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山<<<<<1嗚呼!吾弟必寬去矣!歿在庚子年孟冬月十二日亥時,享年七十周歲。吾弟一生,命運多舛,風雨兼程,歷經坷坎。垂髫未束,雙親撒手人寰,">
點擊上方藍字來關注我們吧
>>>>>文/南山<<<<<
1
嗚呼!吾弟必寬去矣!歿在庚子年孟冬月十二日亥時,享年七十周歲。
吾弟一生,命運多舛,風雨兼程,歷經坷坎。垂髫未束,雙親撒手人寰,蒙童被迫輟學,衣食瀕絕來源。賴姐行母愛,含辛茹苦,傾力撫育,方勉度苦難。束發(fā)未幾,從戎報國,南疆戌邊,一十二年。其間,燈下苦讀,始能粗通文墨;校場勤練,終習一技之善。尤蒙組織栽培,官長寄盼,提為技師,輾轉嶺南。
RELEASE YOURSWLE
2
年屆而立,解甲歸皖,落戶廬州,自立自援,結婚育女,業(yè)興居安。豈料時運無常,好景有限,不惑之年,禍從天降 : 無名病魔,奪愛妻之命于須臾;驟起風浪,顛輕舟一葉于瞬間 !嘆孑然鰥夫,攜懵懂稚女,亦父亦母,外忙內尷,灶涼被冷,苦何以堪!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
艱難窘迫之際,親友憐恤,同仁關愛,穿針引線,誠薦淑賢,續(xù)斷弦重鼓琴瑟,繕殘舟再張風帆。
日子尋常,光陰荏苒。轉瞬之間,知了天命又入耳順,青絲漸退兩鬢凝霜。二女出閨,外孫繞膝,車臨驛站,舟泊港灣。正宜卸下重荷,天倫樂享,不幸沉疴浸染,漸入膏肓!雖四處尋醫(yī),八方問藥,然天命難違,危殆不匡!
吾弟一生,謹遵古訓,五常謀事,四維立身。報國忠勇,榮立微勛;對黨赤誠,屢獲表旌。恪職敬業(yè),事必恭親,攻堅克難,不辭勞辛;處下以和,事上以敬,交友講誠信,待親盡愛心;端服簡履,簞食瓢飲,市井不貪利,職場不爭薪。
3
三舍之內,終不辱王氏門庭;九泉之下,應笑對列祖列宗! 嗚呼!吾弟去矣!驚聞噩耗,五雷轟頂,撕心裂肺,頓足捶胸! 怨蒼天斷吾一臂,恨閻羅奪吾半魂。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陰陽相隔,淚傾涕零。哀哉 ! 失手足竟在一夕,結昆仲期許來生。 清虛渺渺,星繁月皓,無邊無垠,極樂逍遙。七情六欲,一曲終了,愿吾弟駕鶴乘風,一路走好!生而為人當自由
記錄生活 擴展閱讀 原創(chuàng)散文|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散文|心愿(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散文|民以食為天(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散文|秋子熟了(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詩歌原創(chuàng):《冬日隨感》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詩歌:秋韻疊章聆聽|戴望舒散文詩歌:十四行,雨巷,獄中題壁
微信號 :aishangsanwenba公眾號:@散文精選大全
掃碼關注
童小汐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大街小巷商店及住家在門口祭拜的景象,才剛從人們眼眸中閃過,各個賣場及超市,已迫不及待地把各地特產堆上了貨架。而人們不管對歲月的推移是何等麻木,不待提醒,也一定感知到中秋節(jié)的腳步聲已然響起。
每逢這個時節(jié),我不禁想起家母常說:“年怕中秋,月怕半?!蹦菚r小,未曾多加體會,如今已成年,才感覺到就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怕”字 ,已有力與傳神的,點出了歲月何其匆匆,轉眼間一年行將結束,一個月又快收尾了。
中秋賞月自是人生一大快事。是夜若是天公作美,戶外無風無雨,在夜幕低垂,晚風拂面,明月露臉之際,我們往往會乘興前往住家附近的河畔散步。河水默然無聲,兩岸觸目盡是一簇簇正在圍火烤肉的家庭與年輕人,而炊煙裊裊, 美食 香氣氤氳,伴隨著此起彼落的大人談笑聲、小孩喧鬧聲,挺能營造出一片節(jié)慶的歡樂氣氛。任何人身處其間,縱使心有千千結,一定也可暫且放下,感受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話雖如此,面對皓月當空的如斯美景,古往今來無數(shù)騷人墨客,卻不免觸景傷情,以文字抒發(fā)他們內心深沉的感懷。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中秋節(jié)當晚,所寫下的《水調歌頭》。
此詞起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及結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語,固在寓情于景,以物喻人,道出世緣聚散無常的無奈,然而,作者似也在自我排解,期以較曠達、出世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一生的奔走潦倒、宦海浮沉。
這闋堪稱宋詞壓卷之作的千古名篇,成于西元1076年的中秋節(jié),距今有九百四十余年。人們之所以能如此精準掌握此詞完成的日期,別無其他緣由,就是因為蘇氏寫了十七字的前言:“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蓖扑愀芍?,丙辰為北宋神宗熙寧九年,時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市)太守的蘇東坡,那年不過四十初度而已。
其實,古人為文賦詩,以干支紀年,并非罕見。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經典之作《蘭亭集序》,可說是最顯而易見的例證。該文開門見山之語就是:“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再如蘇東坡的傳世名篇《前赤壁賦》,系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起頭,亦在在說明了古人對紀年重視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蘇東坡夜游赤壁,是在農歷七月初秋的“既望”,不僅離中秋節(jié)不遠,而且也是月圓之時。因為所謂“望日”,指的是農歷十五,“既望”乃是農歷十六,故可知蘇子夜游的主要目的,恐亦是賞月而已。
說來詩文有紀年,當有助于讀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的時空背景,但有時縱無紀年或時間的注記,作品本身即已透露了這一切。就以蘇東坡來說好了,其傳世的詩詞不下三千余首,以中秋為題材的,除《水調歌頭》外,較有名的尚有《陽關曲》和《西江月》。
其中《陽關曲》,只有短短四句:“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寫的是他與久別重逢的胞弟蘇轍(字子由)共度中秋的情形。后人不難感受到蘇東坡把一件賞心樂事,刻劃得如此情韻深厚,意味悠長,足以讓人領略到他心中那種“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的復雜心情。
至于《西江月》一詞,原是寫給漂泊遠方、彼此相知甚深的蘇子由,讀來更見凄婉低沉,全文為:“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辈粌H寫出兄弟天各一方的思念,也對人生虛幻、壯志難酬的悲涼,表達了內心深切的喟嘆。
千百年后的世人,中秋夜晚賞月,諒如當代土耳其詩人伊爾登(Mehmet Murat ildan)所形容的那樣:“滿月是個老練的漁夫,能讓每雙眼睛都輕易的落入其魚網(wǎng)”,惟若人們念及蘇東坡的前述詩詞,于靈魂有所燭照時,又豈能不感念一代文學奇才,以其敏銳的觀照、動人的文采,澆灌了你我心中不為人知的塊壘?
不過,話又說回來,蘇東坡的詩文深受道家生命哲學的影響,令人稍有消極之感,或許,在歡度中秋的時刻,你我也可參考近代文學家、藝術家豐子愷先生的話:“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期許自己能在歲月的輪回間,以恬淡的平常心,泰然面對人生的波瀾曲折、風風雨雨。
1. 翻譯:左傳中的古文 楚王在申(地名)召見蔡靈侯,靈侯將 *** 前往。蔡國的大夫說:“楚王貪婪而不講信用,現(xiàn)在用很多的財物,講很好聽的話來招你去,這是在引你上鉤呀!還是不去的好?!?蔡侯不聽。楚王果然埋伏了武士,將蔡侯在宴席上灌醉以后,就把他拘捕了。 夏四月,把他殺了,然后連帶刑了他的部下七十余人。同時,派楚公子棄疾出師圍蔡。
韓宣子韓起向叔向問到這事,說:“楚國出兵打蔡國,這事能成功嗎?”
叔向回答:“能!蔡侯得罪了楚王,而又不能得到蔡國人民的擁戴,是上天假手楚國,讓他滅亡,為什么不能成功呢?但是我羊舌肸也聽說過,靠著不信的手段僥幸而成功,是可一不可再的!現(xiàn)在的楚王先是假借擁戴陳國的公孫吳,出兵伐陳,說:‘我將立公孫吳來安定陳國?!谑顷悋寺犆?,可楚王乘機把陳國滅了,置為楚國一縣?,F(xiàn)在又誘騙蔡人,殺了他們的國君而出兵攻打,即使僥幸成功,也必然遭受天譴,是不能長久的。夏朝的桀滅了有緍氏但自己也亡國了,商朝的紂成功討伐東夷但是自己也死了?,F(xiàn)在的楚國比夏、商要小,楚王的地位也比桀、紂低。但是楚王卻施暴于兩個諸侯,能不遭天譴嗎?上天幫助不好的人,并不是賜福于他,而是讓他的惡行增多然后再降罪于他?!?/p>
2. 出自《左傳》的名篇古文 《古文觀止》中收錄的《左轉》文章共18篇,這些都是《左傳》中優(yōu)秀的代表作,如《鄭伯克段于鄢》、《周鄭交質》、《臧僖伯諫觀魚》、《曹劌論戰(zhàn)》、《介之推不言祿》、《燭之武退秦師 》等 。
一、《鄭伯克段于鄢》
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全文語言生動簡潔,人物形象飽滿,情節(jié)豐富曲折,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二、《周鄭交質》
講述了在西周滅亡后,諸侯迎立天子東遷,鄭國在周平王東遷以后,積極服侍周王室,東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關系,但是由于后來周平王又寵信他人,周王室和鄭國的關系開始惡化,以致后來發(fā)生了鄭莊公與周平王交換人質的事情。這篇散文引經據(jù)典,辭采縱橫而又風韻悠然。
三、《臧僖伯諫觀魚》
記敘了臧僖伯用當時社會的禮制去勸阻魯隱公去棠地觀看捕魚一事,反映了當時的“禮”制思想,即國君不能把游玩逸樂看作小節(jié)。故臧僖伯認為國君的一舉一動與國家的“政治”有關,所以極力勸阻魯僖公去“觀魚”。這篇散文短小精悍,說理層層推進,直官不諱,不容辯駁。
四、《曹劌論戰(zhàn)》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對此次戰(zhàn)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zhàn)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說明了在戰(zhàn)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zhàn)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五、《介之推不言祿》
文章講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流亡回國后,晉文公酬勞功臣,獨獨遺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賞,反而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六、《燭之武退秦師 》
講述公元前630年,秦、晉借口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且與楚國親近,而合攻鄭國,在自己的國家(鄭國)危難面前,燭之武前往敵國交涉,于強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辯,終于使秦國從鄭國退兵。
擴展資料:
左傳的文學成就
從我國古代文學的演變過程來看,《左傳》在史書領域同樣有其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地位。概略而言,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左傳》顯示了由單純記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謀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觸目地增加了敘事的形象性、生動性(尤其一些戰(zhàn)爭的敘寫最有特色),從而體現(xiàn)早期史書中文學成分的顯著積累。在先秦文學史上,《左傳》出現(xiàn),預示著散文的發(fā)展已經面臨更加廣闊的天地。
二、《左傳》在鋪敘事件過程中,第一次展現(xiàn)了一批有著各自經歷和不同性格的歷史人物,雖非完全著意而為,卻也時有渲染、夸飾之筆,客觀上積累了形象塑造的寶貴經驗,為此后傳記文學、歷史小說涌現(xiàn)提供了難得的啟示、重要的借鑒。
三、《左傳》語言簡潔而準確,生動而富于表現(xiàn)力,注意細致描摹,長于運用比喻,達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后代視為某種規(guī)范;其特具的文學色彩與文學價值,也是此前記事文字中所罕見的。
四、從總體看,《左傳》思想深邃、文風樸厚,敘事、狀物精彩而富于多樣性,留下了許多久經傳誦的佳作,其中不少業(yè)已成為后世人們稱文的典范。清初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歷代堪稱“觀止”的優(yōu)秀古文,所收《左傳》各篇(節(jié))竟達三十三則之多,可見一斑。
此外,《左傳》豐富的內容,多姿多彩的歷史故事,還作為一部分重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為后代的小說、戲曲所利用和發(fā)揮,這在我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上也是并不多見的。
1. 【袁中道《游西山記》的譯文】 您要的是哪一篇啊QAQ不會是十篇全部吧我我我我翻譯不過來啊……先丟一篇吧……純人工翻譯……出了西直門,過高梁橋,路兩旁有楊柳,清澈的溪水如帶,流水明凈澄澈,能清楚的看見(溪底的)沙石,藻類繁茂纏繞,水草如獸類的長毛發(fā)一般飄蕩(鬣:野獸脖頸后的長毛).小魚一尾尾地游過,忽地躍出水面.流水綿延,背靠樹林,與寺廟相連.綠葉豐茂,向下遮掩住朱紅色的門.寂靜無人,(只有)鳥鳴花落.過響水閘,聽見汩汩的水聲.到龍?zhí)兜?,樹更加茂盛,水面更加開闊,這(就)是西湖(指昆明湖)了.每每到了盛夏的日子,荷花如錦繡般綿延數(shù)十里,被風吹得更加芬芳,車馬紛繁,(來到這里的人們)在臨近水邊的地方水邊做浮杯飲酒的游戲,是最好的地方啊.在青龍橋暫時休憩,距離橋側幾武的地方(一武三尺),有寺廟依著山勢傍著陡崖而建,古柏的林蔭昏暗,石制的長路數(shù)千級.山腰處有閣樓,用千峰當做它的翅膀,環(huán)抱閣樓,像屏風一樣立著,累積著濃厚的山嵐霧氣.它的前方如鏡般開闊,堤上有柳樹臨著溪水流淌,中間夾著田間小路.在叢叢植物之中,隱約可見村落.沿著水流前行,到達功德寺,寬闊博雅頗有山野田園的味道.寺廟前有清澈的水流纏繞,有危橋(這里我不確定是陡峭的還是不安全的- -應該是前者)可供坐下.廟里的僧人大多常做農活,太陽已經偏西,能見到修行者(僧人)拿畚、鍤,戴著斗笠的,唱著山野歌謠歸去.有老僧持杖散步稻田田埂的,水田中波紋泛白,大群的蛙類在鳴叫.?。∵@就是田家的樂趣啊.我沒有見到這種景象有三年了.。
2. 《游西山記》譯文 游西山十記之一
出了西直門,過了高粱橋,路旁皆是楊柳,清溪如帶,流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見水底的沙石,水草藻類縈繞,像是馬鬣在風中飄蕩,小魚一條接著一條,忽然跳出水面,流水綿延,背依竹林,接著是一座古剎,綠葉濃郁,掩映著朱紅的大門,寂靜無人,惟聞鳥鳴花落。經過響水閘,聽見水聲汩汩流淌。到了龍?zhí)兜?,樹木越發(fā)茂密,水面越發(fā)寬闊,這就是頤和園昆明湖了。每到盛夏的時候,蓮花十里如錦,風中滿是濃郁芬芳,眾多美麗高貴的女子聚在此處,列坐水邊,浮杯飲酒,真是極為美麗的景致啊。在青龍橋上歇息,橋有數(shù)武之高,有一寺廟依山而建,下臨陡崖,古柏陰森,石路千級。山腰有一閣樓,千峰仿佛成了它的羽翼般,懷抱著閣樓像屏風一樣立著,此處常常沉積著流嵐霧靄。前方平坦開闊如鏡,有溪流,旁植柳樹,稻田處處,一片翠綠之中隱隱可見村落。沿著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內寬闊而頗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繞過,有一看似危險的小橋可以坐下歇息。寺廟里的僧人大多能做農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見修道之人拿著農具戴著斗笠唱著歌歸來。有年老的僧人杵著拐杖在田間散步,水田因反光而泛白,青蛙鳴聲此起彼伏。啊,這就是田園生活的快樂啊,我已經三年沒有見到了,遂晚上就歇在這里。
3. 《游西山十記》記一的翻譯 出西直門(北京城西直門),過高梁橋,楊柳夾道,帶以清溪(道旁清溪如同衣帶),流水澄澈,洞見(清楚看見)沙石,蘊藻縈蔓(水草積聚,枝蔓纏繞),鬣(獸頸上的長毛)走帶牽(水草像馬須般隨風飛揚).小魚尾游,翕忽(;快速的樣子)跳達.亙流背林(流水綿延,背依樹林),禪剎相接.綠葉濃郁,下覆朱戶.寂靜無人,鳥鳴花落. 過響水閘(可適時開關,用以調節(jié)流量的水門),聽水聲汩汩(狀聲詞.形容波浪聲.).至龍?zhí)兜?,樹益茂,水益闊,是為西湖(指北京頤和園內的昆明湖)也.每至盛夏之日,芙蓉十里如錦,得風芬馥(芳香),士女駢闐(車馬連結;形容眾多.),臨流泛觴(列坐水邊,浮杯飲酒),最為勝處矣. 憩青龍橋,橋側數(shù)武(三尺為一武),有寺依山傍巖,古柏陰森,石路千級.山腰有閣,翼以千峰(千峰為其羽翼),縈抱屏立(環(huán)抱著閣樓像屏風一樣立著),積嵐沉霧.前開一鏡,堤柳溪流,雜以畦軫(田間小路).叢翠之中,隱見村落.降臨水行,至功德寺,寬博有野致.前繞清流,有危橋可坐.寺僧多習農事,日已西,見道人執(zhí)畚者、鍤者(皆農具),帶笠者,野歌而歸.有老僧持杖散步塍(稻田間的路)間,水田浩白,群蛙偕鳴. 噫!此田家之樂也.予不見此者三年矣.。
4. 游西山十記 (記一) 袁中道 譯文 記一
譯文
出了西直門,過了高梁橋,路旁皆是楊柳,道旁清溪如同衣帶,流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見水底的沙石,水草藻類縈繞,像是馬鬣在風中飄蕩,小魚一條接著一條,忽然跳出水面,流水綿延,背依竹林,接著是一座古剎,綠葉濃郁,掩映著朱紅的大門,寂靜無人,惟聞鳥鳴花落。
經過響水閘,聽見水聲汩汩流淌。到了龍?zhí)兜?,樹木越發(fā)茂密,水面越發(fā)寬闊,這就是頤和園昆明湖了。每到盛夏的時候,蓮花十里如錦,風中滿是濃郁芬芳,眾多美麗高貴的女子聚在此處,列坐水邊,浮杯飲酒,真是極為美麗的景致啊。
在青龍橋上歇息,橋有數(shù)武之高,有一寺廟依山而建,下臨陡崖,古柏陰森,石路千級。山腰有一閣樓,千峰仿佛成了它的羽翼般,懷抱著閣樓像屏風一樣立著,此處常常沉積著流嵐霧靄。前方平坦開闊如鏡,有溪流,旁植柳樹,稻田處處,一片翠綠之中隱隱可見村落。
沿著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內寬闊而頗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繞過,有一座高高的小橋可以坐下歇息。寺廟里的僧人大多能做農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見修道之人拿著農具戴著斗笠唱著歌歸來。有年老的僧人杵著拐杖在田間散步,水田因反光而泛白,青蛙鳴聲此起彼伏。啊,這就是田園生活的快樂啊,我已經多年沒有見到了,于是晚上就歇在這里。
1、原文
出西直門,過高梁橋,楊柳夾道,帶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見沙石,蘊藻縈蔓,鬣走帶牽,小魚尾游,翕忽跳達,亙流背林,禪剎相接,綠葉濃郁,下覆朱戶,寂靜無人,鳥鳴花落。過響水閘,聽水聲汩汩。至龍?zhí)兜?,樹益茂,水益闊,是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錦,香風芬馥,士女駢闐,臨流泛觴,最為勝處矣。憩青龍橋,橋側數(shù)武,有寺依山傍巖,古柏陰森,石路千級。山腰有閣,翼以千峰,縈抱屏立,積嵐沉霧。前開一鏡,堤柳溪流,雜以畦畛,叢翠之中,隱見村落。降臨水行,至功德寺,寬博有野致,前繞清流,有危橋可坐。寺僧多習農事,日已西,見道人執(zhí)畚者、插者、帶笠者野歌而歸。有老僧持杖散步勝間,水田浩白,群蛙偕鳴。噫!此田家之樂也,予不見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2、作者簡介
袁中道(1575—1630)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肮才伞鳖I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漢族,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止于吏部郎中。與其兄宗道、宏道并稱“三袁”,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學主張與宏道基本相同,強調性靈。他較兩兄晚歿,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為優(yōu)。游記文能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多有精粹文筆,對后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著有《珂雪齋集》20卷、《袁小修日記》20卷。
3、作品簡介:
《西山十記》,明朝文言文,作者袁中道,主要內容是記錄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見所聞。西山是指北京西郊的群山,是北京名勝景點之一。
北京西郊群山包括百花山、靈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盧師山、玉泉山等。
5. 《游西山記一》的翻譯 出西直門〔西直門〕今北京的西直門,城樓已拆除。
過高梁橋,楊柳夾道,帶以清溪〔帶以清溪〕道旁清溪如同衣帶。,流水澄澈,洞見沙石,蘊藻縈蔓〔蘊藻縈蔓〕水草積聚,枝蔓纏繞。
鬣走帶牽〔鬣(liè)走帶牽〕意謂水藻像馬鬃那樣被風吹動互相牽扯。鬣,馬頸上的長毛。
小魚尾游〔尾游〕相隨地游著。
翕忽跳達〔翕忽跳達〕迅疾的樣子。跳達,輕捷。
亙流背林〔亙流背林〕流水綿延,背依樹林。
禪剎〔禪剎〕佛寺。相接。
綠葉郁①〔(nóng)郁〕茂密繁盛。,下覆朱戶〔朱戶〕泛指富貴人家的宅第。
寂靜無人,鳥鳴花落。過響水閘,聽水聲。
至龍?zhí)兜?,樹益茂,水益闊,是為西湖〔西湖〕指頤和園內的昆明湖。也。
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錦,香風芬馥〔芬馥〕清新濃郁。,士女駢闐〔士女駢闐(tián)〕形容人多。
駢闐,絡繹不絕。,臨流泛觴〔臨流泛觴〕列坐水邊,浮杯飲酒。
泛觴,酒杯放在流水上,任其漂流,流到誰面前誰飲酒。,最為勝處矣。
憩青龍橋,橋側數(shù)武〔武〕古代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有寺依山傍巖,古柏陰森,石路千級。
山腰有閣,翼以千峰〔翼以千峰〕以千峰為其羽翼。,縈抱屏立〔縈抱屏立〕環(huán)抱著像屏風一樣站著。
縈抱,環(huán)抱。屏立,像屏風一樣立著。
積嵐沉霧。前開一鏡,堤柳溪流,雜以畦畛〔畦畛(qízhěn)〕田間小路。
叢翠之中,隱見村落。降臨水行,至功德寺〔功德寺〕舊名護圣寺,建于金時。
明宣德二年重建,因改今名。,寬博有野致〔野致〕野趣,田野風味。
前繞清流,有危橋可坐。
寺僧多業(yè)農事,日已西,見道人執(zhí)畚者、者〔執(zhí)畚(běn)者、(chā)者〕拿著畚和的。畚,簸箕之類的農具。
鐵鍬一類。、帶笠者,野歌而歸。
有老僧持杖散步塍〔塍(chéng)〕田埂。間,水田浩白,群蛙偕鳴。
噫!此田家之樂也,予不見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6. 游西山記喬宇翻譯答案 京城西面有一條山脈,蜿蜒起伏、氣勢磅礴,首(西)連太行山,尾(東)接居庸關,先迤邐向東,又繞向北面,實在是京都一大壯麗的景觀。
童年時代,我曾多次在那美麗的山中游玩。到了成年,做了官,總是百事纏身,一直找不到機會去重游。今年九月七日,我難得休了一次假,立即就約請了二三好友,策馬并轡出了阜城門。遙指前面,只見云霧繚繞,群峰參差錯落。行走在童年踏過的舊路上,憶及往事,恍惚如夢。
沿著溪流往北走,境界漸漸開闊起來。這里,佛寺道觀星羅棋布,互相映襯;亭臺樓閣鱗次櫛比,金碧輝煌,幾乎不可數(shù)計。
又向前行進了二十里便到了西湖,是玉泉水積聚而成的。湖堤以東,稻田千畝,一直相接到甕山山麓。甕山上有座寺廟,叫圓凈寺,它依附著山巖構筑而成,那石砌的臺階有好幾丈高,游山的人上攀時得一步一歇。山項上有座屋子,名叫雪洞,向下正對著西湖曲隱之處。從雪洞中鳥瞰,湖水浩蕩、迷蒙,頓覺自身如展翅高飛,凌駕青空。我跟朋友們在這里高歌長吟,不斷地舉杯勸酒(興致淋漓)。當時正是天高氣爽的深秋,樹葉紛紛下落,那平曠的田野,遼遠的村落,連綿不斷,一望無際。我雖然寸步未挪,卻能極目遠眺到數(shù)百里以外。北面,連綿的山峰環(huán)繞著,拱衛(wèi)著;東方,蜿蜒的溪流匯聚著,奔騰著……這壯麗的景象,使人胸襟開闊,幾乎忘掉了自身的存在,好像同那雄渾浩茫的宇宙融為一體了。這時一位友人建議說:“這地方真美!然而西山的勝景恐怕不止如此吧?如果攀登山峰不登上它的巔頂,游歷河川不尋到它的源頭,那就絕不是真正的探奇訪勝者。”于是我們又策馬西行。跨長橋,渡湍流,又走了五里,抵達玉泉山。只見山下清泉突涌,如沸湯翻滾。泉旁有座亭子,是宣宗皇帝出行時住過的地方。泉水蓄積成池,明澈如鏡,能照見根根細發(fā)。泉水叩擊石峰,發(fā)出金石般清脆悅耳的響聲;噴涌上去的泉水灑落時,好像風雨來臨。泉流奔涌而去,流得越遠,水勢越大,濤聲越響——那就是西湖的源頭了。岸上,檜、柏、松、杉等樹木蔥蘢茂密;洲中,芰、蒲、菱、荇等水草鋪綠展翠。附近,那幽深的佛龕、古老的洞穴和年深日久的行宮臺榭又紛紛爭奇獻秀。于是我坐在一塊大石上,把雙腳伸進那清澈的泉流中,陶醉忘情到不能自持、樂而忘返的程度,真不知世上還有什么東西能夠換取這無限的樂趣!
西山的勝景,雖不是一天之內就能游遍的,然而甕山的高峻開闊,玉泉山的幽深邃遠,我已經大致領略到了,又何必去翻山越峰,披荊斬棘,像鄧詵那樣成年累月跋涉在群山之中,方才感到暢快呢?再說,這兩座山從唐堯虞舜以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時而屬于諸侯,時而屬于藩邦,時而被豪強割據(jù),時而被異族占領,全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屬于一統(tǒng)天下,這難道不是上天本來就留下了它,從而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壯麗雄偉嗎?
意思:唯獨對璧不很了解。
注釋
1、璧:
(1)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
(2)美玉的通稱。如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樣圓而亮的太陽)、璧月等。
2、了然:也作“瞭然”明白;
游青溪記
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于諸泉,獨其水色最奇。蓋世間之色,其為正也間也,吾知之,獨于碧不甚了然。今見此水,乃悟世間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曉嵐;比之含煙新柳則較濃,比之脫籜初篁則較淡;溫于玉,滑于紈;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擴展資料:
游青溪記
1、古文翻譯
青溪的水流激蕩,水花像跳躍的珍珠,又像濺落的雪片,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沒有什么不同的,唯獨水的顏色最為奇特。大概世間的顏色,多為正色(青、黃、赤、白、黑)或間色(綠、紅、紫)的。
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獨對碧(青綠)色卻不太理解。如今見到這里的水,才領悟到世間真的有碧(青綠)這種顏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間的霧氣;
比起農家的炊煙、新發(fā)的柳枝顯得有些濃,比起剛脫皮的竹筍、新竹顯得有些淡;比玉更溫和、比白色的絲絹更滑潤,達到清冷豐裕的極致,可以撫摩飲用。
2、作者
袁中道(約1575年—約1630年),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漢族,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止于吏部郎中。
與其兄宗道、宏道并稱“公安三袁”,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學主張與宏道基本相同,強調性靈。他較兩兄晚歿,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為優(yōu)。
游記文能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多有精粹文筆,對后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著有《珂雪齋集》20卷、《袁小修日記》20卷。
-游青溪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00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散文影子
下一篇: 散文精選:家有小女初長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