公姓了。含有公字的復姓有:公索、公為、公華、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孫、公車、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賓、公儀、公輸、公斂、公思、公若、公林、公堅、公施、公荊、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師、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牽、公干、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公姓望族居括蒼郡,現(xiàn)在浙江省麗水市。
四、歷史名人
公 鼐:明文學家。字孝與,號周庭。蒙陰(今屬山東?。┤?。萬歷進士,天啟初官禮部右侍 郎。魏忠賢亂政,引疾歸。論詩主張一代有一代之聲情,反對復古模擬。其紀行詩與晚年山居諸詩善于寫景,多流露了抑郁之感。所著有《問次齋集》。他與公逸仁、公躋奎、公一場、公家臣,史稱“五世進士”。他將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發(fā)展到頂峰。公氏家族五世進士,有兩名同授翰林編修,一時名重朝野。為褒揚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陰縣古城縣署附近,修建了“五世進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
公仲連: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魏、趙、韓三國列為諸侯。就在這年,趙相國公仲連進行了政治改革。這時趙烈侯愛好音樂,問相國公仲連說:他有愛的人可以“貴之”嗎?公仲連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貴之”。趙烈侯因此要賞賜給鄭的歌者槍、石二人田各一萬畝,公仲連答應(yīng)了。隔了一個月,烈侯從代回來,問有沒有賞給歌者田畝,公仲連答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隔不多時,烈侯再問這件事,公仲連就稱病不上朝。接著番吾君從代來,向公仲連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連把這三人推薦給烈侯。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jié)財儉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布把賞田給歌者的決定作罷,起用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nèi)史”?!皫煛笔秦撠熃袒墓?,“中尉”是負責指揮作戰(zhàn)和選拔官吏的長官,“內(nèi)史”是負責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績的財務(wù)官。荀欣和徐越主張“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jié)財儉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當前的政治標準來選拔人才、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成績,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張“以仁義,約以王道”,這是儒家的政策。這時趙國在具體的政治工作和財政工作中采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導方面采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吳起等法家為將相,實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為“師”,“受子夏經(jīng)藝”,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揚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是同樣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齊國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贊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shù)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史記·游俠列傳》說他家境貧寒,“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但認真讀書,“獨行君子之德”,不肯屈節(jié)事貴族,終生不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公子”。清又改稱“先賢公皙子”。
公勉人:號西埠。明朝時蒙陰人。弘治進士,任大仆卿,因與劉謹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劉謹死后,才得到重用,升為大同巡撫。他選將練兵,提高將士素質(zhì),忠于職守,戒備森嚴,在邊關(guān)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并著有《山東集》。
公家臣:號東塘,明朝時蒙陰人。隆慶年間舉進士,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括蒼郡:隋置括蒼郡,現(xiàn)在浙江省麗水市?!袄ㄉn”,起源于山名,據(jù)《括蒼山恩仇記》等記:括蒼山原名栝蒼山,因為古時山上多栝木,郁郁蒼蒼,因此山名栝蒼。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分麗水市松陽縣東鄉(xiāng)之地置栝蒼縣,唐朝時,栝蒼山所屬地區(qū)叫“栝蒼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適(Kuò括)的名字諱(暈,連同音字都不行,太霸道專制了),后改名叫“處州”。
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周時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屬魯齊。西漢初始建,隸屬兗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改稱蒙恩縣。東漢初,地屬蓋、牟二城。三國魏復置蒙陰縣,屬徐州瑯琊郡。西晉末因戰(zhàn)亂廢。南北朝時,北魏于其地置新泰縣,屬南青州東安郡。東魏復置蒙陰縣,仍屬東安郡。北齊將蒙陰縣并入東泰山郡之新泰縣。經(jīng)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屬新泰縣。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陰地由新泰縣劃入沂水縣,稱新泰鎮(zhèn)。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置蒙陰縣,屬益都路莒州,遷沿今址。
2、堂號(缺)
============================================================
【公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公爵啟姓;
松陽閥閱。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竭忠規(guī)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公仲。下聯(lián)典指公儉(失考)。
-----------------------------------------------------------------
〖公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家臣論奪情事;
孝與指陳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隆慶進士公家臣,號東塘,蒙陰人。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下聯(lián)典指明代萬歷進士公鼐,字孝與,蒙陰人。由編修累官禮部侍郎。時群小植援亂政,鼐屢有論列,指陳切至。引疾歸,后落職。
-----------------------------------------------------------------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衛(wèi)荊善居而享譽;
楚閭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孔子稱之。下聯(lián)典指春秋時,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閭的事典。白公勝作亂,欲立閭為王,劫之以刃。閭曰:“吾聞辭諸侯者,潔其行也。今子見國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義,不勇。子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為也?!卑坠珡娭豢?,遂殺之。
-----------------------------------------------------------------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家宰不為,見稱宣圣;
歌田未與,寧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齊國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贊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shù)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薄靶ァ?,即孔子。下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趙國人公仲連。趙烈侯愛好音樂,想賜給鄭國歌者槍、石每人萬畝田,公仲連頂住不給辦,甚至裝病不上朝。后任趙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圣門高足,郁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曹國宣公庶子公子欣時,字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圣達節(jié),次守節(jié),下失節(jié)。為君非吾節(jié)也,雖不能圣,敢失節(jié)乎?”下聯(lián)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傳公子元為孔子弟子。
牟作為姓氏有三種讀音:mù、móu、mū。
1、mù(世代流傳讀音,西南方言區(qū)也保持了去聲的聲調(diào),而沒有隨方言習慣變化) 。
自分封牟子國起即有此讀音,分布于山東、重慶、四川、湖北、貴州、湖南、福建、東北三省等地區(qū)。
2、móu(漢族部分方言區(qū)有此讀音)。
主要分布于重慶、四川、福建、貴州。少數(shù)民族也有牟姓,發(fā)音主要為“móu”。
3、mū(漢族部分方言區(qū)有此讀音)。
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地區(qū)。
牟姓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后,甲胄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
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歷史名人:
1、牟長牟紆
東漢樂安臨濟人,父子兩博士。父牟長少習《歐陽尚書》。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遷河內(nèi)太守。著《尚書章句》,復征為中散大夫。子牟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后征為博士。
2、牟融
北海安丘人,東漢大臣。明帝時舉茂才,任豐地縣令三年,縣無獄訟。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參錄尚書事。
3、牟融
唐代詩人。德宗、憲宗間在世。隱居學道,終身不仕。以詩聞名,尤擅七律,詩風清麗雅閑,時有佳句。
4、牟振中
山東棲霞人,棲霞80后愛心助老協(xié)會秘書長,鵬安德迪國際集團開發(fā)部部長,棲霞誠信農(nóng)金會副會長。
牟姓尊貴。牟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8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9位。牟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隋唐時在今河北巨鹿、山西臨汾、河南滎陽一帶,牟姓為當?shù)孛T望族,且人口繁衍興盛,社會地位尊貴。。從古到今,牟姓的名人重多,有牟長,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
鹽亭四柱;
隆山六經(jīng)。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鹽亭人牟袞四子皆仕,時號“一門四柱”。下聯(lián)典指牟應(yīng)龍宋亡后隱居不仕,人稱“隆山先生”。
父子兩博士;
祖孫三才人。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中散大夫牟長及其子牟紆,均為博士。下聯(lián)典指宋代禮部尚書牟子才、其子大理少卿牟鄖、其孫元代進士、定城尉牟應(yīng)龍,祖孫三人皆為學者,有文名。
鹽亭曾推四柱;
隆山詳說六經(jīng)。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鹽亭人牟袞,進士出身。其后人用中、積中、學先、義先兄弟都做官,號稱“一門四柱”。下聯(lián)典指元初井研人牟應(yīng)龍,字伯成,南宋末咸淳年間進士,因?qū)Σ哜枘媪思橄噘Z似道,被調(diào)任定城尉。宋亡后不再做官,與父親牟巘自為師友,研討經(jīng)學,于六經(jīng)都有成就。學者稱其為“隆山先生”。
文章政事追先達;
冠蓋聲華羨昔賢。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唐代貞元、元和間詩人牟融《贈浙西李相公》詩句聯(lián)。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風酒一樽。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唐代貞元、元和間詩人牟融《寫意二首》詩(之一)聯(lián)句。
學有淵源,諸生悉來講業(yè);
事多舉止,百僚曷敢為非。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河內(nèi)太守牟長,字君高,臨濟人。習歐陽尚書,建武初拜博士,從講者常千余人。后拜中散大夫。下聯(lián)典指東漢司空牟融,字子優(yōu),安丘人。少博學,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數(shù)百人,名稱州里。明帝時舉茂才,永平中拜司空,舉動方重,甚得大臣節(jié)。百僚,指百官。
閱元明以成序,別派分支,已歷二十一世;
合齊蜀而同宗,敦詩說禮,至今五百余年。
——任郿佑撰牟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湖北省公安縣牟氏宗祠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本支牟氏的發(fā)展情況。下聯(lián)典指本支牟氏的遷徙、分布過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64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牟氏宗祠對聯(lián)和字輩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