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花睡去
,最念是故人
健康管理師
2023-07-24 10:17:49
我愛一切的花朵
。
在任何一個千紅萬紫的花攤上
,

各色花朵壯闊交雜
,成了都市中最美的點綴
其實我并不愛花圃,
愛的是曠野上
,
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生長的野花
和那微風吹過大地時的感動
。
——三毛
《花下醉》
唐·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紅燭賞殘花。
這是一首抒發(fā)對花的陶醉流連的小詩
。詩歌先以尋花開篇
。
接著沉醉花中,最后寫酒醒賞花
。
通篇都圍繞著花來展開
。表現(xiàn)出詩人對花的強烈喜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芍^愛花之至
。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
明朝風起應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夜晚秉燭賞花
,通過獨特的視角
,寫出了作者對翰林院中牡丹的厚愛,以及因為花期將過而產(chǎn)生的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tài)
,表現(xiàn)對即將逝去的春天的無限惋惜
。
《海 棠》
宋·蘇 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首句寫白天的海棠
,“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
。
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
,作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散發(fā)著香味、空空蒙蒙的
、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
。
后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
,不僅是把花比作人
,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
,十分感人
,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
《宴清都·連理海棠》
宋·吳文英
繡幄鴛鴦柱
,紅情密、膩云低護秦樹
。芳根兼倚
,花梢鈿合,錦屏人妒
。東風睡足交枝
,正夢枕瑤釵燕股。障滟蠟
、滿照歡叢
,嫠蟾冷落羞度。
人閑萬感幽單
,華清慣浴
,春盎風露。連鬟并暖
,同心共結
,向承恩處。憑誰為歌長恨 暗殿鎖
、秋燈夜語
。敘舊期、不負春盟
,紅朝翠暮
。
這首詞描寫連枝海棠時,扣住描寫對象的特征
,寫得細密貼切
。
如“芳根兼倚,花梢鈿合”
、“交枝”
、“瑤釵燕股”
,或描摹,或比喻
,從正面扣合“連枝”特點。
“錦屏人妒”
、“嫠蟾冷落”
,又是以對比反襯的手法來寫“連枝”。兩相對照
,形象更顯豐滿
。
《和襲美春夕酒醒》
唐·陸龜蒙
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
。
覺后不知明月上
,滿身花影倩人扶。
這首詩著意寫醉酒之樂
,寫得瀟灑自如
,情趣盎然。詩人極力以自然閑散的筆調抒寫自己無牽無掛
、悠然自得的心情
。
然而,以詩人冠絕一時的才華
,而終身沉淪
,只得“無事傍江湖”,像阮籍
、嵇康那樣“醉倒黃公舊酒壚”
,字里行間似仍不免透露出一點內心深處的憂憤之情。
《八六子·憶南洲》
宋·鄭熏初
憶南洲
。紺波縈繞
,垂楊柳拂朱樓。念十載風流夢覺
,滿身花影人扶
,舊曾暗游。
無言空愴離憂
,醉袖裛將紅淚
,吟箋寫許清愁。試與問
、楊瓊解憐郎否
,也應還是,舊家聲價
,而今艷質不來眼底
,柔情終在心頭
。黯凝眸。黃昏月沈半鉤
。
“念十載風流夢覺
,滿身花影人扶,舊曾暗游”
,追憶當年快意風流的生活
,令人羨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r過境遷
,再來已不堪回首,令人無限感慨
。
《天仙子》
宋·張 先
水調數(shù)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
。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
。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
風起了
,霎那間吹開了云層,月光透露出來了
,而花被風所吹動
,也竟自在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這就給作者孤寂的情懷注入了暫時的欣慰
。
此句之所以傳誦千古
,不僅在于修辭煉句的功夫,主要還在于詞人把經(jīng)過整天的憂傷苦悶之后
,在一天將盡品嘗到即將流逝的盎然春意這一曲折復雜的心情
,通過生動嫵媚的形象給曲曲傳繪出來,讓讀者從而也分享到一點欣悅和無限美感
。
蘇軾思鄉(xiāng)的古詩
無論在學習
、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
,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
、抒情詩
、送別詩、邊塞詩
、山水田園詩
、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
?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奶K軾思鄉(xiāng)的古詩,僅供參考
,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思鄉(xiāng)的古詩
《望江南·超然臺作 》
作者: 蘇軾
春未老
,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賞析】: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
,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
,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
,并由其弟蘇轍題名“ 超然”,取《
老子》“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之義
。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
,眺望春色煙雨
,觸動鄉(xiāng)思,寫下了此作
。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
,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tài)的復雜變化
,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的人生態(tài)度。
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jié)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tài)——“風細柳斜斜 ”
,點明當時的季節(jié)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試上”二句
,直說登臨遠眺
,而“ 半壕春水一城花 ”,在句中設對
,以春水
、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
。然后
,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
,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
。
于是,滿城風光
,盡收眼底
。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
,把春日里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
,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下片寫情
,乃觸景生情
,與上片所寫之景,關系緊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昂澈螅菩褏s咨嗟 ”
,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
,相傳為紀念介子推
,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
;寒食過后
,重新點火,稱為“新火”
。此處點明“寒食后”
,一是說,寒食過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說
,寒食過后,正是清明節(jié)
,應當返鄉(xiāng)掃墓
。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
。以上兩句
,詞情蕩漾,曲折有致
,寄寓了作者對故國
、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靶輰嗜怂脊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xiāng)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
,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
,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霸娋瞥媚耆A”,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
,忘卻塵世間一切
,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澳耆A”,指好時光
,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
。全詞所寫 ,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
,至此
,即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
,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xiàn)
。
這首詞情由景發(fā),情景交融
。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
、樓臺、春水、城花
、煙雨等暮春景象
,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jié)
,細膩
、生動的表現(xiàn)了作者細微而復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游子熾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將寫異鄉(xiāng)之景與抒思鄉(xiāng)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臨江仙·送王緘》
作者: 蘇軾
忘卻成都來十載
,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
,孤客自悲涼
。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
。
【賞析】: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
、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
、鄉(xiāng)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
,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
、發(fā)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狀
,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心的自我排遣。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
,因君未免思量”
,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軾愛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蘇家以后
,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
。蘇軾于婚后五年開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助
。蘇軾性格豪爽
,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于逢迎的所謂“朋友”
,夫妻感情極為深篤
。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
,王弗突然染病身亡 ,年僅二十六歲
。這對蘇軾來說
,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
,他只好努力設法“忘卻”過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 ”
,越是不易忘卻
。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 ,其間相隔正好“十載”
,這“十載”蘇軾沒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
。“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
,化為長久的有節(jié)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
;日漸平復的感情創(chuàng)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
。“憑將清淚灑江陽”
,憑
,憑仗,煩請
。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別
,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
,灑向江頭一吊
。王緘此來 ,與蘇軾盤桓數(shù)日
,蘇軾得知“故山好在 ”
,自感寬慰,但又覺得自己宦跡飄零
,賦歸無日
,成為天涯孤客,于是
,不禁悲從中來
。所謂“悲涼 ”,意蘊頗豐
。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
,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xiāng)愁
、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在一起
,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
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
,歸來欲斷無腸 ”,切入送別的詞旨
。毋庸置疑
,王緘的到來,在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
,而現(xiàn)在王緘又要匆匆離去
,作者自然感到難以為懷了,于是國憂
、鄉(xiāng)思
、家恨,統(tǒng)統(tǒng)融進了“別愁”之中
,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更有千鈞之重
。“歸來欲斷無腸”
,是說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后
,愁腸皆已斷盡,以后雖再遇傷心之事
,亦已無腸可斷了
。“殷勤且更盡離觴”一句
,意在借酒澆愁
,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
,亦見于言表
。
結尾兩句 ,蘇軾吐露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蓋寬饒傳》云:“富貴無常 ,忽則易人
。此如傳舍
,閱人多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北驹~“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
,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
列子·天瑞篇》云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
,則生人為行人矣
。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摹昂翁幨俏徉l(xiāng)”暗用其意。對此
,顧隨評曰 :“人有喪其愛子者
,既哭之痛,不能自堪
,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
,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 :‘譬似當初沒你?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H寺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或謂其徹悟 ,識者聞之
,以為悲痛之極致也
。此詞結尾二句與此正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蘇軾思鄉(xiāng)的古詩大全參考
1
、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2
、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
3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
4、贈劉景文——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5
、海棠——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
6、春宵——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陰
。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
7
、浣溪沙——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
8
、磻溪石——蘇軾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嘗暖
。安知渭上叟
,跪石留雙骭。
一朝嬰世故
,辛苦平多難
。亦欲就安眠,旅人譏客懶
。
9
、守歲——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
,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
,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
晨雞且勿唱
,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
,起看北斗斜
。
明年豈無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
,少年猶可夸
。
10、大秦寺——蘇軾
晃蕩平川盡
,坡陀翠麓橫
。忽逢孤塔迥,獨向亂山明。
信足幽尋遠,臨風卻立驚
。原田浩如海,袞袞盡東傾
。
11、石鼻城——蘇軾
平時戰(zhàn)國今無在
,陌上征夫自不閑
。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
。
獨穿暗月朦朧里
,愁渡奔河蒼茫間。漸入西南風景變
,道邊修竹水潺潺
。
12、蝶戀花——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
,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13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
,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
。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
,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
,射天狼
。
蘇軾的古詩詞有哪些
蘇軾是中國宋代杰出的文學家、書法家
,而且對茶道
、茶藝等都有較深的研究,至今也流傳的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
。
蘇軾創(chuàng)作的散文《葉嘉傳》
,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
、功效
、品質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鐵觀音的功效蘇軾一生
,因任職或遭貶謫
,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
,凡有名茶佳泉
,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
,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形象地再現(xiàn)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
“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是描寫杭州的”白云茶”
。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
,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
。
吾有一法
,每食已
,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
。
肉在齒間
,消縮脫去,不煩挑刺
,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
。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
,數(shù)日一啜不為害也
。此大有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
,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云
,洗遍香肌粉末勻
。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
要知冰雪心腸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
,從來佳茗似佳人
。
后來,人們將蘇軾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lián)
,陳列到茶館之中
,成為一副名聯(lián)。 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
,”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
,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以沸水的氣泡形態(tài)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
蘇軾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
,而最好用石燒水
。據(jù)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
。后人為了紀念他
,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軾對茶的功效
,鐵觀音的功效也深有研究
。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
,一天
,因病告假,游湖上凈慈
、南屏諸寺
,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
,飲濃茶數(shù)碗
,不覺病已痊愈。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
蘇軾的其它古詩名句: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
,自難忘
。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