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東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醫(yī)療(身體),一個是教育(思想)。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一直以來都有著自己獨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有它自己的優(yōu)劣點。1847年,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前往美國,我們第一次在“教育”這個領域和西方發(fā)生對話;到了90年代,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人打開了看世界的雙眼,也越來越有意識去到國外體驗西方教育,這些人里面,也包括我(笑)。
而這幾年,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的孩子們能用更加低成本的方式,比如互聯(lián)網(wǎng),來了解世界、對話世界,而我,作為一名身處教育行業(yè)的“老留學生”,思考著一件事:
或許,我可以做些什么,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教育。
于是,6年前,我踏上了“名校穿越之旅”,帶著孩子們對西方的好奇與疑問,親自去探訪、對話世界頂尖名校。
名校探訪隊員在埃默里大學
歷時6年的名校探訪是一次身體的跋涉,也是一段自我成長的旅程。
我?guī)е鴪F隊,從南半球的新西蘭到科技大國美國,從迷人的英國再到留學熱門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從多彩的歐洲再到緊鄰的亞洲。我們走訪了近20個發(fā)達國家,107個城市,191所學校,整個行程跨越20萬公里;采訪了上百位中國留學生和學校的老師及招生官,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了我們途中的見聞和感悟。
新西蘭New Zealand
新西蘭自然風光
新西蘭是一個遙遠的人口小國,也是一個教育強國。有限的國家資源被合理地分配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上,大學和技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近500萬人口共享一流的教育福利。
這個年輕的國家沒有傳統(tǒng)的束縛,崇尚自主意識,尊重個性發(fā)展。探訪中親眼目睹的許多情景至今都還歷歷在目,有的同學安靜地在工作室里作曲,有的全神貫注在做手工,烹飪課上傳出的歡聲笑語,孩子朝你投來的羞澀的微笑。這是一個純凈的世界,“長白云之鄉(xiāng)”的同學們用樂觀和自信闡釋著教育的意義。
美國U.S.A.
我在南加州大學演講
美國是一個大國,綜合國力無人能敵,南北東西都有令人向往的名校。這些大學繼承了歐洲的許多文化遺產(chǎn),又在自己實踐的土壤上推陳出新。一個年輕的國家,硬生生依靠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帶動全世界的科技進步。
每次在美國大學校園采訪,老師和同學們總能侃侃而談,指點江山。采訪中多次聽同學們自豪地說,自己的老師就是這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某某老師剛剛獲得諾貝爾獎。沒錯,美國大學強大的科研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人望塵莫及,這種實力的持續(xù)爆發(fā)和他們一貫堅持的體育精神密不可分。如果你想征服這個世界,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而堅強的意志來自于強健的體魄。
英國United Kingdom
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
英國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也是英語的發(fā)源地。無論是地處小鎮(zhèn)的劍橋和牛津,還是位于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經(jīng)學院,無論是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還是含蓄低調的夏山學校,我們既能感受到他們的堅守,又能體會到他們的創(chuàng)新,這種傳統(tǒng)與革新的結合讓英國教育成為了國際教育的榜樣。在這樣一個底蘊十足的國家學習,街頭巷尾都能遭遇傳奇的故事,博物館、時裝展、音樂劇、畫廊、足球場和小酒館也永遠不會讓你失望,難怪全世界的留學生都把倫敦評為最有魅力的大都市。英國人不僅幽默,還善于思考,誕生于英國的許多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加拿大澳大利亞
Canada Australia
悉尼大學主樓方庭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兩個移民大國,一北一南,在世界的兩端散發(fā)出炫目的光彩。包容的態(tài)度,多元的文化,一代代新移民帶來了無盡的活力。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為每一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兩個英聯(lián)邦發(fā)達國家保持著長久的穩(wěn)定和繁榮。
高品質的教育,優(yōu)越的社會福利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都形成了他們自己的優(yōu)勢。傳統(tǒng)的教育產(chǎn)業(yè)近年來蓬勃發(fā)展,開放的移民和留學政策為國際留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宜居的環(huán)境和悠閑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們擁有充分的定居理由。如果你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那么這里一定有你飛翔的天空。
歐亞 Europe Asia
米蘭布雷拉美術館
歐洲和亞洲的許多發(fā)達國家都各有千秋,成為了近幾年的留學新寵。我們走進了意大利的文化名城博洛尼亞,大學教育從世界大學之母——博洛尼亞大學走向了全世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薩拉曼卡大學相繼而生。
歐洲的許多公立大學至今恪守著普惠大眾的教育初衷,悠久的文化根基也孕育出了別樣的精彩。柏林音樂學院教授的叮囑還在我們耳邊回響,西班牙圣家堂的輝煌還在我們眼前閃耀,巴黎藍帶學院美食的余香還沒有散去,芬蘭學校的教育改革讓我們感知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日本和新加坡的大學又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文化的一脈相承,他們的高等教育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許多這樣的親眼目睹,許多美好的瞬間,許多心潮澎湃時刻……我們在米蘭觀賞達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在安徒生的故鄉(xiāng)回憶丹麥童話天才的一生,在阿姆斯特丹破解梵高天馬行空的想象,在亞特蘭大感受馬丁·路德·金的悲憤和勇氣,在塔斯馬尼亞島上聆聽南極洲的脈動,在魁北克見證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這些都是最鮮活的教材,無不沖擊著我們的五感和思想,讓我們驚嘆生活可以如此不同。
撐篙游康河
去年,我終于把我《鏡頭里的世界名?!犯惰鞒霭媪恕W屛腋械襟@喜的是,書出版以后獲得了讀者的普遍好評,成了一本國際教育的暢銷書,市場的熱烈反響也給我發(fā)起的名校探訪活動賦予了新的意義?,F(xiàn)在無論到哪里去出差,甚至和家人一起度假,我總會不自覺地念叨起當?shù)氐膶W校。只要有可能,我都會帶上相機去校園逛逛,和同學聊聊天;在校園里喝杯咖啡,看看三五成群從面前走過的年輕人;去圖書館坐坐,感受一下同學們苦讀的情景;或者干脆去學校的博物館轉一圈,來一次精神的洗禮,每一次的走訪都會讓我備受鼓舞。
今天,我把過去這段時間的收獲結集成冊,取名《由東向西看教育》,分享給家長及同學。如果說上本書更側重圖片,那么這本書可謂圖文并重。有了上本書的經(jīng)驗,這次選圖更是精益求精,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張滿意的配圖,我甚至翻遍了多年積累的照片庫。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但是每當找到一張喜歡的照片,自己總是興奮不已,也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自己學習、工作和成長路上的許多溫暖時光。
《由東向西看教育》一書分為五個章節(jié),無論是對別人的采訪,還是我個人的學習心得,圍繞的都是對教育的思考和對成長的感悟。
書中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是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純屬一家之言,并不是解題答案或行動綱領。我也不建議讀者按圖索驥去尋找教育的捷徑,而是希望這本小書給大家?guī)硪恍┬碌乃伎?,幫助大家在出國留學、家庭教育或者職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堅定從容地走下去。
我相信,教育不僅是為了我們今天的生存,也是為了明天的發(fā)展。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思想上自由、經(jīng)濟上獨立、人格上平等的世界公民,幫助他們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這大概就是教育的真諦吧。
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詩歌詩歌朗誦愛國詩歌~~
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詩歌詩歌朗誦愛國詩歌
由于地球自西向東旋轉,當新的一天來臨時,太陽經(jīng)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之后,晨線自東向西移動(注意理解),也就是說,國際日期變更線上時間最領先,向西依次遞減,遞減至國際日期變更線東側,那里時間最滯后。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它除了繞太陽公轉外,每天還自轉一周。
因此,地球被太陽光照射的半個球面形成白晝,而背著太陽光的另外半個球面便是黑夜,它們之間的過渡帶是清晨和黃昏。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著,地球上的晨、晝、昏、夜也不斷地從東向西移動,循環(huán)往復地在各地出現(xiàn)。
擴展資料:
標準系統(tǒng)確立
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qū)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tǒng)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qū)時系統(tǒng)”?!皡^(qū)時系統(tǒng)”規(guī)定,地球上每15°經(jīng)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qū)(即太陽1個小時內(nèi)走過的經(jīng)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qū)。 各時區(qū)的“中央經(jīng)線”規(guī)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jīng)15°、東西經(jīng)30°、東西經(jīng)45°……
直到180°經(jīng)線,在每條中央經(jīng)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nèi)的所有地點,每一時區(qū)都按它的中央子午線來計量時間,即采用它的中央子午線的地方平時,叫做標準時。
“標準時計時”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xiàn)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鄰時區(qū)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各不同時區(qū)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此,一百年來,世界各地仍沿用這種區(qū)時系統(tǒng)。
規(guī)定了以標準時計時的區(qū)時系統(tǒng),還存在一個問題:假如由西向東周游世界,每跨越一個時區(qū),就會把表向前撥一個小時加上旅行消耗的時間,這樣當跨越24個時區(qū)回到原地后,表比身邊的人快了24個小時;
相反,當由東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表就比別人慢24個小時。
-國際日期變更線
月亮還繞地球公轉28天一圈是由西向東
因此我們每天的同一時間看到的月亮都向
東偏移
而我們在同一天看到月是向東移動是因為
地球的自轉,因此同太陽一樣月亮是東升西落
,但由于"月亮還繞地球公轉28天一圈,由西向東"緣故
月亮東升西落比太陽要慢一些
月亮是東升西落的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發(fā)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qū),另半個球面是暗區(qū)。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nóng)歷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qū)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xiàn)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nóng)歷初三、四。
隨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nóng)歷初七、八,半個亮區(qū)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nóng)歷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qū)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后,亮區(qū)西側開始虧缺,到農(nóng)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nóng)歷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jù)“朔望月”確定的。
地球的運動包括地球繞地軸的自轉和繞太陽的公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地球的自轉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俯瞰的時候是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俯瞰的時候是順時針方向。
你可以拿地球儀,把地球儀對著你自己的這一面,從你的左手方向往右邊轉,然后分別從頂上(北極上空)和底下(南極上空)去觀察,或許你能比較好的理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94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幸福,藏在糊涂里
下一篇: 老舍:思想是比習慣容易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