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意氣風(fēng)發(fā),揮斥方遒;
少年是青澀感性,為賦新詞強說愁;
年少時不知光陰似水,
再回首,只嘆白了少年頭。
恨只恨指縫太寬,時間太瘦,還來不及細細品味,就走過了半生;怨只怨光陰荏苒,流年似水,才讀懂生活真意,就雪染了白頭。
今天,詩詞君為大家分享7首歲月詩詞,初讀不以為意,再讀才懂人生,它們在風(fēng)月的長河中,愈發(fā)閃亮,使人每次品讀都回味無窮,生發(fā)無限感慨!
十歲:外傅之年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
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
我們的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wǎng)絡(luò),卻可以玩得很開心。
我們的小時候,一根繩子,幾塊石頭,就可以玩得酣暢淋漓……
童年,我們什么都沒有,漫山遍野四處跑,但我們不覺得苦,我們記住的只有快樂。
現(xiàn)在我們什么都有了,卻再也沒有了童年時的那種純真和快樂。
沒有一個人不懷念童年,然而時光一去不復(fù)返,愿珍惜眼前,珍惜當下。
二十歲:結(jié)發(fā)之年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二十歲時,我們意氣風(fēng)發(fā)。
我們也曾許下,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言。
我們也曾立下,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xué)不成名誓不還的壯志。
如今的我們已不再少年,歲月漸漸改變了我們的容顏,然而卻打磨出一顆更堅強、更成熟的心。
但心中永遠不變的是永恒的青春。
滄海桑田也好,歲月如梭也罷,只要我們心中依然有詩與遠方,時間的長河都無法帶走年輕的靈魂。
三十歲:而立之年
《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三十多歲的年紀,誰又不是一邊奔跑,一邊跌倒,一邊含著淚爬起來又繼續(xù)奔跑。
站在生命長路的中途,前看后望皆是茫茫。
前為漸已年邁的父母擔(dān)憂,后為未成年的孩子操心。
在成人的世界里,從來就沒有容易二字,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后,都有一顆咬緊牙關(guān)的靈魂。
人到中年,在曲折惡劣的環(huán)境中,我們要像巖竹一樣直面困難,堅韌頑強,正直不屈。
四十歲:不惑之年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以為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愁苦,侃侃而談生活的不如意,仿佛自己是一個洞穿世事的智者,能夠看清楚生活的真相,面對生活的苦難。
到了四十多歲,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受過的一些挫折后,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愁苦是說不出的。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說,向誰說,只能自己消化。
當他人問起時,我們也不過是抬頭淡然一笑,說:“別擔(dān)心,我很好?!?/p>
因為,這就是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五十歲:知命之年
《自遣》
唐·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有人說,五十歲開始就開始認命了。
因為五十歲之后,知道了理想實現(xiàn)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jié)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雖然仍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jīng)淡然。
不妨學(xué)學(xué)羅隱,今天有酒就喝個酩酊大醉,明日有憂慮就等明天再愁。
縱有三千煩惱,不如一笑置之。
沒有誰的一生,陽光朗月永相隨;沒有誰的一生,歡聲笑語永相伴。
余生寥寥,學(xué)會減輕背負的掛礙,我們才能優(yōu)雅向前;看淡恩怨情仇,一路上才會風(fēng)清月朗。
及時行樂,無悔無懼,這樣,你會感受到生活原來是那么美好。
六十歲:耳順之年
《頌古五十五首其一》
宋. 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一季一景,四時輪回。
在漫長的一生里,我們看春天的花,捕夏天的螢,吹秋天的風(fēng),賞冬天的雪。
將煩惱看淡看開,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將是人間最好的時節(jié)。每分每秒,也都是最好的當下。
六十歲以后,不要再給自己的心增添負累,勞累之余,約上三五好友,對酒當歌,及時行樂,不必在乎人生幾何。
七十歲:古稀之年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千古流芳如蘇軾,最讓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灑脫。
七十歲后,太多人都開始覺得自己老了,抱怨哀愁圍繞著他們的生活。
其實,人生的老去不在年華,而在心靈。
作家村上春樹曾說:“人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一瞬變老的。”
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發(fā)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的。
只要心靈永遠年輕,又何懼歲月老去呢
匆匆歲月,悠悠流年,不曾厚待誰,亦不曾薄待誰。既然我們來不及認真的年輕,那就不妨選擇認真的老去。
走過半生才明白,生活究竟如何過,最終還是取決于我們自己如何看待。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jīng)過一條長長的黑暗且仿佛沒有盡頭的隧道。但天總是會亮,風(fēng)雨總會停息,隧道有盡頭,黑暗也有終點。
就像席慕容說的:“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么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p>
人生,不過是一段來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往后余生,請以溫暖而強大的心,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橋,看自己的風(fēng)景,愛自己該愛的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七首人生詩詞,走過半生,才讀懂其中真意。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圖片作者: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quán),后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圖為其花鳥畫果蔬圖作品。
楊絳先生曾說:“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
這就是人生真實的寫照吧,一邊成長一邊失去!而古代文人的少年,壯年,暮年又如何呢?
第一位詞人,第一首美詞
蔣捷生逢宋元交替之際,是南宋最后一個進士。少年科甲,金榜題名,這是何等榮耀之事。卻不曾想兩年后,南宋就倒在了蒙古人的鐵蹄之下。在那個滿是戰(zhàn)亂,動蕩不堪的年代,蔣捷飽經(jīng)顛沛流離,苦難憂患。他深懷亡國之痛,一直拒絕入仕元朝。還寫下了《虞美人·聽雨》,這正是他憂患余生的自述。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用人生的三個不同階段,在三個不同的地點聽雨,和聽雨時三種不同的心態(tài),講述了他的整個一生。少年時喜歡燈紅酒綠,輕歌曼舞,沉浸在青春風(fēng)華之中。壯年時趕上兵荒馬亂,四處漂泊,一腔旅恨與離愁都體現(xiàn)在客舟聽雨之中。而今暮年,嘗遍了悲歡離合,人生坎坷,少年時的歡愉,壯年時的苦難憂患,似乎都不重要了。此時在僧廬中聽雨,不禁想起悲歡離合總是那樣無情,但是自己卻已無動于衷了。
蔣捷的憂患一生,讓人特別感慨,突然想起早些年,網(wǎng)絡(luò)上特別走紅的一句話:“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而蔣捷出走半生,卻變成了”佛系“,再也找不回當初那個“少年”。
第二位詞人,第二首美詞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富裕。出嫁后,和丈夫趙明誠夫妻恩愛、琴瑟和諧。李清照44歲時,金人大舉南侵,靖康之變爆發(fā),這不僅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讓李清照和趙明誠原本美好的生活也隨之破滅。后來李清照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夫死,晚景更是凄涼。于是寫下了這首《清平樂·年年雪里》,借賞梅感慨這一生的喜樂與悲傷。
清平樂·年年雪里
宋代: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
李清照從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畫面,來表達早年的歡愉,中年的悲戚,晚年的凄涼。早年時,與趙明誠折梅插鬢,其樂融融,那是多么溫馨幸福的畫面!中年后,生活的坎坷,丈夫的離世,使她飽嘗人世艱辛,雖然梅枝在手,卻不知不覺淚水沾滿了衣裳。晚年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夫死,自己更是流離失所,年華老去,頭發(fā)稀疏,可還哪有心思去插梅呢?
明明是一樣的梅花,卻偏偏生出三種不同的心情。早年的梅花,是一種夫妻之間的“閑情雅趣”,中年的梅花,是一種情不自禁的“觸目傷懷”,晚年的梅花,是一種無法排解的“飄零落寞”。老天曾經(jīng)給了李清照如夏花般絢爛的早年,但是四季有輪換,又給了她如秋葉般飄零的晚年。
年少不知詞中意,再讀已是詞中人!古代人的一生并不容易,現(xiàn)代人的一生又何曾容易呢!
古往今來,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我們都是一邊成長,一邊失去!一邊跌倒,一邊含淚奔跑!這就是我們生活里最真實的樣子。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經(jīng)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發(fā)滿頭。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夢微之》。
原文: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wèi)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譯文
夜里做夢與你攜手共同游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jīng)八個年頭。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經(jīng)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發(fā)滿頭。阿衛(wèi)韓郎已經(jīng)先后去世,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曉嗎?
層次內(nèi)容
詩的首聯(lián)點出夢中與老友元稹相會和醒來的惆悵;
頷聯(lián)寫自己身體多病,而老友已長眠地下近十年;
頸聯(lián)設(shè)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軀殼寄于世間;
尾聯(lián)告訴老友,兒子愛婿已相繼離世。
全詩用夢中相會之愉悅和醒來之痛苦相對比,以樂景襯哀情,更突出了對故人的思念之切和對自己現(xiàn)實不幸的感傷和惆悵。悼亡之情,銘心刻骨,如泣如訴,催人淚下。
風(fēng)景依然在,人已非少年下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歲月無情,總在不經(jīng)意間就溜走了;歲月悄悄,許多的時間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就已經(jīng)在自己的指間溜走。
就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寫的:“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p>
年少時讀詩,對于有些詩詞,覺得很美,有些詩詞,覺得很怪,當我們長大后,經(jīng)歷了世事,了解了人情,再回頭讀這些詩時,才明白其中真意。年少不懂詩中意,讀懂已非少年人。
自以為理解了其中含義,少年的愁,愁在「欲說還休」。直到離開學(xué)校幾年后,被社會磨平了棱角,識盡千百般「愁滋味」,才真正明白了「欲說還休」的無奈,莫名有些羨慕當初那個「強說愁」的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14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左手倉央嘉措,右手納蘭容若
下一篇: 詩意臘月,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