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問題,大部分人肯定在想是在說宋朝的軍事力量賊弱吧。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瓦解了宋朝的軍力,從此之后,宋朝軍隊便出現(xiàn)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奇特景象——這是很多歷史書、以及普通人的基本觀念。之后,趙匡胤建立了宋朝“文官治天下”的基本國策,天下人都以讀書為榮,武官總是比文官矮一截——全社會的文弱風氣,進一步弱化了宋朝的武力。結(jié)果就是,北宋、南宋,幾乎一直都被北邊的游牧民族吊打,檀淵之盟、靖康之恥、冤殺岳飛、南宋十萬軍民崖山跳海自盡、蒙元取得天下……縱觀中國歷史,宋朝時期是華夏民族史上,有名的難堪。這樣難堪的背后,根源就是,宋朝武力太弱、士人太盛。于是,就有人說:趙匡胤定的“重文輕武”國策大錯特錯!趙匡胤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是他,徹底改變了華夏民族的歷史走向!對這個觀點,也有人提出四點反對理由:第一,趙匡胤提出的“重文輕武”政策,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來看,是利大于弊的,保證了宋王朝的延續(xù)、繁榮。在北宋立國之前,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混亂割據(jù)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中的王朝,基本上都是武將開國,奉行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他們建國之后,手下的武將也如法炮制了他們的做法,時不時就來一次傭兵造反。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都只存續(xù)了十幾年時間。十幾年就換一個王朝,這樣的更迭速度,社會又該發(fā)展 趙匡胤,本就是后周將領(lǐng),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做了和五代十國時期、許多武將一樣的事情,密謀造反奪權(quán),最終建立了大宋朝。如果宋朝不壓制武將的兵權(quán),恐怕宋朝也只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國吧趙匡胤十分清楚武將的危害,便開始大力削弱其兵權(quán),推行文官掌握兵權(quán)、一職多官措施,著重加強中央集權(quán)。重文輕武的國策,讓宋朝避免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自宋之后,中國地方割據(jù)的局面就消失了。其次,重文輕武的國策,讓宋朝的文化、經(jīng)濟、科技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士人文化盛行,蘇軾、歐陽修等等歷史大文豪,都在這一時期誕生;文官眾多,宋朝財政需大,就必須擴大經(jīng)濟貿(mào)易,這在客觀上就促進了宋朝經(jīng)濟的繁盛;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進一步刺激科技文明的發(fā)展,中國四大發(fā)明除了造紙術(shù)之外,其余三個皆在宋朝誕生。第二,宋朝對外作戰(zhàn),處處消極防御,是因為沒了燕云十六州這樣的天塹。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qū)。這個區(qū)域,正是長城的所在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塹。然而,938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兒皇帝”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直到宋朝立國,燕云十六州仍為收回。沒了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就可以跨越長城天塹,直入中原內(nèi)地。再加上宋朝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不積極攻取天塹要地,只想出錢買太平,給歲幣,那就有對外處處防御了。第三,宋朝的文弱,并不完全是趙匡胤的責任,而他的弟弟趙光義,則對此要負有很大的責任。趙匡胤雖然罷黜了武將兵權(quán)、立下“不殺士大夫”的誓碑,但是他本人并不是完全信任文官,既不輕文、也不輕武。對于文官治國,趙匡胤直言:武將、文官都貪財,只是文官讀了點書,腐敗會比武將好一點。在具體的宋朝官制、軍隊建設中,趙匡胤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杯酒釋兵權(quán)之后,改革軍制,讓“文官掌軍權(quán)”這事——趙匡胤也有疑慮,此舉會削弱軍力啊,但不徹底改制,又害怕兵變。就在他躊躇之際,一場眾說紛紜的“燭影斧聲”上映了,趙匡胤離奇去世,弟弟趙光義即位。即位之后,趙光義落實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文官體制,進一步壓制武將;在軍事上,高粱河之戰(zhàn)、雍熙北伐失敗之后,趙光義便開始積極防御,重內(nèi)輕外。及至宋真宗時期,宋朝與遼國簽訂檀淵之盟,繼續(xù)加強“重內(nèi)輕外”的國策,最終近百年的和平時間,弱化了宋朝的邊防、軍力。第四,宋朝的軍隊,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弱不禁風。宋朝軍隊的研究資料非常多,這些資料大體上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宋朝軍隊,其實并不弱。這里看列舉一些信息:兩宋時期,在萬人規(guī)模以上的對外戰(zhàn)爭中,宋軍的勝率長期保持在70%以上;整個北宋時期,領(lǐng)土數(shù)量一直是在增加的,直到“靖康之變”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打遼國;后期專注于對西夏、吐蕃的進攻,收復吐蕃河湟地區(qū);宋朝有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裝步兵。名將岳飛、韓世忠等,就是率領(lǐng)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武器的步兵,以密集陣容打敗金朝騎兵的。歡迎把你的觀點就在留在留言區(qū)! : “民間歷史故事”“魚羊趣史”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求分享 求點贊
柴榮是五代十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是最有可能結(jié)束混亂局面的皇帝,柴榮在位期間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柴榮繼位僅僅五年就統(tǒng)一了大半個北方地區(qū),正當柴榮收復燕云十六州時,不幸患病去世,而后周北伐大軍不得不退兵,而此時柴榮留下的卻是一個十幾歲的兒子,孤兒寡母難撐大局,趙匡胤此時作為后周最具實權(quán)擁兵武將,授權(quán)手下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夜之間成為皇帝
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繼續(xù)完成老領(lǐng)導柴榮未完成的心愿,從961年到979年趙匡胤花費18年時間終于完成統(tǒng)一,但是燕云十六州趙匡胤仍然無力收復,這跟趙匡胤個人水平有關(guān)
面對還未收復的燕云十六州趙匡胤就開始打壓武北宋統(tǒng)一后不久,趙匡胤就組織過北伐,但以失敗告終,之后北伐之事就不了了之,而趙匡胤卻將心思放在整頓內(nèi)務上,趙匡胤深知自己皇位是如何得來的,因此非常恐懼自己手下大將效仿自己,黃袍加身,因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免去大部分開國武將兵權(quán),而只保留幾個自己極為信任的武將,從這可以看出趙匡胤對于保持江山的穩(wěn)定性看的特別重要,至于能否收復燕云十六州而不是那么上心了
燕云十六州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原大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橋頭堡,失去燕云十六州整個長江以北的廣闊中原大地無險可守,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半天就能飲馬黃河,此等威脅趙匡胤豈能不知,北方還有一個重要戰(zhàn)略堡壘未收復,而趙匡胤就開始罷免武將兵權(quán),難道趙匡胤不想收復燕云十六州了嗎?還是以為以為遼兵不會攻宋,雙方只會過著安穩(wěn)日子?
重文輕武是時代趨勢,但趙匡胤矯正過度,操之過急自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但凡有點實力的武將都割據(jù)一方,而朝廷不能制、不敢制、制不住,因為即便是皇帝的親信一旦掌握了兵權(quán)難不保會擁兵自重成為一方諸侯,因此安史之亂之后150多年里,武將權(quán)利達到歷史巔峰,而朱溫滅唐后,各藩鎮(zhèn)終于不顧顏面,開始輪流做皇帝,這期間綱常崩壞、神器顛倒、君臣倫理盡喪,也許今天你還是皇帝,明天你的部將就把你趕下皇位自己當了皇帝,因此只要有兵權(quán)就能做皇帝
趙匡胤在統(tǒng)一后非常害怕武將擁兵自重,天下再次面臨分崩離析局面,因此在北方燕云十六州還未收復情況下就迫不及待打壓武將,不僅如此而僅有的禁軍趙匡胤也是千防萬防害怕武將專權(quán),趙匡胤讓文官擔任指揮戰(zhàn)爭,武將領(lǐng)兵作戰(zhàn),一個部隊調(diào)兵、指揮、領(lǐng)兵、練兵,均是不同的人,這樣就保證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避免了兵將之間產(chǎn)生臍帶關(guān)系
雖然這種制度非常成熟,也很現(xiàn)代化,但是在當時科技信息不發(fā)達的時代,這樣做雖然避免了武將作亂,但這種作戰(zhàn)方式戰(zhàn)斗力極其低下,且各組織之間無法有效密切配合,因此宋軍在面對有組織有紀律的游牧民族騎兵時往往都是處于下風
花錢買和平是思想上的怯戰(zhàn)行為趙匡胤剛當上皇帝不久,由于此時天下未定,需要四處用兵,因此趙匡胤就成立了一個部門,叫“封樁庫”此部門專門從征服過的各路諸侯收集金銀財寶,而趙匡胤也深知統(tǒng)一過程中必然是被遼國掌控的燕云十六州最難收復,因此趙匡胤打算花重金從遼國收購燕云十六州,而在這一思想主導下,北宋大多皇帝都把花錢買和平當做上上之選,澶淵之盟讓宋朝花費極小的代價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澶淵之盟看是宋朝穩(wěn)賺不虧的,但是花錢買和平讓宋朝開始安于享樂,認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因此疏于發(fā)展軍備
而遼國滅亡后,金人崛起后,金人可不吃宋朝花錢買和平這個套路,靖康之恥前夕,金人已經(jīng)兵臨城下包圍開封,宋徽宗不想逃跑,也不想抵抗,而是主動去金人大營求和,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只要金人能退兵,但金人卻不吃這套,直接俘虜了兩位皇帝和開封文武百官大臣
而之后趙構(gòu)建立的南宋也是不想北伐、不想抵抗,只想花錢買和平,雖然趙構(gòu)夢寐以求的和談最終成功,但是金人卻不像遼國那樣,金人從來不會遵守承諾,金人每次缺錢了必來大宋劫掠一番,而宋朝皇帝只能連忙送錢打發(fā)走金人,因此這個鍋趙匡胤不得不背
因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打壓武將雖然是順應時代所為,但是趙匡胤矯正過度,把重心放在“防內(nèi)”而不是“守外”,而趙匡胤花錢買和平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兩宋三百多年的對外政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82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秦晉之好“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