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可謂是最浪漫的一部詩集了,里面收錄了古往今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愛情故事,多種多樣的愛情經(jīng)歷。在優(yōu)美的詩句中穿梭,與先古河流兩岸的男男女女遙遙相望,快樂著他們的快樂,悲傷著他們的悲傷,那么多真摯又純潔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充滿煙火氣的語言,彌漫著生活化的氣息,讓人回味無窮。愛情以外,還有屬于那個時代的勞作與智慧,記載著曾經(jīng)的人們,讓我們在如今這喧囂的世界里,如此想念千年前的風景。《衛(wèi)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與“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知恩圖報不同,這里投出的木瓜、木桃、木李是一個女子送出的滾燙的愛戀的心。你將木瓜投贈于我,我便把我的美玉回贈給你,卻并不是為了單純地答謝你,而是想珍重這份情意,與你永相好。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表達感情都很委婉含蓄,男女互贈信物用來定情,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習俗,這種欲說還休的朦朧情感的表達才是最讓人心動不已的。女子送出的瓜果包含著不平常的情意,男子回贈玉佩的熱烈回應,表明了他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兩廂情愿的感情,一份愛的承諾,淺嘗輒止的綿綿情意,在男女間彌散開來?!多嶏L·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野草蔓蔓連成一片,青草上的露珠亮閃閃的,男子信步至此,等待著與一位美目流盼的姑娘相遇。男子并非庸俗,他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美女,而是一個真正的知己,一個與他心意相通之人。這樣一個簡單樸素的愿望,無關愛情,只是想要一個能與真實的自己坦誠相待的人。如《追風箏的人》中說道:為你,千千萬萬遍。想要珍重當下的自己,想要簡單的相遇和相處,哪怕最重仍會別離?!吨苣稀h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笆澜缟献钸b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贝嗽姾吞└隊柕倪@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南方有高大的喬木,卻不能在它下面歇息,只因這樹并非是自己所有;而漢水邊上有樵夫心儀的女子,卻也不能追求,只因樵夫清晰地知道他與她無甚可能。他們之間隔著的并非是一條浩蕩的江水,而是不可逾越的家族的鴻溝。女子并未注意到他,樵夫只能獨自從幻想到失望,暗自神傷,因為知道求而不得,所以甚至不敢去求,世間只是又多了一個癡情人而已。世間感情最庸俗不過白頭偕老,但卻是人間最為難求。得不到和已失去,究竟哪種更令人心傷 既然相思太苦,相愛太難,那就將愛深埋于心底,在虛幻中保有那份難言的美麗與幸福。失去的另一面是擁有,因為放棄,也就擁有了某種永恒,永恒的美好,永恒的希望。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任何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
“你的圈子真亂”這句話不僅適用于今天的娛樂圈,也適用于民國的文化圈。比如,學術帶頭人胡適和第一名人陸小曼的關系就很曖昧。
也許你會想,胡適不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婚姻的支持者嗎?為什么你又和陸小曼曖昧了?沒錯,“你的圈子”就是這么亂。
回憶當年,之所以在文化圈出名,始于對的追求何說:“陸小曼是市不得不看的風景?!币虼?,陸小曼成為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名人。
后來,陸小曼在與王賡,的婚姻中愛上了徐志摩,胡適也真心支持,因為當時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袖,所謂“新思想”鼓勵追求所謂“自由戀愛”。
但即便如此,胡適和陸小曼之間的曖昧關系并沒有結束,而是保持了秘密。這可以從《胡適檔案》年陸小曼留下的很多私人信件中得到證明。
先看一封寫于1925年6月的信。當時,陸小曼的婚姻和愛情狀況是,她的第一任丈夫王賡,尚未離婚,而她的男朋友徐志摩,則迫于輿論的壓力逃到歐洲躲避風。
原信是在英文,寫的,翻譯內(nèi)容如下(部分):
“我終于破戒給你寫信了!我五天沒見你了,兩天沒你的消息了.
你覺得我去看你的時候如果她正好在家會有問題嗎?請告訴我!我不敢在中文,寫字,因為我覺得用英文更安全。我的字看起來還是像男人的,對嗎?我覺得她看到這些又大又丑的話不會起疑心。
祝你早日康復。
你永恒的玫瑰眉毛。''
在這封來自陸小曼,的私人信件中“你認為如果我去見你,她會碰巧在家嗎?請讓我知道“曖昧關系”這句話很有意義。更有意思的是,簽售會的陸小曼,自稱是“你永遠的玫瑰眉少女”,而原玫瑰中的字母“O”被特意畫成了心形,這是少女的小心思,你懂的。
如果讀者認為這封信還是不能說明什么,那么我們不妨看下一封。這封信是在陸小曼和翁瑞午,同居期間徐志摩,去世后寫的,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我這兩年的環(huán)境可以說是極差。不知道能不能說不是。我原本想讓你永遠不清楚。我仍然恨你愛我,不能原諒我的困難。我會像局外人一樣懲罰我,但我現(xiàn)在不能再讓你誤解我了。來的時候能不能讓我仔細展示一下?”
“雖然你愛我,但你不能原諒我的困難”,這句話夠直接嗎?
(徐志摩)鮮為人知的是,胡適曾寫過一首名為《瓶花》的浪漫愛情詩:
“不怕風雨,不羨慕燭香。我只喜歡折花的。很高興能靠近伊,花瓣已經(jīng)謝過了,老伊親手收下了。送到伊的心里。當一封沒有文字的信。”
這首《瓶花》是胡適現(xiàn)代詩歌中的一首佳作,但并未收錄在他的作品中,因為這是他專為陸小曼,寫給她的專屬情話,他不愿意與第三人分享。
《瓶中之花》是對陸小曼,的完美描述,它美麗而脆弱,對男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因此,胡適和陸小曼的確有過一段持續(xù)了很長時間的戀情??蓱z的情人渣男徐志摩,在黑暗中死去。
一代詩仙(上篇)
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雖然只是個小地方,但卻是一代大詩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詩仙就從這里起步,以隱隱雷聲的腳步闖進詩壇,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遠閃耀著寶石紅光的詩碑,留下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據(jù)記載,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在今天吉爾吉斯坦北部,大約五歲時才遷到這里。他父親叫李客?!翱汀笨赡苁菍ν鈦砣说姆Q呼,表明他們不是當?shù)厝恕?jù)李白自己說,年輕時漫游揚州一帶,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后人據(jù)此推斷,他父親應當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從開始懂事的時候起就呼吸著這青山綠水的芬芳。他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應當說就是這“蜀江水碧蜀山青”的自然風光熏陶出來的。
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傲住狈褐傅澜痰浼?,“百家”則泛指古代各家各派的學說。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躍的地方,李白對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莊子為真人,而莊子最超絕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絕頂來看人間,用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歡哀苦樂。李白所以有那種天上地下獨往獨來的氣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這座歷史的高峰上,有條件看得遠,但也由于莊子的哲學思想給了他沖開一切傳統(tǒng)束縛的膽識,使他敢于昂頭去觀照宇宙,把視野擴張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還“十五觀奇書”,“十五好劍術”,“十五游神仙”。從這些詩句就可以看出來,他雖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卻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歲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他向詩壇的進軍。他是云,必須飛到天頂去探測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須奔到大海去揚起海上的狂濤。他“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幾乎游遍了黃河中下游和整個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qū)。在當時,且不說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騎馬,乘船,坐牛車,要走遍這么廣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時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僅到過許多地方,見多識廣,而且人生閱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當過隱士,在山林里與朋友酣飲縱酒,養(yǎng)了無數(shù)的馴鳥。他曾經(jīng)當過道士,一門心思地采藥煉丹,求仙學道,以為真的能夠白日飛升。他精于騎術,擅長射箭、擊劍,以游俠自命,身上老是帶一把短劍。他曾經(jīng)受到朝廷的征聘,有過皇帝召見、親自下車迎接的殊榮,由一個普通百姓一躍成為翰林學士。在安史之亂中他曾投筆從戎,以東晉著名的宰相謝安自命,想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爭,被關進監(jiān)獄,成了囚犯,被判處永遠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已六十,他還趕到今天的南京,準備去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軍隊??傊?,他一生的經(jīng)歷大起大落,充滿了榮光和艱險。他打過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楊貴妃、朝廷各級官員,下至監(jiān)獄里的牢頭、和尚、道士和最底層的農(nóng)夫農(nóng)婦。他熟悉各個階層、各個身份和各種職業(yè)的人,把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錄在他的詩里。
他能寫高適、岑參那種大氣磅礴的邊塞詩。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婦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應未閑。(《關山月》)
王維的詩境界幽靜,但又充滿了生機。這種詩李白也有。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
王維詩中有一種禪悅的境界,這是李白詩中所沒有的,但李白這首詩另有一種沉著瀟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
這大概是漢語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游子思鄉(xiāng)詩,是小農(nóng)社會永遠寫不夠的題材。這首詩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這三個意象組合在一起。說“疑是地上霜”,就說明抒情主人公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卻偏生這種聯(lián)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層霜,有一股思鄉(xiāng)的冷氣。國人心里都郁結著這樣一種思鄉(xiāng)的冷氣,所以離開家一看見月亮就會想起這首詩來。
孟浩然的詩把田園生活寫得那么有滋有味。李白也有一首田園詩,但意趣不大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云媼家》)
這個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人,并沒有擺出一幅悲天憫人的架勢去同情農(nóng)民,只是作為一個極普通的旅行者,端起老婦人那碗菰米飯,眼里噙著淚水,想吃卻又吃不下去。有幾個詩人能具有這么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將進酒》等等許多獨絕古今的詩篇,別的詩人不要說沒寫過,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達不到那樣的高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代著名詩歌評論家嚴羽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李白則只要把心里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這個比喻真是恰到好處。詩人站在黃河邊上看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忽然心情一激動,想到這黃河之水就像人類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復返,但依舊滔滔滾滾而來。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明鏡中的頭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一轉(zhuǎn)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輪回!面對這無限與有限的矛盾,人活著為什么不盡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詩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是如此自信。正由于這首詩強烈地呼喚真實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強行壓縮的靈魂都到詩里來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暢。
李白的詩名越來越大,不但驚動詩壇,而且驚動了許多達官貴人,最后甚至驚動了對藝術有深厚造詣的唐玄宗。于是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唐玄宗聽從親信的薦引,下詔征聘他到長安,給予隆重的禮遇。等待的機會終于來了,自以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實根本不懂政治的詩人,栩栩然得意,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一廂情愿地以為,這回真的能大展鴻圖了;唐玄宗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邊,請教他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錯了,他是完全生活在夢想中的詩人,夢一旦醒來,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一代詩仙(下篇)
以詩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進皇宮,成為皇帝的嘉賓,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個。詩人能受到這樣的禮遇,也真算皇恩浩蕩了。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是何等人物,豈能把這種過眼云煙的榮耀看在眼中。于是他毫無顧忌地臥在這里,是醉了,還是疲憊了呢?
興慶公園這里的沉香亭,就是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賞牡丹的地方。臥在這里的李白正閉目養(yǎng)神,等待著噴發(fā)靈感。唐玄宗賞牡丹來了。名花盛開,美人相伴,當然需要有音樂助興。玄宗嫌舊詞聽膩了沒意思,一時高興,就頒下圣旨叫李白創(chuàng)作新詞。李白不是醉臥在這里嗎!快起來吧!于是他被人用涼水激醒了,于是一揮而就寫成了著名的《清平調(diào)》詞三首。第三首說:“名花傾國兩相歡,長使君王帶笑看。解釋[識]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边@樣的詩,有高度藝術修養(yǎng)的唐玄宗能不欣賞嗎?皇帝一聲喝彩,于是眾聲迎合,都來助興??墒菍畎讈碚f,陪著皇帝尋歡作樂,干這種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詩人屈從政治家,斷沒有政治家屈從詩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這番道理,才永遠都是那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李白在長安待了三個年頭總共一年多的時間,就痛苦的叫喊著“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后人就此認為他在朝廷遭到了讒毀,處境險惡。這話其實信不得。玄宗認為他不是擔負朝廷重任的人才,應當說這是非常準確的評價。按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來衡量,讀書就是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為將相,成為方面大員,才算不虛此生。后人就是用這種心態(tài)來看李白,為李白鳴不平的。他們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將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詡,沒有這種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偉大的詩人??扇绻娴漠斣紫喈敶髮④娙チ?,他也就不會再想到要當詩人。因此,李白離開朝廷,主要原因絕不是遭到了讒毀,而只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去適應處處都必須約束自己的政治環(huán)境。唐玄宗善于鑒識人物,認為不如給他自由,讓他去寫詩。應當說這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這個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
李白一路向前,來到洛陽,在這里遇見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歲的杜甫當時三十三歲,兩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詩人氣質(zhì)的相近而引發(fā)的,但杜甫對李白有晚輩對先輩的崇拜,加上為人比較忠實厚道,因此后來給李白寫了十二首情真意摯的詩。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討叛賊,李白只知道為國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帳下。他斗志昂揚的歌唱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湖沙?!保ā队劳鯑|巡歌》)他以為這回該輪到他大顯身手了。誰知李璘野心膨脹,不聽調(diào)遣,結果發(fā)生內(nèi)訌,被唐肅宗消滅。李白這一回可是真惹下彌天大禍了,在古代,像李白這樣在卷進爭奪皇室寶座的斗爭中失敗了,是必死無疑的。然而唐朝畢竟是唐朝,經(jīng)人營救,皇帝竟也沒有堅持要殺他,只判他永遠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這也成了后世貶低李白的把柄。其實這件事什么也不說明,只說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無時無刻不用真情去擁抱生活,隨便遇上一個什么人,他就能坐下來與人對飲,歡快的唱著:
兩人對飲[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飲》)他喝得醉醺醺的,陶然自得地睡下了。
望著敬亭山,他會像老朋友促膝談心一樣,心緒悠然地吟誦著: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他能這么呆呆的坐著看山,像孩子一樣透著傻氣。
他一路流浪來到安徽涇縣,在一個叫桃花潭的村子里住下了。村里有個叫汪倫的人常釀造美酒來招待他。臨別時他吟詩相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保ā顿浲魝悺罚┻@就像老朋友分別時隨便說的話。一個名動中華的大詩人,竟然也沒有故弄姿態(tài)的矯飾,輕松自然,洋溢著深情。
然而,李白又是個極為狂傲的詩人,自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狂,是自信的外現(xiàn),是對人格尊嚴的充分肯定,是對束縛人的社會習慣勢力的蔑視。他大聲疾呼:“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價值為標準;“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長流夜郎贈辛判官》),他是那樣不可一世。
最可貴的,是他用時代的最強音,驚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ā秹粲翁炖岩髁魟e》)
這一聲吶喊,使千百年來被封建制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不愿被踩進泥坑卻又無力抗爭的人,敢悄悄的直一直腰,在心靈深處扶起最后的一絲人格尊嚴,在無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點心理平衡。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沒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絲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筆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這種內(nèi)心世界的外化。
他眼里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里的長江,是“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筆下卻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未必真有那么險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根本談不上壯觀的廬山瀑布,也是“飛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總之,他處處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氣,賦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審美價值。
??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忽魂悸以魄動,恍[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這里埋葬著李白(當涂李白墓),埋葬著中國的詩魂,這顆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現(xiàn)狀,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終于在安徽當涂這里隕落了。而據(jù)傳說,他是從采石磯這里的捉月臺,為捉到月亮跳人長江而死的。我們寧愿相信這美麗的傳說。他乘著酒興,要把發(fā)光的生命交與浩闊的長江,站在這捉月臺上,以詩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朗朗的明月,滾滾的波濤,永遠在中華大地上照耀著,奔流著……
千秋詩圣 (上篇)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龋豪畎渍驹谕献叩囊粋?,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的陰暗,因而憂心忡忡,歌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zhuǎn)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近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jīng)湖北轉(zhuǎn)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br>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根本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觳編選的《才調(diào)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得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詩圣。杜甫死后大約半個世紀,中唐詩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說,杜甫“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可是杜甫能寫“大或千言,次有數(shù)百”的排律,李白根本寫不出來(《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于是元稹認為,李白雖然也會寫詩,但根本無法和杜甫相比。元稹這篇文章,在唐代并沒有起多少作用。同時代的韓愈就認為“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堅決反對抬高杜甫,貶低李白。其實,韓愈不明白,元稹這樣驚世駭俗,真實的用意是要用他和[為]白居易新題樂府詩擴大影響。要達到目的,自然最好是把自己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最有效的辦法,又莫過于編造歷史,說他生前就與李白平起平坐,而實際是李白根本無法和他相比。李白是太陽,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現(xiàn)在說杜甫遠遠地超過他,還不使人大吃一驚?這個石破天驚的論斷,首先為歷史學家所接受,《舊唐書》把元稹這些話全文寫進《杜甫傳》,《新唐書》也以此為基調(diào)。由于這一誤導,加上從宋朝起杜甫的詩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為他活著的時候就與李白并駕齊驅(qū)了。
杜甫雖然只能算中唐詩人,他一生五十九歲,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盛唐度過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時代,他又和李白、高適和岑參這樣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沒有染上幾分狂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睜大眼睛看鳥往泰山上飛,看著看著,覺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蕩,使人有一種飄然高舉的感覺。于是決心要攀上山頂,去感受居高臨下欣賞風景的快慰。看見一匹駿馬,他立刻想到“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騎到馬上去馳騁,建立轟轟烈烈的功業(yè)。早年的這些詩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氣度,表明他內(nèi)心充溢著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盡管他的總體詩風與盛唐不大相同,但與大歷時期的詩人也并不同調(diào),沒有那種走投無路的失落感和嘆老嗟卑的衰颯氣象。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始終保持著正視現(xiàn)實的熱情和突入時代的勇氣。
杜甫始終自以為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乾坤一腐儒”(《江漢》),反復這樣強調(diào)。儒家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則更進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他還大聲呵斥“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諸將》),還在為皇帝擔憂。儒生時代是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時時都充滿憂患意識,杜甫就是這樣立身處世的,一輩子都被這種憂患意識驅(qū)趕得處于緊張狀態(tài)。他年輕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
在這一點上,他和李白大不相同。李白向往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從來不強調(diào)忠君。他渴望遇到明主,像劉備請諸葛亮那樣賞識他,經(jīng)他三言兩語一點撥就天下太平,就尊他為卿相。而他又特別講究功成身退,像戰(zhàn)國時期的魯仲連一樣,為人排憂解難而不要報酬。杜甫固然也夠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
安史之亂爆發(fā)時,杜甫已四十四歲。隨后在逃難中,他被叛軍捉住帶到已經(jīng)淪陷的長安,看著京城的殘破,痛心疾首,寫下了他的名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由于官小詩名也小,安祿山的部下沒有關押他,他就乘機逃出長安,到了鳳翔找到了自作主張登上皇位的唐肅宗。肅宗為了獎賞他的忠心,封他為左拾遺。后世稱他為杜拾遺,就是這么來的。他不懂官場的厲害,只知道知無不言,結果上任不久就貶了官。由于俸祿太少,又當戰(zhàn)亂,他干脆棄官,從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難。也許真的詩是窮而后工吧,時代用冷酷的目光選中了杜甫,讓他受盡種種磨難,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樣的濃黑的悲哀,來記錄盛唐這個偉大的時代如何走向沒落。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備受后人賞愛,可是又有誰知道,那每一個字都是他眼中的淚,都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無可奈何的慘叫!
后來,他繞道甘肅成縣進入四川,一路上他聲酸詞苦地唱著: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歲食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他一路這樣吟唱著,終于來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建成了這個草堂。“但有故人供祿米,余生此外更何求”(《江村》),他臉上終于閃起了一絲微笑。他被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也稱他為杜工部。他心情輕快地唱著“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可是好景不長,他的朋友死了,他又失去了依靠。以后,他還在四川流落了幾年,才終于由湖北轉(zhuǎn)入湖南。路過岳陽樓時,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淚流。(《登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整個江南地區(qū)被洞庭湖分割在東南兩側,無垠的天空也在湖面上漂浮著。這時杜甫已經(jīng)五十七歲,離去世只有兩年了。要不是有文獻資料為證,誰敢相信如此氣魄雄渾的詩句,竟是個多病的老人寫下的。
公元八世紀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歲時,終因貧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條小船上。一個對中國詩歌有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就這樣凄涼地消失了。沒有人為他送葬,沒有人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遠鳴奏著他詩中訴不盡的悲憤。
千秋詩圣(下篇)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愛國,而忠君愛國,就要關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聲明再怎么窮途潦倒,也要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陽一樣忠于唐王朝。他的一生踏踏實實,就是這么實踐的。
《兵車行》是給杜甫后期詩作定基調(diào)的作品。唐玄宗天寶年間,即八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維持著表面繁榮的唐王朝,已經(jīng)危機四伏,統(tǒng)治者都視若無睹,還在對吐蕃進行戰(zhàn)爭。這首詩就是寫對西北邊境用兵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塵土飛揚,哭聲震天,“爺娘妻子走相送”,壯丁被征發(fā)到西北邊境去送死,這是多么驚心動魄的慘景啊!詩人還用鏡頭切換的手法,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與“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疊映[印]在一起,用強烈的對比來加強刺激效果。
在小農(nóng)社會里,從來都重男輕女,詩人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兒子是養(yǎng)老送終的依靠,現(xiàn)在都戰(zhàn)死了,自然還不如生女孩子好,嫁在近處總算還有個可指望的。對農(nóng)民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悲慘的呢?
在安史之亂和以后的幾年混戰(zhàn)中,杜甫描繪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無望求死無門的悲慘圖像,使后世能如見如聞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樣在水深火熱中翻滾,怎樣命賤得跟螞蟻一樣默無聲息地載入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吏》,寫詩人“暮投石壕村”,正碰上“有吏夜捉人”,去充當夫子。結果“老翁逾墻走”,總算逃脫了,剩下老婦人硬著頭皮出來應付。老婦人說,她三個兒子都當兵去了: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三個在前線打仗的兒子戰(zhàn)死了兩個,家里只剩下老兩口,一個沒一條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來見人的兒媳和一個吃奶的孫子。一家人活到了這份兒上,已經(jīng)是夠悲慘的了,可是來捉人的公差還不依不饒,非要帶人去交差不可。萬般無奈,逼得老婦人只好跟著走,到前線去給軍隊做飯。于是這一家人經(jīng)歷了一次生離死別。在被戰(zhàn)爭剿滅了溫情的歲月里,一切無法躲避的災禍,就都會氣勢洶洶地降臨到弱者的頭上。清代詩人袁枚痛苦地喊道: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多少人在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生離死別灑下同情的淚水時,杜甫卻看到了石壕村里這對老夫妻的生離死別。他們不善于吐露無法承受的悲哀,只會默默地哭泣。因為他們是弱者。
如今成都這里的杜甫草堂何等氣派!可是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住在這里時,只是一棟茅屋,那才是真正的草堂。“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是他五十歲那年,一場大風把他的茅屋掀了頂,于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失眠中他卻想到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總是這樣推己及人,使自己從來都被苦難壓扁的目光撐出一片樹蔭[陰],苦苦地去為別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無路了,杜甫還在《又呈吳朗[郎]》中寫道: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
這個無食無兒的婦人,到杜甫門前來打棗充饑,只是一個秋天的事,詩人竟把她記住了。第二年,詩人把這所房子借給一個吳姓親戚。還特意寫這首詩叮囑說:“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要不是窮得沒辦法,這婦人何至于稀罕這幾個棗子?正因為她心懷恐懼,因此來打棗時一定要盡可能對她和藹一些。你插上籬笆防止她來打棗,這豈不是算得太精細了!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里,誰不是連骨頭都被榨干了!還是多想想在苦難中掙扎的老百姓,待人多一分愛心吧!這首詩幾乎談不上什么技巧,純粹是一片真情。詩人用如此廣大的心胸去關懷最底層的窮人時,他自己也正是一個無告的窮人。三年后他窮死在湘江上的一條船里。
宋代大詩人蘇軾說,杜甫所以是詩人之首,就因為
屈原
詩人屈原簡介 (約前340-前278年)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chuàng)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xiàn),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jīng)》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于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nèi)政,聯(lián)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后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chǎn)。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xiàn)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云、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xiàn)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br>《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蕩,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于自然現(xiàn)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tǒng)思想都產(chǎn)生了懷疑,從而發(fā)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
戰(zhàn)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zhàn)。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huán)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zhàn)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lián)絡,要用聯(lián)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lián)盟,懷王成了聯(lián)盟的領袖。 聯(lián)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nèi)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lián)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lián)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國內(nèi)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lián)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fā)。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lián)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 國不能改變六國聯(lián)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lián)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lián)盟,屈原就沒有什么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后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愿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lián)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lián)合,先要拆散六國聯(lián)盟;要拆散聯(lián)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lián)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經(jīng)準備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氐綄m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lián)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lián)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guī)頌碾y。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了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lián)盟一經(jīng)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fā)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zhuǎn)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fā)自己的怨憤呢!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女媭勸他換個地方去休養(yǎng)一陣,他大聲說:"我不能帶著楚國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勸說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準備住到漢北去。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傳的郢都城??!"
他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墻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圣賢的故事。 圣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么這樣糊涂。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lián)盟以后,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在下車時跌了一跤,推說跌傷腿,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lián)盟確實已經(jīng)瓦解了的消息以后,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國的土地怎么能夠獻給人呢?" 楚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這一來,可把懷王氣昏了。 他仗著這幾年養(yǎng)精蓄銳,兵糧充足,就派了大將屈平,帶領十萬大軍,進攻秦國。
秦王立刻改變了攻齊的計劃,索性聯(lián)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 楚軍擋不住兩國的夾攻,連打幾個敗仗,屈平陣亡,秦兵占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后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
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恢復聯(lián)盟。屈原高興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懷王違背聯(lián)盟,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經(jīng)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 屈原還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云夢地方,看見當?shù)匕傩照谧返吭趹?zhàn)爭中陣亡的將士。 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zhàn)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 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子蘭、靳尚聽見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后鄭袖。他們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讓他留在懷王面前,日久總是大患。 這夜,鄭袖就向懷王哭訴:"屈原在云夢地方對百姓說,那些陣亡的,都是我向大王進言而冤死的。這回他回來,要替冤死的伸冤報仇。"懷王聽了大怒:"他敢這樣?簡直是瘋了!" 鄭袖趁機進讒:"是瘋了!不是瘋了怎會對百姓說這樣放肆的話?我怕見他!他要在郢都,就讓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懷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為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他派子蘭把命令送給屈原。 子蘭見了屈原,奸笑著向他道喜,傳達了懷王的命令。屈原卻呆了,他仰天長嘆:"大王,你再不能糊涂喲,楚國的江山,楚國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喲!" 女媭怕他再惹禍殃,勸他趕快離開郢都去上任。屈原說:"你是替我擔心,我是替楚國擔心呢!"但是尋思無計,只得準備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lián)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懷王三十年,秦國占領了楚國北部的八座城池。 懷王正在愁悶,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愿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 懷王回到后宮,又聽了鄭袖一番勸行的話,這才打定了主意,馬上寫了回信,同意去武關會談。 準備了幾天,他和靳尚帶了五百人馬動身,才離郢都,途中只見有一匹馬飛一般奔來。
奔到跟前,馬上的人跳下,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懷王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 只聽他悲聲說道:"大王??!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 十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十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里也涌起了一陣感傷。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么意思?" 屈原氣得嘴唇發(fā)抖,顫聲說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國人,也該替楚國想想,不能把大王送進虎口?。? 靳尚大怒,迭聲叫讓開。屈原攀住了車轅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屈原爬起來,一邊追,一邊叫。靳尚只怕懷王心里動搖,加快一鞭,那車飛一般去了。 屈原喘著氣站住了,眼睜睜望著向西而去的人馬,等到不見了影子,還呆呆立在那兒。 不到半個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和五百人馬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留,已經(jīng)送往咸陽。
惡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為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lián)盟,用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 子蘭等人是勸懷王去秦國的,怕懷王回來問罪,又怕得罪秦國。因此不但不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qū)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后,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 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王就大會群臣,然后接見懷王,要他當面立下割讓黔中地方的文書。懷王憤怒已極,一口拒絕了。 秦國就把他扣押起來。關了一年多,看守漸漸松了,懷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換了服裝逃出咸陽。
走了幾天,到了趙國地界,懷王說明情由,請求救援,但是趙國人恨他屢次破壞聯(lián)盟,不許進城。 懷王懊惱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國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經(jīng)追到,把他捉住了。 懷王重新被押回咸陽,氣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頃襄王三年時死了。
秦國把這副無用的枯骨送還楚國。懷王的靈柩到達郢都的時候,楚國百姓個個感到奇恥大辱,沿路都有人失聲痛哭。 這事件把屈原的心擊碎了,他本來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托在懷王的醒悟上,現(xiàn)在覺得什么都完了。他在懷王靈柩面前哭昏了過去。 他要求頃襄王趁各國都在怨恨秦國的機會,設法聯(lián)絡,一同對付秦國。頃襄王全不聽他。
他就日夜在宮門前痛哭,期望打動頃襄王。這可惱了鄭袖,叫子蘭來斥罵他:"你不聽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嗎?再不回去,就叫人押著你走!" 屈原厲聲大罵:"是你勸大王到秦國去的!你是楚國的令尹嗎?你是秦國的奸細??!把國家鬧成這個樣子,楚國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蘭慌忙報告鄭袖,鄭袖大怒:"這是瘋子,還能讓他做什么官,讓他死得遠遠的,永遠不準回來!"
她立刻叫頃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閭大夫職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遠不準過江。。 屈原被押回家,見了女媭,長嘆一聲:"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緊,只恨他們把國家斷送了!"他把這個家,托女媭搬回故鄉(xiāng)去。 又設了靈位,祭奠懷王。他念著招魂的長詩,懷念著當年興旺的楚國。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fā),心里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lián)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fā)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jīng)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zhuǎn)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傳統(tǒng)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fā)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jù)《續(xù)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nóng)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80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10個最美的表達愛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