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季羨林丨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多少年來我曾反復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知識越多越反動”,我實在心有余悸。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后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在。
我為什么還要上大學而又偏偏要學現在這一套呢 沒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過覺得,我走過的這一條道路,對己,對人,都還有點好處而已。我搞的這一套東西,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像天書,似乎無補于國計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進國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經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一套冷僻的東西與先進的科學技術之間,真似乎有某種聯系。其中消息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提出了弘揚祖國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愛國主義嗎 這一套天書確實能同這兩句口號掛上鉤。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給我的散文集日譯本《中國知識人の精神史》寫的序中說到,中國的南亞研究原來是相當落后的。可是近幾年來,突然出現了一批中年專家,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作品,讓日本學者有“攻其不備”之感。這是幾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實際上,中國梵學學者同日本同行們的關系是十分友好的。我們一沒有“攻”,二沒有爭,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點成績,日本學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覺得過去對中國南亞研究的評價過時了。我覺得,這里面既包含著“弘揚”,也包含著“發(fā)揚”。怎么能說,我們這一套無補于國計民生呢
話說遠了,還是回來談我們的本題。
我的大學生活是比較長的:在中國念了4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又念了5年,才獲得學位。我在上面所說的“這一套”就是在國外學到的。我在國內時,對“這一套”就有興趣,但苦無機會。到了哥廷根大學,終于找到了機會,我簡直如魚得水,到現在已經堅持學習了將近六十年。如果馬克思不急于召喚我,我還要堅持學下去的。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和同學合影
如果想讓我談一談在上大學期間我收獲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難的。在德國學習期間有兩件事情是我畢生難忘的,這兩件事都與我的博士論文有關聯。
我想有必要在這里先談一談德國的與博士論文有關的制度。當我在德國學習的時候,德國并沒有規(guī)定學習的年限。只要你有錢,你可以無限期地學習下去。德國有一個詞兒是別的國家沒有的,這就是“永恒的大學生”。德國大學沒有空洞的“畢業(yè)”這個概念。只有博士論文寫成,口試通過,拿到博士學位,這才算是畢了業(yè)。
寫博士論文也有一個形式上簡單而實則極嚴格的過程,一切決定于教授。在德國大學里,學術問題是教授說了算。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只要高中畢業(yè),就可以進入任何大學。德國學生往往是先入幾個大學,過了一段時間以后,自己認為某個大學、某個教授,對自己最適合,于是才安定下來。在一個大學,從某一位教授學習。先聽教授的課,后參加他的研討班。最后教授認為你“孺子可教”,才會給你一個博士論文題目。再經過幾年的努力,搜集資料,寫出論文提綱,經教授過目。論文寫成的年限沒有規(guī)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長則漫無限制。拿到題目,十年八年寫不出論文,也不是稀見的事。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于教授,院長、校長無權過問。寫論文,他們強調一個“新”字,沒有新見解,就不必寫文章。見解不論大小,唯新是圖。論文題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只有這樣,學術才能“日日新”,才能有進步。否則滿篇陳言,東抄西抄,饾饤拼湊,盡是冷飯,雖洋洋數十甚至數百萬言,除了浪費紙張、浪費讀者的精力以外,還能有什么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論文題目的過程,基本上也是這樣。我拿到了一個有關佛教混合梵語的題目,用了三年的時間,搜集資料,寫成卡片,又到處搜尋有關圖書,翻閱書籍和雜志,大約看了總有一百多種書刊。然后整理資料,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寫出提綱,最后寫成文章。
我個人心里琢磨:怎樣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兒呢 我覺得,那幾千張卡片,雖然抄寫時好像蜜蜂采蜜,極為辛苦;然而卻是干巴巴的,沒有什么文采,或者無法表現文采。于是我想在論文一開始就寫上一篇“導言”,這既能炫學,又能表現文采,真是一舉兩得的絕妙主意。我照此辦理。費了很長的時間,寫成一篇相當長的“導言”。我自我感覺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認為教授一定會大為欣賞,說不定還會夸上幾句哩。我先把“導言”送給教授看,回家做著美妙的夢。我等呀,等呀,終于等到教授要見我,我懷著走上領獎臺的心情,見到了教授。然而卻使我大吃一驚。教授在我的“導言”前畫上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后畫上了一個后括號,笑著對我說:“這篇導言統(tǒng)統(tǒng)不要!你這里面全是華而不實的空話,一點新東西也沒有!別人要攻擊你,到處都是暴露點,一點防御也沒有!”對我來說,這真如晴天霹靂,打得我一時說不上話來。但是,經過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覺到,教授這一棍打得好,我畢生受用不盡。
季羨林日記(資料圖)
第二件事情是,論文完成以后,口試接著通過,學位拿到了手。論文需要從頭到尾認真核對,不但要核對從卡片上抄入論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對所有引用過的書籍、報刊和雜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內,我從大學圖書館,甚至從柏林的普魯士圖書館,借過大量的書籍和報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當時就感到十分煩膩?,F在再在短期內,把這樣多的書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膩味就多膩味。然而老師的教導不能不遵行,只有硬著頭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論文中引用的大量出處重新核對一遍,不讓它發(fā)生任何一點錯誤。
后來我發(fā)現,德國學者寫好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在讀校樣的時候,都是用這種辦法來一一仔細核對。一個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參加看校樣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樣,也可以協(xié)議分工。他們是以集體的力量,來保證不出錯誤。這個法子看起來極笨,然而除此以外,還能有“聰明的”辦法嗎 德國書中的錯誤之少,是舉世聞名的。有的極為復雜的書竟能一個錯誤都沒有,連標點符號都包括在里面。讀過校樣的人都知道,能做到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國人為什么能做到呢 他們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們比別人高出一頭的訣竅就在于他們的“笨”。我想改幾句中國古書上的話:德國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和同學合影
反觀我們中國的學術界,情況則頗有不同。在這里有幾種情況:中國學者博聞強記,世所艷稱。背誦的本領更令人吃驚。過去有人能背誦四書五經,據說還能倒背。寫文章時,用不著去查書,順手寫出,即成文章。但是記憶力會時不時出點問題的。中國近代一些大學者的著作,若加以細致核對,也往往有引書出錯的情況。這是出上乘的錯。等而下之,作者往往圖省事,抄別人的文章時,也不去核對,于是寫出的文章經不起核對。這是責任心不強、學術良心不夠的表現。還有更壞的就是胡抄一氣。只要書籍文章能夠印出,哪管它什么讀者!名利到手,一切不顧。我國的書評工作又遠遠跟不上。即使發(fā)現了問題,也往往“為賢者諱”,怕得罪人,一聲不吭。在我們當前的學術界,這種情況能說是稀少嗎 我希望我們的學術界能痛改這種極端惡劣的作風。
我上了9年大學,在德國學習時,我自己認為收獲最大的就是以上兩點。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卑之無甚高論。我不去爭辯。我現在已年屆耄耋,如果年輕的學人不棄老朽,問我有什么話要對他們講,我最想講的就這兩點。
父親寫的散文詩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
【相識是緣,感恩遇見】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朱自清散文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xx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季羨林經典語錄:
1、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恫煌隄M才是人生》
2、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賦得永久的梅》
3、那種極其困難的環(huán)境中,人生樂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絕不會只有痛苦。這就是我悟出的禪機。《留德十年》
4、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季羨林
5、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季羨林
6、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wěn)定,此亦長壽之道也。季羨林
7、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季羨林
8、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都玖w林談人生》
9、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愿當一個平凡的人,而一個平凡的人,如果美歐金光閃閃的博士頭銜,則在搶奪飯碗的搏斗中必然是個失敗者。《留德十年》
10、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羨林
11、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這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fā)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季羨林談人生》
12、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長壽之道》
13、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栋耸鰬选?/p>
14、我一輩子考試的次數成百成千,從小學一直考到獲得最高學位,但我考試的運氣好,從來沒有失敗過。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華我都被錄取,一時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洞饲榭纱勺窇洝?/p>
15、我只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伏在枕上,讓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斷斷續(xù)續(xù)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個旁觀者,顧而樂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但是,回憶這樣的生命,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了,風風雨雨都經過了,一直到今天,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回憶往事,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一生的遠行》
高爾基說過的讀書名言
1、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肉體。高爾基
2、一小我想要在生計斗爭中取勝,要么得有聰明,要么得有野獸一樣的心腸。
3、天才是由于對事業(yè)的熱愛而發(fā)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yè),對工作的熱愛而已。高爾基
4、對人來說,世界是一片暗夜,每小我必須給自己照亮途徑。
5、人永遠不能確切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應該問他,他以為自己是什么人。高爾基
6、人們的丑惡并非全都是他們自己的錯誤
7、每一小我身上都有一個傻子和一個騙子:傻子就是人的情感,騙子就是人的聰明、情感之所以愚蠢是因為它直率、真實,不會裝模作樣,可是不裝模作樣又怎能生活下去呢 ?
8、是啊,生活是有本事處分不愿為它效勞的人的
9、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他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污點。高爾基
10、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樣。
11、有時刻一小我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象讀一本好書一樣,只有讀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
12、借使你活著能夠認命,你就會平平穩(wěn)穩(wěn),安安靜靜的活下去。不要頂風站著,有好多器械會隨風吹來的。
13、一小我的出生,總伴跟著母體的疼痛和流血。
14、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15、對人來說,世界是一片暗夜,每個人必須給自己照亮道路。高爾基
16、人生易逝,惟其事業(yè)有時得以垂諸永遠。
17、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高爾基
18、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里,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爾基
19、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 高爾基
20、理智要比心靈更高,思惟要比情感靠得住。
21、進修永遠不晚。
22、時間能醫(yī)好所有創(chuàng)傷,就因為它可以使一切死亡,包括所謂的愛和同情。高爾基
23、平民庶民就是造神者!世上無數的民眾!比起教堂里所有的正教徒來, 他們才是偉大的殉難者,他們才是上帝!
24、地球上的確擁擠到好笑的程度,人們走的途徑也都是一模一樣的。
25、一小我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成長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
26、人們的丑惡并非全都是他們自己的過錯 高爾基
27、時間能醫(yī)好所有創(chuàng)傷,就因為它可以使一切滅亡,包括所謂的愛和同情。
28、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高爾基
29、對于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高爾基
30、理智要比心靈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31、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
32、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書。高爾基
33、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34、貧窮能使人沉淪,也能使人升華。
35、書籍是青年人不可以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36、如果在兒童的食物里加一些銅,孩子的骨骼就長不好,會變成矮子,同樣,如果大人中了黃金毒,他的靈魂就會變得渺小,僵死,陰暗,就象一個只值五分錢的皮球一樣
37、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肉體。
38、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松而舒適的詩。高爾基
39、任何人也沒有發(fā)明,人與人的交往不過是一些空口說,一些言之無物的空口說,誰也不懂得誰,誰也不想去懂得誰。
40、地球上簡直擁擠到可笑的程度,人們走的道路也都是一模一樣的。高爾基
41、天才是因為對事業(yè)的熱愛而成長起來的。的確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yè),對工作的熱愛而已。
42、人永遠不能確切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應該問他,他以為自己是什么人。
43、有時候一個人只有在他死后才能被人理解,就象讀一本好書一樣,只有讀完了最后一行,才能理解。高爾基
44、人的常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
45、檢查是一面瑩澈的鏡子,他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污點。
46、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離開畜生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書。
47、任何人也沒有發(fā)現,人與人的交往不過是一些空談,一些言之無物的空談,誰也不了解誰,誰也不想去了解誰。高爾基
48、我撲在書本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讀書名言警句大全
1、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稘h樂府長歌行》
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7、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11、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12、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15、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度龂尽?/p>
1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17、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18、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19、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0、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度龂尽?/p>
22、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
27、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28、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29、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
30、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31、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3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33、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34、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35、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chuàng)作的意境,那么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36、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37、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38、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39、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40、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41、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2、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孫中山
43、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葉圣陶
44、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宋)歐陽修
45、或作或輟,一曝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明)吳夢祥
46、書到精絕潛心讀;文窮情理放聲吟。《對聯集錦》
47、曉月閑移三尺劍;孤燈苦讀五更書?!秾β摷\》
48、沒有求知欲的學生,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薩迪
49、沒有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蒙臺居
50、明燈常作伴;益書常為朋?!秾β摷\》
51、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宋)黃庭堅
5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兒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渡裢妱駥W》
53、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54、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5、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fā)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56、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威爾遜
57、讀書而不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波爾克
58、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茨威格
59、書籍是前人的經驗。拉布雷
60、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61、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法布爾
62、不動筆墨不讀書。徐特立
63、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tǒng)。莎士比亞
64、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
65、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66、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67、除了野蠻國家,整個世界都被書統(tǒng)治著。福爾特爾
68、書籍乃世人積累智慧之長明燈。寇第斯
69、我讀書總是以少為貴,從不貪多。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70、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71、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魯迅
72、書籍用得好的時候是最好的東西;濫用的時候,是最壞的東西之一。愛默生
73、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74、學者有自立之志,當拔出流俗,不可泛泛與世浮沉。(清)唐斌
75、不好的書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傷害。英國諺語
76、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涿兰~斯
77、勤者讀書夜達旦;青藤繞屋花連云?!秾β摷\》
78、壞書如同壞朋友,能使我們墮落。菲爾丁
79、書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時代的波濤中破浪前進。它滿載貴重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80、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fā)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81、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82、不下決心培養(yǎng)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愛迪生
83、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84、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85、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86、讀書人不一定有知識,真正的常識是懂得知識,會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87、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培根
88、讀書可以培養(yǎng)一個完人,談話可以訓練一個敏捷的人,而寫作則可造就一個準確的人。培根
89、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培根
90、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91、讀書貴有用;樹德莫如滋?!秾β摷\》
92、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清)馮班
93、三更燈火五更鳴,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94、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95、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96、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97、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yǎng),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赫爾岑
98、光陰給人經驗,讀書給人知識。
99、讀書對于我來說是驅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沒有一種苦惱是讀書所不能驅散的。孟德斯鳩
100、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培根
讀書名言警句 讀書名言大全 讀書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1、有時間讀書,有時間又有書讀,這是幸福;沒有時間讀書,有時間又沒書讀,這是苦惱?!?/p>
2、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斞?/p>
3、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鬃?/p>
4、我從未知道過有什么苦惱是不能為一小時的讀書所排遣的?!系滤锅F
5、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普希金
6、學習永遠不晚?!郀柣?/p>
7、讀書人不一定有知識,真正的常識是懂得知識,會思想,能工作?!焯亓?/p>
8、沒有再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膳_居
9、讀書能獲得知識,但更有用的知識對世界的認識卻只能通過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才能獲得?!兴固胤茽柕?/p>
10、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于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系,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欘R剛
11、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chuàng)造?!獏顷?/p>
12、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喔?/p>
13、喜愛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無聊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系滤锅F
14、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醢彩?/p>
15、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學,如炳燭之光?!獎⑾?/p>
16、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兒
17、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熘?/p>
18、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獜堉?/p>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關于季羨林的經典語錄,希望你喜歡。
季羨林的經典語錄大全:
1) 我快一百歲了,活這么久值得。因為盡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2)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wěn)定,此亦長壽之道。
3) 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4) 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yè)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
5) 我的家鄉(xiāng)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6) 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7)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fā)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8)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9) 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10) 最后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11)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12)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貞洶耸陙淼臍v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13)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4)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15)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16) 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么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
17) 西方采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18)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19) 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20) 我生平優(yōu)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可是我對于當知識分子這個行當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么輪回轉生?,F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播弄成知識分子。
21) 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幾十年來,我已經爬出了上千萬的字。這些東西都值得爬嗎?我認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飛升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xiāng)、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22) 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23) 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條蠢驢,對所謂?無產階級“”?這一場殘暴、混亂、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蒙羞忍恥、把我們國家的經濟推向絕境、空前、絕后??這是我們的希望??,至今還沒人能給一個全面合理的解釋的悲劇,有不少人早就認識了它的實質,我卻是在?_?垮臺以后腦筋才開了竅。我實在感到羞恥。
季羨林人物生平:
學習經歷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一個農民家庭, 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于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余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yè)后,考取正誼中學。課后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xù)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yè),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后,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占領濟南,輟學一年。創(chuàng)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y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fā)表。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麗,多么新鮮啊!》等,先后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fā)表。
高中畢業(yè)后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后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 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fā)表散文十余篇,譯文多篇。
1934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yè)。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xié)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后幾年,繼續(xù)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1]
工作經歷
1946年,回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期間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后,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系史,發(fā)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chuàng)見的論文。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中受到"_"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1979年,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
1980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1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兼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1985年,任中國作家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1990年,任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季羨林逝世。
一 季羨林的事跡
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yōu)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后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后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二 關于季羨林的故事有什么
巖松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回開始了,一答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入學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來他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參考資料: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白巖松
三 季羨林的事跡,我要全的,謝謝!
季羨林少年時離開老家官莊,寄身于濟南叔父家。季羨林晚年總結,他說:我六歲離開父母,童心的發(fā)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試想,我能躺在一個父母之外的人的懷抱中,撒嬌打滾嗎?不,不能,這是難以想像的。叔父當然對我好,但他“望子成龍”,要求十分嚴格。課余除了抓學習,還是抓學習,偶爾有一點示愛,比如給我從鄉(xiāng)下帶回幾只小兔,也讓人感到距離,那種只能身感,不能言傳的距離。
季羨林的終生遺憾,是在母親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沒有回家看望一次。這期間,他讀完初中,上高中,停學一年,再讀,娶妻,生女,高中畢業(yè),上大學……如此漫長的過程,如此曲折精彩的變化,竟然沒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羨林事后捶胸頓足,懊悔不迭。
季先生終生遺憾的,應該還有婚姻。季羨林在《寸草心》中敘述道:“我因為是季家的獨根獨苗,身上負有傳宗接代的重大任務,所以十八歲就結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話下。德華長我四歲。對我們家來說,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輩子勤勤懇懇,有時候還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 *** ,丈夫十幾年不在家;公公又極難侍候,家里又窮,經濟朝不保夕。在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爾對我流露一點,我實在說不清楚?!奔玖w林對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一回事,疏離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請看下列事實:季羨林1929年結婚,次年離家上清華,1934年畢業(yè),回濟南教書,1935年赴德,1946年回國,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遷來北京。算算看,從結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長達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滿。朱光潛先生說:“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奔鞠壬谴竺靼兹?,對一切早已參透,所以他有一篇隨筆,題目就叫“不完滿才是人生”。
四 季羨林的小故事
季老小時候很頑皮,打架很厲害,而且上課還偷看書?!八淖雷由戏胖n本,桌底下偷看各種書。他什么書都偷看。在中學時代他把《金瓶梅》看了?!贝送?,季老小時候文理偏科嚴重,高考數學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數學系。
季羨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一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現在仍極為節(jié)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見一個老頭在報名處,就對他說:“大爺,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辦手續(xù)。”直到一個多小時后才回來。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一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一點也看不出來?!?/p>
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入學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來他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
拓展資料: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五 季羨林的小故事有什么
巖松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回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答,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入學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來他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參考資料:人格是最高的學位———白巖松
六 季羨林的故事
在1994年,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后,需要4萬元喪葬費用,季羨林要求兒子季承出2萬,但一個要求出,一個不愿意出,導致了父子交惡。那時的季羨林便揚言要與兒子斷絕關系。因為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
到了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并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后,雙方終于冰釋前嫌。2002年,季羨林住進301醫(yī)院前,季承想見季羨林很方便。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見季羨林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2008年11月7日,73歲的季承,到北京301醫(yī)院看望98歲的父親季羨林老先生。13年無法見面的一對白發(fā)父子,久別重逢, 喜極而泣。
(6)季羨林的勤奮故事擴展閱讀:
季羨林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字希逋,又字齊奘。季羨林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先生并稱為“南饒北季”。
季羨林先生早年曾留學國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其精通于吐火羅文,這種語言是當代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而季先生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的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13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要敢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