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句詩詞,讓你無言歡喜,
總有一句詩詞,讓你回味良久。
總有一句詩詞,不經(jīng)意讀來,
卻還是觸動了心靈。
總有一句詩詞,讓你歷經(jīng)滄桑,
不忍再讀。
那么,在你的心中,哪一句詩讓你念念不忘,不忍再讀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所以人不應(yīng)為過往傷懷,而應(yīng)豁達處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煩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摸魚兒·雁丘詞》
金·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yīng)有語:
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
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沈從文說: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shù)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也許愛情最動人的答案就是:生死相許。愿我們走過半生,想起愛情時依舊能感動到淚流。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終南別業(yè)》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有人說,到了中年,就開始有危機感。難道,這不是一個人在給自己找的借口嗎 想想,人生的哪個階段,沒有憂傷、沒有煩惱
哲人說的好: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都是閑事 為了不確定性而擔憂,不如開心過好每一天。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失去的總是最美好的。多少后來人,不斷吟詠這句詩,何嘗不是在懷念那心中的某一個人呢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的。
所以,生活中很多美好,都不必刻意去追求。該來的,不管多晚,都會赴約。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
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置身茫茫天地間,聽著江水滾滾東流,在獨處時,蘇東坡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滄海一粟,生命短暫如江水一去不復(fù)返。
生命如此美好而短暫,愿我們終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
宋·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二十年重過南樓。
柳下系船猶未穩(wěn),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
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仔細想想時間這個話題,總是讓人悲傷。雖然行至中年,終不似,少年游,但愿我們還是有載酒買花的年少憧憬。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以為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愁苦,侃侃而談生活的不如意,仿佛自己是一個洞穿世事的智者,能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面對生活的苦難。
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受過的一些挫折后,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的。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說,向誰說,只能自己消化。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
《夜雨》
唐·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
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
鄉(xiāng)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年少讀詩,對這句話很美,很美!
等到中年,才越發(fā)感慨那句鄉(xiāng)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的深意,是啊,故鄉(xiāng)遙遠卻無法回去,內(nèi)心痛苦卻無處化解。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蘇軾選擇我行我素,有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其實,不論是蘇軾還是我們,遇到的所有風雨都屬尋常,既然尋常,何不坦然待之呢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后。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人在年華老去時,會倍加思念家鄉(xiāng),思念父母。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如果父母尚在,一定要及時行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人到中年,經(jīng)歷得多了,遺憾自然也就多了。
這種物是人非之感,也總是讓人覺得無力面對。我們總想“以前我要是……”就好了,但時間永遠不會回頭,人活一世,還是要學會向前看。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靜靜讀詩的時刻,我們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也會因為詩中的某一句潸然淚下或久久回味。
這世間的詩詞何止千百,但最觸動你心的詩詞是哪句,想必各人都有各人的答案。
1.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2.雨后天/林徽因
我愛這雨后天,
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沒底止的跟著風吹,
風吹:
吹遠了香草,落葉,
吹遠了一縷云,象煙——
象煙。
3.春/馮唐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風十里,不如你。
4.煩憂/戴望舒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5.夢與詩/胡適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
我不能做你的夢。
6.剪不斷的情愫/汪國真
原想這一次遠游,
就能忘記你秀美的雙眸,
就能剪斷,
絲絲縷縷的情愫,
和秋風也吹不落的憂愁,
誰曾想,到頭來,
山河依舊,
愛也依舊,
你的身影,
剛在身后,又到前頭,
7.沙揚娜拉/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
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8.遠和近/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9.印記/席慕蓉
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
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
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
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總有一些什么,
會留下來的吧,
留下來作一件不滅的印記,
好讓那些,
不相識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經(jīng)怎樣深深地愛過你。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我不寫“我想你”,只是你種的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得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像傘一樣了。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在課本中學到的。過了很久,有人問“悼念妻子的古文里,你最喜歡哪句”,第一反應(yīng)就是這句。一句也不說悲傷,但過了這么久,你的事情我還記得。
最悲傷的事情,不是你離開那一瞬間。而是離開后我習慣性喊你,卻沒人回答。只能看著你留下來的東西哭泣。
這篇文章全是分了兩次寫完,中間間隔十五年。但這十五年間的事情啊,足夠一個人經(jīng)歷人生極喜和極悲。
《項脊軒志》分前四段寫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通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之情。在經(jīng)歷了結(jié)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
他補寫的是: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fù)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平平常常地敘事,老老實實地回憶。最是催人淚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66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宋代十大詞人,一人一首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