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海瑞曾任浙江淳安縣令。在淳安的幾年,海瑞留下了很多經典的破案故事。但有一起案件的判決,在今天看來卻似乎有"和稀泥"的嫌疑。海瑞
在生父和養(yǎng)父誰更有資格獲得孩子這個難題面前,大名鼎鼎的海瑞也沒有給出標準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明朝年間的"爭子"故事。嘉靖年間的嚴州府壽昌縣(古地名,大概位于今浙江建德一帶),有一個名叫江仲的人,他有五個兒子。這一年江仲的第六個兒子出生了。這個兒子出生的很不是時候,在這一年,浙江一帶爆發(fā)了饑荒,很多人因饑餓而死,活著的人們?yōu)榱死^續(xù)活命,賣兒賣女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據(jù)有些學者分析,明朝的饑荒可能和氣候有關。在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遇到了小冰川期氣候。這種氣候變化從嘉靖年間一直延續(xù)到了明朝末年。農作物的產量受到了很大影響。直到清朝初期,耐寒的馬鈴薯和玉米等作物大規(guī)模普及,農業(yè)生產才逐漸恢復。表現(xiàn)古代饑荒歲月的畫作
在大災之年,江仲無力養(yǎng)活新生的兒子。他囑咐仆人,將兒子抱出去放在野外,讓他自生自滅。仆人抱著老六外出時,遇到了一個富翁張聘。張聘家境富裕,在大災之年維持溫飽沒有問題。見到仆人要遺棄嬰兒,張聘動了惻隱之心。對仆人說道:"我沒有孩子,你若把這個孩子給我,我這里會有一點酬謝。"原本仆人就不忍拋棄嬰兒,見有人肯收留孩子,哪里還肯要錢。千恩萬謝地把孩子給了張聘。描繪明朝普通百姓生活的場景
饑荒很快就緩解了,江仲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了??山賲s遭受了更大的苦難,他的五個兒子接二連三地死去。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劇在短短的時間里上演了五次。江仲一下子顯得蒼老了許多。此時江仲想起了曾經被拋棄的老六,獨自嘆息道:"原來上天給過我一個兒子,假如我不拋棄他,今天我也不至于如此孤苦無依。"老仆人聽到后,對江仲說道:"主人您終于開始后悔拋棄兒子了 您的兒子還活著,但要回來可能挺麻煩。"隨后老仆將真相告訴了江仲。明朝時期的主仆形象
江仲知道兒子尚在人世的消息后大喜,帶著金銀找到了張聘。但張聘養(yǎng)育孩子多年,早已和孩子有了感情?,F(xiàn)在張聘找了先生教育孩子,孩子聰明伶俐,學業(yè)相當不錯。不管江仲出多少錢,張聘都不愿將孩子送還。江仲只好走司法程序,將張聘告到了海瑞那里。江仲的訴狀寫得可憐巴巴,他號稱當初過繼了一個兒子給張聘。如今自己子嗣斷絕,想讓兒子回來延續(xù)香火。誰料張聘拒絕歸還兒子,這種斷絕他人子嗣的事,實在是有違天理。江仲請求官府將兒子判決給自己。張聘也號稱江仲想斷絕自己的子嗣。當初江仲讓仆人遺棄兒子,自己看到后收養(yǎng)了這個孩子。如今孩子已經長大,從來沒有養(yǎng)育過孩子的江仲卻想將孩子奪回。如果江仲不是其他兒子夭折,他還會想到自己有這個兒子嗎 如果他當初如果不拋棄這個孩子,還需要今天再打官司要回孩子嗎 審理案件的明朝官員
孩子到底該歸誰 這讓大名鼎鼎的海瑞也難以做出決斷。張聘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了孩子多年,如果沒有張聘,這個孩子可能早已不在人世。而江仲誠心悔過,愿意花重金要回兒子。如果將兒子判給張聘,那么江仲就斷了宗廟祭祀。宗廟祭祀的延續(xù)在明朝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事。江仲雖然拋棄兒子在先,可考慮到江家的宗廟祭祀,理應在判決時照顧江仲。而將兒子養(yǎng)大的張聘,只有這么一個養(yǎng)子。將孩子給了江仲,張聘的宗廟祭祀也會斷絕。既然問題的根源在于宗廟祭祀,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對兩家就都會有個交代。最終,海瑞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個兒子無法分配給兩家,如果讓兒子娶兩個妻子,那么兩家的宗廟祭祀就都有了著落。問題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某些人家的“祖廟”
最終海瑞讓兩家分別替兒子娶妻,兒子往返兩家之間生活。這樣兩家的宗廟祭祀就不會斷絕,兩家人也不會再有紛爭。后記:海瑞一生斷案無數(shù),很多案件讓人看罷都是心服口服。但唯獨這起案件,在今天看來略有不妥。在律法層面,海瑞并沒有給出誰對誰錯的答案。而是在情理層面,選擇了一個能讓訴訟雙方都接受的方案。這個判決,難免有古人延續(xù)宗廟祭祀的想法在其中作祟。生父和養(yǎng)父到底誰有權力要回孩子 這個問題曾經被討論過多次,但孰是孰非真的很難判斷。曾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生而不養(yǎng),斷指可還;未生而養(yǎng),斷頭難還。這句話固然有它的道理??砂阉?lián)系到實際情況中,又很難得到定論。比如前面提到的案件,江仲拋棄孩子是因為遇到了饑荒,他無力將孩子撫養(yǎng)成人。這也算是迫于無奈。而張聘撫養(yǎng)孩子帶著很強的目的性,那就是延續(xù)宗廟祭祀。在我看來,如果非要將孩子判給一家,張聘更有權力得到孩子。因為江仲在做出拋棄孩子的決定時,其實他和孩子的父子關系已經蕩然無存。當然,如果沒有江仲,這個孩子也不可能來到世上。這起連海瑞都"和稀泥"的案件,可能真的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人倫難題。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08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竊國大盜”袁世凱,這次做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