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很多種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今日讓我們來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讀書的,并從中借鑒一些好的讀書方法。
01董遇:“三余”讀書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時間讀書,哪“三余”呢 他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币馑际钦f,冬天,沒有什么農(nóng)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時間。
抓住這三種空余時間來讀書,肯定會有收效。當然,董遇所處的漢代,與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環(huán)境和節(jié)奏有很大的差別,但他那種善于抓緊一切空余時間讀書的精神,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仍然是適用的。
02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這里的“八面”,是指書的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將研究對象分為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個擊破。
他在《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自己首創(chuàng)并實踐的這種讀書方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币馑际钦f,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nèi)容豐富。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他的目標或問題。
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shù)遍之后,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nèi)容便熟識了。
03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jù)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歸納而成的。他曾經(jīng)精選了《孝經(jīng)》《論語》《詩經(jīng)》等十部書,約5萬多字,然后規(guī)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 ”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04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虱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nèi)容實質(zhì);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陳善根據(jù)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總結出來的“入書出書”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鉆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yǎng),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05鄭板橋:“求精求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實際上,鄭板橋并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diào)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nèi)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lián)系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里去,抓住要領。
在精讀中,鄭板橋還比較注重“問”。他認為“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跡露”。
06張溥:“七焚”讀書法
明代學者張溥的“七焚”讀書法,強調(diào)讀寫并用,強調(diào)“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讀書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每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將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里默讀。第二步,抄完后高聲朗讀一遍。第三步,朗讀后將抄寫的文章立即投進火爐里燒掉。燒完之后,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這樣反復地進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幾遍,直至徹底理解、背熟為止。
張溥藉此苦讀成名,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為“七焚齋”,也叫“七錄齋”。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求分享 求點贊
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并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鑒賞、記憶等行為。下面是我?guī)痛蠹艺淼墓沤衩俗x書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韓愈“提要鉤玄”讀書法
韓愈讀書以勤奮貫徹始終。在《進學解》中,曾提出“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這就是后世所稱的“提要鉤玄讀書法”。大意是說,讀書一定要寫筆記;而讀不同的書,又有不同的筆記法。讀記載事實的史籍,一定要寫出提要,掌握綱要;讀輯錄言論的書,一定要鉤出精義,領會精神。寫提要時,必須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弄清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鉤精義時,必須對那些言論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提要鉤玄的過程,有助于增強記憶,提高認識,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
韓愈還提出讀書要“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進學解》),“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甲阋巡粚W,既學患不行”(《贈別元十八協(xié)律》)八首之五)。他要求博覽務得,學以致用。韓愈提出讀書既要“迷”,又要“不迷”。他在《答李翊書》里,曾先后用了兩個“迷”字。第一“迷”是形容他自己開始讀書著迷的情景;“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有這種迷勁才能深鉆下去,但又要防止迷失方向。所以提出了第二個“迷”:“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边@是韓愈多年讀書的心得,恰當?shù)刂该髁俗x書必須由迷而步入不迷的境界,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擺脫本本主義的桎梏。
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陶淵明生平重視讀書學習,常在詩中表露:“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保ā兑凭印罚┎⒃凇段辶壬鷤鳌分凶允觯骸伴e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边@就是后世所總結的陶淵明“會意讀書法”,也有人稱作“不求甚解法”。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元代李冶就指出:“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為章句細碎耳?!编囃匾仓赋觯骸氨緛碚f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書讀懂,而是主張對于對于難懂的地方先放它過去,不要死摳住不放。也許看完了上下文之后,對于難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釋。”(《燕山夜話·不要秘訣的秘訣》)且陶氏所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表明會意也可不止一次。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時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諸葛亮在我國民間已成為智慧的象征,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之所以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是與他勤奮的學習精神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分不開的。據(jù)《魏略》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夕,從容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后來諸葛亮至蜀漢丞相,而石廣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類的中級官職。這里的“觀其大略”,是一種科學的讀書方法,即提綱挈領地領會精神實質(zhì)和要點的讀書方法。大略,含戰(zhàn)略統(tǒng)領之意。古人曾注:“略,謂舉其大綱?!泵恳黄恼?,每一本書籍,都有它的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進行深鉆細研,就能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學知識扎實深刻而不淺薄,從而達到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效果。
朱子“格物致知”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把“格物致知,讀書窮理”和“為學之實,固在踐履”作為讀書的基本原則,并總結出一系列著名的讀書方法,他的學生輔漢卿等把這些方法概括為“朱子讀書法”。其“精義”是:
⑴ 循序漸進。他主張如果有兩本書,則“通一書而后及一書”;在同一本書中,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亂也”。他要求讀書量力而行,打好基礎,逐漸深入。
⑵ 熟讀精思。朱熹認為讀書要從反復誦讀入手,做到學與思結合,力求透徹理解和領悟,牢固記憶和掌握?!胺沧x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的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而精思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又從有疑到解疑的過程。他認為,讀書始“未知有疑”,讀書中要“節(jié)節(jié)有疑”,后“疑漸漸解”,最后“融會貫通,都無所疑”。
⑶ 虛心涵泳。朱熹認為讀書要有虛心的態(tài)度。他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以為有功耳?!?/p>
⑷ 切己體察。朱熹認為讀書要聯(lián)系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來理解推斷,要“觀書以己體驗”,但不可固執(zhí)己見
。⑸ 著緊用力。朱熹認為讀書要抓緊,舍得下苦功夫?!盀閷W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
⑹ 居敬持志。朱熹認為讀書要有純凈專一的心境和堅定遠大的志向。敬,指用心專一?!胺綗o事時,敬以自持,乃應事時,敬于應事;讀書時,敬于讀書?!蓖瑫r,他指出為學以立志為先,目的不明,無以為學。即所謂“立志不定,如何讀書。”
孟子“自求自得”讀書法
孟子關于讀書方法的論述,是我國早期形成的系統(tǒng)的讀書方法論之一。與孔子讀書法一樣,它對中國讀書史發(fā)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響。其讀書方法論的精義是:
(1)自求自得。孟子認為,讀書學習須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保ā睹献印じ孀酉隆罚┧€進一步發(fā)揮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就是說,老師讓學生深造的方法,也應該是啟發(fā)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部動機,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
(2)專心有恒。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荚诜磳θ亩獾淖x書態(tài)度。曾舉奕秋教人學棋為例,強調(diào)“不專心致志,則不得”(《孟子·告子上》)的道理,指出一個人學習不能得到滿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聰明),而是不能專心的結果,孟子還指出,專心還必須有恒。他以掘井作喻道:“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說明不堅持讀書終將落空。
(3)盈科后進。即循序漸進。孟子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盡心上》)又說:“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泵献右运鲗W,道出逐漸積累知識、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4)重思存疑。孟子認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維才能認識客觀事物,有聞見而不思,等于無聞見。他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不思則不得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實際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認識停留在感性階段,而必須通過思維得到事物的真實內(nèi)涵(本質(zhì))。孟子還提出了“讀書存疑”的主張,強調(diào)“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上》)。
(5)以意逆志。這是一種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保ā睹献印とf章上》)對這種方法,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清人的解釋。如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緣起》一文中認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即應就作品論作品,以作品實際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種是漢以來多數(shù)人的解釋。認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讀者的“意”(思想、知識、經(jīng)驗等)。如趙岐《孟子注疏》解釋為“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朱熹《四書集注》則解為“當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詩言志辯》解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
(6)知人論世。另一種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認為,要正確理解作品,還必須知人論世。他強調(diào):“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要真正讀懂作品,必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思想感情,為人品德,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
(7)詳說返約。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之”。(《孟子·離婁下》)這里的“詳說”,是指對讀物要精細研究,詳細闡釋,即所謂“把書讀得厚”;這里的“說約”,指對讀物內(nèi)容的簡明概括。詳說返約,就是要求讀書治學必先深入細致鉆研,再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直至明確掌握。
孟子讀書法的基本精神是:
(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盡心上》)也就是說,讀書求學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應根據(jù)規(guī)律來確定正確的讀書方法。
(2)著行察習。即應該明白自己學習過程的本身,這樣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學習規(guī)律,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使之合乎規(guī)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會成為平庸的讀書人。
孔子“好學樂學”讀書法
⑴好學樂學??鬃诱J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一論述實際上強調(diào)讀書治學過程中養(yǎng)成好學樂學的良好心理和習慣的重要意義。
⑵由博返約。這是一種由博學到精研的讀書方法??鬃诱f:“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乎?!逼浜髮W總結的“學、問、思、辨、行”的學習過程,便體現(xiàn)了孔子“由博返約”的讀書原則和方法。
⑶學而時習。孔子說:“學而時習之。”這里包含著兩個互相聯(lián)系著的重要方法。一是讀書時先要“學”。然后是“時習”??鬃犹岢珟е螌W的目的和方法來讀書,反對“為讀而讀”,死守章句。
⑷學思結合??鬃诱f:“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就是說,學與思不可偏廢,應學思并重。
⑸學行結合。人們一般從終極的目的處著眼,把“學行結合”解釋為“學以致用”。實際上其中還包含有“以行促學”、“以行助學”、“行即是學”等有關底蘊。
⑹溫故知新??鬃诱J為,舊知與新知是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舊知與新知聯(lián)系起來的過程。他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⑺述而不作。指在讀書治學過程中,應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闡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為要務,而自己不應去主觀發(fā)揮和附會。
⑻默而識之。默,是“沉思默想”;識,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默而識之……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說,暗暗思考并記住……哪能難住我呢!這種讀書方法也叫“沉思默想法”。
⑼一以貫之??鬃硬粌H主張多學多識、學思結合,而且更強調(diào)必須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統(tǒng)一起來,上升為理論而又能付諸實踐,成為行動的指南。他多次強調(diào)“予一以貫之”,“吾道一以貫之”。⑽舉一反三??鬃诱f:“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還有“知類通達”,也是“舉一反三”的意思??鬃幼x書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其基本精神是:讀書與治學的統(tǒng)一,讀書治學原則與讀書治學實踐的統(tǒng)一,學習過程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tǒng)一,閱讀學習與非閱讀學習的統(tǒng)一。
蘇東坡“八面受敵”讀書法
“八面受敵”是一種抓住一個中心、集中精力只解決一個問題的讀書方法。發(fā)明人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
他認為人們在讀書時,往往會感到處處都是有用的知識,猶如“八面受敵”,而“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在浩如煙海的知識之中,每次讀書,只求一點,所以后人也叫它“求一法”,或叫“主攻法”。因為它每次只圍繞一個中心,只解決一個問題,容易集中深入,徹底攻破一“敵”,像打仗那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一次攻破一面“敵”。這種讀書方法,是抓主要矛盾,從戰(zhàn)略上考慮問題的讀書方法。具體做法據(jù)史書記載:“嘗有人間蘇文忠(蘇軾的謚號)曰:‘公之博治可學乎?’曰:‘可,吾嘗讀《漢書》矣,蓋數(shù)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貸之類,每一過求一事。不待數(shù)過,而事事精竅矣’?!边@種讀書方法既是定向閱讀,分步進行,長久堅持,必有好處。
李大釗“串錢”讀書法
我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一職,對如何讀書,他有生動的譬喻。說,讀書方法有兩種:一是尋章摘句式的,讀得很細心,鉆研每一個段,以至每一個字,有的經(jīng)師寫了多少萬字的研究論文。其缺點是見了樹木而不見森林,揀了芝麻、綠豆卻丟了西瓜,對書中的主要觀點、思想?yún)s忽略了。另一種是觀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這種人讀書能抓住書里主要東西,吸收了并豐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尋章摘句的工作。前一種人好比擁有一屋子散錢,卻缺少一根繩子把錢拴起來。后一種人恰恰相反,只有一根繩子,缺少拴的線。李大釗認為,正確的方法是把兩種統(tǒng)一起來,既要鉆研個別的關鍵性的章節(jié)、詞句,又要善于領會大意,即主要觀點、立場,“錢”多多益善,“繩子”色彩鮮明,兩者缺一不可。
毛澤東“三復四溫”與“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其讀書方法最可注意的是,書本知識緊密聯(lián)系實踐,“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其中“三復四溫”式讀書基于其一生的強烈求知欲?!八粌H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著名古籍,到了老年仍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讀了一遍又一遍,常讀常新”,并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上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至于“不動筆墨不讀書”,則是毛澤東“從他的老師徐特立那里學來,從青年時代起堅持一生的讀書習慣”。他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就有“四多”的習慣,即“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龔育之《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其中的“寫得多”,就包含著多做讀書筆記。綜覽其讀書筆記,有以下幾種形式:(1)內(nèi)容摘錄。早年讀書時,在課堂聽講寫“講堂錄”,課后自修寫“讀書錄”,選抄全篇文章有選抄本,摘錄精要有摘錄本,曾積累了好幾網(wǎng)籃。延安時期,毛澤東讀了艾思奇的《哲學與生活》后,曾錄下書中論點約3000字。(2)標記。每讀一書,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早年讀德國鮑爾生著、蔡元培譯的《倫理學原理》,全書逐字逐句都用毛筆加以圈、杠、點、單杠、雙杠、三角、叉等符號。延安時期讀的《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列寧選集》、《國家與革命》、《列寧關于辯證法的筆記》、《斯大林選集》等書,許多段落、章節(jié)都作了圈點與勾劃。(3)批注。《倫理學原理》一書共10萬余字,但他用工整的小楷寫在頁邊、行間的批語就有12100多字。延安時期讀的《辯證唯物論教程》的兩個版本,毛澤東在書眉上與空白處寫了13000字的批語。既有贊同的評語,又有聯(lián)系實際對某些觀點所作的引申、發(fā)揮。(4)讀書日記。1937年,毛澤東讀到李達的《社會學大綱》,認為這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他反復閱讀,并開始續(xù)寫中斷多年的《讀書日記》。其開篇寫道:“二十年沒有寫過日記了,今天起再來開始,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點學問??蠢钸_的《社會學大綱》,1月1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辯證法》,從1-385頁。今天開始看第二篇《當作科學看的歷史唯物論》,387-416頁。”嗣后,他每天均認真記下讀書進度。(5)改錯糾謬。對書中不正確的觀點或引用不當?shù)牟牧?,則常用筆記形式改正。如《新唐書·徐有功傳》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毛澤東認為說法不當,指出歷史上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偉乎!”在《辯證唯物論教程》旁批中,毛澤東用簡略的話指出其不正確處,如“此例不甚清”等等
魯迅“硬看”讀書法
魯迅一生博覽群書,除政治理論、文藝作品外,還廣泛涉獵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物考古、美學甚至佛學方面的書籍。其讀書方法的要點有:
(1)泛覽?!皭劭磿那嗄?,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nèi)的書抱住。……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種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yè)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這樣子,對于別人,別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保ā蹲x書雜談》)并提倡“博采眾家,取其所長”,不要??匆粋€人的作品,“必須如蜂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保ā督o顏黎明》)主張在消閑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以增長知識,拓展視野。同時,還應重視讀反面的東西,“明知道和自己意見相反的書,已經(jīng)過時的書”,也要翻一番?!胺瓉矸ィ欢喾?,就有比較,比較是醫(yī)治受騙的好方子?!保ā峨S便翻翻》)
(2)硬看。對較難讀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鉆透為止?!皩W外國文須每日不放下,記生字和文法是不夠的,要硬看。比如一本書,拿來硬看,一面翻生字,記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別的。數(shù)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給曹白》)若遇到暫時弄不懂的地方,則采取跳讀,聯(lián)系上文以至全文來“硬看”,直至理解?!叭羰桥龅揭蓡柖豢茨莻€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會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魯迅譯書時,與工具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收藏有大量外文工具書,種類也很全。
(3)專精。魯迅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后抉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會成為“雜?!弊x書雖多,但一事無成。其《中國小說史略》、《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的編纂結集,堪為讀書專精的典范。
(4)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并重視實踐。他指出:“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讀幾本書》)。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币白约核妓鳎约河^察,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讀書雜談》)。并主張“留心世事”(《海上通信》)。“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書雜談》)。
(5)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他說:“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題未定”草(七)》“倘要看文藝作品呢則先看幾種名家的選本,從中覺得誰的作品自己最愛看,然后再看這個作者的專集,然后再從文學史上看看他在文學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詳細,就看一兩本這個人的傳記,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p>
吳晗“摘卡片式”讀書法
吳晗認為:“青年人要有雄心壯志,著書立說,沒有勤奮目標就不會有所作為?!倍x書方法有兩種,一是“尋章摘句式”,讀得細致,但往往會“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猶如一屋散錢卻缺少串錢的繩子;一種是“觀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缺少細心的尋章摘句的工作,猶如有繩子而無錢可串。正確的方法是“把兩種統(tǒng)一起來”,使“廣和深”達到有機結合。于是他認為“要多讀書,用功讀書,但是還得善于讀書”(《談讀書》)。其讀書,也很愛做筆記。每當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資料,就隨手抄在本子上。后來,記得多了,便漸漸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有問題,主要是各種資料抄在本子上,眉目不清,很是雜亂,等到下次想使用某個資料時,在厚本子里翻上半天也找不到。吳晗于是改用卡片記資料。于是身邊經(jīng)常備有一疊卡片,在閱讀書籍報刊時,凡遇有價值的資料,就抄在卡片上,每張卡片只記一件事、一段話,并且記上出處。日積月累,卡片多了,就按照內(nèi)容分類保管。他親手整理了幾萬張卡片,象銀行的儲蓄卡一樣,把大量的資料儲存起來,隨用隨取。他做卡片的方法有三種,一是記載書刊名稱頁碼,以備查閱;二是記載內(nèi)容提要;三是抄錄原書。等到要研究某個問題時,他就把有關該問題的卡片擺出來,加以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探討。他曾舉例:歷史上很多人都說曹操壞,而唐太宗卻說曹操好。到底怎樣才能客觀、正確、公正地評價曹操》?這就得依靠自己長期搜集摘錄的卡片了。這樣,集眾家之長合而為一,就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華羅庚“厚薄”讀書法
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先生主張讀書分兩步:第一步“由薄變厚”,即讀書要扎扎實實,每一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于增加了不少內(nèi)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比這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能學會分析、歸納、抓住本質(zhì),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這樣經(jīng)過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并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讀書,只有學會“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楊振寧“滲透式”讀書法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1922— )博士曾與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對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次年與李政道一起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楊振寧認為,大凡學習方法,無非是“滲透性”讀書和“按部就班”的常規(guī)式讀書。他認為,知識是相互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鉆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如果銜接上不熟悉的新知識鏈條中的一環(huán),則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fā)現(xiàn)。因此,他對于那些相關專業(yè)的書籍,只要時間和精力允許,都拿來讀讀,暫時弄不懂也不要緊,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chǎn)生于半通之中。他說,這“可以說是一種滲透性的學習方法。你看了一個東西不太懂,但多看幾次以后,就會不知不覺地吸收進去了。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尤其是搞前沿科學的,這是必要的、不可少的學習方法之一”。并建議人們應“每星期抽一定時間去圖書館”,翻翻雜志,看多了以后,就能掌握住你那個滲透性的學習方法,可使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并收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
愛因斯坦“忘書”法
愛因斯坦在讀書時,往往有意識地忘掉一些東西。他從小迷戀物理學,成為物理學家后,有人問他不銹鋼的成份,他建議道:“你去查查《冶金手冊》?!庇钟腥藛枑垡蛩固箯募~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愛因斯坦說:“實在對不起,我記不住,你當然可以去查《鐵路交通》。”顯然,愛因斯坦曾經(jīng)瀏覽過《冶金手冊》、《鐵路交通》這類書籍,可他卻沒有記住其中最基本的數(shù)據(jù)。愛因斯坦解釋道:“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jīng)有的東西。”愛因斯坦的讀書方法是: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而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東西。通過這種方法,去粗取精,把握要點,吸取有益的核心東西。對一般材料只記住“門牌號碼”,知道什么材料到什么地方去找,不再費力背誦,把記憶任務讓書籍分擔一部分,而把主要精力用來記住最重要的和經(jīng)常用的知識。他曾讀過一本幾何教科書,立即清楚地講出了書中的要點。有人問他是怎樣讀這書的,他說:“抓住書的骨肉,拋掉書的皮毛?!?/p>
黑格爾摘錄分類讀書法
黑格爾喜歡讀嚴肅的書,并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即把讀過的東西詳細地摘錄在一張活頁上,然后按照語言學、美學、數(shù)學、心理學、史學、神學和哲學等項目加以分類。每一類都嚴格地按照字母次序排列。所有摘錄都放在貼有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不論需用哪一類資料摘錄,都可以馬上找到,這些文件夾伴隨了這位哲學家一輩子。黑格爾這一讀書方法頗有益處。不少人讀書時,書本東丟一本西塞一摞,沒有次序。有的人抄寫筆記和卡片,亂放亂堆,毫無系統(tǒng)。一旦要查閱某一本書或某種資料,翻了半天也找不到,而黑格爾寫在活頁紙上,有系統(tǒng)地進行整理,使之便于查閱。這種好習慣,對讀書大有裨益。
蘇霍姆林斯基“圍繞問題”讀書法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蘇聯(lián)教育家、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畢生從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科學的研究,為蘇聯(lián)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主要著作有《把心靈獻給兒童》、《學生的精神世界》等。他總是帶著教育領域中的一些問題而讀書,孜孜不倦地從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以及各種教育方法專著中,摘錄“最出色的內(nèi)容”,然后分門別類編輯成專題研究筆記,撰寫論文。他的著述被譽為“學校的百科全書”。他說:“面對浩瀚的書刊海洋,要非常嚴格慎重地選擇閱讀的書籍和雜志。要善于限制閱讀范圍,從中排除那些可能會破壞學習制度的書刊?!眹@問題讀書,正是選擇書籍、專題閱讀、深化效果的好方法。
古代人讀書方法有:誦、錄、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
一、誦
“誦”字的原意即大聲背誦。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黃庭堅五歲時,已經(jīng)能夠背誦五經(jīng)。有一天,他問老師說:“從來都稱六經(jīng),為什么只讀五種?”老師回答:“《春秋》不足讀也?!边@在當時人中是很流行的一種看法,最典型地反映在王安石把《春秋》稱作“斷爛朝報”的評語中。可是黃庭堅說:“是何言也。既曰經(jīng)矣,何得不讀?”據(jù)說他于是“十日成誦,無一字或遺”。
二、錄
“錄”就是抄書。書籍難得,靠抄書保存文本,這與記誦類似。
明朝的“開國文臣第一人”宋濂,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為《送東陽馬生序》。在那篇文章里,他回憶自己幼年的經(jīng)歷說:“余幼時即嗜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p>
為什么說“不敢稍逾約”?當時人有“三癡”的說法,其中之一便是“借書與人曰癡”。意思是借書不還的事太多,所以書不可以輕易借予人。正因為如此,宋濂不敢逾約,否則再借就難了。
三、校
“?!奔葱??。在印刷術投入使用前,古書都曾經(jīng)歷過以記誦文本和抄本形式流傳的階段,記誦或抄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差錯,致使同一典籍的文本在輾轉流傳之中變得差異極大。
這種情況即使在印刷書籍出現(xiàn)之后仍大量存在。一是印刷本所依據(jù)的底本原有差異,二是刻板印刷過程中又可能出現(xiàn)新的錯誤。所以古人讀書,在誦、錄之前,第一步是先作文字上的校對,以便盡可能地保持文本的準確性。
四、疑
“疑”是指一種積極追問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許衡,就最喜歡善于“疑”的學生。他的傳記有曰:“諸生或有疑問,則為之喜見顏面。因語之曰:‘書中無疑,能以為有疑;有疑,能使之無疑。學斯有得矣’。”不過,這個意思并非他自己的發(fā)明,比他早一點的朱熹已經(jīng)說過類似的話了。
五、入味
所謂“入味”,是我從古人的以下這些話中間概括出來的一個說法:“讀書須到不忍舍處,方是見得真味”(朱熹);“弄書冊而游息時,書味猶在胸中”(黃庭堅);“睡余書味在胸中”(陸游)。
六、“大其心”而“使自得”
“大其心”而“使自得”,是說讀書“當玩味大意,就自己分上實著體驗……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朱熹)。或者如程頤所說:“讀書當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見矣?!?/p>
參考資料
人民網(wǎng)-古代人讀書方法有哪些?總有一款適合你
朱熹讀書,總結過六則讀書方法,后人謂之“朱子讀書六法”,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此讀書六法因為其簡易適用,故成為了歷代許多讀書人屢試不爽的讀書妙法,流傳甚廣。
循序漸進,所謂循序漸進,就是讀書要講究次序,讀一本書如此,讀一個合集或了解一段時期的歷史也應如此。而且,這個“序”,還不完全是書本目錄的順序,更多的是知識層級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熟讀精思,所謂熟讀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語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虛心涵泳,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彼^“虛心”,是朱子鼓勵人以虛懷若谷的心態(tài)對待讀書,對于其中的內(nèi)容和觀點,不要先入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鑿附會。著緊用力,“著緊用力”,自然是指讀書當下功夫、花力氣,但朱熹所謂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層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
著緊用力,“著緊用力”,自然是指讀書當下功夫、花力氣,但朱熹所謂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層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居敬持志,對于“居敬持志”,朱熹說:“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00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成語故事——鐵石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