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看到這幾張新聞圖片,看得心都揪了起來
。年過完了,許多在外地打工的人開始陸續(xù)返城
,如果他們已經(jīng)為人父母,家里有一個或幾個小孩,如果他們只身前往打工的城市,就無可避免把一個或幾個或全部的小孩留在家鄉(xiāng),他們的小孩就會成為“留守兒童”,面臨著在春節(jié)短暫的團(tuán)圓之后和父母分別。圖片上這傷心的一幕發(fā)生在成都邛崍臨濟(jì)鎮(zhèn)瑞林村。40歲的媽媽是一個快遞員
,要回成都上班,7歲多的兒子吵著要跟母親走,爺爺奶奶在一旁拉都拉不住,兒子一直試圖向前拉住媽媽的手,嘴里喊著“你們不能這樣對我”。(網(wǎng)絡(luò)報道)這位大姐說
,春節(jié)回來這幾天兒子一直拉著她一起玩耍,連睡覺都要抱著,也不出去找小朋友耍。她是離異家庭,家里還有一個女孩在讀高中,她必須要出去掙錢供兩個孩子讀書。如果帶去成都報道中還說
圖片中的奶奶表情甚至歡愉,她大概以為媽媽一走了之之后
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里,如果缺少了父母的參與
,人生哪里會完整 我沒有系統(tǒng)學(xué)習(xí)過心理學(xué),但在有限的常識及經(jīng)驗里,隱隱知道幼兒或童年時期如果父母不在身邊,甚至有一方不在身邊,那個孩子都可能面臨很多的心理問題。我父親是個軍人
,當(dāng)年大概一年只有一次探親假,我們只有在他探家時才會跟他見上一面。所以,我在七歲以前對“爸爸”似乎都沒有多少記憶,在整個的童年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有一年他回家探親的第二天
小狗汪汪叫
客人來到了
主人說:要殺一只雞
雞說:我能打鳴報曉
……
我聽得很歡樂,卻忘了后面的詞,就跑到他跟前說:哎
他回應(yīng):你不叫爸爸
那年我大概六
我是應(yīng)該叫爸爸呀,在農(nóng)村老家,人家的孩子都有“大大”
不僅是“爸爸”兩個字,其它諸如“叔叔”“大爺”“伯伯”“爺爺”等這些男性的稱謂
我曾翻看過爸爸當(dāng)年的日記
說真的,我知道那是個“特殊的年代”
我妹妹大概在兩三歲的時候被送到大姑家生活了一年。那時我們家隨了軍搬到部隊
雖然大姑和姑父給了她父母般的關(guān)愛,在我們成年以后
曾在網(wǎng)上讀過一位媽媽的自述文章,她把留守老家多年的大女兒接回身邊
有個朋友家有兩個兒子
還有什么事情能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呢 朋友最后還是給兒子轉(zhuǎn)了學(xué)
有家的地方才有愛
還記得去年6月份“畢節(jié)留守兒童自殺”的新聞吧 四個孩子瞬間從世上消失,最大的哥哥13歲
是父愛母愛的缺失
、對生活的絕望。父母長期不在身邊
,容易使孩子自閉、被人欺負(fù),受到傷害無人訴說,感受不到親情和愛,覺得自己被遺棄,甚至即便到成年以后都無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消除和父母之間的隔閡,甚至?xí)袊?yán)重的心理問題,以致傷害自己甚至傷害別人官方數(shù)字統(tǒng)計出來的那6100萬的留守兒童
錯過什么
我
微信號:(←長按復(fù)制)
了解更多,請 微信號
:
個人微信:dzy555555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02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門風(fēng)與涵養(yǎng)
!" onerror="nofind(this)" >
!.png" alt="8月30日最牛逼的一句話!" onerror="nofind(this)" >
,讓我們重拾古人風(fēng)雅.png" alt="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