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我哦
空余時間是人們進行休閑活動的基本前提,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的休閑娛樂活動也大都在法定節(jié)假日內(nèi)進行。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國家,那在古代是否也有節(jié)假日的安排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其實在古代呢,也有較為完善的節(jié)假日設(shè)定。一是傳統(tǒng)的宗教、祭祀和民俗類節(jié)日;二是假人文時間的劃日,即法定休息日;三是臨時性假日。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休沐制度,主要針對官僚階層,且并沒有被嚴格執(zhí)行,對于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及商人來說,其作息并無定例,有些勞動者終年勞作,長年無休,也是常有的情況。
古代的重要節(jié)日需要放假,如元宵節(jié)起源于西漢文帝時期,漢代放一天假,唐代放三天假,宋代放五天假,到了明代放十天假。民間認為伏日有鬼出行,不便外出,“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不干它事”(《漢官舊儀》),所以只能放假休息。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后漢書·禮儀志》),也要放假休息。
古代也有法定假日,官員的法定作息制度稱為“休沐”,這一制度起源于西漢:“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初學(xué)記》引漢律)沐,最早的意思是洗頭發(fā),后來泛指洗浴、洗滌,這里指代的是休息。上面的話即是說,官員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沐浴、休息時間。唐代把五日休沐改為十日休沐,也就是旬休,“九日馳驅(qū)一日閑”,工作九天休息一天。上、中、下旬各休息一天,這三天分別叫做上浣、中浣、下浣。為何唐代較之漢代假日有所減少 據(jù)楊聯(lián)陞的時期漢代分析,漢代官員一般住在官署內(nèi),而不是住在家里,辦公時間就比較充裕,所以可以五日回家休沐一次。唐代之后,官員一般就住在家里,來回上班,效率降低休息時間也隨之減少。
但隨著近代中西之間的交流,中國人注意到了西方的七天星期制。許多人對此表示贊同,認為一則可以勞逸利于養(yǎng)生;一則可使“中西一律”,符合世界通例。但也有抵制者,他們認為中國人遵從西俗,有違傳統(tǒng),且不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而且星期制有宗教的比如皇帝誕根源,更是讓人無法接受。如張之洞就曾規(guī)定兩湖書院的學(xué)生,只能按原來的慣例休息,不能采用星期制。但1902年,清政府開始全面推行星期制,之后星期制逐漸成為中國人新的作息制度。節(jié)假日的制定完善也標(biāo)志著民本思想的貫徹落實,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假日制度發(fā)展完備至此,也是社會日益進步的表現(xiàn)。作為時代的幸運兒和未來的建設(shè)者,我們更應(yīng)心懷感激,珍惜此刻,逐夢明朝。
往期回顧
第327期|古代冷知識——古人如何洗頭發(fā)
第329期|古代冷知識——古人與胭脂
第331期|古代冷知識——古人與見面禮儀
圖片來源:微博
主編:吳倩 薄雯雪
文字:靜世杰
排版:王鳳
1、是時正月晦,假日無公事。
——[唐]?白居易《春寢》
譯文:那個時候剛好是農(nóng)歷月份的最后一天,放假之日沒有公事困擾。
2、我欲竟此曲,此曲能推城。
奉君一卮酒,假日聊偷生。
——[宋]?敖陶孫《廣行路難》
譯文:供上一盅酒,我們趁著放假之時,邊喝酒邊聊聊這生活的事情。
3、假日親尋藥,公庭自種莎。
相逢如舊識,執(zhí)手動勞歌。
——[宋]?王禹偁《寄寧陵陳長官》
譯文:休假的日子親自去尋找草藥,在院子里自己動手種植。見面的時候我們就是認識很久的人一樣,一起動手感受勞動之樂。
4、琳瑯觸目聚潛郎,假日相攜入酒鄉(xiāng)。
——[宋]?王炎《游劉寺次林子長郎中韻》
譯文:社會名流全部聚集在潛郎家中,趁著放假我們一起喝酒作樂。
5、芳年正月晦,假日早朝回。
欲盡三春賞,還欽二阮才。
——[唐]?孫逖《晦日與盧舍人同詣補闕城南林園》
譯文:正逢一年中一個月的最后一天,放假之日上完早朝回來,想要出門盡情觀賞一番春日美景,卻還缺少阮籍與侄咸的才華。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唐代·常建《三日尋李九莊》 三日尋李九莊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訪友寫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三月三日這一天,乘船去尋訪一個家住溪邊的好友因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來尋訪友人,在這個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節(jié)令里、那美麗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以前的山陰蘭亭之會.故人的家就住在這條溪流岸邊,莊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賞析詩的題材很平常,內(nèi)容也極單純:三月三日這一天,乘船去尋訪一位家住溪邊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頭一句寫這次行程的出發(fā)點——楊林東渡頭的景物。顧名思義,可以想見這個小小的渡口生長著一片綠柳。出發(fā)時瀟瀟春雨已經(jīng)停歇,柳林經(jīng)過春雨的洗滌,益發(fā)顯得青翠滿眼,生意盎然。這清新明麗的景色,為這次輕松愉快的游訪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氣氛;雨后必然水漲,也為下句“蕩輕舟”準(zhǔn)備了條件。
第二句寫舟行溪中的愉 *** 受和詩意聯(lián)想。因為是三月三日乘舟尋訪友人,這個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節(jié)令、美麗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詩人聯(lián)想起歷史上著名的山陰蘭亭之會。詩人特意標(biāo)舉“永和三日”,讀者即可以從這里引發(fā)出豐富的聯(lián)想,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麗畫圖,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的歡樂場面。
三四兩句轉(zhuǎn)寫此行的目的地——李九莊的環(huán)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這條溪流岸邊,莊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頭,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讓人自然聯(lián)想起夾岸桃花的武陵源。實際上,作者在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莊比作現(xiàn)實的桃源仙境,不過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渾然不覺罷了。張旭《桃花磯》說:“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同樣暗用桃源之典。但張詩以問語作收,得搖曳不盡之致;常詩以直敘作結(jié),見興會淋漓之情。機杼雖同,而意趣自異。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在三月三日,一個新雨初停天清氣爽的早晨去拜訪友人,即興而作此詩。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常建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宋代·周晉《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點絳唇·訪牟存叟南漪釣隱
宋代 : 周晉
婉約訪友九日馳驅(qū)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唐代·韋應(yīng)物《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
九日馳驅(qū)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假日訪友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水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唐代·綦毋潛《過融上人蘭若》過融上人蘭若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水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山寺訪友
??沒有確立周休息兩日的勞動制度:周休2日意味著每七天有48小時強制不得工作。我們九十年代確立的是周40小時工作制度,含義是每七天中的40小時的勞動時間,是給予法律支持的。超過的時間,為非法定勞動時間。法內(nèi)法外勞動時間,應(yīng)有不同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一直在不斷完善,至今也沒有讓人滿意。每“周強制48小時內(nèi)不得工作”,這是未來政府的制度體系和制度范式,從管理工時到管理閑暇是政府最偉大的立場轉(zhuǎn)變。還有待來日。管理閑暇是管理需求,公眾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把握社會需求健康穩(wěn)定的手段,至于勞動的投入多少和方式,需求自然決定。目前都是管理工時(勞動投入,保證供給和投資匹配。形式上是保護法定內(nèi)工時,低成本。也可,理解為加班加工資),不是閑暇。
但是建議“實施五天工作制”的理由是縮短工時、增加閑暇,釋放消費需求,減少企業(yè)隱性冗員。其中實質(zhì)性的理由是擴大一倍的閑暇,大幅度提升消費需求,也大幅度展開需求的譜系。確立這個制度,是計劃走向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從宏觀經(jīng)濟手段上首次去刺激需求,此前都是刺激供給。作為需求的宏觀干預(yù)手段的實施,經(jīng)濟學(xué)上看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因為它意味著宏觀需求管理的開啟,宏觀消費經(jīng)學(xué)開始被中國人接受。以公民的消費行為模式、幸福感為基礎(chǔ)設(shè)計宏觀政策應(yīng)該是經(jīng)濟學(xué)走出困境的基本方向,這是一個極好的開始??上г傥催M步。
??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賞析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賞析 ,此詩是一首訪友詩,作者是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此詩寫作者尋訪不遇的沮喪、懊惱的心情,下面是此詩的原文以及閱讀答案、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正文: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作者:韋應(yīng)物
九日馳驅(qū)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閱讀答案:
⑴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
【答案】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解析】九日驅(qū)馳是欣然前往的,尋君不遇又空還是悵惱的,友人詩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賞的。認真把握、解讀每句詩,情感的體悟應(yīng)該沒有什么問題。
⑵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解析】城郭休過識者稀,是言不要經(jīng)過城郭,因為認識他的人少;哀猿啼處,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來的猿啼;(此句有點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簡陋;漁樵路,是言他過著漁樵生活,是隱也;日暮歸來雨滿衣,是言他完全與山相融也,亦隱也。
⑶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jié)句的表達效果。
【答案】第一首詩的結(jié)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fēng)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huán)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fēng)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jié)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虛寫)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或者從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翻譯:
怪不得王侍御詩中的思致清新得沁人肌骨,原來他的家門對著一溪寒流、滿山白雪。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賞析:
第二句寫詩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訪友人王侍御,不料撲了個空。不遇又空還五字把詩人滿心歡喜尋訪不遇的沮喪、懊惱表現(xiàn)得非常真切。
第三四句詩人宕開詩筆;從贊美友人詩思之清入手,進而襯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韋應(yīng)物說:難怪友人的詩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來他所居住的環(huán)境如此清冷幽靜,不僅門對著潺潺溪流,仰頭還可看到白雪皚皚的山崗呢!末句妙語雙關(guān),既是友人居住環(huán)境的具體描繪,又是友人詩思詩境的比況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對友人的欽慕之情宛然可見,韋作構(gòu)思之妙,于此可窺一斑。
作者資料:
(737~792) 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世族,自天寶十年(751)至天寶末年,入宮為三衛(wèi)郎。安史之亂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大歷十三年(778)任鄂縣令。建中年間出任滁州刺史。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貞元四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寄居蘇州永定寺。世稱韋左司、韋蘇州。韋應(yīng)物青年時代侍衛(wèi)玄宗,生活不拘小節(jié),豪橫放蕩。中年后久歷州縣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會時弊,思想漸趨成熟,成為一個清廉的地方長官。他的詩歌在唐代已有勝譽,白居易《與元 九書》云: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如《采玉行》、《夏冰歌》、 《雜體五首》等詩,揭露王侯貴族的享樂生活,反映采玉、采冰人和寒女的疾苦,可以說是元、白新樂府的新聲。然而韋應(yīng)物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山水田園詩,后世將其歸入山水田園詩派。其代表作如《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賦得暮雨送李胄》、《游開元精舍》等,寫景優(yōu)美自然,于平淡之中道出人所不易表達的感受。其山水詩中亦不乏雄豪的氣勢,如《西寒山》的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嵐橫秋塞雄,地束驚流蕩,則充分顯示了大家手筆和才華,非一般田園詩人所能比。韋應(yīng)物的詩歌 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體詩,其風(fēng)格沖淡閑遠,語言流暢簡潔,在當(dāng)時及對后世均有較大影響。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賞析 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關(guān)注公眾微信號:miyu_88,精彩內(nèi)容無限推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48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