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詩人,因為一首詩流傳千古,如寫下《楓橋夜泊》的張繼;
有的詩人,因為一句詩流傳千古,如寫下“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的王灣;
有的詩人,因為半句詩流傳千古,如寫下“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秦韜玉;
還有的詩人,因為一個字或兩個字,而寫下流傳千古的詩句。
古時,詩人重于煉字,下面這16句傳誦千古的詩詞,因為一個字或兩個字,而流傳千古,讓人拍案叫絕。
1.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題李凝幽居》
“推敲”是煉字的經(jīng)典故事。因為“推敲”兩個字,賈島還沖撞了當(dāng)時的京兆尹韓愈,傳下一段佳話。
拜訪友人,不知友人在不在家,所以,“敲”字好一些。而且,在靜謐的環(huán)境中,一個“敲”字,使靜夜更添了幾分聲響。
2.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玉樓春·春景》
一個“鬧”字仿佛使人看到春日紅杏怒放盛開,生氣勃發(fā),如火如荼,如噴火蒸霧,寫盡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機(jī)。
王國維《人間詞話》:“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3.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這個“綠”字,王安石經(jīng)歷數(shù)十次修改才成,已經(jīng)成為煉字的經(jīng)典示例。
“綠”’字把看不見的春風(fēng)轉(zhuǎn)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fēng)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春風(fēng)如在眼前。
4.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王維《書事》
“欲上人衣來”是傳神之筆,一個“上”字,仿佛讓人看到,坐在蒼苔之間,濃濃的綠色掩映在衣服上,似乎要爬到人的衣服上。
這一句巧妙地表達(dá)自己欣喜、撫愛的心情和新奇、獨(dú)特的感受。
5.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開。
——齊己《早梅》
“一枝開”是詩中畫龍點(diǎn)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
6.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維《過香積寺》
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xì)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
“咽”、“冷”兩字運(yùn)用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7.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作為流放之身,宋之問離家越近卻卻膽怯。
一個“怯”字將詩人心中那憂慮的心理寫得入木三分,對家人的入骨關(guān)愛引起了千古的共鳴。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怯’字寫得真情出?!?/p>
8.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其五》
一個“見”字,表現(xiàn)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有的版本“見”字寫作“望”字,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后》云:“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p>
9.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白居易《暮江吟》
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
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dú)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
10.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
——周邦彥《蘇幕遮》
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fēng)來,荷葉兒一團(tuán)團(tuán)地舞動起來。
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描繪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美與荷花的莖的力度美。
11.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dú)W陽修《臨江仙》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
此處一個“碎”字用得巧妙,細(xì)膩表現(xiàn)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fēng)中相撞發(fā)出的聲音。
此為輕雷疏雨,于一“碎”字盡得風(fēng)流,如于耳際聞之。
12.
數(shù)點(diǎn)雨聲風(fēng)【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
——李冠《蝶戀花·春暮》
剛剛聽到幾點(diǎn)雨聲,卻被吹來的春風(fēng)攔住而聽不見了?!凹s”字煉得極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積有云層而艨朧不明,一個“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動。
清·沈謙:“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俱不及“數(shù)點(diǎn)雨聲風(fēng)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
13.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張先《天仙子》
月亮從云中跑出來,花枝搖曳,映著地上的影子,張先說“花弄影”,一個“弄”字,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動,多么生動,多么天成。
沈祖棻說:“其好處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極其生動細(xì)致。
14.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只此一個對句,便足以流芳詞史了。
一個“抹”字出語新奇,別有意趣?!澳ā弊直疽?,就是用別一個顏色,掩去了原來的底色之謂。
蘇東坡非常喜歡這一句,給秦觀取名“山抹微云君”。
15.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dá)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zhǔn)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詩人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16.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李賀《苦晝短》
光陰流逝,歲月蹉跎,人生沒來得及干點(diǎn)事業(yè),生命就白白消耗了。
這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憂慮與恐懼,一個“煎”字,表現(xiàn)出虛度年華的痛苦心情,歲月虛度,所以,流逝的每一刻都是“煎熬”。
這些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因為一個字流傳千古的,你還知道哪些詩詞呢
大賽作品集,人手一冊哦!已加主編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聯(lián)系購買!
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
寫詩填詞
○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有詩還有遠(yuǎn)方...
1.“推敲”一詞的典故,賈島(779-84?0?6)是唐代詩人,屢次應(yīng)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dāng)和尚,后來聽從韓愈勸
告還了俗,當(dāng)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復(fù)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墻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后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yīng)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彼耄壕烤褂谩巴啤弊趾媚??還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復(fù)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里,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dāng)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于太專心了,一頭撞進(jìn)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的士兵見賈島這么放肆,已經(jīng)沖進(jìn)了第三節(jié)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么無緣無故沖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于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并非有意沖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fā)生了興趣,不但沒責(zé)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后說:“用‘敲’字好!”于是,這兩句就最后定下來,成為: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唐朝任蕃夜宿臺州巾子峰禪寺,在寺墻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后,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xiàn)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fā)現(xiàn)早有人把“一”字改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北宋范仲淹曾寫過“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來為東漢隱士嚴(yán)子陵的祠堂作記。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偉,氣勢不凡。但“德”字略顯局促,換“風(fēng)”字會更協(xié)調(diào)。范仲淹反復(fù)吟詠,果真韻昧無窮,大喜而改之。
有一天,蘇軾被貶,王安石為其餞行。其中有一句“明月當(dāng)空叫,黃犬臥花心”。蘇軾一看,心想,明顯的有錯誤嘛:明月怎么會叫呢,黃狗再小,也不能臥在花心上??!這與事實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當(dāng)空照,黃犬臥花陰”。后來,蘇軾得知當(dāng)?shù)赜蟹N小鳥叫明月,有一種小蟲被稱為黃犬,才知自己改錯了,于是登門致歉,一時傳為佳話。
其實,好些詩人、作家都注意錘煉詞句。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還有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綠”字,曾打動了多少讀者!張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寫的活靈活現(xiàn)。
除了寫詩外,錘詞煉句還能幫人打贏官司呢。古時有個縣官最討厭啰嗦,斷案也因此有偏向。有一位婦女喪夫后想改嫁,婆家竭力勸阻。這時有人幫婦女寫了一份訴狀,縣官當(dāng)時就下了判詞:“嫁”。原來訴狀上只有八個字:夫死,無嗣,翁鰥,叔壯。這四個原因清清楚楚地擺出了這位婦女的為難處境??芍^字字如金。
其實,煉字還能救人性命呢!從前,某縣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個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盜大門而入”,這是強(qiáng)盜所為,按律當(dāng)斬,縣尉想幫熟人減輕罪行,就在這句話的某一個字上加了一筆,定案時,此人由死罪改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個字改動,竟有這么大的變化呢?原來是“大”字改為“犬”字?!按箝T而入”的強(qiáng)盜行為變成,“犬門而入”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別”呀。
2.
(一)
王荊公(王安石)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fù)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ê檫~《詩詞改字》)
(二)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shù)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薄ɡ顤|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xué)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只是客觀地說明春風(fēng)來了,沒有其他內(nèi)容;后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fēng)吹拂的范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fēng)吹來大自然發(fā)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dāng)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shù)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扒胺逶抡铡币欢〞霈F(xiàn)“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41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這10首詩詞,勝過你讀過的所有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