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習古文化
陶淵明在你的眼中是個什么形象呢
有點傲氣,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位清高的隱者
有點笨拙,辛勤耕耘的結(jié)果卻是“草盛豆苗稀”,是一位不太合格的農(nóng)民
有點浪漫,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仍舊追求一種詩意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十足的酒鬼,一言不合就喝酒,喝完酒就寫詩,所以有了《飲酒二十首》。
這樣的一位父親,是否會對孩子不管不問,任由他們肆意成長
當然不是,他像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
只可惜,這五個兒子不太成器,與陶淵明的期許相差太大。
一氣之下,陶淵明作詩一一批評,是為《責子》:
1
《責子》
晉·陶淵明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fù)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shù)。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鞍装l(fā)被兩鬢,肌膚不復(fù)實”兩句先說自己:我老了,頭發(fā)也白了,皮膚也不再水潤,松垮垮的。老就老唄,若兒子們都成才,我也沒啥好憂心的,關(guān)鍵是兒子“總不好紙筆”,沒一個中用的。
接下來,陶淵明捧著受傷的心對五個兒子一一批評指責: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大兒子小名叫阿舒,已經(jīng)十六歲了,卻異常的懶惰,同齡人中幾乎沒有比他懶的。(二八即十六歲,“匹”字形接近二八的合體)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shù)”,二兒子阿宣,十五歲了,卻不愛讀書寫文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故以“志學”代十五歲)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阿雍、阿端倆孩子都十三歲了,竟然還不識數(shù)。(六加七正好十三)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小兒子阿通,今年九歲,啥也不知道,只一個勁兒地好吃,更不用指望他去讓梨了。(孔融四歲即懂讓梨,而自己的小兒子九歲只知道找梨吃,對比之后,扎心了)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數(shù)落了一番,詩人挺郁悶的,趕緊喝點酒消消氣。
天運如此,苛責也是枉然。陶淵明還是挺樂觀的,兒子們雖不成器,但至少健健康康、活蹦亂跳,也許這是每一個父親最樂意看到的。
幾百年后,大文學家蘇軾寫過一首《洗兒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如今看來正好是陶淵明《責子》詩的潛臺詞啊。
仔細想想,現(xiàn)在的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不變的風潮。
過多的壓力和期盼,既給孩子心里添堵,又讓父母增添許多惆悵。
如果都能如詩中所言,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喜樂,父母就心滿意足,那家庭想必也會無比和諧,不再有那么多親子矛盾了吧。
父親寫的散文詩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
【相識是緣,感恩遇見】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13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世界上你唯一敢得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