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轉(zhuǎn)這個視頻,董仲蠡的演講----《教育的意義》。
樂嘉發(fā)微博說:“我有點激動,聽了兩遍,蕩氣回腸,依舊激動。我們痛斥中國教育的操蛋,同情應(yīng)試教育體制的悲催,但其實,我們也未必知道教育是為啥。董仲蠡的這篇演講----《教育的意義》,至臻化境,聽得心酸,震撼。愿天下所有的老師們都能聽到這篇演講。”
“我們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經(jīng)千年顛沛而魂魄不散,歷萬種災(zāi)厄而總能重生,就是因為我們重視教育、我們尊師重道。
早在文化的緣起就將孔子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立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圖騰。
而對于教育的執(zhí)念即便在最困苦的歲月、最艱難的日子里,總有人不拋棄,總有人把教育重新拾起、擦拭,奉還于我們的神壇。
文化和學問經(jīng)由數(shù)百年、數(shù)千年積累而來,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賢學者的智慧,所以它的價值不應(yīng)當只作為一種謀生手段的時候才被人重視。
那些看似無用的詩詞曲賦、歷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們應(yīng)當學習的一部分。
不為考試、不為聲譽、不為高分、不為賣弄,只為修心?!?/p>
我常常在想,那樣的想,我們大家是否曾自己問過自己,到底教育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我們要上學?為什么要學這科,那科?為什么要考這個試,通過那個試?為什么大家老是在彼此競爭,比賽考試成績,到底在這些過程中,所謂的“教育”的意義為何?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育”這件事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僅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對家長、教師等等;其實只要還是愛我們所有的人都很重要!為什么我們要拼命地去尋找一切途徑接受教育?教育是否等于就是通過檢定考試并求得一職?或者教育的功能是要在年青時代就學會去了解人生整個的過程?我們?nèi)フ业揭环莨ぷ骰蛞豁椔殬I(yè)用來謀生是必要的,但這可就是一切的一切?我們受教育的目的就僅僅為此而已嗎?當然不是吧,人生不等于職業(yè)。人生遠比職業(yè)的追求寬廣、高貴得多!人生是一項奇跡。在人生中我們以人的身份在運轉(zhuǎn)。如果我們?nèi)艘簧聛韮H僅就是為了求得好的職業(yè),好的地位,那么我們會失去人生中很重要甚且是最重要的東西,變成每天只為考試而準備的人了。這樣,我們便會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那么,花開有什么意義?鳥鳴有什么意義?藍天、星星都不存在了嗎?人生有這些東西,而且也含有貧窮和富有的心酸與歡樂、窮與富的戰(zhàn)爭、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的沖突。人生也會有發(fā)呆、冥想、沉思的時刻,也有對宗教信仰的追求,更有心靈上很纖細、微妙的種種---嫉妒、欣羨、野心、熱情、恐懼、成就與焦慮等等。但我們往往對以上這些經(jīng)歷的過程與感受的了解僅一點點而已。我們通過了考試,結(jié)了婚,生小孩,然后就愈來愈像部機器??墒俏覀兊慕箲]、恐懼、驚慌一如往昔。所以說諸位,難道教育不應(yīng)該是要來幫忙我們與年輕人了解人生整個的過程嗎?還是要讓我們在以上這些例行的公事私事之中逐漸凋萎?你想一想你該不該問自己一下這樣的問題?也許,你已有好的職業(yè),有地位,婚姻富有,但是你是否也逐漸提不起勁,也漸漸支離破碎,變得魯鈍、疲倦?
教育的正確功能就是要涵養(yǎng)我們以得到智慧,以解答上述全部的問題。那智慧是什么?它是能自在自由地思考,沒有公式,也沒有疑懼地去思考的狀態(tài)與能力。智慧使你因此能發(fā)覺到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對”的。但你如果處于恐懼的狀態(tài)之中,你就無法拾得智慧。無論是什么樣的野心---精神的或世俗的地位的野心,一樣都同時滋養(yǎng)了焦急、不安與恐懼之心。也因此,人一有了野心就不能思慮精純,簡單而且直截了當。
一個人在年輕時代必須要能在一個無懼的環(huán)境中成長。這十分地重要!我們大部分人在漸漸老大時,變得驚懼,不安,連活著這件事本身都會怕--- 怕失去職務(wù),怕傳統(tǒng)的壓力,怕鄰居的耳語,還有怕死!只要有驚怕,就不會有智慧。在一個無懼的環(huán)境中,有自由的氣氛,我們就不會只是做我們想做的事,而會去嘗試了解整個過活的過程。生命,人生本身是很美的,它絕對不是我們塑造的那些丑惡的東西!只有當我們起而反抗那些丑惡的東西---組織化的宗教團體、傳統(tǒng)、目前腐化的社會時,我們才可能發(fā)覺什么是“真實的”,才可能懂得“發(fā)覺”這二個字的意義!真正的教育是要使我們能“發(fā)覺”而非“模仿”不是嗎?一個人向社會妥協(xié)是很容易的。聽從父母,教師的話很容易不是嗎?聽話,聽命令,他律的,可以活得很安全,方便,但這哪里是“活著”!這人不是“在活著”,因為他茍活在“恐懼”之中,害怕破敗、死亡,失去已擁有的。但人活著,最要緊的是去決定什么是真的,而唯有處在自由狀態(tài)之中人纔能有連續(xù)的內(nèi)在革命。但事實上任何人或社會從未鼓勵你這樣子去內(nèi)省,因為這樣你會成為一個危險的人物---一個相對于虛假的人﹝或人群﹞的危險人物!所以他們只要你會模仿便罷了,但這就是學習嗎?這就是教育嗎?模仿地學習無疑地使你墮入已存在的,被政治人物操縱的戰(zhàn)爭與對立之中。連宗教與宗教之間,精神導師之間也不例外。世界因此被既有的矛盾與利益繼續(xù)扭曲,被玩政治的人操控。宗族與宗族之間的爭斗不斷。國與國間,人與人間,甚至愈來愈殘忍無情,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與上一代毫無兩樣!
因此我們看,教育的意義不應(yīng)就是要幫助你的內(nèi)心能察知自我,能在內(nèi)心深刻地做心理革命。唯有透過不斷的內(nèi)心革命才能發(fā)覺什么是“真實”的,而不是馬馬虎虎的隨波逐流。只有當你不斷的自我反省發(fā)問,才能不斷地學習,找到實真、神、愛。而在恐懼之中,你不會、不敢、不能、也不懂得詢問自己,你不會、不知、也不能觀察。你不能、不會、也不懂得傾聽!故爾教育之根本功能應(yīng)是要叫人去破除內(nèi)心的、外在的恐懼是不?恐懼使人無法思考,恐懼使人無法體察人與人間之關(guān)系,恐懼使人不能“有愛”!
威權(quán)的共生者—恐懼
恐懼發(fā)展出威權(quán)。威權(quán)原是出自于我們?nèi)菀棕潏D安穩(wěn)、便宜、舒適與正確皈依的欲望,它是我們想逃避矛盾與紛亂的一個產(chǎn)物!但是一個出自于恐懼的設(shè)計,其結(jié)果并救不了恐懼本身。當最后的權(quán)威救不了或解決不了我們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會投向所謂的智者,尋求庇護。但是,智者沒有權(quán)威啊,在權(quán)威中找不到智慧!恐懼本身令人無法正視我們與他人的相互關(guān)系,也使我們無法感知我們與世界上其他事物的真正關(guān)系。
接受威權(quán)擺布的同時,就否定了智慧。接受威權(quán)等于就是馴服于某一人、某一群人,或某一個意識形態(tài)----不論是政治的或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而一個人投靠威權(quán)必然就等于是放棄了個人自由的可能性。接受威權(quán)可以暫時的麻醉自己,暫時的掩蓋問題本身。但逃避問題反而更加深化了問題,問題本身反而變得更為嚴重。而在這過程之中,自我覺知與心靈自由的可能性就被自己舍棄了!
有人問道,我們?nèi)绾卧谧杂膳c接受威權(quán)之間取得一個協(xié)調(diào)或平衡?如果在自由與威權(quán)兩者之間真有妥協(xié)的空間的話,那么那些求取自由心靈與自我覺知的人便不能算熱切?;蛴惺裁茨苣土?!我們往往好像都認為自由是最后的目標,也是終極的目的。而且為了要達到這終極目的,我們說“要熬下去”,像多年的媳婦般熬下去,要順服壓抑并退縮。我們想要藉妥協(xié)來達成自由。但是方法與結(jié)果是一樣的重要,不是嗎?方法本身決定了結(jié)果呀!不是嗎?熬成的婆不是又反過來熬人?妥協(xié)真能獲得自由嗎?
為了和平,我們當然只能用和平的方法。如果方法本身是暴力性的話,不會有和平的結(jié)果。如果目標是自由,從開始就要是自由的。頭與尾是同一物。有自由才有自我覺知與智慧。每一步必都如此。接受威權(quán)等于立刻否決了智慧的產(chǎn)生。
我們在知識方面、成功方面、權(quán)力方面,崇拜權(quán)威。我們在年輕一代身上行使權(quán)威,而同時卻又懼怕著來自更高層的權(quán)威!一個人若沒有內(nèi)在的視野,或他內(nèi)心的世界不夠?qū)拸V,則外在的權(quán)力及地位身分的壓力,立刻會排山倒海而來。而一個人若一步一步向權(quán)威曲服,則他也一步一步地變成他人的工具,(走狗?)這些事不但極權(quán)國家不斷地上演,連民主國家也在強迫著別人(教改最好也別如此)。
真正的教育
一個沒甚么心思的人不一定是通常所稱的“沒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而一個飽學之士,若總是依賴著書本,依賴著權(quán)威與知識,不管他/她多么會引經(jīng)據(jù)典,缺少了靈魂、少了一顆心,他/她仍然是一個愚蠢的人類。靈魂、心、或了解等這些能力,只有透過了自我覺知,透過明察自我的心理過程,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教育也者就是幫助一個人做到自我了解。
而現(xiàn)今在做的教育只不過是積累知識!這樣的學習不僅走偏了,而且還可能是一種高級設(shè)計的自我逃避--逃避面對自我,以不斷的知識填塞自己來逃避自我!逃避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逃避自己與社會的關(guān)系。好吧!人們選擇填塞性的知識學習來達成求取職業(yè)或職業(yè)精進的目標。但這些努力、技術(shù)的造就等等,有沒有使我們能做到自我了解,或了解別人的一顆心﹖
技能式的教育會取代真正教育的原因是因為它給我們一種安全感。但在今日,學得一技之長根本不難,因此充實生活本身益形重要。真正的教育應(yīng)該幫助一個人去體驗。體驗自己、體驗周遭的事物、體驗環(huán)境、體驗時空、速度,體驗毅力、體驗民主、體驗寬容。而人一出生,本來就很勇于體驗。只有不斷的去體驗才能將自己的能力和技術(shù)發(fā)揮出來。如果一個人真正有話要說的話,他就會自己創(chuàng)出說話、書寫、文體的方法、格式。然而,猛學各種格式,而內(nèi)心沒有體驗的基礎(chǔ)則這個人終將歸于膚淺。
1、生活環(huán)境
上學除了追求一張文聘之外,更多的是體驗這種成長的環(huán)境。有人說讀書的時候環(huán)境是最好的,確實如此,因為在這個時候雖然吃的是讀書的苦,但是卻能夠感受到快樂,再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之中,會不知不覺的受到熏陶。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之下,很多人會有更多的時間冷靜下來思考,給予個人更多的機會。
2、更多的機會
上學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追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伴隨著更多的選擇機會。除了文聘能夠帶來的機會,還有的就是成長所帶來的的機會,大學幾年的機會足夠給個人提供施展個人的機會,在這段時間內(nèi)可以完全鍛煉自己,培養(yǎng)自己進入社會的能力。
3、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斷去學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一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給予個人更多的空間來思考事情,正是在這種氛圍之下才能培養(yǎng)出來的。而過早厭學的年輕人正是所缺少的。
擴展資料:
需要在理科學課程上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去治療癌癥、艾滋那樣的疾病,和解決面臨的能源問題與環(huán)境問題;需要在歷史社科課程上培養(yǎng)出的觀察力與判斷力,來減輕和消除無家可歸與貧困、犯罪問題和各種歧視,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加公平和自由;
需要在各類課程中逐漸累積和發(fā)展出來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去創(chuàng)業(yè)和建立新的公司與企業(yè),來制造就業(yè)機會和推動經(jīng)濟的增長。讀好書并不總是件容易的事。但目標可以定的很簡單,比如像是完成作業(yè)、認真聽講或每天閱讀,這些一定能做到,相信也會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讀書,就像吃飯和睡覺一樣,是維持我們生存的必須。不同的是,吃飯、睡覺,滿足我們?nèi)怏w的需要,而讀書,則是滿足精神的需要。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只是肉體生命鮮活,而精神生命萎縮。這是因為,他們只顧得吃飯、睡覺,保養(yǎng)身體;卻沒有好好讀書、學習,培養(yǎng)精神。
書籍,為我們的精神生命提供養(yǎng)分;閱讀,則會讓我們的精神生命無比健碩。宋代文豪蘇軾曾經(jīng)說出讀書的妙用,它可以使困窘貧寒的人變得高貴優(yōu)雅,因為其美質(zhì)內(nèi)在,閃爍光華:“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在談到一個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與文學修養(yǎng)時,常常會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又云:字吐珠璣,文鋪錦繡。我們想想看,這難道還不是精神生活上的錦衣華食、寶馬香車嗎?!
古人還說過這樣的話:“贈人以言,重于珠玉”。倘若不讀書,又怎么會有“贈人以言”的能力呢。孔子云:“不讀詩,無以言”。這也是在強調(diào)飽讀詩書對人的言談舉止的影響。
是的,我們不能想象,在沒有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時候,人類是什么樣子?;蛟S,學會了語言文字表達,是我們?nèi)祟愇拿髡嬲Q生的標志。而作為生命個體來說,情況大致相同,學會了讀和寫,我們才基本算是一個文明人,不辱智能生命的名分。好了,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讀書,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況且,在金錢至上的觀念和行為甚囂塵上的時候,你還能告訴我有比安安靜靜、心無旁騖的讀書更美好的事情嗎?
恐怕沒有。
然而,帶有狹隘自私目的的讀書卻并不美好,甚至有害。才學用于反社會、反人類的時候就會變成其主人的幫兇。無數(shù)事實證明,那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一旦假公濟私、謀取私利、貪贓枉法、陷害他人時,其手段會更加高明,其做法也會更加有效。因此,倘若我們在孩提時代沒有確立端正的讀書觀念,就很有可能在成年時成為有知識、有學問的庸俗市儈、卑鄙小人。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無數(shù)慘痛的事實。
為了虛榮的讀書,得到的不是知識,不過是帶有知識的虛榮;為了名利的讀書,獲取的不是學問,不過是學問裝點的名利。
古往今來的世界上,從來都不乏讀書人,缺少的是正直、高尚的讀書人,缺少的是實現(xiàn)自我的同時造福群體、功成名就的同時完善社會的讀書人。
那么,所有念書的人、教書的人、寫書的人,都應(yīng)該清楚地知道:讀書為誰,讀書為什么?!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對于讀書來說,“利其器”就是端正態(tài)度,所謂正心誠意。
有人---為做人而讀書;
有人---為做事而讀書。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卻很少聽到前一種讀書觀念,而常常聽到后一種讀書觀念。
前者,是一種典型的價值理性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的是人文精神,強調(diào)的是人格修養(yǎng);后者則是一種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露,表達的是物質(zhì)訴求,重視的是實用效果。
我們在此有必要說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提法,是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經(jīng)濟學家馬克斯·韋伯最先提出的,作為社會學學術(shù)術(shù)語,在今天被廣泛使用,卻有多重解釋。簡言之,價值理性注重“人本”,而工具理性強調(diào)“物本”。
我們可以用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小時候的讀書經(jīng)歷作為例子。
梁啟超兒時讀書,注意力維持不久,青燈黃卷,不免犯困。見此情景,父親梁寶瑛就對兒子厲聲說:“汝自視乃如常兒乎?!”
注意,父親梁寶瑛并沒有說,不好好讀書,將來你能做什么事情呢……而是說:“汝自視如常兒乎?!”深知讀書要義的梁父,在此特別提醒的是---做人!
難怪,在這樣的“做人為先”的教導下,梁啟超4歲讀《詩經(jīng)》,7歲誦“四書”,9歲撰古文,17歲中舉……最終,成為一代文章大家,散文《少年中國說》,至今被學齡孩子們朗聲誦讀……再舉一個例子。
大學問家梁漱溟在中學(順天中學堂)畢業(yè)后,自學成才。他在年輕時,曾說過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
他的讀書志向,可謂遠大、偉岸。他雖一介書生,但目睹民生困厄,就立下宏愿:“此心如飲苦藥……誓為天下生靈拔濟此厄……我今不為,而望誰為之乎?”
且看,作為讀書人的梁漱溟,并沒有為自己的衣食生計想得太具體,而是心懷天下。子曰(見《論語·為政》):“君子不器”。古人心目中的“君子”,乃為學而成德之人。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同。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br>今天的梁漱溟和古時的孔子想到一塊兒去了,他們都認為,讀書應(yīng)以做人為要務(wù),而不該成為器物。
以上例舉的兩位文壇大家---梁啟超、梁漱溟,都是最著名的讀書人,他們的讀書心愿,可謂純潔端正,美麗動人,足為楷模,堪稱師表。
然而,談到一代又一代人到底為什么讀書的問題,我們還必須申明,不能要求每一個讀書的孩子,都去做梁啟超和梁漱溟,非要拿此標準去丈量眾人,反倒表明我們自己患了道德理想化的強迫癥。
那么,還是孔學先師的觀點正確:“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對于大眾閱讀而言,我們知道,高標準當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讀書。那樣最好,不能再好。但是,更實際、更可行一點兒,還是讓大多數(shù)孩子先為自己修身、修為,先為報答自己父母的撫養(yǎng)、劬勞而讀書,來得更加懇切,也更加務(wù)實。
實話說,為什么讀書的答案,應(yīng)該有這樣一個較為合理的次序:第一,為自己;第二,為父母;第三,為國家;第四,為世界。
我以為,以上次序,不能顛倒。
我們自己大多都是從小學開始讀書,一路走來,不會不記得自己最初的讀書心理。我還記得自己上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在每個周末,給班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發(fā)一面蠟紙裁剪的小紅旗。我第一次得到這種獎勵,因為給老師鞠躬時鞠得太深,還把前額重重地磕在講桌上,磕了一個大包。但老師欣賞的表情、班里同學們的掌聲,還是讓我獲得一種巨大的心理滿足。從那一刻起,我小小的心靈就懂得什么叫榮譽,什么叫尊重,這也正與我爭強好勝的天性相吻合。讀書,就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和榮譽。那時,我就認識到這么多,也屢屢贏得勝利??吹礁改赋3R驗槲移谀┛荚嚨昧苏Z文、數(shù)學的雙百分而高興,我自己既驕傲又自豪。
因此,推己及人,我想,對一個學齡期間的小孩子談讀書,如果一上來就講大道理,小孩子是聽不懂的,囫圇吞棗不管用。
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啟發(fā)式教育。我父母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教我背誦王之渙所做《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蹦阏f,小孩子懂得“更上一層樓”的深刻寓意嗎?我想,我那時是懂的。我知道,“更上一層樓”,不是指在和爸爸媽媽去王府井百貨大樓買東西時多上一層樓;而是在說,人要往高處走,才能看得遠。
顯然,為自己讀書,也就是讓自己眼界更開闊、心胸更廣大。
讀書立志的第一個層次,即為自己讀書,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自愛、自強的意思。
讀書志向的第二個層次,是為父母讀書。這絕不是說光宗耀祖,而是在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做兒女的,不知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絕不會成為一個對群體、對社會有責任心,有擔當?shù)娜恕?br>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三份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如今,城市中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職場中人,他們有工資,有養(yǎng)老金,不需要子女贍養(yǎng),而子女能做的,恰恰是學有所成,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讓自己的父母為他們的付出而感到安慰和驕傲。假使,社會和學校能夠強化這種觀念給學生,那將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倫理道德層面的訓導。人,總是先接受家庭倫理的熏陶,后接受社會倫理的教育。
讀書志向的第三個層次,是為國家和民族讀書。
讀書的境界與做人的境界成正比。正像一個人總是先懂得愛自己、愛父母之后,才會懂得愛民族、愛國家。這個次序同樣不能倒置。因為道理太簡單,一個人總是先有自我意識,而后才有群體和國家意識;一個人總是先和父母產(chǎn)生感情,而后才與民族和國家產(chǎn)生感情。當我們讀書讀到一定年齡,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情感成熟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便知道,每個人都在一個特定的群體社會中生存,使用同一種語言,擁有同一種文化,而我們每個人的榮辱與民族、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
一百年前,即20世紀初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數(shù)。在那個中國長期積弱、貧窮落后、滿目瘡痍、病入膏肓的時代,同樣是捧讀書本,有的年輕人是想著工業(yè)救國,有的想科技救國,有的想教育救國,有的想軍事救國……總之,為了民族復(fù)興、祖國強盛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奉獻了他們各自的生命激情與才華,傾注熱血、汗水,甚至付出寶貴生命,為我們21世紀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鋪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礎(chǔ)……那么,我們今天難道不該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而寒窗苦讀、懸梁刺骨嗎?難道不該為一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xiàn)而忘我投身嗎?!
然而,一個有趣的邏輯關(guān)系在此出現(xiàn)了,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當一個人能達到讀書的第四個層次和境界,即懂得為世界、為人類、為真理和正義讀書時,他才能很好地實現(xiàn)他的第三個讀書志向和目的---即為民族、為國家……
我們?yōu)槭裁醋x書?當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簡單多了。
我們呼吁,或許不算是遲到的呼吁,而是恰逢其時的呼吁,今天的中國人變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們中有很多人擁有這樣的經(jīng)濟實力,那就是---每人一個書柜、每家一個書房。一人一書柜;一家一書房。
這是一個期盼,也是一個夢想。如果真的實現(xiàn)了這一夢想,我們相信中國社會一定非常文雅、優(yōu)雅、風雅,我們所見的人一定個個知書達理且高級有趣……
在以上愿望實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還希望,在城市的街道或廣場上,豎立起我們國家歷史上偉大的讀書人、文化人的雕像;在最莊嚴、神圣的公共墓地和紀念殿堂里,安葬我們國家偉大的讀書人、科學家、詩人、藝術(shù)家的骨灰……
我們既然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那么,就應(yīng)該對偉大的讀書人和知識淵博的人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尊崇。就像美國人、日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人,鄭重地把他們的學者的頭像印在鈔票和硬幣上一樣;就像英國人、法國人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人,虔誠地將國之重器一般的領(lǐng)地---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先賢祠留給國王,也留給科學家牛頓和藝術(shù)家雨果一樣……
我們?yōu)槭裁醋x書呢?
一句話,為了讓自己和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1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把“壓制”轉(zhuǎn)化為“成全”
下一篇: 只有目標專一,才能擁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