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蘇軾二十歲中進(jìn)士,可謂少年得志,中年以后,從北到南,卻是接連被貶,直到被貶到遙遠(yuǎn)的海南島。就是這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卻被蘇軾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身處順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講究。身處逆境,他能承受最壞的,能將就。這份豁達(dá)和修養(yǎng),讓我們這些后來人,不由得一贊三嘆。從學(xué)士到農(nóng)夫在仁宗嘉祐二年,蘇軾考中進(jìn)士,在參加考試的三百八十多人里名列前茅,很多人窮盡一生,也未必能進(jìn)士及第,可那年,蘇軾才只有二十歲。歐陽修對他的文章贊賞不已,但是因為誤認(rèn)為是好友曾鞏所寫,為了避免閑話,把他列在了第二名。考中之后,考生要修書一封,感謝恩師,蘇軾也不例外,歐陽修讀完蘇軾的信后,他說:“讀蘇東坡來信,不知為何,我竟喜極汗下,老夫當(dāng)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他甚至還對自己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之后,無人再談?wù)摾戏颉?。歐陽修的推崇,讓蘇軾很快就名動京城,他一下變得炙手可熱,人們爭相傳誦他的文章,私下里人們找他題字,宴會上歌女找他填詞,人們以為東坡手里會一直握著筆,寫他的錦繡文章,誰料想,不久之后,筆被擱下,他被迫抬起犁頭,從學(xué)士變成了農(nóng)夫。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為在一篇謝表中對新法多有不滿,因此被新黨構(gòu)陷,尋章摘句,竟然被羅織成欺君罔上的死罪。幸得高太后求情,王安石聲援,蘇軾才僥幸逃得一死,被貶黃州。蘇東坡帶著一家老小在黃州落腳,黃州是一個窮苦的小鎮(zhèn)子,過去優(yōu)渥的生活自此絕緣,從云入泥,心理落差之大,外人著實無法想象。因為生活拮據(jù),他不得不開墾荒地,自己種糧食吃,建筑房屋、自己打井、移栽樹苗,筑造水壩,儼然老農(nóng)一般。這是蘇軾這一生第一次下地務(wù)農(nóng),他頂著太陽耕田、插秧、灌溉,以前手里拿著精致的毛筆,書寫的是眾人稱頌的文章,如今卻是扶著沉重的牛犁,在山野中耕田。他寫道: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fēng)吹面如墨。但是,他卻并沒有被生活打倒。他很快接受了現(xiàn)實,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農(nóng)夫。看到地上冒出麥苗,他會歡喜的像個孩子,看到稻穗飽滿,他會得意滿足。東坡田里耕作,越來越覺得自己像當(dāng)年避世隱居的陶淵明,他甚至把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編成一首歌,然后教給一起耕作的農(nóng)人來唱,他自己拿著小棍,在牛角上打著拍子,和大家一起唱,一時間,山野之中到處是歡聲笑語。其實,人之最大的不自由,是心靈的不自由。
如果心靈沒有達(dá)到自由的境界,身到何處,也是不自由。
可怕的是看不透生活,可悲的是在失敗中不能自拔。
而一個智者,是在認(rèn)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從羊肉到豬肉宋代宮廷規(guī)定:“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宋真宗時御廚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時每天宰羊280只,到宋神宗時雖引進(jìn)豬肉消費,但一年仍要消耗“羊肉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只用掉“4131斤”,不及羊肉的零頭。至于一般的士庶貧寒,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或是宴請貴客的時候,才能咬咬牙買來嘗嘗鮮。豬肉因為寄生蟲和味道的原因,不受大家的喜歡,只有下層勞苦人們才會買來吃。蘇軾在京城時,無論是皇家的賞賜,還是賓客宴請,吃的都是上好的羊肉。在黃州,因為甚是貧窮,蘇軾根本買不起羊肉,沒辦法,他只能選擇吃豬肉。他說: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因為當(dāng)時豬肉并不好吃,所以蘇軾煞費苦心,開發(fā)了新的做法,他饒有興趣的寫下《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如今,東坡肉已經(jīng)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而東坡那份樂觀的精神,也鼓舞著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個人。做事講究的是“事來心應(yīng)”“事去心止”。“事來”,不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應(yīng)從容應(yīng)對?!笆氯ァ保灰虑樽鲞^了,不論好壞都已過去,不管高興或悲傷都已無益,就應(yīng)做到“心止”。當(dāng)我們有了這樣的心境,我們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的了。最好的硯臺,最壞的書房蘇軾詩詞繪畫無一不精,在藝術(shù)上的造詣可謂登峰造極,正因如此,他自己對硯臺十分講究,他一生收集了很多名貴的硯臺,比如,蘇軾曾經(jīng)用的一方端硯,呈瓦形狀,色如豬肝,中有冰紋,敲擊有鏗鏘之聲,猶如石磬,正上方雕著一個獨角獸,面如獅,下巴有須,五爪登云,二目觀日,可謂精美絕倫,并且還有藏寶篆書小印,可謂價值連城。曾經(jīng)的蘇軾,寫詩作文一定要匹配最好的硯臺,他在這方面的講究也是當(dāng)時大部分文人不能比的。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以62歲高齡被放逐到海南島,海南地處蠻荒,文教不興,在歷史上從未有人科舉及第,于是蘇東坡身體力行,辦教育、開學(xué)堂。很多人聽說蘇東坡在海南授課,不遠(yuǎn)千里追到海南,跟隨蘇軾學(xué)習(xí)。而當(dāng)時,蘇軾的硯臺大多都已經(jīng)遺失,他甚至連一個像樣的書房也沒有,很多書都只能靠他自己手抄,當(dāng)?shù)赜謵炗譄?,他?jīng)常汗流浹背地抄書,一抄就是大半天,汗水浸透衣裳,他也毫不在乎。他能用最好的硯臺,卻也能用最壞的書房。在他離開海南不久,海南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蘇軾興奮地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對于一個蠻荒之地,完成了科舉的零突破,確實稱得上是“破天荒”了,時至今日,海南依然留存著東坡村、東坡井、東坡路、東坡帽甚至還有東坡話。海南人一直把蘇東坡當(dāng)成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這就是蘇軾!他可以是揮毫潑墨名動京城的蘇學(xué)士,也可以是早起晚歸,扶犁耕田的東坡居士。能在京城享受羊肉,也能在黃州做他的豬肉。他能對硯臺精益求精,卻也能在簡陋的書房完成對海南的文化開拓。他能享受命運的饋贈,也能承擔(dān)命運的打擊,無論好的壞的,他都能變成生命里的風(fēng)景。這大概就是蘇軾的魅力吧。三毛說: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最好的人生,就是能講究,也能將就。
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煙。因為風(fēng)雨人生路,每一步都算數(shù)!
真正的格局經(jīng)典美文
真正的格局經(jīng)典美文,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總會充滿各種煩惱,而真正有格局的人不會對這種事情太過計較,樂觀從容的面對生活,享受生活的樂趣,下面就一起閱讀真正的格局經(jīng)典美文,希望大家喜歡。
真正的格局經(jīng)典美文1有這么一則故事:三個泥瓦匠在砌墻,一個人走過來,問他們在干什么。
第一個泥瓦匠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嗎?我在辛苦地砌墻呢。
第二個回答,我們正在建一座高樓。
第三個則洋溢著喜悅說,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10年過去了,第一個人仍然在做泥瓦匠,第二個人成為了一名工程師,而第三個人則成為建筑公司的老板。
工作本身沒有區(qū)別,為什么三個人的人生走向卻大相徑庭?這就是格局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結(jié)局。
所謂格局,就是一個人的眼界、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nèi)在布局。面對同樣的情況,不同的格局會決定事情的不同走向,什么樣的格局成就什么樣的人生。
格局,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人人都有格局,只是每個人不一樣而已。
格局在李白那里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氣宇軒昂;在岳飛那里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的壯烈;在蘇軾那里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豪邁。
格局是一種大情懷,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
古人云:“能容小人,方成君子?!庇写蟾窬值娜耍粫榱艘皇乱晃锏牡檬Ф鴣y了陣腳。他們有明確的目標(biāo)和強(qiáng)大的信念,孜孜以求,直至成功。
擁有大格局的人除了有廣闊的胸懷、高遠(yuǎn)的抱負(fù),更有無限的視野。他們不會拘泥于眼前的束縛,看到的更多是可能性,而不是局限性。他們會以開闊的`視野,為自己開疆?dāng)U土。
樹挪死,人挪活。轉(zhuǎn)換思維,放大格局,或許就能開拓出一個全新的視野,為自己迎來新生,甚至拐個彎實現(xiàn)了之前的夢想。
而為人處世,如果目光短淺,胸?zé)o大格局,終究難有所成。
之前有位同事就是如此,從來不肯吃一點虧,只要是無法在領(lǐng)導(dǎo)面前邀功的事,她必然不做,覺得是無用功。久而久之,部門同事再也不找她幫忙,有好事自然更不會叫上她。工作5年了,她在部門里還是排名最后,沒有一點進(jìn)步。
而跟她同時進(jìn)來的同事趙雯則截然不同。小趙積極主動,勤奮好學(xué),還默默幫助其他人收拾過爛攤子。
有一次,領(lǐng)導(dǎo)安排了一個很棘手的任務(wù),做好了不會有表揚(yáng),做砸了可是要挨批的,大家都不愿意接。最后,只有趙雯主動請纓,為大家解圍。
接下來的日子,她每天加班,查閱大量資料,逐一分析研究各種應(yīng)對方案,終于將這個難啃的骨頭啃下來了。
她交差的那天,正好大領(lǐng)導(dǎo)也在,看過方案,非常滿意。不久,趙雯就被破格晉升為部門的總經(jīng)理助理。
同樣一所大學(xué)畢業(yè)的同學(xué),工作5年后,差距竟如此之大,這就是不同格局造就的不同結(jié)局。
一個人心中有大抱負(fù),才能耐得住寂寞沉下心來做事,才不會錙銖必較只注重眼前得失,才能矢志不渝地堅守自己的理想。
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不同的認(rèn)知層次,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格局。它決定了你能看到怎樣的風(fēng)景。
我們常常抱怨命運不公,抱怨生活沒有詩和遠(yuǎn)方,那可能正是因為我們高度還不夠,格局也還太小。當(dāng)你見過天地,見過眾生,打開格局開始去見自己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當(dāng)你想明白了這一點,你的人生便可能從此不同。
擁有大格局的人,在人群中會自然散發(fā)不一樣的氣質(zhì),謙恭卻有內(nèi)涵,溫和卻有力量。他們會講究,也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
他們從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中提升自己思想的深度、眼界的寬度以及胸懷的廣度。
正如有句話所說:“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生活瑣碎中沉淪。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p>
人生這盤棋局,有時由格局決定。你有怎樣的格局,就會有怎樣的結(jié)局。
真正的格局經(jīng)典美文2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這句話的哲理是:
你可以烙出大餅來,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
我們所希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于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渭的“格局”。
宋朝有一個人叫呂文靖,一天對夫人說:“咱們的四個兒子將來都能成才,但不知道哪個是宰相之才,我要考驗他們一下?!?/p>
于是,當(dāng)四個孩子都在院子里玩耍的時候,讓丫鬟拿一件玉器故意掉落在地上,有三個孩子“啊呀”了一聲,急忙去報告夫人,只有老二公著不動聲色,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一樣。
呂文靖見此情形,就問公著:“玉器碎了,你為什么一點兒也不著急呢?”公著平靜地回答:“已經(jīng)碎了,急有何用呢?不如不去想它?!?/p>
呂文靖于是告訴夫人說:“公著這個孩了,將來可當(dāng)宰相?!焙髞?,公著真成了宰相。
成大事者,心中需有大格局,遇事處變不驚,沉著應(yīng)對,不慌不亂,是一種難得的氣質(zhì)。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心術(shù)》一文中所說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正是這種氣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
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國藩在談到如何將事業(yè)做大時有這樣一句名言:“謀大事者首重格局?!?/p>
麻雀永遠(yuǎn)也飛不到青云之上,因為它只盯著地面的稻谷;
雄鷹之所以能自由自在地在峰頂翱翔,因為它的眼里裝滿了山河大地!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懷,大格局才大有作為。
人的胸懷很有意思,有大的追求,大的愿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寬容。
一棵石榴種子的三種結(jié)局:
放到花盆里栽種,最多只能長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里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種,就能夠長到四五米高。
人生所能到達(dá)的高度,往往就是人們在心理上為自己選定的高度。
站在高處,整座城市不過就是幾座樓房,在飛機(jī)上從云端俯瞰城市,城市也就變成了盆景。 上帝看一個乞丐可憐就到乞丐面前對他說:
“給你1000元你會怎么用?”
乞丐說:“買一部手機(jī)”……
“給你10萬元你會怎么用?”
乞丐說:“買一部車子”……
“給你100萬元你會怎么用?”
乞丐說:“買下城里最豪華的地段”……
格局大的人,“包藏宇宙之機(jī),吞吐天地之志”,看事物比別人更全面,更巨細(xì)無遺。仿佛他們站得更高,能夠?qū)⒄麄€事件一覽無余。
相反,格局小的人,鼠目寸光,局限于一城一池,常常固步自封,不敢嘗試。他們只看到眼前,糾結(jié)于生活里的瑣碎,沒有長遠(yuǎn)打算,永遠(yuǎn)也成就不了大事。
格局是一種氣度,是一種情懷,是心靈里山高水闊,是精神深處天地澄明。
大格局是一種智慧,大智若愚;
大格局是一種境界,大勇若怯;
大格局是一種深度,大音希聲;
大格局是一種品性,大巧若拙;
大格局是一種姿態(tài),大象無形。
不要在利欲熏心的人那里找格局,也不要在追逐權(quán)力的人那里找格局。
一個內(nèi)心被錢權(quán)誘惑和迷亂的人,是不會有格局的。
真正的格局,只生長在恬淡的心境里。
像一棵樹長在曠野,風(fēng)婉約地吹,云含情地過,花香偷眼,流水迷離,但它依舊是一棵樹,堅守在曠野里,四野疏闊,八風(fēng)不動。
蘇軾:把日子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得到、失去,遇見、離開,來來往往,交迭更替。
生命的暗河,從不開口,從不停留,留下的、沉積的、流走的、逝去的,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諦?
是暫上凌波閣,謀得萬戶侯?還是知心人在側(cè),繾綣兩相依?
或許都不是,生活從來不是炸裂的煙花,只貪圖一時的絢爛,生活的本質(zhì)是恬淡與滿足。
錢財名利好似過眼煙云,生活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作品。把日子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把日子過好,要熱愛生活
1037、1101簡簡單單的兩個數(shù)字間流過詩人的一生。蘇軾是幸運的,才高八斗非虛名;他又是不幸的,輾轉(zhuǎn)漂泊如浮萍,終此一生。
1071年,詩人因王安石變法被外放杭州,湖光景色治愈了那顆在官場失意的心,生活不過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075年,詩人調(diào)任密州,時年大旱,加之蝗蟲為害,餓殍遍地。
但生活不能因困難按下暫停鍵,詩人積極采取措施,減負(fù)求雨,賑災(zāi)捕盜,當(dāng)生活的冷雨一波波襲來,心依然是火熱的。
雖“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但看開了陰晴圓缺,看淡得失過往,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生活,即使“鬢微霜”也能“射天狼”。
生活,既不是人們想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壞。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而是所懷的心情,所朝的方向。
把日子過好,首先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以認(rèn)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積極認(rèn)真的面對生活。懷著得過且過、湊合的心理永遠(yuǎn)不可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人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你對生活付出真情,生活才不會虧待你。
沒有人知道下一刻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努力認(rèn)真、積極向上,生活才能越來越好。只有積極向上的心才能抵擋住突如其來的風(fēng)雨。
把日子過好,要專注自己
生活最怕比較,專注自己就好。羨慕別人的生活,不如過好當(dāng)下。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沒有誰的生活比誰好,過得舒心最重要。
詩人嘗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欲望無休止,人要學(xué)會知足。
沒必要眼饞別人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各人有各人的經(jīng)歷,人都是選擇性忽視,只看到別人耀眼的光,而看不到光亮背后的巨大黑影。
世界上總會有比你強(qiáng)的,比你有權(quán)的,比你有錢的,放平心態(tài),不要比較,你的人生有苦有樂,他的人生也如此。
1080年,詩人因獄被貶?;倪h(yuǎn)的黃州自不像京城物質(zhì)豐富,被貶的詩人也不似在徐州、湖州。
倘若此時東坡居士將黃州的生活與在湖州、徐州的日子相較,恐怕無法堅持。但詩人是專注的、是淡泊的。
詩人知道,把自己的生活拿來與他人相較毫無意義。所以他能從一點點歡樂中得到滿足在,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對他來說都是上天的禮物。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人生不需要攀比,何必以虛榮的心與自己較勁,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適合自己的,才是幸福的。
把日子過好,要腳踏實地
好日子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干出來的。
《瓦爾登湖》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
老話說“人要實,火要虛”,幸福得來不易,不會從天而降。
把日子過好,要踏實,只有沉下心來,扎下根來,心靈才能找到歸宿。
詩人雖經(jīng)歷多次被貶,嘗盡人生艱辛,但他仍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是因為,他對待生活,不只有夢想,更有腳踏實地的行動。
每一天都不虛度,更像是蘇軾的人生信條,不論身處何方,身在何職,他總能找到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
在杭州,他治理西湖,“此湖開,天下平”;在徐州,他組織抗洪,修建黃樓;在惠州,他引水鑿井,使鄉(xiāng)民少罹疾病。
蘇軾的曠達(dá)與他的踏實有著密切關(guān)系,一個能踏實肯干,享受生活的人,必然有一顆遇事灑脫的強(qiáng)心臟。
付出不同,收獲不同,沒有房子建在空中。一個人只有踏踏實實,才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生命一頁頁的翻過,日子一天天流走。生活不過是一串日子的集合,把日子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把日子過好,把心態(tài)放好,生活經(jīng)不起比較。把自己過好,每天都笑一笑,以熱愛生活的心與世界擁抱。把自己過好,眼睛向下,腳踏實地付出才能收獲回報。
把日子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只有一人快樂地走著。
別人問他:“為何你如此愜意?”
他笑著說:“因為我?guī)У臇|西最少?!?/p>
人這一生,背負(fù)的東西太多,就很難快樂;計較的事情太多,就覺得疲憊不堪。
要給心靈減負(fù),最好的活法,不過是一切順其自然。
01
有事心不亂,才能把事做好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世間有太多紛擾,都是源于我們內(nèi)心的風(fēng)暴。”
風(fēng)雨來臨之際,如果我們心不安定,便會猶如蘆葦隨處飄搖。
王陽明有個弟子曾問他,自己一忙起來就容易煩躁。
特別是事情一多,就鬧得心緒不寧。
弟子感到很苦惱,希望得到王陽明的指點。
王陽明打了個比方:“令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p>
對此,王陽明提出一個辦法。
所謂“精一之功”,專注解決眼前的這一件事。
心若精一,情緒便穩(wěn)得住,來一件麻煩事,就順著重點處理一件。
遇事不慌,心緒不亂,是成年人最大的本事。
媒體人李筱懿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
晚上快十點,李筱懿下班回到家,發(fā)現(xiàn)公寓的鎖怎么都打不開。
看著緊閉的大門,她的處理辦法很有水平。
她先穩(wěn)住自己焦躁的情緒,然后,迅速找到了三個解決辦法:
第一,喊家政阿姨過來,用備用鑰匙試試;第二,讓開鎖公司來撬鎖;第三,先去外面湊合一晚,明天再說。
想到第二天還有工作,一番權(quán)衡之后,她很快入住了最近的酒店,并預(yù)約了隔天的開鎖服務(wù)。
整個過程,她只花了不到半個小時。
回想起20年前,同樣的事件發(fā)生,李筱懿又慌又亂,她先打電話給男朋友訴苦,接著又向父母委屈抱怨。
到頭來,等同城的親戚趕來幫忙撬開鎖,已經(jīng)折騰到了后半夜。
就像李筱懿說的:
“兩件相隔了20年事,情況相同,結(jié)果居然天差地別,為什么呢?
因為我的情緒成熟度變了,我開始懂得把處理問題放在發(fā)泄情緒的前面?!?/p>
是啊,生活就像打拳賽,煩心事一件接著一件壓向我們的肩頭,這時越著急出招,反會自亂陣腳。
有太多兵荒馬亂,很大部分是因為我們敗給了自己的情緒。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遇事穩(wěn)得住,有事心不亂。
當(dāng)你靜下心來,就會發(fā)現(xiàn)擊破點其實正藏在一團(tuán)亂麻之中,再難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02
無事心不空,才能將日子過好
奔跑得久了,總想著停下腳步歇息一下。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當(dāng)你沒事做了,你會怎樣度過這段閑暇時光?
一個高贊回答說:
“一閑下來,首先是放縱自己,想要把從前加班消耗的日子全都補(bǔ)回來。
可漸漸的,人開始變得懶散,變得不修邊幅。不規(guī)律的生活擾亂了作息,煩惱立馬找上門來?!?/p>
人活著,有閑是福。
當(dāng)生活的節(jié)奏慢下來,有的人在放松,而有的人在放縱。
當(dāng)身體卸下重?fù)?dān)的時候,最怕心也隨之放空,整個生活就迷失了航道。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上表主張嚴(yán)緝兇手,可被認(rèn)為是越職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寫“賞花”及“新井”詩,完全是不孝之人。
因此,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
起初,說毫不悲傷,白居易也并非那么灑脫。
《琵琶行》一詩里,有縱橫的老淚和沉重的嘆息。
但已經(jīng)深陷囹圄,與其掙扎于泥濘之中,不如心向光明,活成真正的“樂天”之人。
之后,白居易很快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
白居易有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p>
在江州的那段時光,他寄情山水,鉆研佛教,他在廬山北建草堂,與當(dāng)?shù)氐纳私挥巍?/p>
到了一定年紀(jì),白居易終于明白:即使遠(yuǎn)離廟堂,也不能讓心變得一片荒蕪。
梁實秋在《養(yǎng)成好習(xí)慣》中寫道:
“我們?nèi)羰悄莛B(yǎng)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xí)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么短暫,都用它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必有成。”
再難捱的歲月,只要順其自然地慢慢來,平凡的日子也能過得閃閃發(fā)亮。
若想抵抗無聊的人生,不妨讓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
往后的每一天,皆是趣意盎然的風(fēng)景。
03
一生很短,讓一切順其自然
《菜根譚》有言: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xué)道者須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jī)?!?/p>
漫漫人生,我們往往看不清前路。
既然已經(jīng)拼盡全力,我們無法強(qiáng)求生活回饋給我們什么,倒不如用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
想起一個頗具哲思的小故事。
有一天,老道長給小道童一些種子,讓他種到院子里。
小道童拿著種子,突然被門檻絆了一跤,種子灑了一地,道長看到后,只淡淡說道“隨遇”。
種子細(xì)小,不好拾取,小道童用掃帚來掃,不想平地刮起一陣大風(fēng),把種子刮得四處都是,老道長頭都沒抬,說了句“隨緣”。
小道童急了,滿院子去找被吹散的種子,結(jié)果一場大雨又從天而降,把小道童澆成了落湯雞。
小道童哭著去和師傅抱怨,道長卻笑著對他說“隨安”。
轉(zhuǎn)眼到了春天,有天清晨,小道童打開房門,五顏六色的鮮花開滿了院子。
他開心地告訴道長,道長面不改色說道“隨喜”。
一生太短,我們最該修煉的心境,就是順其自然。
真正的順其自然,并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而是竭盡所能之后的不強(qiáng)求。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拿得起,也放得下。
北宋時期,蘇軾將貶謫生涯過成 美食 之旅。
當(dāng)沈從文遭受質(zhì)疑之時,他索性潛心研究學(xué)問,歷時15年著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還有那些被時光打磨得更加優(yōu)雅的女性,都順其自然,一點點用時光療愈自己。
葉嘉瑩先生一生遭遇各種重大變故,丈夫入獄,失去愛女,但她并沒放棄自己,而是一步步將自己活成了一顆不老的“詩心”。
人這一生,最好的心境,就是一切順其自然。
真正懂得順其自然的人,內(nèi)心比誰都柔軟,心態(tài)又比誰都堅強(qiáng)。
總有人覺得他們被虐哭就退縮一邊,實際上,他們不是生活的逃兵,而是最熱愛生活的一群人。
04
正如作家約翰·史崔勒基說過的一句話:
“當(dāng)自己為實現(xiàn)存在而努力時,幸運的巧合就會自然出現(xiàn),他們管這個叫做順其自然?!?/p>
如果你覺得一切事與愿違,請相信命運自有安排.
當(dāng)煩心事如潮水般涌來,心不紛亂,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偶遇一段難得的閑暇時光,那就順勢接受命運的嘉獎,放慢節(jié)奏,一步步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當(dāng)你懂得順其自然的智慧,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世間的煩惱少了許多。
就算身處黑夜,只要順心期待,靜心接受,天總會亮起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05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十一月再見!十二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