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他們同了兩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jié)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這個寺院據說是為了感念當年馱載佛經佛像白馬之辛苦而得名。
自從張騫鑿通西域以來,佛教便隨著絲綢之路不斷地傳入中國。當時,只有兩種人會走在絲綢之路上,一個是生意往來的商人,一個是西行求法的僧侶。
如果看過法顯法師寫的《佛國記》,以及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辯機筆錄而成)和《三藏法師傳》(這本書是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彥悰撰寫,其中真實的講述了玄奘的一生)就能清楚的明白西行求法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玄奘法師,十九年時間,經歷一百一十個國家,五萬里行程……
今人不知古人難,錯把經書容易看!
現在,從網絡上下載一部《大藏經》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得確網速快一點的,幾分鐘就可以了。可是,得之容易,視之也賤……甚至,有些《大藏經》放在寺院里面不過就是一種擺飾。藏之高閣,視而不見。在今天交通便利,網絡發(fā)達的年代,還有誰能體會當年這些高僧大德西行求法的決心與處境……過去,玄奘從中國長安走到印度那爛陀要花四年的時間,今天,從北京到印度新德里,坐飛機只需要六個半小時。如今,絲綢之路上再也看不到風塵仆仆西行求法的高僧……其實,我想說的除了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佛經外,更要珍惜他們?yōu)榱死嫣煜律n生,不辭千辛萬苦的這份心。
西天取經的辛苦正如唐—義凈法師的《求法詩》中道: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后者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后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
玄奘西行之路依序是:
長安(大唐首都,今天的西安)、涼州(河西走廊的門戶,大唐西邊最重要的軍事要塞)、瓜州城、玉門關(大唐西邊邊疆沙漠第一關,在干熱嚴酷的大漠上,水異常稀少,從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只有兩處,葫蘆河和烽火臺,玉門關就建在葫蘆河上)、五座烽火臺(穿越大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這五座烽火臺剛好就建在大漠的綠洲上)、莫賀延磧(長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薄@時,玄奘在大漠中突然遇到狂風,迷路之后的玄奘心情非常急躁,慌亂之下,打翻了裝水的皮囊……西行剛剛開始,救命之水就蕩然無存……死一般沉寂的莫賀延磧,又絕無水草,玄奘萬念俱灰,覺得自己已經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絕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頭路。在玄奘的一生當中,這或許是他最為煎熬的一段時光……玄奘心想:“我曾經許下誓言,若不抵達印度,絕不東歸一步。怎么就這樣返回了呢 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被仡^走了十多里之后,玄奘停下了東歸的腳步。他決定繼續(xù)西行,此刻的玄奘已經置生死于度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給了大漠。像玄奘這樣,已經看見招手的死神,卻仍然繼續(xù)前行的,的確是非常罕見。為的是什么呢 這西行求法為的可是天下蒼生?。」试凇度胤◣焸鳌分忻枥L了玄奘在莫賀延磧的這一段遭遇:“時行百余里,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資一朝斯罄。又失路,盤回不知所趣,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余里,自念:“我先發(fā)愿,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 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于是旋轡,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雖遇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舍。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如是告時,心心無輟。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體既蘇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zhí)戟麾曰:“何不強行,而更臥也!”法師驚寤進發(fā),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即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計此應非舊水草,固是菩薩慈悲為生,其至誠通神,皆此類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后日盛水取草進發(fā),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序。這個池水就是“野馬泉”)、星星峽(過了星星峽就是當年的西域)、伊吾(西域第一個小國)、廟爾溝(位于今天新疆哈密市郊區(qū)。是玄奘在西域遇到的第一座佛寺。玄奘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個漢人,老僧衣服都還沒有穿戴整齊就赤腳跑了出來說:“沒想到今天還能見到故鄉(xiāng)的人”)、高昌國(公元六世紀,一個來自中原的麹姓家族建立了高昌國。高昌國位于今天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是一個崇尚佛法的國家,佛教在高昌國被稱為國教?,F今的交河故城遺址,曾經是高昌國最早的佛教中心。在交河故城遺址北部,是一座巨大的佛寺。其位置之顯著,建筑之宏偉,面積之廣大,完全超出了官署和民居。當時的高昌國,佛教可說是高昌人最大的精神支柱。高昌國皇室主持修造了著名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它是西域影響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高昌國王麹文泰剃度四個沙彌做玄奘的徒弟并隨之西行。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襪等各數事。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充玄奘往還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真可謂是大手筆的護持玄奘西行。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書附大綾一匹為信。又以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并書稱:“法師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羅門國,愿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勅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保?、阿耆尼國(在今天的新疆庫爾勒市境內。當時這個國家可說是“國無綱紀,法不整肅”。簡單的說是“搶匪很多”。這里的佛教遺跡有“七個星千佛洞,現位于新疆焉耆縣)、從此西行至阿耆尼國阿父師泉(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數丈,水自半而出。相傳云:舊有商侶數百,在涂水盡,至此困乏不知所為。時眾中有一僧,不裹行資,依眾乞活。眾議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養(yǎng),雖涉萬里,無所赍攜。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宜共白之。”僧曰:“汝等欲得水者,宜各禮佛,受三歸五戒,我為汝等登崖作水?!北娂任@В虖钠涿?。受戒訖,僧教曰:“吾上崖后,汝等當喚“阿父師為我下水”,任須多少言之?!逼淙ド贂r,眾人如教而請,須臾水下充足,大眾無不歡荷。師竟不來,眾人上觀,已寂滅矣。大小悲號,依西域法焚之。于坐處聚磚石為塔,塔今猶在,水亦不絕。行旅往來,隨眾多少,下有細麁;若無人時,津液而已)、銀山、龜茲(在今天新疆的庫車縣,在古代西域龜茲的名望最為顯赫,這里有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當時,龜茲人以頭型扁平為美,小孩一出生就用木板夾裹腦袋,就連皇室也不例外,“扁平頭”是他們的風俗愛好)、凌山(即蔥嶺的北端,蔥嶺是今天的天山。其山險峭,峻極于天。自開辟已來,氷雪所聚,積而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與云連屬,仰之皚然,莫覩其際。其凌峯摧落橫路側者,或高百尺,或廣數丈,由是蹊徑崎嶇,登陟艱阻。加以風雪雜飛,雖復屨重裘不免寒戰(zhàn)。將欲眠食,復無燥處可停,唯知懸釜而炊,席冰而寢。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侶之中歹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大清池(大清池方圓一千四五百里,東西長,南北狹,望之淼然,無待激風而洪波數丈。四面環(huán)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咸又苦?,F位于今天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伊克塞湖,中國古代稱之為熱海)、碎葉城(西突厥汗國王庭的軍事和政治中心)、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陸。水土沃潤,林樹扶疎,暮春之月,雜花若綺。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來避暑。中有群鹿,多飾鈴镮,馴狎于人,不甚驚走??珊箰圪p,下命群屬,敢加殺害,有誅無赦。故此群鹿,得終其壽)、怛邏斯城、小孤城(怛邏斯城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戶,本中國人也,昔為突厥所掠,后遂鳩集同國,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辭儀范,猶存本國)、白水城、恭御城、笯赤建國(此地盛產葡萄)、赭時國(唐言石國,現位于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漢人中許多石姓的祖先就來自這里)、捍國、窣堵利瑟那國、從此西北入大沙磧,絕無水草。途路彌漫,疆境難測,望大山,尋遺骨,以知所指,以記經途。行五百余里,至颯秣建國(唐言康國,很多康姓的中國人祖先就來自這里。這個國家位于現在的撒馬爾罕,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舊都兼第二大城市。在玄奘那個年代,這個國家信奉的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佛教在拜火教徒看來是異端,必須要打壓。玄奘的兩個徒弟當時被拜火教徒驅趕,差點丟失性命。玄奘向康國國王開示佛法,國王聽聞佛法大為高興,也不再怠慢玄奘一行人,玄奘用了一個晚上就改變了撒馬爾罕國王的信仰)、弭秣賀國(唐言米國)、劫布呾那國(唐言曹國)、屈霜爾迦國(唐言何國)、喝捍國(唐言東安國)、捕喝國(唐言守安國)、伐地國(唐言西安國)、貨利習彌伽國、羯霜那國(唐言史國,漢人中很多史姓的祖籍就在這里。羯霜那位于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沙赫里夏布茲)、鐵門(即著名的鐵門關。是中亞通往南亞的咽喉要道。鐵門者,左右?guī)?,山極峭峻,雖有狹徑,加之險阻,兩傍石壁,其色如鐵。既設門扉,又以鐵鋦,多有鐵鈴,懸諸戶扇,因其險固,遂以為名)、呾蜜國(東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東西長,南北狹。寺院十余所,僧徒千余人。在唐代這里是佛教非常興盛的一個國家,在古代中國文獻典籍中的記載此處為“大夏”。今天位于烏茲別克斯坦最南部的一個城市—鐵爾梅茲。月氏人曾經在這里建立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貴霜帝國,貴霜帝國尊崇佛法,在阿姆河流域大力推行佛教?,F今這里仍有法耶茲特佩寺院遺址,卡拉特佩寺院遺址)、赤鄂衍那國、忽露摩國、愉漫國、鞠和衍那國、鑊沙國、珂咄羅國、拘謎陀國、活國……大雪山(今天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迦畢試國(今天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附近。在阿富汗境內,玄奘邊走邊停,花費了將近半年時間。從公元一世紀開始,貴霜帝國統治喀布爾河流域,大約五個世紀。貴霜帝國尊崇佛教,這里的佛教氣息一直很濃厚。玄奘在這里一邊講經說法,一邊禮拜圣跡)、賈拉拉巴德(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fā)孔分明。又有如來發(fā),發(fā)色青紺,螺旋右縈,引長尺余,卷可半寸)、古印度河、濫波國、那揭羅曷國、酰羅城、健馱邏國(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糺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健馱邏國是印度次大陸北方的門戶。自古已來,印度之境作論諸師,則有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本生處也。這個曾經聞名于世的健馱邏國,塔克西拉古城遺址、塔克提拜佛寺遺址,就是健馱邏國的中心,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的西北重鎮(zhèn)白沙瓦一帶。公元一到二世紀,一個叫“加膩色迦”的帝王將貴霜帝國帶入最繁華的頂峰,加膩色迦崇信佛法以健馱邏國為中心,大力推廣佛教,健馱邏國一度成為古印度的佛教中心。但是,當公元七世紀,玄奘來到這里時,心中卻感到從未有過的憂郁,因為佛教在健馱邏國已然凋零……王族子嗣斷絕,無影無蹤。寺院雖然很多,但已十分荒蕪。佛塔倒塌,廟宇破爛不堪?!洞筇莆饔蛴洝分休d:“王族絕嗣、邑里空荒,居人稀少,人性恇怯,好習典藝,多敬異道,少信正法……”當時對于佛教徒來說,健馱邏國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曾經的榮光已經逝去,玄奘的心情充滿了感傷。公元五世紀來自歐亞大草原的白匈奴人征服了健馱邏國,不信佛教的游牧民族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寺院被燒毀,僧人流離失所。境內一座叫繞瑞安的寺廟遺址,在貴霜王朝鼎盛時期,繞瑞安曾經是一所水平很高的佛學院,學生都是王室弟子和貴族官宦)、烏仗那國(當時的印度分成七十幾個國家,這個國家也是在印度境內,烏仗那國,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夾蘇婆伐窣堵河,舊有一千四百伽藍,多已荒蕪。昔僧徒一萬八千,今漸減少。并學大乘,寂定為業(yè),善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閑禁呪。律儀傳訓,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飲光部,四說一切有部,五大眾部。天祠十有余所,異道雜居)、缽露羅國、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烏剌尸國、迦濕彌羅國(這里是佛教歷史上有名的第四次結集佛經的地方,結集的意思是合唱,在當時書寫非常艱難,佛經大都是通過誦讀而相傳。為了確保佛陀的話語能夠正確的流傳。每隔一段時間高僧們都要聚集在一起,共同誦讀佛經。在誦讀的過程中,以多數人的名義,發(fā)現謬誤,發(fā)現真諦。公元一世紀左右,貴霜王朝的第三代帝王加膩色迦,在迦濕彌羅國召集了五百名高僧,主持了第四次結集。據《大唐西域記》中載:”是五百賢圣,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釋《素呾纜藏》即一切經也。次造十萬頌《毘柰耶毘婆沙論》,釋《毘奈耶藏》即一切戒律也。后造十萬頌《阿毘達磨毘婆沙論》,釋《阿毘達磨藏》(或曰《阿毘曇藏》,略也)即一切論義也。凡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懸諸千古,莫不窮其枝葉,究其淺深,大義重明,微言再顯,廣宣流布,后進賴焉。今天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第四版,可以說就是出自于這里。當時,迦濕彌羅國保存著非常完備的佛教經典,這正是玄奘夢寐以求的至寶。玄奘因為佛法混亂而迷惘,因為迷惘而離開大唐,西行印度。如饑似渴的玄奘埋身于浩瀚的佛經當中,不知不覺之間就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波羅耆大森林(在今天印度旁遮普邦的原始森林里,玄奘遇到了強盜。強盜有五十多人,企圖在一個廢棄的池塘里,把我們趕盡殺絕。我的徒弟發(fā)現了一個隱秘的水洞,才僥幸逃脫)、至那仆底國(至那仆底是中國之地的意思,漢帝國時期一個中國的王子,曾經居住在至那仆底,這里的人非常敬重東方的中國,不斷有人指著我說“這是我們先代君王的同國之人。至那仆底國人由于熱愛中國而喜歡玄奘,玄奘在這里停留了將近半年)……恒河(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條無比神圣的河流。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凈人世所有的苦難和罪惡。罪孽深重,可以沖洗干凈。尸骨入水,死后就不會下地獄。用手拍擊水流,亡魂能夠獲得超度)……迦毗羅衛(wèi)(佛陀的故鄉(xiāng),今天尼泊爾南部,印度北部的交界處)、藍毗尼(尼泊爾南部的小城市,這里是佛陀的誕生地,釋迦國的王后在返回娘家的路上,因為天氣燥熱而在水中沐浴,沐浴后的王后產下一個嬰兒。這個嬰兒就是太子悉達多,也就是賢劫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拘尸那迦(這里是佛陀涅盤的地方)、鹿野苑(是佛陀覺悟后,第一次講經的地方)、吠舍厘(今天印度巴特那一帶,阿育王皈依佛教的地方)、大菩提寺(菩提樹本名為畢缽羅樹,由于佛陀是在這顆樹下證悟,所以又稱為菩提樹。菩提樹周圍有磚石,高大堅固。東西長,南北狹。正中有金剛座。佛陀涅盤以后,國王們在菩提樹附近,豎立兩尊菩薩像。聽老年人講,如果菩薩沒入土中,佛教就滅亡了。當玄奘到達的時候,泥土已經埋到了菩薩的胸口。玄奘悲哀懊惱,痛苦不已。西行四年,無論是磨刀霍霍的強盜,還是九死一生的雪山,他都無所畏懼。但是,在菩提樹下,一向意志堅定的玄奘,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的他看到佛法的衰敗而感到痛苦不已,并嚎啕大哭的說:
生死大海,誰作舟楫。無明長夜,誰為燈炬。
……
)、那爛陀寺(終點站。公元六百三十一年的秋天,在經過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終于抵達西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寺?;臒o人煙的大漠、冰峰林立的雪山、野獸出沒的森林。一切已成往事,拼了性命的西行,都是為了這一天。那爛陀寺位于印度北方的比哈爾邦境內,距離比哈爾邦的首府巴特那不到一百公里,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公元前六世紀,佛陀曾經在此地的芒果園說法,他的大弟子舍利弗也在這里講經。舍利弗涅盤之后,后人在那爛陀修造了這座真身佛塔。公元五世紀,那爛陀寺已經成為古印度名副其實的中心。公元七世紀,當玄奘到達的時候,佛教在印度已經開始衰退,而那爛陀依舊輝煌。百花已經凋零,那爛陀是最后一朵嬌艷的奇葩。當時,那爛陀寺的主持是年過百歲的戒賢法師。法師出身王族,德行高貴,是一代宗師巨匠。戒賢法師已近暮年,因患有嚴重的痛風病而幾乎差點自殺。在冥冥之中,他等來了一位來自大唐的學生。在印度大師和中國學生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因緣。據《大唐西域記》中載:“那爛陀寺者,此云施無厭寺。耆舊相傳,此伽藍南庵沒羅園中有池,池有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故以為號。如是六帝相承,各加營造,又以磚壘其外,合為一寺,都建一門。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臺星列,瓊樓岳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生風云于戶牖,交日月于軒檐,加以淥水逶迤,青蓮菡萏,羯尼花樹暉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疎其外。諸院僧室皆四重重閣,虬棟虹梁,繡櫨朱柱,雕楹鏤檻,玉礎文雕,甍接瑤暉,榱連繩彩。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僧徒主客常有萬人,并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yī)方、術數亦俱研習。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師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為眾宗匠。寺內講座日百余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德眾所居,自然嚴肅。建立已來七百余載,未有一人犯譏過者。國王欽重,舍百余邑充其供養(yǎng),邑二百戶,日進粳米、酥乳數百石。由是學人端拱無求而四事自足,藝業(yè)成就,斯其力焉。”
兩百年以來,那爛陀寺一直是的中心。它擁有的藏書量在整個佛教界首屈一指的。公元六百三十二年的春天,百歲高齡的戒賢法師為玄奘專門開講《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最重要的佛典,規(guī)模很大,體系也很完備,非一般人所能通曉。戒賢法師當時是印度瑜伽學派最權威的大師。為了這個遠道而來的中國學生,一代宗師重開講堂。這次講經不僅是在那爛陀,而且成為全印度轟動一時的大事。戒賢法師殫心竭慮,用了十五個月的時間才講完這部長達四萬頌的經書。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之后又開始游學,其后三年玄奘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印度。
公元六百三十九年,在距離那爛陀寺不遠的地方,游學的玄奘做了一個夢:“院子里系著水牛,寺廟里沒有一個僧侶,寺外火光沖天,村莊化為灰燼。那爛陀寺一片荒蕪?!逼兴_在夢中告訴我,應該早點回去了。這個地方十年之后將會陷入混戰(zhàn)。
公元六百四十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爛陀寺。離開長安十四年,西行求法的使命已經完成。他渴望立即返回大唐,然而玄奘的歸國計劃擱淺了。戒賢法師希望玄奘在那爛陀寺開設講壇,與一個攻擊瑜伽學派的高僧辯論。古印度的辯經非常激烈,失敗者要么銷聲匿跡,要么改換門庭,不少失敗者甚至割掉自己的舌頭,或者干脆結束自己的性命。辯經不是學術討論,它是兩個高手之間的生死決斗。對玄奘而言這可不是一般的講經。辯經擇日便開始,隨著辯論的深入,兩邊講壇的學生,最后都匯集到玄奘門下。與玄奘辯論的對手逃跑了,瑜伽學派的神圣地位得以重新確立,玄奘的聲名開始流傳到整個印度。
自從開設講壇以來,玄奘就卷入了一連串的辯經當中。勝利是一把雙刃刀,在帶來榮耀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辯經的對手越來愈多但也越來越強。
公元六百四十一年的春天,在戒日王的主持下召開各個宗教間的辯論大會,全印度各個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來參加,當時古印度的外道很多。如有,餔多外道。喜歡用香灰涂抹自己的身體,說這樣就是在修道,把全身涂抹成白白的,就好像是睡在寢灶里面的貓貍一樣。又有,離系外道。這些人不喜歡穿衣服,經常全身上下一絲不掛。還以拔頭發(fā)為功德,把頭發(fā)一根一根拔掉。身體皮裂足皴,狀似臨河朽樹。又有,髏鬘外道。以髏骨為鬘,裝頭掛頸,陷枯磈磊,若塜側之藥叉。又有,征伽外道。披服糞衣,飲噉便穢,腥臊臭惡,樣子就好像豬舍里面一只抓狂的豬……又有,執(zhí)著小乘者造《破大乘義》七百頌,玄奘遂尋其謬節(jié),申大乘義而破之,造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見論》……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一個老婆羅門,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義,造《破大乘論》七百頌。當時很多小乘的大師,都對般若毱多都非常的敬重。般若毱多經常得意狂妄的說:“我宗如是,豈有大乘人能難破一字者 ”在當時的印度什么樣的大師都有,人人信奉的義理不同,是比現在復雜的很多。然而,玄奘法師何許人也 他擁有驚人的語言天賦,除了精通梵語、中文及西域多國語言外……無論是大乘諸部三藏,如《瑜伽師地論》、《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盤》、《莊嚴經論》……還是小乘諸部三藏,如《阿毘達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毘曇》……乃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yī)方、術數……無不曉達。
早在玄奘游學印度期間,參訪印度無數的國家,禮拜無數的窣堵波的時候(窣堵波,stupa。為紀念佛陀或佛教圣者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通常是一個圣地的標志,用以紀念某一事件或存放某圣物。窣堵波是佛陀升天的象征性建筑。一個簡單的窣堵波包括很大的圓形的底座支撐的大型穹頂,并撐起一個傘蓋,以示保護。這一基本的設計為其它的佛教建筑,包括在亞洲到處可見的佛塔提供了靈感。其膜拜包括順時針方向沿窣堵波行走。許多重要的窣堵波都成了朝圣地),許多外道婆羅門和崇尚小乘佛法的大師們,就已經跟玄奘辯論過佛法了。然而,玄奘是學貫大小乘諸部三藏的大成就者,對一切諸法實相,都能夠如實觀照。能如實觀照的人便能成就無礙辯才。因為,他們觀照自己本心,從來就沒有迷惘過。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所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碑斪约旱膬刃那宄喝珑R,就能照見世間萬物。因此,玄奘馬上就能知道這些外道立論點的破綻在哪里。最后再立論一一破除了這些人對真理的偏見。
在戒日王所主持的世界宗教辯論大會的最后一天,將散之夕。玄奘雙手合十,更稱揚大乘,贊佛功德,令無量人返邪入正,棄小歸大。戒日王益增崇重,立馬捐贈給玄奘金錢一萬、銀錢三萬、上好衣物一百領;在場的十八國國王亦各施珍寶。玄奘一皆不受。王命侍臣莊嚴大象,施幢請玄奘乘坐,令貴臣陪衛(wèi),巡眾告唱,對世人說:“玄奘所立的佛法義理是最完全正確的(辯論大會第一名)”在印度這個國家,辯論勝利者,必須弘揚他的論點沒錯。當時印度的法律,凡論得勝,便是如此。玄奘告訴國王說:“有需要這么鋪張嗎”戒日王回答說:“古來法爾,事不可違?!蹦藢⑿属卖谋槌唬骸爸菄史◣熈⒋蟪肆x,破諸異見,自十八日來無敢論者,普宜知之?!敝T眾歡喜。為玄奘競立美名,大乘眾號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眾號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脫天”。燒香散花,禮敬而去,自是德音彌遠矣)
圖片來源:網絡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00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先自度還是先度他
下一篇: 德感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