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我國近代最讓人痛心的戰(zhàn)爭損失有哪些,那么圓明園遭劫掠和焚燒一定能夠高位上榜。這座美輪美奐的中華皇家園林一夕之間被破壞殆盡,在整個清朝歷史的發(fā)展上來看都可以稱作奇恥大辱。
但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慘禍,面對皇族被外邦人踩在腳下的顏面,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今天就從這段歷史中看看古人的愛國情懷究竟有多深吧。咸豐十年的圓明園,是清軍與英法聯(lián)軍對峙的犧牲品圓明園遭難不僅是財帛動人心對于火燒圓明園的過程,世人的第一反應是劫掠,似乎這場持續(xù)了十天、遭受了兩次暴行的園林就是因為其中的奇珍異寶才被這些惡霸盯上了一般??墒侵灰约犹骄坎浑y發(fā)現(xiàn),劫掠并不是英法聯(lián)軍最初的動機。圓明園事件發(fā)生在咸豐十年,這一年清朝與外族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诙硒f片戰(zhàn)爭。這下諸位看官可能已然心中有數(shù)了,這場由英法牽頭發(fā)起的、以“貿(mào)易不公”為借口的戰(zhàn)爭,從一開始就有著別樣心思,而圓明園則只是這次戰(zhàn)爭中的一環(huán),在清朝軍隊與英法聯(lián)軍的對峙中成了那個不幸的犧牲品。咸豐十年十月六日,經(jīng)過休整后糧草充足的英法聯(lián)軍在時任俄國駐清朝領事伊格納提耶夫的“幫助”下獲得了一張精確而完整的北京城地圖,又得知超過萬人的清軍已然從圓明園撤離。也就是說這座皇家園林里只剩下了財寶、少量軍隊駐扎以及沿著圓明園方向向北撤離的咸豐皇帝等人。比起劫掠財寶這種“不著急”的活計,英法聯(lián)軍的指揮官其實更希望殲滅那只撤離的清軍,最好能夠直接將咸豐帝和一眾皇親甚至大臣一并捉拿,據(jù)線報得知,這些人如今駐扎在距離圓明園不遠處的村落中,這就讓圓明園的遭難更加逃不掉了。因此第一次進軍圓明園并非以劫掠為主,而是一場在情報明晰的情況下,英法聯(lián)軍對清軍實施尾隨攻擊的軍事行動的自然結果,就連恭親王奕 也曾在奏折中承認與英法聯(lián)軍發(fā)生過遭遇,稱:“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始翌伱鎾叩氐膱A明園事件圓明園在十日的時間內兩度遭劫掠,但除了財寶的損失,這更是一場讓大清朝和整個皇族顏面掃地的事件。遭受英法聯(lián)軍的追擊無論發(fā)生在京城以外的任何地方,可能這些自欺欺人的皇族都還能夠粉飾太平,然而此番被外族攻入京城,使得皇帝被迫出逃,圓明園作為從康熙時期便開始修建,歷經(jīng)幾代帝王才最終建成的萬園之園,代表的是整個皇族的尊嚴??墒菬o論是皇帝的出逃還是圓明園的遭劫,都像是將大清皇族的臉面生生踩在了腳下,對于后世來說,失去圓明園是歷史的重大遺憾,是國貧家弱的過去,然而對于當時的人,則更是真切的心痛,但清朝的官員卻似乎并未有志一同的對此暴行產(chǎn)生同仇敵愾的情感。當時,被我們后人稱作“晚清四大中興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四人中,張之洞仍在為做官實現(xiàn)抱負而奮斗,“兩江總督”曾國藩應該是官位最大、最受帝王倚重的一位。而左宗棠此時好歹也有個“四品京堂候補”的身份在曾國藩身邊當差,而作為幕僚的李鴻章暫時還不夠看??墒窃鴩c這位讓他十分賞識的下屬左宗棠之間,對這件事的想法和反應卻大相徑庭,這里也能看出二人為何在之后關系一度分崩離析了?!半殴侵肌痹鴩恼慰剂?,對內對外兩幅面孔曾國藩對火燒圓明園的看法“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發(fā)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边@是《曾國藩傳》中曾國藩自己對圓明園事件看法的一段記載。在這位被稱作“國人精神之典范”的人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令人既震驚又憤怒,這還是一個食君之祿,分君之憂的一國臣子應當有的態(tài)度嗎 簡單翻譯一下這段話中曾國藩的態(tài)度就是:雖然英法聯(lián)軍確實毀了圓明園,但是這些只是小事,別忘了英法聯(lián)軍可是在上海和寧波等地幫我們打過太平天國的,毀個園子又不會傷害大清的江山社稷,所以我們不應該為這些小節(jié)而忘記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最終,曾國藩得出了英法“有德于我”的結論,將火燒圓明園這件令社會震蕩的大事就這樣一筆帶過了,可這種所謂的大國氣度卻實在讓人難以茍同,而圓明園又真的只是小事嗎 我們已經(jīng)從戰(zhàn)爭的起源和火燒圓明園的動機上知道了當時的英法聯(lián)軍根本不是為了財寶才向圓明園進軍的,此事雖然沒有達成其最終活捉皇帝和重臣的目的,然而為了進入圓明園,通過嚴刑拷打逼問百姓、沿途殺害抵抗的軍隊也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在六日當天進軍之后,對圓明園進行了第二次劫掠,最終以焚園作為了結局。對于這場暴行,英法兩軍的官方解釋是“焚毀圓明園只是對清王朝的責罰”,可見劫掠和焚園本就是侵略者對清朝皇室和軍隊的震懾、報復,最后才是求財。而僥幸逃過一劫的曾國藩卻還在做著英法聯(lián)軍是來幫助清朝、敦親睦鄰的美夢,實在是可笑又可悲。曾國藩的“有德”之言與其政治理念曾國藩眼中的小事在大洋彼岸的歐洲也引發(fā)了巨大的反響,大文豪雨果那番著名的言論就證明了在勝利者眼中,這場對于圓明園的毀滅性進攻都是一場拋棄文明的暴行?!坝幸惶?,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勝利者原來可以成為強盜。勝利者把夏宮的全部財富盜竊一空,并把搶來的東西全都瓜分掉?!本褪沁@樣一場毫無疑問的侵略,為何在曾國藩心中卻被一句“有德于我”就能輕飄飄的抵消呢 縱觀曾國藩的政治成長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此人其實并不缺乏忠誠,更不是沒有勇氣。但他的勇氣和忠誠都是對于“自家人”的。在面對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中,他的堅定和錙銖必較可稱得上令人咋舌,在曾國藩眼中,這些本土勢力才是大清朝的頑疾,那些坐著船漂洋過海的蠻子最終總是要回去的,大清朝依舊能在熬過這段黑暗后回到關上門過日子的舊生活里。因此他選擇了先借助外力“安內”,再考慮是“攘外”還是“談判”來送走這些吸血鬼。可見對于曾國藩來說,他并不是多么喜歡洋人,只是他狹隘的政治觀念里將內亂放在了首位,卻沒想到這群人竟然真的不走了。這種攘外必先安內的觀念似乎總能將本就殘損的國家變得更加雪上加霜,懷抱這種想法的人也注定了沒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抱負,而將國家推向了深淵。但就在曾國藩計較內戰(zhàn)的時候,他的屬下左宗棠卻對此事耿耿于懷,完全沒有和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想法。同為當朝重臣,左宗棠對圓明園的態(tài)度才稱得上“愛國”二字左宗棠對圓明園事件的反應圓明園事件發(fā)生時,左宗棠還是曾國藩的一位下屬,領著一個“四品京堂候補”的虛職,對洋人有著年輕人特有的敵意與仇恨,乍看之下仿佛缺乏官場上的手腕和圓滑,卻更能讓我們共情。當時不在京城的左宗棠聽聞圓明園被毀的消息后“悲憤不已,不得安眠”,甚至上書朝廷請求一個軍職,想要帶兵殺回英法聯(lián)軍重兵把守的京城,然而這份熱血在當時卻沒能得到已經(jīng)嚇破膽的諸位大臣響應,曾國藩的態(tài)度也相當明確。這股氣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左宗棠的為官路上與曾國藩不同,如果說前者烏眼雞似的盯著國內這點兒事情,那么左宗棠卻將自己的矛頭對準了歐洲列強。左宗棠對歐洲列強的防備圓明園事件過去二十年后,左宗棠也坐上了“兩江總督”的位置,和當年的曾國藩不同,他對洋人的態(tài)度和二十年前一般敵視而強硬。他掌握軍事大權,不但大肆捐購水雷,甚至布置了魚雷對東南沿海要口進行布防。在他眼中歐洲列強才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這些人的野心和傲慢,以及國人日漸丟失的尊嚴和自信都讓清朝變得越來越卑微,但統(tǒng)治者卻仍然做著大國風度的夢,妄圖以“寬容”和政治手腕、外交手段來感化侵略者,這些都讓他對洋人更加忌憚。甚至說出:“自古談邊防者,不外守、戰(zhàn)與和。而就三者言之,亦有次第,必能守而后能戰(zhàn),能戰(zhàn)而后能和,斯固古今不易之局也。”這樣的言論代表他也是“弱國無外交”的思想擁躉,在他為官期間,晚清難得擁有了一段相對安穩(wěn)的時光,也終于在對外戰(zhàn)爭中嘗到了一絲勝利的滋味。小結如果從政治眼光或者為官之道來說,曾國藩和左宗棠在歷史上都是毀譽參半的人,但僅論對圓明園一事的反應來看,也不難理解為何曾國藩會被百姓稱作“賣國賊”了。在他心中將國家利益全然量化的行為實在讓人難以得見一絲愛國的情感,常人目睹國家利益受損的憤怒在他眼中用“小事”兩字一筆帶過,尤其對比當時只是個虛銜小官的左宗棠,這位國之重臣的反應未免就顯得過于涼薄了。因此無論曾國藩政治手腕如何高明,若論愛國一項,只怕遜左宗棠遠矣。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在大清朝國勢衰敗之際,朝廷之上卻冉冉升起了兩顆驚才絕艷的新星,他們就是左宗棠和曾國藩。左宗棠智略超群,兵法了得;曾國藩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兩人皆是才情橫溢,功績卓越,名滿天下的封疆衛(wèi)國一把手。想必這樣相像的兩個人,不用說,那肯定是深交好友。
但恰恰相反的是,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關系,那真的可謂是水火天敵,死生不容啊,簡直差到了極點。這樣厲害的兩人,關系這么差也是很令人不解。那么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關系為什么怎么差呢,兩個同樣驚才絕艷的能人,誰又更勝一籌?今天,讓我們來說說晚清名人左宗棠、曾國藩之間的是非恩怨。
水火不容究竟為何
說到左宗棠和曾國藩,大家肯定都比較熟悉。想當年,翻開歷史書,一提及晚清名人,左宗棠、曾國藩必定是榜上有名無疑。二人同朝為官,又都名聲在外,卻不是好友,卻似那死生天敵,當真是叫人好生疑惑,不禁猜測這兩人之間究竟有何深仇大恨。其實,深仇大恨倒談不上,不過是有人單方面想不開罷了。
左宗棠與曾國藩年齡相近,好巧不巧,剛剛就差一歲。左宗棠從小就非常聰明,還總是驕傲自得,覺得自己的每篇文章都是佳作,這樣自得的性格也真的讓別人十分無語啊。你說,本來這樣驕傲聰明的人,考試的時候考中就罷了,但他偏偏幾次都愣是沒考中,這打擊可不是一般的大;反觀曾國藩,不像左宗棠聰明,但人家就是一次中的,從此官路恒通。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視甚高,還咋都考不中的左宗棠對曾國藩那是橫豎都看不順眼,他總覺得曾國藩能考中,那就是運氣好,不是靠真才實學,這樣莫名的想法讓曾國藩也很是無奈。
不過這只是兩人恩怨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話說兩人第一次合作的時候,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態(tài)度那叫一個差。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左宗棠與曾國藩合作抗擊太平軍,但是曾國藩作戰(zhàn)經(jīng)驗很是不足,指揮起來難免手忙腳亂,這讓左宗棠很看不上他。
再加上左宗棠每次當面指責曾國藩錯處的時候,曾國藩只是虛心受教,也不說什么反駁的話。本來曾國藩只是謙虛,不想與他計較而已,偏偏左宗棠就想當然的認為曾國藩為人木訥,腦子不靈光,越發(fā)覺得自己比曾國藩更厲害,也越發(fā)打從心底里瞧不上他。說真的,這樣自以為是的左宗棠真的好生讓人哭笑不得。
此類事情,多不勝數(shù),但曾國藩都沒有與左宗棠計較。但是,俗話說,事不過三,一個人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在左宗棠無數(shù)次的直言直去,明著暗著的諷刺和瞧不起之下,內斂容忍的曾國藩也真的受不了了,開始反擊,此后兩人的徹底失和,水火不容。
到底誰更勝一籌
既然左宗棠如此瞧不上曾國藩,那是不是曾國藩真的是很差勁呢?其實,并不是這樣。這樣說吧,除了治兵作戰(zhàn)以及腦袋瓜子比不上左宗棠外,曾國藩那是一點不比左宗棠差。這個從兩人死后的謚號就完全可以看出來。
說到謚號,它不僅僅是死后統(tǒng)治者賜予的一個封號,還代表著你在統(tǒng)治者眼中的地位與價值,謚號等級越高,說明你越得統(tǒng)治者看中,在他眼中,你的功績越高。
而曾國藩死后,被賜予的謚號是文正。作為清朝文臣謚號中等級最高的謚號,可以說,擁有"文正"謚號的文臣就等于死后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耀,它是文臣們的畢生追求。不過恰恰因為這個謚號相當?shù)臉s耀,統(tǒng)治者從來不會輕易地賜給大臣,而曾國藩卻得到了。反觀左宗棠死后只得了個排位二十三的"文襄"謚號,比曾國藩的謚號差了許多。如此大的差別,足可以說明在清朝廷的眼中,到底是誰更勝了一籌。不管左宗棠承不承認,事實確實如此,他比不上曾國藩。
清廷此意
對于同樣有封疆衛(wèi)國之功的左宗棠和曾國藩,為何清朝廷賜予的謚號卻差了這么多呢?說白了,還不是性格惹的禍,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果真如此。
水火不容的曾國藩與左宗棠,有著截然相反的性格,一個內斂,一個卻張揚。但自古張揚的性子就不怎么讓人喜歡,這在左宗棠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過于張揚,讓左宗棠得罪了不少人,也讓皇帝無端的心生厭惡,最后只是賜了個靠后的謚號;而內斂的天性,卻讓曾國藩深得皇帝信任,死后也得了最高的"文正"謚號。
這樣看來,討好皇帝,還是有點重要的。不過,小編想,皇帝也是覺得,既然左宗棠瞧不上曾國藩一輩子,或許只有看到這個謚號,左宗棠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是不如曾國藩的吧。
當時李鴻章和曾國藩所控制的湘軍和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師水師人員這三方人員形成了一個共同體。由于每個人最終的目標是一樣的所以讓這三方人員迅速團結起來,也讓當時曾國藩掌控了幾乎整個清朝的軍事力量。在1861年的時候,慈禧太后與朝中大臣逮捕了當時發(fā)動辛酉政變的這些官員。其實在當時慈禧太后等人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清朝面臨著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就在這時他們看到了英國和法國海軍的實力,所以就想要通過像這兩支海軍學習來讓清朝的水師力量得到加強。出于這種向外國學習的目的恭親王當時派地方官員與英國對如何購買英國艦隊這方面的事項進行詳細交流。當時清朝也有著自己的目的,而清朝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1個其實就是想要借助水師的力量對太平天國這些軍隊進行鎮(zhèn)壓。而第2個就是想讓英國的海軍幫助清軍增強海上戰(zhàn)斗力。讓清朝人學會通過用自己的能力來建造輪船和使用武器。如果能夠達到這種目的的話,那么就可以讓清朝的國防能力大大增強。不僅如此,也可以為之后外國侵略中國做好防御工作。雖然當時清朝統(tǒng)治者的設想是美好的,但是英國人其實早已看透了清朝的這些小心思。當時英國人利用這些兩廣總督經(jīng)驗不足的缺點,為自己國家獲得更多的利益。同時也讓清朝蒙受了一筆損失。當時清朝主要有兩點錯誤。第1點錯誤就是清朝在購買的過程中過于迷信美國等國家是遵守誠信法則的。第2個錯誤就是當時清朝人并沒有這種制造輪船的技術。要知道當時連清朝駕駛輪船的人都沒有,就更不要提那些高科技的戰(zhàn)艦了。當時即使清朝能購買來這些戰(zhàn)艦卻依舊不會用它。
對左宗棠和曾國藩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我?guī)碓敿毜奈恼鹿┐蠹覅⒖肌?/p>
晚清名臣曾國藩和左宗棠可謂是絕代雙驕,兩人都才情橫溢,而且功績突出。但鮮為人知的是,兩人卻是水火不容的死對手。下面,就來細數(shù)一下他們之間的恩怨。
左宗棠才華橫溢,據(jù)悉,很多官場大僚都對他“一見即驚”。兩江總督陶澍見到20多歲的左宗棠時,一眼就認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動和他訂下兒女親家。云貴總督林則徐對他也是“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
左宗棠年齡比曾國藩小1歲,但他卻比曾國藩早2年考中舉。然而,正當他對科舉中榜信心十足時,卻遭遇當頭一棒——科舉會僅入圍“中第”,同時,當時湖南的名額已經(jīng)滿了,最終他名落孫山。遭遇打擊,左宗棠痛定思痛后,重振精神,決定再重考科舉。然而,三年后,他再次落榜了。而這時的曾國藩卻被考中了。
而接連兩次受挫,左宗棠失望之余,發(fā)誓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果然,之后左宗棠之回到家鄉(xiāng)讀書教書育人了。左宗棠在經(jīng)歷人生苦旅,但曾國藩卻飛黃騰達,他在官場上青云直上,地位和權勢那是一年要比一年好,僅用十年的時間就從朝中小官做到了禮部侍郎的二品高階。
再后來,曾國藩更是趁著太平軍肆虐湖南創(chuàng)立起湘軍;并讓湘軍成為晚清鎮(zhèn)壓太平軍起義的強力軍隊。自此,曾國藩就成了晚清朝廷的最牛大臣,而在他的帶動下,漢族官員也開始崛起。
這期間,“大器晚成”的左宗棠也時來運轉,成功進入了張亮基和駱秉章的湘軍幕府,八年的幕府生涯讓他聲名四起,因為業(yè)績突出,他的才能也慢慢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出人意料的是,朝廷想讓他入朝為官時,他卻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對當年科舉屢次不中而耿耿于懷。
再后來,曾國藩極力向朝廷為左宗棠推薦,清廷破格任命左宗棠為浙江巡撫。之后左宗棠開始發(fā)跡,漸成朝廷重臣。曾國藩除了對左宗棠有提攜之恩外,還有兩大恩。
一是“救命”之恩。左宗棠還在當幕僚時,嫉惡如仇的他曾經(jīng)辱罵過朝廷命官,結果被人到朝中“打小報告”,這事如果鬧大了,左宗棠是要掉腦袋的。幸虧曾國藩為他四處奔走請人為他到皇帝面前說情,才使得他得已平安無事。二是“幫助”之恩。左宗棠的楚軍也是在曾國藩的幫助下才組建成功的。
按理說,左宗棠應該感謝曾國藩才對,然而左宗棠卻非常瞧不起曾國藩。左宗棠總認為曾國藩只是運氣逆天,才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的。論才華,他比曾國藩強上百倍。
也正是因為這樣,左宗棠非但不感恩曾國藩,還在背后捅曾國藩的刀子。一次,曾國藩借父親病逝,打了辭職報告,此“撂擋子”來脅迫咸豐帝給他督撫實權,結果卻得了“閑職一身輕”。以此,左宗棠非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到處說曾國藩的壞話。
對此,曾國藩并沒有計較,后來曾國藩時業(yè)運轉,重新出山時,還是極力向左宗棠示好,但左宗棠依然對他下黑手。后來,曾國藩所率的湘軍經(jīng)過長達10余年的奮戰(zhàn),攻破天京城,平定了太平軍后,沒有擒住洪秀全的幼主。
對此,曾國藩上表朝廷之時撒了謊表示幼主已焚燒而死。結果左宗棠立馬跳出來揭發(fā)他,并把幼主逃走的危害擴大化。結果朝廷對曾國藩的作為給予了“嚴厲”批評,并勞苦功高的他很是猜忌。曾國藩后來無奈之下,只好主動撤掉湘軍,并卸任兩江都督之職,才得以保全性命。
而經(jīng)過這一次,曾國藩也徹底和左宗棠決裂了,兩人成了朝堂的政敵。其實,曾國藩之所以會“翻臉”,并不是他的氣量不夠,而是他有意為之,他做戲給朝廷看,他浴室知帝王最忌諱重臣抱團。他唯有左宗棠水火不容,才能保住烏紗帽和性命。
而左宗棠真正大放異彩是晚年,公元1873年,肅州城久攻不克, 62歲的左宗棠愛國心切,他不顧身體不適,抱病從蘭州啟程,前往肅州督戰(zhàn),很快厘清了整個甘肅。之后,左宗棠又決定收復新疆。左宗棠得到了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清 *** 最終艱難地做出了出兵新疆、收復失地的決定。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還授予他籌兵籌餉、指揮軍隊的大權。
之后,左宗棠移駐肅州,開始西征之旅。到了1878年時,左宗棠已經(jīng)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整個新疆。公元1880年,已是古稀之齡的左宗棠帶領衛(wèi)隊,抬著一口黑漆的棺材前往新疆,抱定決心,不惜要與沙俄打一仗。就在他抵達新疆哈密,就地設立行營時,左宗棠在哈密忽然接到圣旨,2個字:回京。
年至七十,抬棺西征,卻不得一戰(zhàn),左宗棠只能含淚而歸。但左宗棠一直對曾國藩不服氣的,因此,晚年他作的《銅官感舊圖》的畫序就表明了他心中所想,他認為當初曾國藩在靖港因大敗投江自盡成功了,天下離了他還是會有救的;因為還有他左宗棠在。言外之意就是若曾國藩擋了他的道,若是他命隕這天下第一的功名就是他的了。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歲。左宗棠病逝后,朝廷追贈太傅,謚號“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賢良祠。然而,清朝文官最高等級的謚號,便是“文正”。清朝近300年時間,只有8名文官獲得了“文正”的謚號,曾國藩便是其中的一個。而左宗棠的“文襄”謚號排在清朝文官的第二十三位,單從此來看,曾國藩和左宗棠已由此分出了勝負。
左宗棠、曾國藩是晚清咸同時期一代豪杰,都為同治中興立下不朽功勛,此二人與彭玉麟并稱大清三杰,又與胡林翼、彭玉麟并稱大清“中興四大名臣”,還與李鴻章共稱為“曾左李”。左宗棠、曾國藩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曾國藩對左宗棠還多有提攜與相助之恩。然而自同治三年,湘軍攻克天京后,二人割袍斷義,再無書信往來,令世人為之惋惜
左宗棠個性剛直果斷,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惡如仇。雖然才華橫溢,恃才傲物,然而多次進京趕考,卻又始終鎩羽而還,長期的郁郁不得志和寄人籬下,使他又具有特別敏感的稟性,稍被人怠慢或過分謙讓,都可引起左宗棠激烈的反應,而且言詞辛辣,令人不快。曾國藩曾因此說左宗棠措辭過峻,不無令人難堪之處。有一次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謙讓用了“右仰”字樣客套,左宗棠很是不快,說道:“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左宗棠的此言傳到曾國藩耳里,曾國藩自然心生不快。
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首次鬧掰,緣于曾國藩“奪情事”。咸豐七年二月,曾國藩父親過世,按封建丁憂制度,曾國藩當應回家奔喪,然而此時戰(zhàn)事吃緊,按照清政府對丁憂制度的“補充規(guī)定”:督、撫、司、道等軍務在身的要員,如欽命不準離職,則不得擅離職守。曾國藩此時在江西戰(zhàn)場,朝廷既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既要曾國藩到全國各地去打仗,又不給他調動全國各地的權力,弄得他左支右絀,狼狽不堪,正是滿肚子怨氣,早想甩擔子了,替父奔喪,是個最好不過的機會,所以,他一方面上書朝廷,請喪假;另一方面,不待朝廷回復,他先斬后奏回到了湖南老家。
曾國藩覺得有義務也有必要向朋友們介紹這次拒絕奪情的情況。于是,回去不久,他寫了一封信給左宗棠,說,所以要拒絕奪情,有三個理由,第一,當然是父子情深,身為人子,必須盡孝,必須盡禮,所以我回來了,這叫人子之道。第二,我出山以來,功勞少,錯誤多,我的能力不足以改變江西的局面;這就有點牢騷了,表面上說自己不行,其實是說各方的支援不力。第三,目前大局,比我在江西的時候要好,即算我不回江西,各位朋友同事也能把事情辦成功。
左宗棠毫不體恤曾國藩的用心與苦衷,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譴責曾國藩:“忠臣之于君也,不以事不可為而奉身以退,其任事也,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諉之……但謂匆遽奔喪;不俟朝命,似非禮非義?!闭f曾國藩這種臨陣脫逃是不忠之舉,是不禮之舉,是不義之舉,將曾國藩罵了個狗血噴頭。在此信中,左宗棠還說:“老兄之出與不出,非我所知也”;意思是,你最終是聽我的話再回江西,還是不聽我的話賴在湖南,我不知道,我也不關心。我也沒指望你真能聽我的,但是,這個道理我的告訴你。接下來,又說:“出之有濟與否,亦非我所敢知”。意思是你若真聽了我的話,再回江西,那是件好事,但是,回去之后,事情能不能辦好,局面會不會有轉機,這我不知道。“非所敢知”比“非我所知”的語氣更強,更具否定性。曾國藩看信后自然是氣壞了,于是對左宗棠置之不理,以無言來強烈抗議。一年之后,兩人才又“交歡如初,不念舊惡”。
此時曾國藩和左宗棠二人雖然關系上有裂痕,但還只表現(xiàn)在個性的差異上,在大敵當前之時,都可以包容,這些不和諧的插曲并未真正影響他們的深厚友誼。然而,徹底決裂的一天還是到來了:克復天京后,兩人就洪秀全的繼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問題,向朝廷打起了筆墨官司。
湘軍攻陷天京后,曾國藩向朝廷奏報克復金陵,所有悍賊被一網(wǎng)打盡,并特別指出,城破后,偽幼主積薪于宮中,舉火自焚。這就突顯了曾國藩對太平軍有攻克全功。不料想幾乎在同時,左宗棠也向朝廷上了一個奏折,稱據(jù)金陵逃出難民供出偽幼主洪福填于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余眾。朝廷看到左宗棠奏報后,對曾國藩大為不滿,認為曾國藩奏洪福填積薪自焚茫無實據(jù),而且天京的太平軍已被斬殺凈盡的說法也不可靠,清廷讓曾國藩從重參辦防范不力的湘軍將士。
左宗棠的這一唱對臺戲的奏折,無疑是刺向曾國藩的一把利劍。曾國藩平生自詡以誠信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則無異于欺君罔上,這是曾國藩萬萬不能容忍的。于是曾國藩上折反駁左宗棠,稱洪福填可能已死,而黃文金為糾合太平軍余眾偽稱尚存這是古來常有之事。左宗棠所稱天京城破后,洪福填率三千人逃出,不足為據(jù)。而且聲言當初左宗棠攻克杭州,有太平軍十萬之眾全數(shù)逃出,尚且不被查辦,這次逃出幾百人也應暫緩參辦。言外之意指左宗棠虛張聲勢,不過是邀功請賞。
左宗棠看到此奏后,怎肯善罷甘休,于是又上書數(shù)萬言為自己辯解,對曾國藩言詞激烈,口誅筆伐。至此曾左二人的關系已不可挽回,雖然左宗棠口口聲聲稱此后公事仍與曾國藩和衷商辦,不敢稍存意見,但二人的私交已恩斷義絕,從此再無往來,兩人十幾年的交情因各自之名利而煙消云散了。
此后左宗棠在出任陜甘總督過湖北遇見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時,曾談到他和曾國藩絕交的原因,說到過錯在曾文正者七八,而己亦居其二三。這話不無道理,曾國藩太看重自己的名聲,而左宗棠一貫語無遮攔,這是他們關系破裂的根由。但同為一代名臣,終不會因恩怨而在公務上掣肘對方。左宗棠督陜甘建功西域時,對友人說:“我和曾國藩不和,如今他總督兩江,恐他在餉源上卡我脖子,壞了我的功業(yè)?!比欢鴩獮樽笞谔奈髡骰I餉,始終不遺余力,而且推薦自己最得力的湘軍將領劉松山隨之西征,左宗棠在陜甘新疆建功立業(yè)皆賴此軍。因此后人評論說:文襄之功,文正實助成也。說得不無道理。而左宗棠始終不承認這一點。他每每和部下聊起來,必罵曾國藩。而諸將多為曾國藩舊部,聽了自然不舒服,出來后都憤憤地說:“你個人和老曾不睦,跟我們羅嗦這些干什么,耳朵都被磨出繭子了!聽了半天,也沒覺得你有什么理,根本不能自圓其說。
晚年的左宗棠逢人便講西征、罵曾國藩,群僚皆以為苦,頗有怨言。這也是左宗棠被人廣為詬病之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09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