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為更好的自己。 加
抱抱小時候的自己
文/圖/朱德庸
1每個人內(nèi)心都住著一個小孩。那是小時候的自己。
有時候,那是個陰影小孩,孤獨、無助、害怕、憤怒、悲傷……
有時候,那是個陽光小孩,積極、正向、幸福、充滿愛……
當我們成為“大人”以后,如果能清楚地看到、感覺到小時候自己,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出現(xiàn)的種種情緒和心理問題,知道自己所處的狀態(tài)。恭喜你——你可以算是心智成熟、長大了。
即便有時會回到陰影小孩的狀態(tài),你也能馬上內(nèi)省和察覺得到——你已經(jīng)可以擁抱、安撫內(nèi)心的小孩,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到自己的家了。
《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個家》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五本。出自德國著名心理醫(yī)生、暢銷書作家斯蒂芬妮·斯蒂爾之手?!八业搅艘粭l卓有成效的治愈之路,一把幾乎能解決所有心理問題的鑰匙——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個家?!?/p>
2作者說:“一個人找不到內(nèi)心的家,一輩子都不得安寧?!?/p>
曾參加過一個課程培訓。課上有個環(huán)節(jié)是“抱抱小時候的自己”。場內(nèi)燈光暗下來,背景音樂響起,學員們閉起眼睛,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坐在地毯上,導師用深情而溫暖聲音引導學員:回想嬰幼兒時、小時候的自己,是否因為父母的一句話傷害過自己,是否發(fā)生過某一件事,讓你覺得自己很受傷……
在那種氛圍里,很容易被“催眠”或者說“進入狀態(tài)”。不一會兒,周圍就傳來抽泣的聲音。然后導師引導學員把想到的事、想跟父母講的話說出來。于是,場內(nèi)就響起一片高高低低明明暗暗嘈嘈切切般的聲音。
《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一個家》一書有很多練習和方法。那個培訓課程中,“擁抱小時候的自己”,也是一種練習,有“療愈”的作用。
我在那個培訓中回想起的場景是大概五六歲的自己。寒冷的冬天的早上醒來,發(fā)現(xiàn)我媽不在家,知道她是去挑水了。我便很擔心她會掉到井里,那份擔心會一直持續(xù)到她挑水回來。我不知道那份擔心來自哪里,那份不安全感來自哪里,大概意識到媽媽一個人在家又要種地又要帶我們?nèi)齻€小孩很辛苦……
還想起大概十一、二歲時,正是愛美的年紀,很想買一條紗巾。清楚地記得當年流行的那種紗巾一塊錢一條(當年我媽月薪只有三十元),我媽不給買,她說:“你哪嗨稱(方言,讀chen)條絲巾啊 ”整句話意思是“你哪個地方配得上一條紗巾啊 ”
這話想來是很傷人的。在那個課上回想起來,想來在潛意識中是“傷害”過自己的。這句話可能影響到了我對自己的評價:你長得不夠好,你連條紗巾都不值得擁有;甚至可能影響到自信心,影響到對自己的評價,在乎別人的評價……
也意識到,當自己有經(jīng)濟能力之后,不太喜歡買新衣服或化妝品,卻很喜歡買絲巾圍巾的原因。大概也許是在跟小時候的自己較勁吧 潛意識里我在對自己內(nèi)心的“陰影小孩”說:你值得擁有!你配得上!你有資格擁有!甚至,每當有人批評自己,感覺受到了指責,內(nèi)心就特別地抗拒。
當然不會恨我媽。在那個年代,父母微薄的薪水只夠養(yǎng)家糊口,沒有更多的錢供我們打扮,每個父母都是在慢慢學著做父母。
而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學著自己長大,每個人都要接受自己的父母,跟小時候的自己“和解”。
3每個人都有四種基本心理需求:
關(guān)系需求;
獨立和控制需求;
快樂需求;
自我價值及認知度需求。
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沒有得到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缺乏的愛、受過傷害、沒有安全感、不快樂、得不到認可、沒有自信……每一種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性格的暴怒、溫順,或者行為上的追求完美、喜歡攻擊、控制和逃避、追求完美、追求權(quán)力、自戀、逃避,以及過分討好別人,也可能會造成抑郁、壓力、恐懼、焦慮、憤怒……等心理問題。了解這些心理問題背后的原因,不是為了“聲討”和“歸罪”于誰,而是為了更好地接受、面對和放下。
《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個家》的作者是從事心理治療多年的心理醫(yī)生、作家,她說自己從醫(yī)多年,“遇到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自身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p>
臺灣漫畫家朱德庸4歲拿起畫筆開始畫畫,25歲紅遍寶島,用四格漫畫表現(xiàn)人間百態(tài)。但他說小時候的自己“一直很不快樂,非常非常不快樂。小時候我覺得世界不是我的,但我又跑不掉。不管是我有沒有能力跑、懂不懂得跑,我都會卡在里面?!?/p>
他去舅媽家,拿一個玻璃杯倒水喝,正要喝,舅媽把杯子拿走:“這杯子很薄,很貴!”另換一個很粗、很厚的杯子給他。他感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一個人歡迎他,大人對他沒有信心。
他怕跟別人溝通、打交道。他覺得自己跟外面的世界沒辦法、沒能力,自卑。他有學習障礙,淪落到最差的學校,沒考上大學,只考上一個三專。他保護自己的方式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畫畫”。
直到29歲結(jié)婚以后,他才知道自己有識字障礙,就是學不會;直到53歲,他終于知道自己有“亞斯伯格癥”,是一種自閉癥。從知道的那一刻起,他說他“原諒了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的父親跟他是“同病”,父親是透過“亞斯伯格癥”愛自己,母親是“用一種使小孩內(nèi)疚的方式”教育他。
沒有一個人的父母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的童年是完美的。任何父母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之外,也會給他們留下負面的記憶。
但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跟小時候的自己和解,都會接受自己的父母。《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個家》這本書,會幫助所有人與內(nèi)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誼,獲悉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傷害,幫助你擺脫不幸(如果感到不夠幸?;虿粔蚩鞓返脑挘?,避免陷入死胡同。從而“建立起全新的人生觀和行為方式,你的人生和人際關(guān)系將會因此而變得不同”。
4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經(jīng)常不開心不快樂又找不到原因,如果你很容易對別人憤怒、生氣甚至不知怎么跟別人相處,如果你不知如何改善親密關(guān)系和親子關(guān)系,如果你不自信常常自卑覺得自己很糟糕毫無價值,如果你經(jīng)常覺得“很受傷”……如果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回到小時候,看看小時候的自己、抱抱小時候的自己。
“給內(nèi)心的小孩找個家”,是幾乎能解決所有心理問題的鎖匙。心理大師榮格也說過一句非常經(jīng)典而且有名的話: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我們是個大人了,內(nèi)心的大人必須知道了解陰影小孩,接受陽光小孩,提升自我價值感?!督o內(nèi)心的小孩找個家》是一本心理學治愈系工具書,大量的練習和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分析自己,解決各種沖突矛盾,比如治療拖延癥、管理自己的情緒、釋放壓力、找到自己的價值……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找到幾乎所有心理問題的答案,也可以洞悉別人所處的狀態(tài)。
想要解決自己的任何的心理問題,或者要更好地自我發(fā)展,必須自己承擔責任且“主動研究自己”,發(fā)現(xiàn)并認同內(nèi)心的“陰影小孩”。把“陰影小孩”和成人自己分開,讓陰影小孩和陽光小孩融合。
不管生活中出現(xiàn)什么樣的風雨,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成為你自己。成為自己,是回家的路,也是獲得心靈的解放和自由、讓自己的人生獲得更多的成功、滿足、幸福和快樂的不二法門。
——END——
新書 在各大平臺熱銷中
: (ID:)
戳原文,進當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29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多懂點套路,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下一篇: 在路上,好好生好好愛好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