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余秀華· 朗讀丨希爾
陽光好的院子里,
麻雀撲騰細微而金黃的響聲
枯萎的月季花葉子也是好的
時光有序。
而生活總是把好的一面給人看
另外的一面,是要愛的
我會遇見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
他們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國
是我能夠聽見星座之間對話的廟堂、
而我在這里,在這樣的時辰里
世界把山水蕩漾給我看
它有多大的秘密,就打開多大的天空
這個時候,我被秘密擊中
流著淚,但是守口如瓶
丨讀詩活動丨
圖片即可閱讀
詩歌簡潔而優(yōu)美,在文學中的地位感覺像菜肴中的鹽,再好的食材,做好了,加點鹽,味道就蘇醒過來了。
相對于其他的文章,詩歌更接近于自然的情感,而獲得共鳴。
這也是人們喜歡詩歌的原因。
我所接觸的詩歌,有一個讀詩,然后看到好的就抄下來,后來也寫過一兩首拿不出手的內容,供自己把玩。
讀詩
我最早先讀的詩是小學一年級時教材上的詩,是唐朝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和王之渙的《登鸛鵲樓》,還有一首是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在三四年級的時候,學校發(fā)一個古詩的小冊子,有一百來首,上課閑著無事,也背了下來幾十首,有一次在公社里考試,要填古詩,有一首“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種蠶桑又插田 ”沒有填出來。
直到初中,接觸的都是書本的古詩,在農(nóng)村基本上沒有什么課外書,雜志也沒有,閉塞得很,當然也不知道什么是現(xiàn)代詩。
后來讀高中,條件好一些,有個圖書館,每天下午最后一節(jié)課是課外活動時間(好像現(xiàn)在沒有了),可以打球,也可以借書。鄉(xiāng)下來的,打球不會,我經(jīng)常去圖書館,看了一本《唐宋詞選》,喜歡得很,還有一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這才慢慢接觸到中國古代的詩詞和外國的詩歌。
才知道普希金和徐志摩。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詩歌的流行,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有北島,顧城,海子,舒婷,后來還有汪國真,汪國真的詩非常一般,平鋪。正因為一般,在很短的時間里迎合了很多年輕人,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短暫的流行和時髦。
詩時面最好的還是《唐詩三百首》和《詩經(jīng)》,在古詩里面比較簡單,而且自然沒有拘束,后來的詩太注重格律而受到限制,就差得遠了。
少年朋友在二年級的時候,我讓他在休息時間和假期開始背《唐詩三百首》,每天二首或三首,《唐詩三百首》前前后后背得差不多了,今年的假期開始背《詩經(jīng)》,也背了二三十首的樣子。
少年朋友背詩也很喜歡,在《唐詩三百首》和《詩經(jīng)》的內容方面已經(jīng)超過了我,前幾天我在寫“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我問他是那首詩里面,他想了一下,說是《贈衛(wèi)八處士》,然后背了下來。
我是知道這兩句,但不知道是那首詩里面的,知道《贈衛(wèi)八處士》,但背不出來。
抄詩
在語言表達方面,沒有任何東西能比詩歌更精致了,詩歌語言方面的簡練和精致,猶如小女子一般的柔美,是讓人非常喜歡的。
先前的時候,喜歡上了就開始抄。我記得最開始抄的詩是《風流歌》,(19)83年還是84年的時候,我上初中,我姐上師范,她放假帶回來的本子上抄有這首詩,我看了,很是喜歡,就抄了下來。
什么是風流
風流喲,風流,什么是風流?我心中的情思像三春的綠柳;
風流喲,風流,誰不愛風流?我思索的果實像仲秋的石榴。
我是一個人,有血,有肉,我有一顆心,會喜,會愁;
我要人的尊嚴,要心的穎秀,不愿像丑類一般鼠竊狗偷!
我愛松的高潔,愛蘭的清幽,決不學蒼蠅一樣追腥逐臭;
…
風流的自述
我就是風流,我就是風流,我是僵化的敵人,春天的密友。我像一朵鮮花,開在枝頭,我像一個姑娘,目光含羞;我像一只牡鹿,跳澗越溝,我像一頭雄獅,尾搖鬃抖。
…
我和風流
一場動亂,我們喝下自己釀的苦酒,風流也被看成是毒蛇猛獸。我心靈的土地,堆滿石頭,我感情的河床,渴得難受。整整十年,在沙漠上跋涉,我渴望一塊有水有草的綠洲。面對現(xiàn)代科學,我神情茫然,像一個剛走出森林的猿猴。人生之路呵,可惜不能重走,青春逝去呵,只有傷痕遺留。
…
真正的風流
這才叫風流,這才叫風流,敢于和殘酷的命運殊死搏斗!這才叫風流,這才叫風流,在歷史的長河上駕時代飛舟!在槍口下揭穿造神者的陰謀,把一腔滾燙的血灑在荒丘;
…
現(xiàn)在看來,這這首詩和汪國真的詩一樣,已經(jīng)是昨日黃花。
但在剛從陰暗里走出來的時候,里面的言語還是很讓人振奮的,有點心理話的味道。
我在高中時開始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和《裴多妃詩》,北島的詩,舒婷的詩,徐志摩的詩,普希金的詩,還有王蒙的《青春萬歲》
我去孔村上學的時候,同一個宿舍的會長,從一個女孩子的那里借了一本席慕容的詩,《無怨的青春》一下子喜歡上了,花了一天時間,抄了有二十多首。
當時書還不是很貴,但是,為什么要抄呢?我想是在抄寫中去感覺詩的魅力。
后來抄宋詞,納蘭性德的詞。
我最喜歡的一首是臺灣鄭愁予的《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我做了一個題記:
有時候我們舊地重游,會發(fā)現(xiàn)一切已面目全非,記憶中的美麗,和諧,被現(xiàn)實的丑陋消蝕得令人心痛,我們會感到失望。
估計那個時候我對某個女孩有點意思,引起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鳴。
寫詩
前一段時間,我整理自己的日記,發(fā)現(xiàn)也寫過詩,在懷舊時有古體詩,在發(fā)乎情的時候有現(xiàn)代詩。
詩為情感的表達。
情感的對象是山水景物,季節(jié),人生,還有愛情。
我粗略地對比了一下愛情的詩,在古代是多是女性對男性思念的表達,而現(xiàn)代,多數(shù)是男人青春漫出了胸懷,需要唱給女生聽見。
詩人的情懷一般總有些小布爾喬亞的,或者是情感的大起大落,然后用語言和旋律恰好的表達出來。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詩人和喇叭褲,雙卡錄音機,蛤蟆鏡,長頭發(fā),一樣,都是男人時髦的一個性征。在學校里寫幾首詩,高聲朗誦出來,也是風潮,現(xiàn)在則基本上淪落了,不是乞丐就是瘋子。
孔村學校里的同學都比較現(xiàn)實,所以也就沒有什么詩人。
如果說有的話,幾十年后,在我的朋友里面,我覺得有兩位接近詩歌,一位是馬仔,經(jīng)常寫,但是沒有太多的詩歌情感,現(xiàn)實得如同生活里的劈柴;而另外一位是大柴,不經(jīng)常寫,偶爾寫出來的三五句,全是詩,大柴形如關東大漢,其實他是一個多情的人。
大柴的詩是這樣寫的。
“夜,黑漆漆...
你看這黑色多厚重,無邊無底…不要推開?!?
————
“... ...路邊的薔薇還開著。
關于城里的月光和彩云有多美,我只想和你說?!?
————
“蟲鳴鳥叫的金色早晨,風微微...
我們彼此歡喜的,時節(jié)正好!”
————
“這一季春,
不在抬眼,不在低頭,不在你,不在我,
它在行走的,無法抵達的遠方。
你說:人在,心在,
卻被那份沉默隔成遠山闊水。
你說有位詩人說:
秘密被深藏著,一層一層的芳香,不能猜想,只能夢見。
你說這些的時候,語氣低沉,無聲無響,
似玻璃擲地--脆,裂,散... ”
————
“致青春:你的青絲我的白發(fā),無非一早一晚的事?!?
————
“蟬翼
不曾輕薄的今夏
七月流火
不必在意鼓噪之聲
你聽那安靜如許的
夏夜
好空曠”
————
“逃也似的離開那片喧囂
那頭,你的聲音,若有若無
時間,空間真的很遠...
做這個夢很久了—夢里花開
燦爛的笑
耳語呢喃... ...
那時你的心扉閃了一道縫
無意窺見了你束放很久的孤獨
掙扎,渴望也被摞起
你的聲音沒人聽到
拼命的壓抑,不想讓自己太難看
就那樣走著,如水的車流...
要,為:唯一,全部,生命的意義...
有很多心靈的碎片
沒了
丟在無語的夜無人的街”
————
“喧囂終散去,唯雨夜嘀嗒!”
這句有些日本俳句大師“俳圣” 松尾芭蕉 (1644—1694)的味道:
“閑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
我感覺大柴無論是情感,還是理想,都在遠方,只是活生生地被生活蹉跎了的青春。
有詩歌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理想的時代,如《詩經(jīng)》的年代,如唐朝,如宋朝,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那個時代落幕之后,你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硬而尖銳,美好已經(jīng)零落成泥土的記憶。
2018-10-19
花了兩周的時間,終于把這本書看完。蒙曼老師對于唐詩的解讀,有畫面的美感,更有情感的溫度。
在日更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其中的一些詩,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最讓我感動的是《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br>
因望月而懷遠,因懷遠而思念,因思念而無眠,又因無眠而覺夜長。從“竟夕起相思”的焦慮,回到“還寢夢佳期”的寧靜,讓我感到或許思念也并非是痛苦的事情。緣起而聚,緣散而分,看似他們從未來過,但我們的經(jīng)歷卻因他們而美好。不管你我相隔多遠,我們都會感恩曾經(jīng)的遇見。
最讓我驚喜的是《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進京趕考的詩人遇見了一位年輕的少女,那位少女的臉如桃花一樣生機勃勃。第二年,詩人再來到那個地方時,少女已不知身在何處。雖然故事充滿了遺憾,可我卻唯獨喜歡詩人以“桃花”形容少女的臉。相比于單純的好看,我覺得一個人的精氣神更加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容貌能讓感受到青春洋溢,充滿希望,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呢?
最我感慨的是《章臺柳》韓翃:“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br>
《楊柳枝》柳氏:“楊柳枝,芳菲節(jié),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韓翃與柳氏情投意合,卻因戰(zhàn)亂而分離,柳氏被人搶走。韓翃以此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柳氏也做了一首詩來回他。雖然他們的故事被皇帝聽說,并由皇帝做主將柳氏判給了韓翃,可是從柳氏的詩中,我也看到了她的無奈,她做詩告訴韓翃:我并沒有被攀折他人手啊,我還在等你。但是,因為長久的別離,我已美顏不再,恐怕連你也不想攀折了吧。
風華正茂之時,我們情深意厚固然可喜,但若是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滌,我沒有了曾經(jīng)的容貌,你是否還保留著當時的心動?
讓我回歸到平靜的是《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br>
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是自愈的能力,畢竟人生無常,充滿坎坷。若凡事太過執(zhí)著,自己反而會越來越焦慮,不如先暫時當下,看一看這大自然的風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詩人就看到了漁翁,他晚上住在西巖之下,清晨醒來,要點火做飯了,他用竹筒汲來清清的湘水,又收拾起一堆竹葉竹莖,點燃熊熊火苗。一輪紅日噴薄,漁翁生火的炊煙散去了,湘江上的霧氣也散去了。此時漁翁不見了,像神仙一樣隱遁了。忽然傳來“欸乃”一聲,原來,漁翁已經(jīng)駛入大江,融入了青山綠水之中。
無論我們做些什么,一切都要回歸到生活。不論哪種生活,能夠自得其樂,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以前,我總覺得詩離我們太遠,我們又不會采用這其中的文字對話,但讀過以后才發(fā)現(xiàn),詩其實離我們很近,這種近并不只是在文字上,而是在情感。
同樣的景象,我們覺得平常,甚至會感到厭煩,但是詩人卻能聆聽景象之內的聲音,以另一種角度,將它描寫出來。這也為我們看待事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仔細品讀,其實也是在增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06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讀詩丨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