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譽
這個“山靜日長之意”蘊涵著中國藝術的一篇大文章
,你一定要知道
黃公望說:“詩要孤
▲ 宋 · 范寬 臨流獨坐圖 絹本淡設色
166.1×10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于山靜日長,歷史上曾有熱烈的討論
,它始于宋代唐庚(字子西)的一首《醉眠》詩。詩這樣寫道: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
,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
,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唐子西并不是一位太出名的詩人,但他這首詩卻非常著名
▲清 石濤 《山水十二幀頁》
宋代羅大經(jīng)寫道:
“唐子西云:
‘山靜似太古
余家深山之中
蒼鮮盈階
門無剝啄
,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
,旋汲山泉
,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
,問桑麻
,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jié)數(shù)時
歸而倚杖柴門之下
,則夕陽在山
,紫綠萬狀,變幻頃刻
,恍可人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
,而月印前溪矣
。味子西此句
,可謂妙絕。然此句妙矣
,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于聲利之場者
但見袞袞馬頭塵
匆匆駒隙影耳
他在唐子西的詩中識得人生的韻味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時間是一種感覺,陽春季節(jié)
,太陽暖融融的,我們感到時間流淌也慢了下來。蘇軾有詩謂:無事此靜坐
,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在無爭、無斗
懶出戶庭消永日
花開花落罔知年
清代安徽畫派畫家程邃(公元1605-1691年)
▲明 程邃 山水冊頁
上海博物館藏有他的山水冊頁
山靜似太古
日長如小年。
此二語余深味之
蓋以山中日月長也
這幅畫以枯筆焦墨
表面看
讀此畫如置于荒天迥地
,萬籟闃寂中有無邊的躁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明 · 程邃 《千巖競秀圖》 紙本水墨軸
29.5×22.7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由藝術家山靜日長的體驗
,使我聯(lián)系到中國畫永恒感的問題。這是一個很玄妙的問題這種永恒感其實是一種真實的人生感受
,并非為哲學家所專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倪云林的《容膝齋圖》
,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云林生平的重要作品。此畫的構(gòu)圖并沒什么特別,是云林典型的一河兩岸式的構(gòu)圖,畫面起手處幾塊頑石這樣的筆墨
,真要炸盡人們的現(xiàn)實之思,將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間,去體驗超越的情致。一切都靜止了
,在他凝滯的筆墨下,水似乎不流▲ 元 倪云林《容膝齋圖》紙本墨筆
立軸 縱74.2厘米 橫35.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云林在題錢選《浮玉山居圖》跋中有詩道:
何人西上道場山
,山自白云僧自閑至人不與物俱化
洗心觀妙退藏密
山靜日自長
逍遙天地一閑身
惟有云林堂下月
他超越乎兩間
▲元·錢選 《浮玉山居圖》設色紙本
29.6×98.7cm 上海博物館藏
▲元·倪瓚 題錢選《浮玉山居圖》
何人西上道場山
佛教將時間分為三際:過去,現(xiàn)在
,未來。時間在流動,轉(zhuǎn)眼就是過去,人們具體的生活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時間裹挾著欲望時間催促著人
中國哲學原本強調(diào)于極靜中追求極動
,從急速奔馳的時間列車上走下,走入靜絕塵氛的境界,時間凝固一切撕心裂肺的愛
此心初無住,每與物皆禪
。心靈無遷無住,不沾不滯,不將不迎
▲明·沈周 策杖圖軸 水墨紙本立軸
159.1×7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對山靜日長的境界
碧嶂遙隱現(xiàn)
空山不逢人,心靜自太古
他在《策杖圖軸》中題詩道:
山靜似太古
逍遙遺世慮
云白媚涯客,風清筠木虛
……
沈周一生在吳中山水中徜徉
“馬蹄不到清陰寂
作為明代吳門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
他的畫有一種哲理的色彩
文征明的畫偏于靜
靜寂不是外在環(huán)境的安靜
▲明·文徵明 真賞齋圖(80歲作) 紙本淡設色
28.6×79cm 上海博物館藏
▲明·文徵明 真賞齋圖(88歲作) 紙本設色
19×50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82年孫念臺先生捐贈
《真賞齋圖》是文征明的代表作品之一。真賞齋是他一位友人藏書會客之所
八年后
在他的暮年
正是兩翁靜坐山無事,靜看蒼松繞云生
。門前青桐古樹,修篁歷歷,左側(cè)畫有山坡,山坡上古樹參差,而右側(cè)則是大片的假山,中有古松點綴,細徑曲折,苔鮮遍地。所謂老樹幽亭古鮮香,正其境也正像蔡羽題文征明的《仿李唐滄浪濯足圖》所說的:
盤山石壁云難度,古木蒼藤不計年
“不計年”正是此中之思。藤蔓蘿薜是造園中必不可少的
在繪畫中
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綠蔭長話圖》
構(gòu)圖雖繁密,但是工整細致
,境界寧靜而幽遠。整個畫面有一種云閑水遠的意味,在靜境中透露出無限的生機。上有一詩道:碧樹鳴鳳澗草香
,綠陰滿地話偏長。長安車馬塵吹面
,誰識空山五月涼。詩畫相映,突出了靜寂的氛圍
。▲明·文徵明 《綠蔭長話圖 》紙本墨筆
131×32cm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畫有追求靜凈的傳統(tǒng)
,這方面的理論很豐富。清惲南田甚至以“靜凈”二字來論畫。他說:意貴乎遠
,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
,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
。絕俗故遠
,天游故靜。什么叫做天游 天游,就是儒家所說的上下與天地同體
,道家所說的渾然與造化為一。天游,不是俗游,俗游是欲望的游,目的的游,天游對此境界,南田曾有這樣的描繪:目所見
南田的畫以靜凈為最高追求。上海博物館藏有南田仿古山水冊頁十開
,其中第十開南田題云:籟靜獨鳴鶴,花林松新趣
。借問是何世
,滄洲不可度。毫端浩蕩起云煙
,遮斷千峰萬峰路。此中鴻蒙猶未開
,仙人不見金銀臺。冷風古樹心悠哉
,蒼茫群鳥出空來。南田在畫中感受不知斯世為何世的樂趣。
▲五代后梁·荊浩 匡廬圖 絹本水墨畫
185.8×106.8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山水畫在一定程度上
,就是為了諦聽這永恒之音的。五代北宋山水畫的傳統(tǒng)充滿了荒天邃古之境
,看看荊浩的《匡廬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使人感覺到,這樣的山水“總非人間所有”,紛擾的塵寰遠去傳說唐末五代的荊浩
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
不求千澗水
樹下留盤石
近巖幽濕處
,惟藉墨煙濃。荊浩心領神會
,作大幅水墨山水,并附詩一首:恣意縱橫掃
,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
。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
。禪房花一展
,兼稱空苦情。荊浩畫的就是靜寂神秘的山水
,峰巒迢遞,氣氛陰沉圖文來源:月雅書畫
意象這個概念在中華大地上有著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