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金云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道德經(jīng)》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p>
水利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卻又能包羅萬象。它遇熱成氣,遇冷結(jié)冰,遇風起浪,遇水相融,你讓它方,便方,讓它圓,便圓,它柔軟得沒有自己的性格。
任誰都可以欺負它,拿刀砍它,它便默默承受,容忍你的傷害,遇到阻礙時,它百轉(zhuǎn)千回,繼續(xù)前進。
做人,當學習水的品格。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活著。
1
水的柔
情緒柔軟,滋養(yǎng)萬物
古人云:喜時不諾,哀時不語,怒時不爭,亂時不決,倦時有終。
生活沒有稱心如意的,有情緒,很正常。但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嚴重,最終害人害己。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少年成名,官至宰相,位極人臣,卻因情緒失控,遭到貶謫。
有一次晏殊隨宋仁宗,還有幾位同僚,一起視察一座道觀,剛建好,準備驗收,因需要手板檢驗,可晏殊的隨從,卻是慢吞吞地。
當隨從把手板送過來時,晏殊怒不可遏,接過來順手一揮,就敲掉了,隨從的幾顆門牙,弄得隨從滿嘴是血,讓人不忍直視。
隨行中的其他官員,紛紛向宋仁宗諫言,說晏殊身為朝廷官員,竟然動手打人,有失體統(tǒng)。
最終,宋仁宗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把晏殊貶至宣州,讓他好好磨練一下自己的脾氣。
有人說:“人有情緒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不會控制,那就只能淪為情緒動物”。
是人,都有情緒,發(fā)出去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你看“怒”字,上為奴,下為心,動不動就憤怒生氣的人,就是情緒的奴隸。
做人當如水,情緒穩(wěn)定如水柔軟,靜靜流淌,不驕,不躁,在慢中感受穩(wěn),在怒中學會控制。
而不是像潮水一樣波濤洶涌,讓人一點就著,一碰就炸,歇斯底里,毀天滅地,和人處處為敵,最終傷人傷己。
真正強大的人,對人都非常親切,溫和,柔軟的沒有脾氣,猶如涓涓細流,滋養(yǎng)萬物。
2
水的容
寬宏大量,包容萬象
古人有句諺語:“宰相肚里能撐船,大肚能容天下事?!?/p>
就是在形容人的這種大度品格,一個人,要是有一顆大度的心,于己于人都有好處。
東吳周瑜,不但人長得好,才華也過人,待人更是寬厚。
他原本在孫策手下為官,為孫權(quán)謀得半壁江山,孫策死后,他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quán),便囑咐孫權(quán),要重用周瑜。
就這樣,年紀輕輕的周瑜,被孫權(quán)提拔為大將,而資歷最深的程普,則擔任副將。
這下程普可不樂意了,自己一直追隨孫氏一族,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甚至還救過孫策的命,若論年齡和資歷,整個江東無人能及。
程普心想,你用一個“乳臭未干”的人,能當領(lǐng)導,肯定是靠關(guān)系上位的。于是,他便處處為難周瑜,想好給這個后生晚輩,一點顏色看看。
哪知,面對程普的刁難,周瑜一笑置之,遭到程普的詆毀,他也淡然處之。次數(shù)多了,讓程普感到自慚形穢,也就徹底化開了他心中的怨氣,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交。
《菜根譚》里有言:“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p>
你若事事計較,便憤憤不平、耿耿于懷,不僅局限了眼界,還自尋煩惱,更過不安穩(wěn)。
海為什么能納百川,不是因為海寬,也不是因為海深,是因為海的姿態(tài)低,也只有低了,才能胸懷寬廣,匯聚和容納眾多的河流。
做人亦是如此,你大度看世界,才能從容過生活,與人相處,讓一讓,與人交往,多包容,面對得失,你坦然一些,便萬事不愁。
做人當如水,把心放寬,別為他人的錯誤買單,開放包容,才能大氣磅礴。
3
水的凈
干凈透徹,無欲則剛
清朝民族英雄,林則徐有一句名言:“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然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誘惑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面對這些誘惑,沒有人能夠做到,無動于衷。
有欲望,是人類的天性,欲望本身沒有是非對錯之分,適度的欲望是前進的動力,但過度的欲望,就變成了災難。
和珅在歷史上出名,與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所不同,他出名不是因為他的才華,也不是因為他的才干,而是一個“貪”字。
和珅出身并非名門,甚至都不富裕,但祖輩是武官,所以他和弟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和珅才華過人,又勤奮好學,他的仕途之路,走得很平坦。
以至于起了貪欲,讓他的“才”完全為“財”施展,搜刮的金銀珠寶,卻沒用在國計民生上,全進入了自己的腰包。
他仗著有乾隆帝為他撐腰,隨心所欲,要知道凡事都有個度,不懂得克制,早晚會出事,在乾隆帝去世后,沒幾天就被嘉慶帝抄家,賜死。
有句老話,說得特別好:“索求無止境,少欲則身輕”。
欲望這個東西,它有兩面性,用得好,它能給你幸福,用不好就讓你迷失。當你執(zhí)著于金錢,你便成為錢奴,當你迷失于權(quán)力,你便被權(quán)力所控制。
其實,太多的人不幸福,就是源于不知足,太多的人有煩惱,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
正所謂無欲則剛,無為將無所不為,只要你看淡一點,在滿足了基本所需時,再無所求,便不會被名利所累。
人生如水,要干凈透徹,不要被社會上的名利所誘,迷失方向,清心寡欲,無求必無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寫在最后
人在世上多坎坷,當學水之能方,能圓,方圓之間,看出一個人恰到好處的準則;能容,能納,容納之間,呈現(xiàn)一個人深厚寬闊的涵養(yǎng);能進,能退,進退之間,彰顯一個人不服輸?shù)囊懔Α?/p>
昨天再好,也走回不去;明天再難,也要抬腳繼續(xù)。你不可能事事如愿,卻要保持時時心寬。
做人當如水,干凈,清澈,簡單,無色則純,無欲則剛,便無往而不達。
漫漫人生路,別一直在迷路,點個在看,愿你我,都能達到如水的境界,才能涌現(xiàn),包容缺陷。
作者:京博國學,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本文經(jīng)授權(quán)轉(zhuǎn)載
“善”的本義。 從造字角度來看,最早現(xiàn)于周朝中期的金文,字形為是上面一只“羊”,下面兩個“言”,而這只羊的頸上,系著一個繩套。兩個“言”字并列其實是個古字,發(fā)“淡”的音,是“爭說”、“竟說”之意。后來字形發(fā)生變化,將下面簡化成一個“言”字,隨著隸書、楷書的變化,最終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這是個會意字,那是不是羊在說話?不是的。而是人們在交口稱贊“羊”的馴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義是“良”、“好”、“馴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長”、“贊許”、“容易”、“熟悉”等等意思來。
上善若水 而老子的“上善若水”很明顯是指引申意思。
“上善若水”,如今已經(jīng)是個成語,指的是 “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現(xiàn)在大眾更多的是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解釋為 “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這些都對,一個成語在后世的引申和解釋都是要根據(jù)環(huán)境和時代來定的,但是原文到底要如何解釋才能盡量貼近老子的本意呢?
老子的眼中并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無為”和有“有為”,無為順道,有為逆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世間萬物不過循道生生滅滅,沒有什么不同,“善”與“惡”也不過是大道在天地之間的正反映射,真正得道之人是不會在乎世人給出標準而定的善惡。
人們提出的所謂善惡在得道者心中不過是過眼云煙,最終會歸于大道,混于大道。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經(jīng)》中的“善”并非“良善”。
老子用“善”在這里指代的一種“道”的狀態(tài),“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狀態(tài)。因為《道德經(jīng)》里老子也說過,“道”是無聲無形無質(zhì)的東西,名字都是勉強命名為“道”,那么道的這種不可捉摸性確實是很像水,而且并不止于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樣既對萬物一視同仁,又生萬物而不自知。
越靠近道,就發(fā)現(xiàn)道的狀態(tài)像水一樣。水生萬物而低調(diào)不爭,隨遇而安,處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處。所以是有點類似于道生世間萬物而不讓人察覺。
這里繼續(xù)闡敘水的七種類似于“道”的地方,其實是將“道”形象化,讓大家學習水的各種品性一樣去追求“道”。
“居善地”,水往低處流,從來沒有逆流而上的,這是“道”的順應;“心善淵”,水空虛靜默而深不可測,這是“道”的如深淵般守中;“與善仁”,水澤被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礙即避讓,一定會依道前行,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滌蕩污穢,平衡測量,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則方,入圓則圓,這是“道”的能力;“動善時”,水冬冰春融,豐沛干涸有節(jié)令,這是“道”的合乎天時。
我們只有像水一樣不與物爭,不與人爭,不與百姓爭,不與天地爭,對待外界事物順應其自然發(fā)展,順應大道規(guī)則,讓外物和自身達到完善和諧的地步,自然就沒有什么好擔憂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種特質(zhì))而不憂,我們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實這章中所有的“善”歸結(jié)到最后還是“不爭”,即“無為”的狀態(tài)。
所以上善若水中的“善”實際上是指非常接近“道”的狀態(tài)。
這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并不影響成語和句子意思的與時俱進。
其實很難確切真正知道老子原文的真意,不過我們能確定的是,在老子的眼中, 天下萬物都是“道”所化,最終也將歸入大道,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
老子追求的“大道”,遠在我們普通人認定的“善良”之上。
所以他絕不會說什么“最好的善良”之類的話,他不是這個層次的人。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善,本意就是“積善行德”“做好事”。從前有個老太太無惡不作,有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她突然醒悟了,不做壞事,只做好事,敬孝長輩,幫助窮人,吃齋念佛。老天看她改過自新,又賞她一個小兒子,而把本來是來敗她家的大的兩個兒子收回去,也就是先后死了。老太太哀怨老天不公,做壞事得兩個兒子,做善事失去兩個兒子。就殺狗開葷,被打入十八層阿鼻地獄。后來她的小兒子長大了,沖到地下,背著母親跑出了十八層地獄。他就是“木連”。這個故事叫“木連救母”。這就是“善”。
對于中國人來說,“上善若水”這句成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婦孺皆聞。這四個字常被人們懸于墻上,掛在口邊,然附庸風雅者眾,又有幾個人真正識的其中的真義呢?
絕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質(zhì),從而把“上善若水”理解為最美好、良善的品質(zhì)就象是水一樣,也就是說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質(zhì)。《》上對“上善若水”是這樣解釋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闭媸沁@樣子的嗎?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嗎?那么水深火熱、洪水猛獸、水性楊花、水火無情這些成語又如何解釋?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關(guān)鍵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義。不知“善”字本義,一切關(guān)于“上善若水”的解釋都歸于謬誤,圣人的智慧就不會被我們真正領(lǐng)悟。
實際上,“善”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而并無美丑、好壞之分?!吧仙迫羲焙汀叭酥?,性本善”中的“善”都是這個本義。人初生時,由于還沒有受到 社會 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點,即自然屬性。所謂“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階段所具有的內(nèi)在特點,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點,而“善”則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點,即先天的自然屬性。從造字角度講,“善”字從羊從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為之“善”。那么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屬性呢?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無論是牛羊雞狗,還是狼蟲虎豹,在剛出生時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除都很可愛之外,他們都是餓了就會張口哭(叫),餓極了還會咬痛母親的乳頭,飽了就很快樂,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無所謂惡與不惡。但當他們長大後,其本性大多會發(fā)生極大改變,只有羊長大後變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時的自然屬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屬性。自然屬性言乎羊者,故造字為“善”。由于羊天生溫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與“惡”相對。注意:善惡的善是引申義,而不是本義。
漢字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就是本義是中性的,并無褒貶意義,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貶的意義,所以在具體應用中要特別注意區(qū)分。“善”本義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無褒貶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屬性。“臭”的本義指鼻子的功能所產(chǎn)生的嗅覺,即氣味,無所謂香味與惡味,但又引申特指惡味。如“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義,僅指氣味,不特指惡味,因為朱門人家是不會讓酒肉產(chǎn)生惡味的。再如“祥”字,其本義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無吉兇之分,引申則特指吉兆?!对娊?jīng)·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這里的“祥”用本義,至于吉兇,文王心里不占而知也,占之只不過是一種固定儀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義,那么“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水靜則平。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對萬物都有利但卻從來不與萬物爭高爭上,而準是處于眾人都所惡的地方,故水的這種自然屬性已經(jīng)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謂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規(guī)律,水的自然屬性已經(jīng)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故曰“上善若水”。孔子也曾解釋說:“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道家追求天之恒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為干預自然。而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靜則平矣,水的這種自然屬性最接近于天之恒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當爭道不爭高,天人合一,順其自然。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處。
“善”的本義就是對弱小、卑微的生命有一種同情、憐憫的感情,并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予扶持與救助。
那么,上善若水又是怎樣的意思呢?
“上”指上面的高層,掌握生殺大權(quán),實質(zhì)是國家的最高決策部門?!叭缢钡乃质怯惺裁刺刭|(zhì),如何來解釋呢?“水”的特質(zhì)是潤下、就低、無空不入。這樣連起來意思不是就很明白了嗎。
“上善若水”是指身居高位的統(tǒng)治階級,對自己所管理的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與處境能夠同情和憐憫,能夠盡量給予他們適當?shù)淖杂?、寬松的環(huán)境,對于他們在生存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大利益的給予關(guān)懷和救助。
最后,講一點,為什么是對管理下的人民呢?原因是,歷朝歷代,勞動人民以苦為生,被奴役、壓制,處于 社會 的最低層,是最可憐的弱者。
真正的至善是就本性而言的,是無法被定義的。所以六祖大師提到不思善,不思惡。
但要說上善若水的善,其實這個善指的是合于道是善的這么個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到,水所表現(xiàn)的德性是最近于道的。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萬物的根。為什么說水最接近于道呢,因為水和天道運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德性是非常之接近的。
比方說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天道生而不宰是完全重合的德性。所以說水所表現(xiàn)的德性不是合于小道,而是合于天地運行的生生不息,平等的普化萬物的大道。這和水平等的利生萬物是無二無別的。因此老子稱其為上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善。
而道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只是老子的思想是教人們遵道而行,所以人以道的方向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自然是善的。這就是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
其實從物理的角度來講,流體本身沒有固定形狀,受力就變形,所以也是最能直觀反映力的作用效果的,因此很容易在自然狀態(tài)下體現(xiàn)“道”,比如水往低處流,這本身就是道的體現(xiàn)。因此我們在老子的道德觀中,不能把老子提出的道德當作是人世間的好人好事等世俗觀念來看,而要看做是一種內(nèi)在法理在人身上的德性化。
從這點來看我認為老子和孔子在這一點上是一脈的,不同之處只是認識的方向不同。老子是傾向返回原點的,而孔子在方向上認為要向前。但不管向前還是向后走,都遵循這個內(nèi)在的理卻是共識。所以道家儒家不過是一陰一陽。正如老子看到了天道的不爭,孔子看到了天道的自強不息而已。
其實老子說的“道”或者說中華文化中的“道”,大家的共識其實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一切自然背后的法則原理,而德就是道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所以老子在當時做的其實是科學的思想觀察實驗。我們把老子的理論,過分的玄學化和通俗化都不對。要看到老子以及前人在思想上的觀察軌跡就明白其實這很符合科學。
老子只是在觀察思考這個不可見的法則原理以及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從而凝結(jié)出規(guī)律和思想并發(fā)展除德性學說而已,儒家也是這個理路,只是觀察的重點在人上。而學說中的玄只是因為確實沒法表達而呈現(xiàn)玄態(tài),亦非是故意如此。
其實人類一切的神秘主義都是因為信息不充分造成的,只是有些信息確實沒法獲取所以很多思想也只能這樣掛著了。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問題 “善”的本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說上善若水?
首先,我們知道“上善若水”一詞出自《道德經(jīng)》中的這段話,《道德經(jīng)》這段話用“水”為代表,來闡述的“善”的本義,并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 做好人好事,積德行善 。當然 行善積德 這是我們應該必備的品質(zhì)。而是告訴我們,行善事的同時,做好的我們的本職工作,此時后的善為“擅長”,我們做好的我們擅長的工作,各安其份,不與人爭,是為道之所本,為大道,為大善。
所以善的本義為:保持善良的本性,做好自己該做的,各安其份,不與人爭,就不會有什么大問題。
上述為本人的一些見解,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謝謝!
善的本意是什么?我認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從多方面分析,而不要片面的從單方面去論斷。
孔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矣”。說的就是萬物皆陰陽,陰陽互動才能生出萬事萬物。
《易經(jīng)》中也講到一字一太極。而太極包括陰陽。
要說宇宙之初,一片混沌,開天辟地,萬物生長,自然孕育,生生不息。 宇宙自然的運轉(zhuǎn)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因此天地本身并無善惡之分。陽光普照也好,電閃雷鳴也好,都是無善惡的。他只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運行著,而這種規(guī)律的運行是使宇宙存在的運行。
我們知道高溫能殺死細菌,低溫同樣也能殺死細菌??墒侨绻恢备邷鼗蛘咭恢钡蜏?,那我們?nèi)祟?,萬物都會受不了的。
自從地球有了人類以后,萬物就有了分別。 人類把某類歸為善,把某類歸為惡;把某些行為歸為善,某些行為歸為惡。從此以后有了善惡之分。
老子說上善若水,這里的善指的是我們?nèi)祟惗缘?,我們把好的語言,好的行為,好的品德等等都歸為善。而老子用水來形容善,就是用水好的一面告訴我們什么是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大善,要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居功。
無聊至極,信筆詠水。
水避高而趨下,不高高在上,不嫌戲卑賤,向大地最低洼處流動。
由此可見水性之謙遜;
水藏污納垢,包藏萬物,涓涓細流歸入大海。
由此可見水性之寬容;
滴水石穿,矢志不渝猶如愚公移山,不達目的死不悔改。
于此可見水之堅韌;
水乃生命之源,萬物生靈繁衍不息,無水便不可生存。
由此可知水之仁慈;
洪水猛獸,摧枯拉朽,毀滅萬物,荼毒生靈,水之破壞力無窮。
由此可知水之力量;
水變幻莫測,時而化為冰,時而化為氣,周而復始,反復循環(huán)。
水即是如此,不拘一格,通融圓滿。
若問誰可為眾人之師?
最莫過于水!
看這把寒鐵寶劍,無往不破,堅不可摧,靠誰鍛造,唯水之功;
看這株久旱枯木,危在旦夕,引水便可散發(fā)蓬勃生機,欣欣向榮;
水可以助火之勢,讓火焰無絕,亦可以滅火之威,絕火患于無形;
高樓大廈,金碧輝煌,上至皇宮大院,下至平民房居,若有水之調(diào)和,空中亦可造樓閣。
水有惡性,亦有善性,但用者在人。
兵者可以絕水淹城,毀滅生靈;
農(nóng)者可以引渠灌溉,播種收獲;
工者可以疏通散流,保家護國;
當然文者還可以為此,吟詩作賦,附庸風雅,留下千古絕唱;
或是畫者,可以研磨攢筆,信筆揮毫,畫盡妖嬈風姿。
水是來自于天堂之使者,
亦是來自地獄之惡魔。
水可愛,可愛在水,
水無錯,錯者在人。
惜水,憐水,學水,敬水,畏水。
天下至道,唯水不破,
天下至法,唯水皆破。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
神乎神乎,至于無聲。
顧能掌天下之司命,
顧可成天下之大功,
顧愿全天下之善靈。
當然末后還要加一句,
水乃至道也!
無聊至此,信筆瞎書。
哎……哎……哎……
“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是指道德品行或德行或品性。上善若水的含義比較深刻,要理解上善若水,關(guān)鍵是要搞明白上善是什么?水是什么?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敝傅氖牵褐粮叩钠沸韵袼粯樱瑵杀蝗f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是指至高的品性,換言之,是“至善”。上善若水即至善若水,那么至善是什么?或至高的品性是什么?要理解至善,就要再看“水”,因為至善若水。
水是什么?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zhì)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nèi)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的特點是無色無味、無形透明、純正本來??梢娝亲匀坏?,自然是真實的,所以水是真的,具有真的本性。
于是,上善若水,就可以理解為,至善若真,至善像水一樣真實。
老子推崇水,其實是在推崇“真”,《道德經(jīng)》又叫《道德真經(jīng)》,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其實是關(guān)于真的理論,道家將修行的人叫真人,顯現(xiàn)了真的重要性。
另外,真則善,善則美,無真不善,無善不美。也說明了真的重要性,要善必須先真。
“真”重要,用什么來比喻它呢?老子想到了水,水是最接近真的一種物質(zhì)。在道家學說里,水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fā)生矛盾。
基于此,就很容易理解上善若說啦,上善是真,水也真,于是就講通啦。
上善若水,講的是本體論,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個道理,說的是水,天,地都沒有意識主導性的意思。上善若風,上善若氣之類,一個道理,因為沒有意識主導性,所以隨遇而安,隨形而就了,道德經(jīng)后面幾句詳說了。這里關(guān)鍵要把善和上善區(qū)分開來,不是我們世俗善惡的道德標準下的分別意識哦,類似于心學的良知,道,佛學真如之類。如果水是善性,邏輯說不通,也不能解釋水火無情之類。哲學體、相、用的思維讀道德經(jīng),可不是簡單的一個文字載體,開頭第一個字道就點出來了,是講形而上的,講本體,作用,自然,人為的。
水可凝冰,冰比水硬,
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水可化氣,氣熱蒸騰,
聚氣生財,大象無形;
水向低流,持續(xù)做功,
水滴石穿,柔克其硬;
水變形態(tài),任意因盛,
能屈能伸,隨變隨形;
水性雖寒,仁善不爭,
惠澤萬物,棄私而公;
水可聚散,有形無形,
順勢而為,成不爭功。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善利人,故而不爭。
道德之精,詮釋人生!
《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是什么?“善跟惡相對”?!吧仙啤本褪瞧焚|(zhì)高的:善良、善舉、善策、、、惟善以為寶,有兼善天下的濟世情懷之人的行善,象水一樣利生天下萬物而不爭回報。而不是“善欲人見之,非出真心行善而實竊“釣名沽譽”。
“若水”實際提示人們:在行善舉之時的“初心”更要象水原來的本質(zhì)一樣《無色、無味》。若水變了色、成了惡水,增加了臭味,“何來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見時下多有“名人”欲借行善之名,實為“釣名沽譽”而恐人知、實為大惡之人!
之前恰好看到一篇解讀這句話的文章,提出了很多人的回答。我蠻喜歡里面的一個解讀的。
大意是,你把水倒進杯子里,它就是杯子。你把水倒進碗里,它就是碗。它可以被倒進裝滿石頭的杯子里,也可以被倒進平坦的地面。它可以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去適應環(huán)境。
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幾乎可以千變?nèi)f化。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為做人的上等形式應該像水一樣。
寫的不夠好,請勿介意。
水能輔育萬物生長。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沒有人能知道,因為要想明白“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就需要真正的理解《道德經(jīng)》,要想真正的理解《道德經(jīng)》,就需要真正的理解中國正統(tǒng)的由天文而人文的思想和文化。
在有文字記載的 歷史 上,這樣的人屈指可數(shù)。
老子和莊子等先秦諸圣之外,估計就是飽讀詩書,道儒法三家集于一身而并行不悖的主席了吧。
而今天,能夠懂得“上善若水”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一下,什么叫做“ 上善若水 ”吧。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一詞,出自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
“ 上善若水 ” 的意思是: 在圣人看來,天道就像水一樣 。
在很多流俗的解讀中,這句話被發(fā)散為:“ 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 ”這樣的理解,并不是本意。
《道德經(jīng)》這本道家經(jīng)典,從根本原理和具體實踐兩方面,反復論述了圣王應該如何以天道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得以長治久安,可以永續(xù)的生存,獲得自然和諧的發(fā)展。
在《道德經(jīng)》中,“善”這個字出現(xiàn)過許多次,比如第二章中的“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七章的“ 善行無轍跡… ”;第四十九章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六十二章的“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等等,但幾乎無一處是單純的指人倫意義上的那種善良,好人好事。
“上”,指的是“最高的”。
“善”,指圣人為天道。合于天道則為善,不合于天道則不善。
為什么說天道,如同水一樣呢?
本章下一句給出了原因: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
天道治天下,利萬物而不爭,水,同樣可以通利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天道所處,不物不形,不積不爭,正是常人所惡,水,同樣處下,不處上,亦人之所惡;因此,用水喻道,表達圣人不弊于物,不積不爭,所以才能上善若道。
“上善若水”最好的寓意是水利于萬物,但卻與世無爭,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說,如果一個人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無論處于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都能做到內(nèi)心平靜,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同時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幫助他人,甚至忍辱負重,那么這樣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質(zhì),是上善君子。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書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p>
陳鼓應先生在他的《老子注譯及評介》一書中翻譯這段文字的意思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陳鼓應先生作為享譽世界的道家文化學者,舊學深厚,行文簡古,且表達十分優(yōu)美。他還對老子這段文字闡述說,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顯著的特征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
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該具有“處眾人之所惡”的心態(tài),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愿意做,他能夠忍辱負重,有責任擔當,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他能盡其所有幫助人,盡其所能服務人,但不和別人爭名奪利,所謂“善利萬物而不爭?!?/p>
水是柔情萬種的圣物,他給人們奉獻自己的美麗,給萬物以全身心的傾注,但從不指望回報。水處事圓時圓,方是方,在大海中是大海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茶杯中是茶杯之形,隨物賦形,形態(tài)萬千。水是胸懷博大的圣物,至柔至善,當萬物需要他時,他傾其所有,而且從不見識低下,爭長論短,滋養(yǎng)萬物而坦蕩寬容,包容天下。
世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無法透視事物的內(nèi)核,老子看事物不僅看表象,而且要看實質(zhì),尤其是實用主義通常借用的一面,老子反其道,往往從實用的反面去揭示出蘊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與水德如出一轍,他得出:“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正因為不同人爭,故天下沒有人與他爭;也正因為不同人爭,故天下沒人能與他爭。
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就是水的品性。世間最至圣的君子,其道德就如水一樣,只講奉獻,不講回報,只講饋贈,不講索取,不擇貴賤,隨遇而安,這樣的人,便能一輩子內(nèi)心平靜,功德圓滿。
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近十年,我一直在讀《道德經(jīng)》,讀了無數(shù)遍,真不敢說讀懂了,我相信沒人敢說讀懂了。
但我有個感覺,每讀一遍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領(lǐng)悟。常讀常新。每次讀完,都能靜心。我想,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浩瀚之處。我說過, 要求術(shù),就讀《資治通鑒》; 要求道,就讀《道德經(jīng)》。
接下來,我試著分享一下我對“上善若水”四字的理解過程。
上善若水,后面接著的一句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一次讀到此句時,我的理解是:水就像母親,無聲滋潤,無怨無悔,是一種博大。上善若水,是一種博愛胸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次讀到,我發(fā)現(xiàn)自己漏掉了“不爭”二字。在《道德經(jīng)》中,辯證法隨處可見,不爭,實際上是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那么,水就是以不爭而大爭。那就是什么?是以柔克剛。
正像《孫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戰(zhàn)而戰(zhàn)一樣,《道德經(jīng)》的核心是不爭而爭。以柔克剛,殺敵于無形,就是《道德經(jīng) 》的斗爭哲學。
第三次,我又讀到了“量才器使”“道法自然”的意思。
水是天下至柔,看似毫無主張,你把它倒進圓形容器,它就是圓的;你把它倒進方形容器,它就是方的。高處有水,便流向低處;遇到阻礙,它就繞過去。
這是什么?這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卻又合乎自然規(guī)律,不強求,不做作,就像至高的武功,看似毫無技巧,其實已經(jīng)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第四次再讀,我驚出一身冷汗。我覺得,我之前的所有解讀都錯了。為什么?因為我想到了可怕的驚濤駭浪,以及摧毀一切的洪水。
水,真的只有柔弱溫婉、順其自然的一面嗎?
不是。水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滴水能夠石穿,盆水可澆滅火焰,大水可沖毀堤壩,水厲害得很。
所以,什么是上善若水?就是心地善良,柔婉自然,善利萬物,但又能金剛怒目,掃清邪惡。
這就是我最后的理解。
隨著時代的久遠,很多字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演變,并在人們的意識里形成了固化的概念,從而失去了它的本意,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含義,需要理清字義,以及理清《道德經(jīng)》的認知框架。
現(xiàn)在一般都解釋為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至柔不爭,滋養(yǎng)萬物,其實,這只是在字面上解讀,但還是無法了解其深意,道德經(jīng)也好,易經(jīng)也好,儒家學說也好,都是在解讀太極,也即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不要抱著西哲那種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思維去單獨解讀一陰或者一陽,因為陰陽是不可分割的,不然就是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了。
這里的善,不是現(xiàn)代的“善良”的單獨意義,跟 止于至善 一樣,它是陰陽俱全的一種圓滿,包含了所有,所以并不與“惡”相對,比如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都可以看到,"惡“是與“美"相對的。
“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繼承并遵循這種道性即為“善”,從上面的古字也可以看出,"善"與“道”一樣,也是一陰一陽俱在的(二“言”),水也如此,可柔可剛,可冷可熱,能滋養(yǎng)萬物,也能毀滅萬物,人們要做的是繼承并利用這種陰陽的特性,形成一個和諧生動的整體,才能生生不息,不然孤陰獨陽的,就是死水一潭了。
再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 ”,并不是在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是“善良”的,而是說剛?cè)松聛?,都是秉承了這種道性,并沒有現(xiàn)代“善惡”的概念,因此,性都是相近的,如水一樣,并沒有太多個人的意愿以及喜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本性,但隨著成長,個人所受的教育、認知等等原因,導致了“習相遠”。
所以,上善若水,是說人要具有如水般的特性,無欲無求,該柔則柔,該剛則剛,不管是柔也好剛也好,都是構(gòu)成水(也是“道”)不可或缺的特性,人不可能只保留單獨一面,但有了陰陽俱全的特性,也不能憑個人喜好處世,只有這樣,才能處眾人之所惡,利萬物而不爭,反之為“不善”。
我個人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個人他不僅要心善如水,還要行善如水,更要跟水一般順勢而為。
以上為本人一點淺薄之見,愿能夠幫到你。
關(guān)于“上善若水”有太多的解釋,而且都非常精彩,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主要指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以我之見:“上善若水”之“水”,水之柔,至柔則至剛;水之綿,至綿則至密;水之急,至急則至勢;水之緩,至緩則至靜;水之下,至下則至上;水之寬,至寬則至容??偠灾疅o形勝似有形,水之無骨勝似有骨,水之無常勝似有常,上善若水,道家之精華也!做人之圭臬也!一個人需終身學習感悟的格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4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我想留住這個秋天
下一篇: 一輩子很短,別去等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