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對外交往十分頻繁,一度形成了“萬國朝宗”的局面。與此相對應(yīng),唐朝與外邦的教育交流也日漸頻繁,各國不斷派遣留學生赴唐習業(yè),唐朝在接收和管理留學生方面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
那么來唐朝留學有多難
一、唐朝對留學生有名額限制,不是你想來就能來的
由于唐朝對外開放,所以人們會認為唐朝是不限制留學生名額的,不管多少通通接收。這其實是一個錯覺,唐朝對留學生的名額有嚴格限制,并不是想來就能來的。
大唐的最高學府叫國子監(jiān),下設(shè)六館,相當于六大專業(yè),分別是國子、太學、四門、書館、律館和算館,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行業(yè)。
唐太宗時期,國子監(jiān)只設(shè)在長安,到了唐高宗,洛陽也開了分校,前者叫西監(jiān),后者叫東監(jiān)。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
來大唐的外國人,基本有四類:經(jīng)商、使團、僧人,以及留學生。其中,僧人也是來學習佛教的,可以叫做留學僧。長安慈恩寺大雁塔,這是當時世界上的佛教最高學府,它最出名的校長,叫唐玄奘。
留學生來唐朝前要經(jīng)過國內(nèi)嚴格的篩選,而后必須經(jīng)官方向唐朝禮部提出申請,得到批準后方可獲準,而他們基本上是隨使節(jié)團一道前來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學生對于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禮儀。據(jù)《儒學傳序》記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于國學之內(nèi)......八千余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边@段記載里有四個字“諸國酋長”,也就是說,來的都是各種王子、高干子弟,非富即貴,落后國家的平頭百姓,是沒有機會來大唐留學的。
這樣的“諸國酋長子弟”來留學,是不是可以降低標準了呢
并沒有。大唐對外招生制度,還是很嚴。入學成績太差,直接拒收。
而唐朝給他們的名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從國子監(jiān)六學生額的變化便可以看出。據(jù)《舊唐書》記載,在貞觀時期,國子監(jiān)六學學生共有8000余人,其中唐朝本國學生為3260人,外國留學生接近5000人,占比為60%左右,這是唐朝最高的時期。
但隨著唐朝國力的衰退,國子監(jiān)六學的名額隨之急劇減少。據(jù)《唐會要》記載,到元和年間,總數(shù)只有650人,這一數(shù)字基本維持到唐朝滅亡,與貞觀時期相比大幅度縮水。而這650人中還包括唐朝本國學生,所以留學生名額自然受到嚴格的限制。
二、漂洋過海去留學
以派遣留學生最多的日本為例,那些經(jīng)過考核選拔,有幸入選的留學人員,來唐朝要面臨一個多月的“海漂”生活考驗,能否過關(guān)得老天爺說了算。那時候日本的航海技術(shù)還十分有限。遣唐使團若碰上狂風巨浪,船隊輕則偏離航線被刮到別處,重則船毀人亡。
逃過海難,平安登陸,就想一鼓作氣直奔長安——不行!
在大唐國土上遠行,得持有政府開具的交通文書——“公驗”,上面寫明身份和行程等信息,類似今天的護照和簽證。所以遣唐使團剛一登陸,就得向當?shù)毓俑畧髠洹V荽淌窌贿叞才抛∷?,同時向長安匯報。只有等長安的詔令返回,使團拿到“公驗”,才能離開港口,前往長安,路途都會有公差護送,費用都由唐朝政府承擔。然而并不是使團所有人,都能進長安城——為保證治安,進城人數(shù)受嚴格限制。船載而來的遣唐使隊伍,有時多達五百多號人,但最終能進長安的,只有官員和留學人員三四十人。像水手、雜役這些隨從,只能留守海港,待使節(jié)辦完差事再一起返航。這期間少則幾個月,多的要等上好幾年。
到了長安,外賓會受到唐朝“外交部”——鴻臚寺的熱情迎接。外國人在唐的大小事務(wù),都由鴻臚寺負責。遣唐使團先獻上國禮貢品,由鴻臚寺轉(zhuǎn)呈皇帝,之后就是等著皇帝召見,還會收到宴會邀請。使團的官方任務(wù)完成后,留學人員的求學之路才正式開啟。
三、包食宿、免學費
進入大唐最高學府的留學生,食宿全免,不收學費,還發(fā)四季服裝,朝廷對留學生跟大唐學子同等對待。這已經(jīng)是相當優(yōu)厚的待遇了。
至于生活費、用水、用電之類的補助,沒有的事,帶空調(diào)的單間,想都別想,跟大唐學生一起擠宿舍吧。
但另外的費用,則由他們和本國一同承擔,其中支出最多的是購書費用。據(jù)朝鮮《東史綱目》記載,新羅留學生的購書費用自己承擔。而按照慣例,新羅政府向每名留學生資助購書費用的數(shù)額為300兩,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日本的情況和新羅類似。由于日本留學生全部跟隨遣唐使節(jié)團前來,所以日本政府也給予留學生相應(yīng)的資助,用于其留學期間的生活開支,其待遇僅次于使節(jié)團正使和副使,可見日本政府對于遣唐留學生的重視。
這些留學生的主要生活開支有三項:
第一為“束修之禮”,也就是拜師禮。這是中國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也是大唐律法規(guī)定。國子監(jiān)所有學生在入學前都必須向老師行禮,以示尊敬。禮品主要為絹絲布匹,留學生還可以帶一些本國的特產(chǎn)以示敬意。
第二為購書費用。唐朝時期的書籍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制作,效率不比宋朝時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制書籍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價格也相對不菲,對于外國來說更是“奢侈品”。所以書籍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說非常珍貴的物品,買書自然成了其主要開支。
第三為交際費用。這些留學生除了要學好知識外,還要爭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內(nèi),拓寬自己的視野,而這自然需要一定的費用。
但這一切都是自理的,唐朝政府并不承擔。
四、法律對外國人、外國留學生一視同仁
眾所周知,《唐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整一部法典,意義重大,里面對涉及外國人的條文規(guī)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p>
意思是:所有外國人,同一國家的人之間發(fā)生案件,以他們本國的法律來;不同國家的外國人犯案,均按照唐律來。后一條,已經(jīng)具備現(xiàn)代法律精神了。
一個外國留學生,你在長安大街上推搡一下武侯、不良人試試 國子監(jiān)才不會保你。
除了青樓歌姬,大唐的良家女子也不是你隨便亂碰的?!短坡伞酚忠?guī)定:“諸蕃使人所娶漢婦女為妾者,不得將還蕃”。意思是,要娶大唐的姑娘可以,只能入贅,恕不遠嫁。
這條雖不符合現(xiàn)在的婚姻自由精神,但可以看出大唐的硬氣。
唐朝留學生主要由鴻臚寺負責接收和管理,鴻臚寺對他們和中國學生一視同仁。
這些留學生來唐朝后將和中國學生一同學習,使用的教材也一樣。比如必修課為《論語》和《孝經(jīng)》,選修課為《禮記》、《春秋》、《左傳》等儒家經(jīng)典,而且老師上課全程中文教學。語言不通怎么辦 只能靠自己努力解決,不會給你提供伴讀,成績太差可能會被勸退回國。
五、不拘一格降人才
留學生學得好了,還能跟大唐學子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當年阿倍仲麻呂就以優(yōu)異成績考中了進士,得以一邊當官工作,一邊繼續(xù)留唐深造。
阿倍仲麻呂(公元698~770年)
唐朝著名日本留學生,漢名晁衡(也作朝衡)。他自打19歲時入唐,就再沒回過日本。在唐53年間,他先入學國子監(jiān),而后成為第一個考取進士的外國人,供職于朝廷。阿倍仲麻呂熱愛并精通中國文化,曾任秘書監(jiān)(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尤擅詩歌,與李白、王維等人成為至交。753年,55歲的他獲準歸鄉(xiāng),并被任命為大唐使節(jié)回訪日本,然而因船遇風暴未能抵達。重回長安,終老大唐。
晁衡有個晚輩,叫空海,是中唐的留學僧。空海入唐求法,得到青龍寺(中國佛教密宗祖寺,也是當時的皇家護國寺廟)惠果法師真?zhèn)??;貒螅蔀槿毡痉鸾陶嫜宰?又稱“東密”)開山祖師。宗教領(lǐng)域的成就之外,空海法師熟習中國文化并精通書法,對草、行、隸、篆、楷五種書體都有研究,被唐德宗稱贊為“五筆和尚”、被譽為“日本王羲之”。傳說當年,正是留學生吉備真?zhèn)?與阿倍仲麻呂同批留學的好友)取漢字楷體偏旁創(chuàng)造“片假名”,后來留學僧空海又取漢字草書創(chuàng)造“平假名”,才使得日語具備獨立的文字系統(tǒng)——在此之前,日本只有本民族口語,卻沒有自己的文字,正式書寫用漢字表意。
這些留學生歸國后,吸取借鑒唐朝文明成果,為自己國家的發(fā)展都做出了應(yīng)有的貢獻。
總體來說,留學生們在大唐,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朝廷的誠意、信任,以及優(yōu)待,但并沒有賦予他們超國民待遇。
新羅人崔致遠,在長安中了進士,也是從小小的縣尉做起,窮的時候也是“浪跡東都,筆作飯囊”,跟中國大多數(shù)落魄詩人一樣,朝廷并沒有特別優(yōu)待。但這些人是不是不念大唐的好呢 不是的。他們基本上都知道感恩,比如,一個叫菅原清公的日本留學生,在回國前就寫了這首詩:我是東蕃客,懷恩入圣朝。欲歸情未盡,別淚濕衣裳。這才是大國風范,是平等對待。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08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故事是什么?
下一篇: 朱棣稱帝后的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