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每天留出半小時學英語/跑步健身/讀書……卻堅持不下來?
這些不都是那些自律大神用的方法嗎
?
其實
,這些只是表面招式,自律不是工作狂
,更不是自虐狂
,它自有一套“心法”。
今天和你分享的是作家村上春樹的兩本書:《當我談跑步時
,我談些什么》以及《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
。
這位小說家以自己數十年的實踐,給我們指出了一條簡樸而有力的自律之道
。
自然而然的自律
提到村上春樹
,有些人也許喜歡他的書,沒有看過的人可能也聽說過他的著名歌曲《挪威的森林》——不好意思
,是著名小說
。
村上春樹不僅是小說大師
,也是一位“生活大師”:他具備強大的生活管理能力,能夠將自己的靈魂
、肉體調試出最佳的狀態(tài)
。
村上春樹典型的一天,是這么度過的:
“清晨五點起床
、晚上十點之前就寢
。”
“一天中
,身體機能最為活躍的時間因人而異
,我是清晨的幾小時。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隨后的時間或是用于運動
,或是處理雜務,打理那些不必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
。日暮時分便優(yōu)哉游哉
,不再繼續(xù)工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蚴亲x書或是聽音樂
,放松精神,盡量早點就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
這里的關鍵不在于“早睡早起”
,而在于村上認為這是一種 “自然的生活”
。
在成為小說家之前,村上春樹的職業(yè)是開酒吧
,作息日夜顛倒
。而在他決定盤出店鋪,專職寫小說后
,生活節(jié)奏才調整成早睡早起
。
總是有人問他:“像您這樣,每天過著健康的生活
,難道不會有天寫不出小說來嗎
?”
因為很多人覺得,小說家就是某種“燃燒自我”的職業(yè)
,要遠離世俗
、放浪形骸,甚至過著頹廢的生活
,才能獲得藝術靈感
。
比如村上春樹的兩位偶像——美國小說家雷蒙德·卡佛和菲茨杰拉德
,都嗜酒如狂,一個窮困潦倒
,一個紙醉金迷
。
但村上春樹沒有對他們指指點點,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沒什么優(yōu)越感
。
他愛好跑步
,從1982年起,每天跑10公里
,堅持至今
。但他從來沒有向周圍的人推薦過跑步,甚至還建議學校取消體育課強制學生長跑的做法
。
對他來說
,早睡早起和長跑,只是一種適合自己體質的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
在《我的職業(yè)是小說家》里
,村上春樹說,自己并不是才華橫溢型的作家
。才子寫書
,像拿著鋒利的剃刀,而他拿著的只是一把斧頭
,要用力地砍啊砍
,才能寫出東西。
而保障他能一直“砍”下去的
,就是這種健康
、自然的生活方式。村上春樹管這個叫做 “基礎體力”
。
村上春樹是“易胖體質”:放任不管
,就會長肉。而他太太卻是“吃多不胖”體質:愛吃甜點也不運動
,依然身材苗條
。
村上說:“人生真是不公平啊
!”
但他認為:擁有易胖體質也是一種幸運
。因為這種體質促使他開始運動、留意飲食
,雖然很費勁
,但是日漸健康。
這種思維方式把缺陷視為變好的契機
,“容易看清紅燈就夠幸運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這就是村上的第一條自律心法:
找到自己的體質和自己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之間的平衡
。
對于職場人士來說
,五點起床、十點睡覺當然不太可能
。
關鍵是
,清楚自己的體質狀況——一天中精神最飽滿的時段是何時?要做的事情優(yōu)先次序是什么
?以及更為根本的問題: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究竟是什么
?
不要看著自律大神都制定嚴密日程表,就跟著買個本子記起來
。說不定靈活的時間模塊設置
,更適合于你激發(fā)自己的熱情和潛能。
《自控力》一書里講述了一位客戶經理的故事:她原本一天的工作時間安排
,是從上午吃早餐開始check郵件并規(guī)劃當日任務
,這要花一個小時。上班時間到達辦公室之后一直工作到晚上下班
,一共10個小時
。
其實她常常設想,可以在下班后規(guī)劃自己創(chuàng)立咨詢公司的事情
,卻發(fā)現每天都筋疲力盡
。
是她不夠自律嗎?
并不是
。當她反省了自己的生活后
,發(fā)現清晨一個小時的飽滿精力居然用在check郵件這種輕量級任務上,完全是浪費
。因此
,她把這項任務放到辦公室里進行
,而起床后的一個小時用來思考新公司的籌備
。
這才是真正的自律。 自律并不是跟風
,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
。
痛苦難以避免,磨難可以選擇
小說家毛姆曾說:“任何一把剃刀
,都自有其哲學
。”
村上春樹特別喜歡這句話
。因為他有屬于自己的 “一把剃刀的哲學”
。
這把剃刀就是跑步
。
而這背后的“剃刀哲學”,村上春樹用一位長跑運動員的話來概括:“痛苦難以避免
,磨難可以選擇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自律是一定會帶來痛苦的
,這不可避免
,只有一直躺著刷手機才不會痛苦。
那為什么說“磨難可以選擇”呢
?
這是因為: 第一
,要不要繼續(xù)痛苦下去,畢竟選擇權在我們手中
;第二
,通過訓練,我們可以逐漸減少痛苦和磨難
。
村上春樹的跑步生涯從33歲開始
,剛開始跑時當然不輕松,20分鐘就喘得不行
,但隨著訓練量的累積
,身體各處有利于跑步的肌肉變得強健,肺活量也提升了
。
他把自己訓練成“跑步小說家”
。這些訓練的磨難完全是村上春樹自己 選擇 的。而訓練本身
,也在減少這些磨難的痛苦
。
所以,下次堅持不下去而放棄的時候
,要記住自己是可以選擇繼續(xù)自律的
;放棄不是“被迫”,而是自己的選擇
,那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了
。
而如果選擇繼續(xù)痛苦,那么痛苦反而會減少
。村上說
,秘訣就是保持有節(jié)奏地訓練:
堅持跑了一段時間,身體積極地接受了跑步這事兒
,與之相應
,跑步的距離也一點點增長。跑姿一類的東西也形成了
,呼吸節(jié)奏變得穩(wěn)定
,脈搏也安定下來
。速度與距離姑且不問,我先做到堅持每天跑步
,盡量不間斷
。
發(fā)現沒有?這里沒有什么“咬咬牙”
、“堅持就是勝利”之類的雞血
,村上春樹做的無非就是“不間斷”。
這和他對寫作的感悟是一樣的:寫長篇小說就是一項“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
小說《挪威的森林》的開頭部分
,是在希臘各地咖啡館的小桌上
、輪渡的座椅上、機場的候機室里
、公園的樹蔭下
、廉價旅館的寫字臺上寫的。
四周的座位吵吵嚷嚷
,小桌子搖搖晃晃書寫困難
,筆記本又濺上了咖啡;半夜三更
,正坐在旅舍寫字臺前推敲文字
,隔著一層薄墻,隔壁的男女卻聲勢浩大地頻掀高潮……
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的磨難
,村上春樹也是做到了一件事:“不間斷”
。
“不間斷”的原理在于讓身體逐漸習慣這種強度,一直告訴自己的肌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