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
佛教徒幾年之后,你也許可以輕而易舉的出離很多過去無法出離的東西,你變的不再關心那些被認為很世俗的事物。
你不再翻閱汽車雜志,也不再留意開過你身邊的車是法拉利還是奧迪。不再關心精品購物雜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關心哪家購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經(jīng)常更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煙。
可以說,你在這些方面出離的很好,你確實出離了一些東西。但是你可能會被另一些東西控制住,例如,你從肉食出離,卻走進了素食。你開始執(zhí)著于素食,甚至認為肉食不潔,那些吃肉的人也會引發(fā)你的反感和敵視,這個時候,你應該從素食出離。你執(zhí)著于吃素,而執(zhí)著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制造出各種有害情緒,比如敵視。
同樣的,你可能不再關心張曼玉的新歡是黑人還是白人,不再關心最新款法拉利,也不再關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開始關心另一些東西,你開始關心如何弄到純天然的紅珊瑚佛珠,開始搜集各種佛像,開始關心高僧們的八卦,這表示你的出離并不徹底。你只是從一個籠子鉆到另一個籠子里而已。
真正擁有出離心的標準就是,你可以隨時拋棄任何你熟悉的東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習慣的場景。不會有猶豫,不會有不舍。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你可以說你的出離心很完美。具有出離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變,他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憤怒。記住,我說的是任何事情,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也包括那些你認為很神圣的事情,例如,拜佛的動作。
我們經(jīng)常因為改變而生氣,因為改變通常是對我們已經(jīng)習慣的東西的冒犯。如果你還會被某件事情激怒,那說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離。這些事情可能是對你來說比較重要的事情,你可能不會因為那些小事而動怒,但是一旦涉及你所認為的大事,你就可以了解到你是否具有出離心。
如果你是一個愛車族,在早上發(fā)現(xiàn)你的車被劃了,你是否可以無動于衷。如果別人打碎了你家的窗戶,你可能會無所謂,因為那對你來說并不特別重要,但是,如果打碎的是你的面子,可能就有所不同了。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最需要出離的對象。但是,它往往是你最不希望出離和最難出離的東西,但你還是要出離。
有時候,細節(jié)可以看出你的出離是否徹底,例如,你是否會因為有人不喜歡你所喜歡的貓咪而不快,你是否因為某人習慣于亂放牙刷而煩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可以用來判斷你的出離心。如果你徹底的出離,你就不應該有任何煩惱,因為你拋棄了所有的執(zhí)著。你不會因為有人告訴你她不喜歡你的貓而生氣,也不會因為有人亂放牙刷而煩惱。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該拋棄的是對一切的執(zhí)著,而不是一切。擁有出離心并不表示你要離家出走,或者把財產(chǎn)全部捐出去。出離并不表示你一定要過密勒日巴那樣的生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出離同時也意味著如果要你去過密勒日巴的生活,你也不會推脫拒絕。以前有一位成就者,有一天一位客人前來拜訪,不過那位客人顯然對成就者所住的房子有些驚訝,他認為他住的房子過于豪華,那位客人并沒有打算把自己的疑惑藏在心里,他直接告訴了那位成就者他的疑惑,他說:我聽說您是一位舍棄今生者,但是看著你屋子里的那些東西,我覺得您似乎并不太符合舍棄今生的標準。
那位成就者微微一笑:舍棄一切并不意味著你我要象密勒日巴那樣生活,雖然我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但我早已沒有了對這些東西的執(zhí)著,我隨時可以走出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出離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無需擔心它會剝奪你的財產(chǎn),或者會剔光你的頭,讓你和家人生離死別。你不必擔心失去任何東西,你需要放棄的,僅僅是執(zhí)著,放棄這些對你沒有任何壞處,他只會使你更自由。但是放棄這些并不象我說的那么容易,它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一些技巧,和一個懂得如何讓你放棄這些的老師。
附注:
1、《大智度論卷第十七》中載:“云何呵聲 聲相不停,暫聞即滅。愚癡之人,不解聲相無常變失故,于音聲中妄生好樂;于已過之聲念而生著?!?/p>
2、《大智度論釋天主品第二十七》中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月光菩薩陀羅尼實修會 :
四圣諦的第一諦就是苦諦,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苦,苦的現(xiàn)象是什么,這樣才能使我們升起出離心。
其實人類一出生時就感受到肉體的痛苦,母體跟嬰孩都如此。另外一種苦就是病苦,不管任何年齡的人,一生中都會有生病的經(jīng)驗,老苦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比如身體之力,視覺模糊等等,而死苦也是必然的。所謂生老病死苦就是人的一生寫照,不管是國王或乞丐,都有這四類型苦的經(jīng)驗,即使有一些人因過去世的善行,使他這一生比較少苦,比如說他比較少生病,可是他仍然會有病苦的經(jīng)驗。求不得苦是另一類型的苦,即是不能滿個人的愿望而遭受到失望的痛苦。另一類式的苦是怨憎會苦,就是我們常常碰到我們不喜歡的人而生起憎恨心,相反的卻是愛別離苦,即跟我們喜歡的人相處不久就要分離,快樂不能持續(xù)下去,那最大的苦卻是來自無常的苦,我們發(fā)覺到世間的東西都不能永恒存在,隨順著各種因緣而集散,這種的苦受非常強烈。
所以當我們升起要脫離上述這些苦的時候,就是升起出離心,這個出離的方法就須要一個正確的道路。但是升起出離心也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有的人的出離心是希望下一世轉(zhuǎn)生到天道來享受天福,可是天道眾生也有他的苦,在他的功德享用完后,他仍然會隨落入三惡道,而有的人的出離心是希望避免墮入三惡罷了,這些的出離心都是不足夠的,我們都要明白六道的苦處,這樣才能真正升起脫離六道的出離心。
根據(jù)佛陀的教法,苦的分類還可更詳細的分解,但是肯定的每個人都不希望嘗到苦,以及希望從苦中得到解脫。那我們應該怎樣尋求快樂呢?即使作為一個人或是三上道的眾生,他們的快樂也是短暫的,都不是最終的目標。所以苦的本質(zhì)是無常和變化,我們要的是永恒的快樂,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就是從娑婆世界里面解脫出來,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即明白苦的原因,即熄滅苦的方法。
苦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惡業(yè),什么是業(yè)呢?業(yè)是來自我們身口意的作意行為,比如說我們的心升起貪念,嗔恨心或癡心時,我們會造作惡口,或傷人的行為,即造成惡的業(yè)力,這個惡的業(yè)力會招來苦的果報。那什么是快樂的原因呢?快樂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善業(yè),就是我心中有慈悲心,有菩提心,沒有欲望,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沒有無明,自然培育善的果報。因此善心,自會有善的行為,如幫助別人,自然會得快樂。所以如果我們要離苦得樂的話,應該做種種的善業(yè),而撇開種種的惡業(yè)。但既然知道了六道眾生苦的原因后,我們就會升起出離心,因為娑婆世界里找不到永恒的快樂,以出離心來作為修學佛法的基礎,那最后我們會得到永恒的快樂。因此出離心是原始佛法中最基本的教法,也是修大乘和金剛乘所必備的,只有出離心才能讓我們導向正確的修行。因為這個出離行心,南傳佛法的修行者就會出家修行,守持戒律精進禪定,而最后得到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出離心眾生是脫離六道輪回的重點,而菩提心眾生是成就無上佛果、利益眾生的重中之重。這兩個含義如果從世出世間法展開來說,千經(jīng)萬論、無窮無盡。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建議您次第的開始聞思修行。逐步的深入體會與了解,祝您六時吉祥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 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許多人對佛教中“出離心”這個概念存在誤解甚至排斥?把佛教的強調(diào)出離心看成是消極避世的表現(xiàn)。什么是真正的出離心?為什么出離心對修行如此關鍵?怎樣才能生起出離心?為澄清誤解、引導修行?希阿榮博上師從現(xiàn)代人日常生活的點滴出發(fā)?走入你我的內(nèi)心世界?就出離心及相關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開示。 人們常說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盡管我們很努力?修行卻仍然與我們的生活若即若離。當我們打坐、念經(jīng)、微笑面對他人時?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們沮喪、憤怒、疼痛、委屈的時候?佛陀的教誨便開始記不清。除了當時極其鮮明而強烈的屈辱感、挫敗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許有人不禁要懷疑上師教給我們的種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為什么修行不能持續(xù)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什么讓很多人脫胎換骨、自由覺悟的佛法到了我這里就總是失效?也許答案就在于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不論自覺或不自覺?生活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錢、聲譽、感情?我們希望這一切都盡在掌握中?四平八穩(wěn)?安全放心。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進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上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里握著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在無常面前?以強化生活和自我為目的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收效甚微。我們?nèi)裟芊潘上聛?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zhuǎn)變會在這時出現(xiàn)?我們也會因為放松而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 。生活中人們最慣常的狀態(tài)是緊張、對抗。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一切都緊張兮兮。我們不喜歡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點不確定都會讓我們焦躁不安?所以我們總是神經(jīng)質(zhì)地忙碌著?即使身體沒動心里也從沒停過?深謀遠慮想防微杜漸。一帆風順時?我們希望這種美妙的狀態(tài)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發(fā)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靜。生活中發(fā)生任何一件事?都讓我們心頭一緊?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應的行動。對自己有利的要讓它錦上添花?對自己不利的要趕緊想辦法壓下去或推出去。我們自以為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日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身處順境的時候?饒是這樣不安?陷入逆境會怎樣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們仿佛每天頭頂磨盤走來走去?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諸事不順?我們越發(fā)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憐蟲。這種自艾自憐的情緒使我們覺得自己更有理由責怪、刻薄、報復、折騰。我們樂此不疲?以至于忘記生活原本就是變化無常?喜憂參半?甚至有點混亂的。哪怕我們耗盡畢生精力?也無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讓自己放松下來?不再對抗? 習慣那種不確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記得我十七歲時?在家鄉(xiāng)跟隨才旺晉美堪布修學佛法?從共同外前行開始。我緊張而興奮?每天關在自己的小屋里沒日沒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觀修壽命無常時問題出現(xiàn)了?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觀想?使我的身體過度緊張而僵硬?對無常的深入觀察使我內(nèi)心充滿沮喪、哀傷。我整個人緊繃繃的?生不起清明的覺察?應該達到的體驗也遲遲沒有出現(xiàn)?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終于我在本應閉關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只想擺脫心里的困窘不安。我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把我叫到他的住處?對我說?“弟子?你應該把窗戶打開??赐饷娴奶摽?寧靜而廣闊。盡量放松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到天空中?安住?!蔽野凑丈蠋煹奶崾救プ?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晉美堪布傳授的這個珍貴法門?讓我受用一生。放松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tài)或結(jié)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嘆?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論我們曾經(jīng)多么貪婪、殘暴、奸詐、愚昧?都從未令它有絲毫減損。它一直在那里?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習慣?尤其是心的習慣?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說到的緊張對抗?還有趨利避害、推卸責任、自以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們修行便是要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扭轉(zhuǎn)這些習慣?使自己逐漸擺脫困窘的境地。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趨利避害本身并沒有問題?我們想脫離痛苦、尋求解脫?這就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表現(xiàn)。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籍?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天熱要開冷氣?天冷要燒暖氣?風吹日曬很辛苦?出門要坐車。就在這忙不迭找安適的過程中?我們不但錯過體驗四季的樂趣?而且還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傷害。 對趨利避害上癮?也有人稱之為“縱欲”。我們一般認為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才是縱欲?不過在較微細的層面上?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愿意縱欲?因為縱欲是人們逃避不安的習慣性方式。 人們孤獨、煩悶或者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會喝酒、暴飲暴食、購物、打電話、上網(wǎng)?或者窩在沙發(fā)里不停地換電視頻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去面對那份孤獨、煩悶或壓力。用來幫助我們逃避不安的種種活動本身又會帶來新的煩惱和問題。 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適?而實際做的卻是用一種痛苦代替另一種痛苦?如此循環(huán)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以前的人排遣情緒還能寫信、看書或培養(yǎng)某種陶冶性情的愛好?而現(xiàn)在的人遠沒有那份耐心?除了對輪回?對什么都很快就厭煩。人生如朝露?可我們似乎還嫌它過得不夠快?,F(xiàn)代社會真是一個迷信趨利避害的社會。人們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點的不舒服、不滿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尋找安慰、便捷?并且相信能找到。 常聽人把煩惱增多、內(nèi)心空虛歸咎于物質(zhì)的繁榮?其實不盡然。物質(zhì)會對人心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關鍵還是人心在作怪。煩惱多?是因為物質(zhì)條件改善后內(nèi)心執(zhí)著的東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塊手表舍不下?現(xiàn)在卻有房子、車子、存款時刻牽著你的心。 內(nèi)心空虛也是因為物質(zhì)豐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選擇?你可以更頻繁地變換安慰的方式?結(jié)果你便更頻繁地感受到不滿足和挫敗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吧?特別是短缺年代里長大的孩子?一塊糖、一件新衣服就能讓你高興很久。當你從父母或其他人手里接過這樣的禮物時?你心里充滿了感激。你會說謝謝他們。你會非常珍惜那塊糖?并用心去品嘗它的味道?你會懂得欣賞自己的新衣?并且真心贊嘆它的美好。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眼里的禮物越來越少?你能得到的越來越多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理所應得?因為你聰明、能干、努力。然而?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自閉癥患者中不少就是某些領域的天才?能干的人也多?努力的就更不用說?你看建筑工地上的那些工人?誰不比你辛苦?但是?并非所有比你更聰明、更能干、更努力的人都過得比你更富足安適。只能說你比他們幸運?而你卻忘記感念自己的福報。 我并不是說人生在世就應該低頭承受痛苦。其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受不受苦的問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14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孝敬父母
下一篇: 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