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末年
,秦國已非常強大,當(dāng)時的秦王贏政(即后來的秦始皇)正在完成他的統(tǒng)一大業(yè)
。他在滅掉趙國之后,又派兵逼近燕國邊境
,準(zhǔn)備進攻燕國
。燕太子丹知道燕國無力抵抗秦國,便想派刺客刺殺秦王
,以圖挽救燕國。
燕太子丹物色的刺客叫荊軻
。荊軻為刺殺秦王作了精心的準(zhǔn)備,他帶上秦國的仇敵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一帶地區(qū)的地圖
,這兩樣?xùn)|西都是秦王非常想得到的
。同時燕太子丹預(yù)先尋求世上鋒利的匕首,后來得到了趙國徐夫人的匕首
,他用一百金把它買到
,又讓工匠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用人來做實驗
,血沾濕衣褸
,沒有不立即死亡的。太子丹將匕首交給了荊軻
,荊軻將它卷在地圖里面
,準(zhǔn)備在向秦王獻(xiàn)地圖時就用這把匕首刺殺秦王。臨行前
,太子丹和他的賓客們都身穿白衣
,頭戴白帽為荊軻送行
。荊軻高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歌畢
,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和他的助手秦舞陽一起來到了秦國
。秦王聽說燕國派使者送來了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地圖
,非常高興
,用很隆重的儀式接見荊軻
。荊軻手捧裝著樊於期的頭顱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跟在后面
。踏上大殿的臺階時
,秦舞陽忽然緊張起來,渾身發(fā)抖
,臉色發(fā)白。秦王見了,起了疑心
,荊軻趕緊向秦王解釋,說秦舞陽沒有見識過國君的威嚴(yán)
,所以害怕,請秦王原諒
,這才解除了秦王的疑慮
。秦王見到了樊於期的人頭,非常滿意
,又提出要看荊軻帶來的地圖。荊軻趕快下階
,從秦舞陽手中把地圖匣子拿過來獻(xiàn)給秦王。督亢是燕國的戰(zhàn)略要地
,秦王早就垂涎三尺,這回見到督亢地圖
,非常激動,拿到地圖急著展開就看
。就在地圖快展開至盡頭時,忽然寒光一閃
,露出了一把鋒利的匕首
,秦王不由一愣
。就在這時
,荊軻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
,右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
,急忙跳起來,用力掙斷衣袖,側(cè)身就去拔佩在身上的劍
。但劍身太長,他心中又慌
,時竟拔不出來,嚇得秦王圍著殿上的柱子跑
,荊軻拿著匕首在后面追殺。秦王手下的大臣
、衛(wèi)士們都在殿下,見到這種情形
,個個都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這時秦王的御醫(yī)急中生智,把藥袋扔向荊軻
。荊軻愣一下,被秦王跑開幾步
,從背后把劍拔了出來。秦王回身與荊軻格斗
,砍中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
,用力把匕首投向秦王
,秦王閃開
,匕首擊中了殿上的柱子。沒有了武器的荊軻知道這次刺殺已經(jīng)失敗
,就大罵秦王。就這樣
,荊軻被擁上來的衛(wèi)兵們砍成了一堆肉泥,他的助手秦舞陽也被殺死
。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 求分享 求點贊
.png)
成語故事的主人公大全
成語的主人公大全
1、一鼓作氣(曹劌)
2
、一字千金(呂不韋)
3、一字之師(鄭谷)
4、一飯千金(韓信)
5
、東山再起(謝安)
6、圖窮匕見(荊軻)
7
、紙上談兵(趙括)
8、負(fù)荊請罪(廉頗)
9
、臥薪嘗膽(勾踐)
10、接竿而起(陳勝
、吳廣)
11、三顧茅廬(劉備)
12
、孺子可教(張良)
13
、四面楚歌(項羽)
14
、老當(dāng)益壯(馬援)
15
、投筆從戎(班超)
16
、暴殄天物(商紂王)
17、暗渡陳倉(劉邦)
18
、嗟來之食(黔敖)
19、怒發(fā)沖冠(藺相如)
20
、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21
、韋編三絕(孔子)
22、墨守成規(guī)(墨子)
23
、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雞犬升天(劉安)
25
、俞伯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27
、風(fēng)聲鶴唳(苻堅)
28、泰山北斗(韓愈)
29
、破釜沉舟(項羽)
30、東窗事發(fā)(秦檜)
31
、程門立雪(楊時)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33
、夢筆生花(李白)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35
、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
36
、赤膊上陣(許褚)
37
、馬革裹尸(馬援)
38
、黃袍加身(趙匡胤)
39、洛陽紙貴(左思)
40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41、聞雞起舞(祖逖)
42
、初出茅廬(諸葛亮)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44
、退避三舍(重耳)
45、樂不思蜀(劉禪)
46
、指鹿為馬(趙高)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48
、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50
、多多益善(韓信)
51、秋毫無犯(岑彭)
52
、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盡瘁(諸葛亮)
54
、約法三章(劉邦)
55、請君入甕(周興)
56、舉一反三(孔子)
57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什么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
、鐘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dāng)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周瑜
、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fā)(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入木三分(王羲之 )指鹿為馬(趙高 )煮豆燃萁(曹植 ) 樂不思蜀(劉阿斗 )紙上談兵(趙括 )三顧茅廬(劉備) 退避三舍(晉文公 )臥薪嘗膽(勾踐 )圍魏救趙(孫臏 ) 初出茅廬(諸葛亮 )游刃有余(
莊子 )得隴望蜀(公孫述
、隗囂) 破釜沉舟(項羽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負(fù)荊請罪(廉頗 )
//wenku./link?url=ButqXHFiZWNZhgmZ9_qrTxIR-bCKvHkK_K-9i
成語故事的主人公[10個]
破釜沉舟—— 項羽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破釜甑
,燒廬舍,持三日糧
,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 〖示例〗只要我們有~的決心
,就能克服學(xué)習(xí)上的各種困難。 紙上談兵 —— 趙括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釋〗在紙面上談?wù)摯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
,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
。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
,在長平之戰(zhàn)中
。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
,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 〖示例〗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
,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
,畢竟書生之見
,全是~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 //./question/7549703 南柯一夢(淳于棼 ) 東施效顰(東施效西施 ) 江郎才盡(江淹 ) 赴湯蹈火(晁錯 ) 投筆從戎(班超 ) 鶴立雞群(嵇紹 ) 負(fù)荊請罪(廉頗 ) 殺妻求將(吳起 ) 完璧歸趙(藺相如 ) 鑿壁借光(匡衡 ) 指鹿為馬(趙高 ) 紙上談兵( 趙括) 精忠報國(岳飛 ) 聞雞起舞(劉琨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鞠躬盡瘁(諸葛亮 ) 臥薪嘗膽(勾踐 ) 破釜沉舟(項羽 ) 樂不思蜀(劉禪 ) 圖窮匕見(荊軻 ) 三顧茅廬(劉備求諸葛亮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元景安和元景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 多行不義必斃 ( 鄭莊公和共叔段) //hi./%CE%C4%CF%C9%C1%E9%B6%F9/blog/item/4018e94af0bee72609f7ef3f
記得采納啊
100個成語故事和主人公
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
、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
、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dāng)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周瑜
、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
、孫敬) 漢: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dāng)益壯(馬援) 蕭規(guī)曹隨(蕭何
、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周瑜
、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
。成語“如火如荼”
,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
,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
。成語“洛陽紙貴”
,稱頌杰出的作品風(fēng)行一進
。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 故事出自《
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
。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jīng)過敏
、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
。成語“探驪得珠”
,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
,抓住要點
。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靶赜谐芍瘛保扔髯鍪轮耙炎骱贸浞譁?zhǔn)備
,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yù)傳》
。成語“勢如破竹”
,形容戰(zhàn)斗節(jié)節(jié)勝利
,毫無阻擋
。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
,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 故事見于《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
,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
,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guān)系密切
,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ぁ罢砀甏背鲎詣㈢杜c親故書》
,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zhǔn)備殺敵報國的決心
。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
,準(zhǔn)備作戰(zhàn)。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成語“后來居上”
,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
,大不相同
。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
,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
。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jié)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xué)步”
,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
,不但學(xué)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
,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
,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yán)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所有的歷史成語故事以及主人公
歷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歷史故事成語:
戰(zhàn)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
、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dāng)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
、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周瑜
、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fā)(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成語故事的主人公越多越好!
臥薪嘗膽(勾踐 )破釜沉舟(項羽 )聞雞起舞(祖逖 ) 鑿壁借光(匡衡 )負(fù)荊請罪(廉頗 )完壁歸趙(藺相如) 鞠躬盡瘁(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入木三分(王羲之) 圖窮匕現(xiàn)(荊軻 ) 三顧茅廬(劉備 ) 殺妻求將(吳起 ) 四面楚歌(項羽 ) 煮豆燃萁(曹植 )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 指鹿為馬(趙高 ) 紙上談兵(趙括 ) 葉公好龍(葉公 ) 精忠報國(岳飛 ) 鐵杵成針(李白 ) 精兵簡政(李鼎銘) 南柯一夢(淳子棼)東施效顰(東施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景皓) 赴湯蹈火(晁錯 )江郎才盡(江郎 )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 ) 投筆從戎(班超 )鶴立雞群(嵇紹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 投筆從戎 班超 劉邦 祖逖 百步穿楊 養(yǎng)由基 慷慨悲歌 項羽 衡槊賦詩 曹操洛陽紙貴 左思畫龍點睛 張僧瑤 約法三章聞雞起舞百步穿楊慷慨悲歌洛陽紙貴畫龍點睛 1
,抱薪救火-- 謀士蘇代2,勢如破竹-- 杜預(yù)3
,高山流水--俞伯牙4,望洋興嘆-- 河伯5
,負(fù)荊請罪…… 藺相如、廉頗 6
,投筆從戎……班超 7
,江郎才盡……江淹 8
,對牛談琴……公明儀 9,圖窮匕見……荊軻
、秦始皇10,破釜沉舟----項羽
,劉邦11,指鹿為馬---趙高12
,紙上談兵---趙括13
,濫竽充數(shù)---南郭先生14
,葉公好龍--葉子高15,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16,洛陽紙貴--晉代文學(xué)家左思17
,草木皆兵---秦王苻堅18,按圖索驥--孫陽19
,后來居上-- 西漢汲黯20,邯鄲學(xué)步--壽陵少年21
,如火如荼--吳國國王夫差22,望梅止渴--曹操23
,請君入甕--周興24,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25
,唇亡齒寒--晉獻(xiàn)公26
,雞鳴狗盜--齊國的孟嘗君27
,枕戈待旦--西晉人祖逖28
,精衛(wèi)填海--精衛(wèi)29
,不學(xué)無術(shù)--霍光30
,不寒而栗--義縱戰(zhàn)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
、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呂蒙)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dāng)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周瑜
、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fā)(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成語與人物1)四面楚歌:項羽 (2)破釜沉舟:項羽 (3)約法三章:劉邦(4)項莊舞劍:劉邦 (5)一飯千金:韓信 (6)胯下之辱:韓信(7)運籌帷幄:張良 (8)借箸代壽:張良 (9)才高八斗:曹植(10)煮豆燃萁:曹植 (11)洛陽紙貴:左思 (12)斷虀畫粥:范仲淹(13)韋編三絕:孔子 (14)一字千金:呂不韋 (15)東床坦腹:王羲之(16)學(xué)富五車:惠施 (17)一毛不拔:楊朱 (18)一箭雙雕:長孫晟(19)小時了了:孔融 (20)不求甚解:陶潛 (21)如魚得水:諸葛亮(22)江郎才盡:江淹 (23)投筆從戎:班超 (24)刮目相看:呂蒙(25)臥薪嘗膽:勾踐 (26)家徒壁立:司馬相如 (27)殺彘教子:曾參(28)割席絕交:管寧 (29)圖窮匕見:荊軻 (30)嘔心瀝血:李賀(31)撲朔迷離:花木蘭 (32)舉案齊眉:梁鴻 (33)詠絮之才:謝道韞(34)引錐刺股:蘇秦 (35)鑿壁借光:匡衡 (36)目不窺園:董仲舒負(fù)荊請罪:廉頗,聞雞起舞:祖逖
,指鹿為馬:趙高 完璧歸趙:藺相如,紙上談兵:趙括
,破釜沉舟 :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現(xiàn):荊柯 三顧茅廬:劉備
,殺妻求將:吳起,暗渡陳倉:韓信南柯一夢(淳于棼 ) 兩袖清風(fēng)( 于謙) 網(wǎng)開一面(商湯 ) 夢筆生花(江淹 ) 老馬識途(管仲 ) 投筆從戎(班超 ) 草木皆兵(苻堅 ) 精忠報國-(岳飛) 望梅止渴-(曹操) 負(fù)荊請罪-(廉頗) 程門立雪-(程頤) 完壁歸趙-(藺相如) 臥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臨渴掘井( 晏子)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
、鐘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dāng)益壯(馬援)蕭規(guī)曹隨(蕭何
、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fā)(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 口蜜腹劍(李林甫 )東施效顰(東施 ) 江郎才盡( 江淹) 赴湯蹈火(晁錯 ) 投筆從戎( 辛棄疾) 鶴立雞群(嵇康 ) 鑿壁借光(匡衡 ) 入木三分(王羲之 ) 暗箭傷人:公子子都
;不恥下問:孔圈;兵不厭詐:虞詡
;初出茅廬:諸葛亮;出奇制勝:田單謝謝
,望采納!
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
1鑿壁偷光 匡衡 2南柯一夢 淳于棼 3東施效顰 西施
4江郎才盡 江淹 5赴湯蹈火 陳壽版 6投筆從戎 班超權(quán)
7負(fù)荊請罪 廉頗 8殺妻求將 周瑜 9完璧歸趙 藺相如
10指鹿為馬 趙高 11紙上談兵 趙括 12精忠報國 岳飛
13入木三分 王羲之 14鞠躬盡瘁 諸葛亮 15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
16破釜沉舟 項羽 17樂不思蜀 劉禪 18三顧茅廬 劉備
19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 20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元景皓
21多行不義必自斃 共叔段
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南柯一夢(淳于棼來fén )東施源效顰(東施 )江郎才盡(江淹)
赴湯蹈火(嵇ji康 )投筆從戎(班超 )鶴立雞群(嵇紹 )
負(fù)荊請罪(廉頗 )殺妻求將(吳起 )完璧歸趙(藺相如 )
鑿壁借光(匡衡)指鹿為馬(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
精忠報國(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ti )入木三分(王羲之 )
鞠躬盡瘁(諸葛亮 )臥薪嘗膽(勾踐 )破釜沉舟( 項羽)
樂不思蜀(劉禪 ) 圖窮匕見(荊軻 ) 三顧茅廬(劉備 )
鐵杵成針( 李白) 望梅止渴(曹操 ) 程門立雪(程頤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景皓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 )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共叔段 )
成語故事大全,主人公,主要內(nèi)容,道理
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
、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fù)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
、鐘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
、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dāng)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周瑜
、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1:萬事具備,只欠東風(fēng):三國時代
,在赤壁這地方發(fā)生了一次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役,叫“赤壁之戰(zhàn)”
。
曹操號稱擁軍百萬
,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
。東吳、西蜀就聯(lián)合起來
,一起對抗北魏。 東吳的統(tǒng)帥周瑜和西蜀的軍師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
。他們決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輕敵情緒
,采用火攻的作戰(zhàn)方案
。周瑜用反間計
,讓曹操殺死曹軍中熟悉水戰(zhàn)
、可以抵擋他們的將領(lǐng)蔡瑁
、張允。周瑜又叫龐統(tǒng)假作獻(xiàn)計
,騙曹軍把戰(zhàn)船連在一起。
周瑜又打黃蓋
,讓這老將用“苦肉計”去詐降曹操
。 實際上
,黃蓋在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
,準(zhǔn)備以詐降的方式?jīng)_向曹營
,發(fā)起火攻
。
一切都安排好了
,就缺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向北岸曹軍放火
,必須依仗著東南風(fēng)才能辦到
。當(dāng)時正當(dāng)隆冬季節(jié)
,天天都刮西北風(fēng)
。周瑜憂急成病
,臥床不起
。只有軍師諸葛亮心中有數(shù)。他自稱有個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
。諸葛亮拜訪周瑜,把藥方寫了出來:欲破曹公
,宜用火攻,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
。四句韻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
周瑜急切地請教諸葛亮有什么辦法
,可以借東風(fēng)
。諸葛亮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他通過氣象觀察,心中就有了辦法
。他對周瑜說
,自己能呼風(fēng)喚雨
,借三天三夜東南風(fēng)來幫助周瑜放火
。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個土臺
,叫“七星壇”
。諸葛亮在“七星壇”上祈求東南風(fēng)
。
到了預(yù)定的日期,果然東南風(fēng)大作
,周瑜就順利地執(zhí)行他的火攻計劃
。東風(fēng)狂吹
,火光沖天
,赤壁之役
,曹操吃了敗仗
,從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勢。
成語“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fēng)”,比喻樣樣都準(zhǔn)備好了
,就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2:陌上花開
,可緩緩歸矣:吳越王錢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
,是橫溪郎碧村的一個農(nóng)家姑娘
。戴氏是鄉(xiāng)里出了名的賢淑之女
,嫁給錢镠之后
,跟隨錢镠南征北戰(zhàn)
,擔(dān)驚受怕了半輩子
,后來成了一國之母。雖是年紀(jì)輕輕就離鄉(xiāng)背井的
,卻還是解不開鄉(xiāng)土情節(jié)
,丟不開父母鄉(xiāng)親
,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時間
,看望并侍奉雙親
。錢镠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最是念這個糟糠結(jié)發(fā)之妻
。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帶信給她:或是思念
、或是問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
。過去臨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嶺,一邊是陡峭的山峰
,一邊是湍急的苕溪溪流
。錢镠怕戴氏夫人轎輿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
,就專門撥出銀子,派人前去鋪石修路
,路旁邊還加設(shè)欄桿。后來這座山嶺就改名為"欄桿嶺"了
。 那一年
,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
。錢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
,卻見鳳凰山腳
,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
,萬紫千紅
,想到與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見
,不免又生出幾分思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氐綄m中
,便提筆寫上一封書信
,雖則寥寥數(shù)語
,但卻情真意切
,細(xì)膩入微
,其中有這么一句: "陌上花開
,可緩緩歸矣
。" 九個字
,平實溫馨
,情愫尤重
,讓戴妃當(dāng)即落下兩行珠淚
。此事傳開去,一時成為佳話
。清代學(xué)者王士禎曾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二語艷稱千古。"后來還被里人編成山歌
,就名《陌上花》
,在家鄉(xiāng)民間廣為傳唱
。 到北宋熙寧年間
,蘇東坡任杭州通判
。英雄相惜
,對錢镠敬佩有加
,曾書《表忠觀記》碑文
,高度評價錢镠之功績
。蘇公喜歡走動,也常來臨安
,聽到里人之歌后
,頗有感觸
,便寫下了三首《陌上花》詩
,其引曰:"游九仙山
,聞里中兒歌《陌上花》
。父老云
,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
,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
,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
,含思宛轉(zhuǎn)
,聽之凄然
,而其詞鄙野
,為之云
。" 三首詩云: (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
,江山猶似昔人非
。 遺民幾度垂垂老
,游女長歌緩緩歸
。 (二) 陌上山花無數(shù)開
,路人爭看翠輦來
。 若為留得堂堂在
,且更從教緩緩歸
。 (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
,身后風(fēng)流陌上花
。 已作遲遲君去魯
,猶教緩緩妾還家
。 蘇東坡在詩里表達(dá)了對吳越興亡的憑吊
,后來
,蘇東坡的學(xué)生晁補之又和了三陌上花: 其一 荊王夢罷已春歸
,陌上花隨暮雨飛
。 卻喚江船人不識
,杜秋紅淚滿羅衣
。 其二 歸安城廓半樓臺
,曾是香塵撲面來
。 不見當(dāng)時翠輦女
,今朝陌上又花開
。 其三 云母蠻箋作信來
,佳人陌上看花回。 妾行不似東風(fēng)急
,為報花須緩緩開。
3:妄自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喝龂鴷r期
,劉備死后
,諸葛亮輔佐劉禪復(fù)興漢室
,他竭盡全力籌劃北伐曹魏
,劉禪胸?zé)o大志
,沒有治國才能
,諸葛亮深表憂慮,出征前夕寫《前出師表》
,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
,應(yīng)該發(fā)憤圖強
,不能妄自菲薄
。
4:望梅止渴:東漢末年
,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
,一路行軍
,走得非常辛苦
。時值盛夏
,太陽火辣辣地掛在空中
,散發(fā)著巨大的熱量
,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軍隊已經(jīng)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禿嶺,沒有人煙
,方圓數(shù)十里都沒有水源。將士們想盡了辦法
,始終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頭頂烈日
,戰(zhàn)士們一個個被曬得頭昏眼花,大汗淋淋
,可是又找不到水喝
,大家都口干舌燥
,感覺喉嚨里好像著了火
,許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樣子
,鮮血直淌
。每走幾里路
,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
,就是身體強壯的士兵
,也漸漸地快支持不住了
。
曹操目睹這樣的情景
,心里非常焦急
。他策馬奔向旁邊一個山崗
,在山崗上極目遠(yuǎn)眺
,想找個有水的地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撬匕l(fā)現(xiàn),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
,干旱的地區(qū)大得很。再回頭看看士兵
,一個個東倒西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