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開國后,正式將黃老之術作為治國方略引入朝政的,就是大漢朝的第二任國相曹參。秦朝還在時,曹參為沛縣獄吏,秦朝以嚴刑峻法治國,曹參作為獄吏,對此深有體會。劉邦起事反秦后,曹參先任中涓,掌管文書收發(fā)及謁者之事,兼管清潔雜物。劉邦入關、進入漢中前后,曹參掌兵參加多次戰(zhàn)役,屢建大功,先后遷任將軍、中尉等軍職。
劉邦贏得天下,論功行賞,誰應該坐開國功臣的頭把交椅,曾有過很大的爭議,武將們認為曹參當屬第一,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雖說后來曹參退居了次座,但由此可見他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撿便宜的一介武夫。
高帝六年,劉邦立庶出長子劉肥為齊王,同時任命曹參為齊國之相。
這是曹參治理政事的開端。
歷朝歷代,凡是由底層而起,奪得天下的新政權,治國初期都會遇到昔日武夫如何治理當今天下的難題。
許多時候,因武夫缺乏順勢大勢的治國思想,天下往往會強烈震蕩,有的甚至會因此迅速垮臺,但漢初的這一幫原先的草莽武夫卻頗為明智,懂得適應天下大勢,曹參就是其中的代表。
為了尋求治國方略,讓百姓安居樂業(yè),曹參上任齊相,第一時間即把齊國的長老和諸多儒學之士召集起來,問策尋法。
聚談時,有人向曹參推薦了一位正在齊國高密、膠西一帶講學的老者,此人叫蓋公,乃戰(zhàn)國末期黃老之學的傳人。
何為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黃指黃帝,老即老子,簡單說即是崇尚清靜無為,不主張過多的行政干預,采取順應自然的措施,以休養(yǎng)生息的方式促進經(jīng)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發(fā)展,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
曹參請來蓋公,黃老傳人一席話,曹參茅塞頓開,大為欽佩,當即尊之為師。
以“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黃老思想治理齊國九年,曹參名聲遠播,史稱“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漢惠帝二年七月,大漢首任相國蕭何去世,曹參繼任。
曹參之所以能夠順利繼任大漢朝第二任相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在齊國的政績有目共睹,他將齊國治理成了大漢朝的一個模范樣本。
曹參進京前,對齊國繼任者的交代,在歷史上很有名,許多記述權謀智慧的文集都有記載。
一般來說,此時的曹參應對繼任者說一些有關轄區(qū)地理、民風以及治理經(jīng)驗等等的官樣套話,但曹參說的卻是這么一句——
“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之?!崩^任的齊相有些失望,更有些不解,于是質問曹參,難道要治理好齊國,沒有比監(jiān)獄、集市更重要的事情了嗎
曹參說,天下初定,奸邪、見利忘義之徒不在少數(shù),監(jiān)獄、集市是他們主要的容身之所,若是處置過于嚴苛,弄得這些人沒有安身之處,日子久了必遭大亂,因而你要將之視為第一要務。
曹參達到長安后,按官場慣例,理應先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曹參卻全無此意,他發(fā)出文告: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這便是著名典故“蕭規(guī)曹隨”的由來。
為了達到“蕭規(guī)曹隨”的效果,曹參掌政之后終日胡吃海喝,不理政事。有人看不慣,想要勸阻,可一登門,還未開口,曹參又喝起來,不一會便喝高喝醉了。
見堂堂相國如此貪圖享樂,底下的官吏們紛紛效仿,一時間,弄得相府四周是日夜飲酒,歌樂不止。
有人實在看不下去,想請曹參出面剎剎這股歪風邪氣,哪知道曹參非但不制止,相反在視察時也加入尋歡作樂的隊伍。
眾人看不懂,有怨言,漢惠帝更是如此,他覺得曹參如此荒廢政事,不僅是誤國,而且是對自己的藐視。
于是,歷史上另一個名場面又出現(xiàn)了。
曹參有個兒子叫曹窋,在漢惠帝身邊任中大夫。一天,漢惠帝對曹窋說,你回家時,含蓄地問問你爹,高皇帝駕崩不久,嗣皇帝年少未冠,全仗相國輔佐??赡焯熘恢嬀疲粏栒?,如何能治理好天下 看你爹怎么回答,回來告訴我。
曹窋也看不慣老爹的做派,隨即照辦。
哪知道,曹參聽到問話,勃然大怒,拿起戒尺對曹窋就是一通痛揍,而且邊揍邊怒斥,你小小年紀,懂得什么!天下事怎可隨便由你饒舌,為父要教你一生都記住今日教訓!
曹窋挨了揍,回到宮中,如實稟告了漢惠帝。
漢惠帝很困惑,也有些不滿,趁著朝見的機會,他問曹參,你何為那樣責罰你的兒子 是我叫他問你的。
曹參聽了,大驚失色,慌忙免冠伏地,頓首謝罪。
漢惠帝繼續(xù)問,既然曹窋沒問出答案,現(xiàn)在卿當著朕面說說吧
曹參的回答很簡單,很深邃。
他反問漢惠帝,陛下自思圣武英明,比比高祖皇帝如何
漢惠帝說,朕豈敢與先帝相比。
曹參又問,臣之才具,比比前相國蕭何又如何
漢惠帝說,卿似不及蕭何。
有了這個前提,曹參緊接著說,陛下所見甚明,所言甚確。既然如此,從前高皇帝與蕭相國平定天下,明訂法令,備具規(guī)模,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若能守職奉法,遵循勿失,便算是繼紹前賢了,怎敢奢望勝過一籌。
漢惠帝恍然大悟。
曹參用這種日日飲酒作樂的方式,掌政三年,得賢相之名,民間編歌謠唱誦——
蕭何為法,顜(jiang,明的意思)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其實,曹參之所以能以黃老之術獲得賢相之名,除了明智,還跟漢初那一批開國功臣的集體心理有關,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曾做過精準的概括:“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p>
大漢的開國功臣多出身卑賤,辛苦打下天下后,在內(nèi)心深處,他們都有追求物質享受,不再辛苦作為的想法,除開奉行黃之術,從蕭何到曹參,從陳平到周勃,幾乎每一個功臣都在建造府邸,選購婢仆,置辦田產(chǎn),盡情享受戎馬半生換來的榮華富貴。
從另一個角度講,曹參之賢并不偉大,只是不折騰而已。這種不折騰只是讓歷經(jīng)戰(zhàn)火蹂躪的貧苦百姓有了一些喘息時間,但負面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正是因為漢初實行無為而治,諸如諸侯王坐大,地方豪強大肆兼并等社會矛盾才會慢慢地集聚。
依個人所見,漢初的無為而治,絕非盛世方略,贊一贊可以,說是千古傳誦,則有些過了。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覺得只要能得到百姓的愛戴的都是一個好官,且不論為平時的生活作風是怎么樣的,只要他在一些政策上面是真的為百姓著想的話,讓百姓能過上安穩(wěn)又富足的生活,這樣肯定會被百姓愛戴敬仰的。所以這個曹參在為當宰相的期間,國家富強繁榮昌盛,百姓們安居樂業(yè),所以才在他去世之后,依然流傳百世。
在古代其實宰相的位置是非常高的,他的地位僅僅低于皇帝??梢哉f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如果這一個宰相是一個奸佞小人,只知道貪圖美色,貪圖錢財,那么對于一整個朝代或者是百姓來講都是一個很大的災難。所以每一個朝代有一個很好的宰相,就是非常好的運氣。有一個宰相,雖然他在位的時候天天都飲酒作樂。而且是被稱為最懶的宰相,但是他去世之后依然備受愛戴。
這個宰相就是曹參,他在很早的時候效力劉邦了,他們兩個的交情是非常深的,同時他也跟著劉邦起兵,并且是征戰(zhàn)南北。在蕭何去世之前,就和孝惠帝推薦曹參作為相國。后來曹參做了宰相之后,他沒有改變蕭何的方針,但是他在做法上面是有一點點的改動。他從全國各地挑了很多不善言辭的忠厚老實之人來當丞相的屬官。對于那一些只知道注意細節(jié),而且只想要一份俸祿的高官,就被曹參都趕走了。
雖然說曹參是天天都飲酒作樂,而且底下的官員犯了一些小錯誤的時候,他也不會去懲罰他們,我覺得這樣其實是曹參的一個管理方式,因為他知道有時候太過嚴厲是不好的,要恩威并重。在這個期間他做了三年的宰相,和他共事的人都學習到了很多,同時民富國強百姓們都安居樂業(yè),有一個很好很穩(wěn)定的生活。所以在他去世之后,依然流芳百世。
曹參當年也是為了躲避災禍,所以在表面上好像是無所事事,但是其實一直在為漢國的百姓著想。他繼續(xù)推行劉邦和蕭何制定的黃老之術,治國理念就是休養(yǎng)生息,讓百姓能夠有機會恢復生產(chǎn),這也為漢朝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曹參是繼承了蕭何的職位,當時劉邦已經(jīng)身體不行了,很多的權力都是握在呂后的手里,曹參整天的無所事事也是一種無奈的行為,是為了向呂后顯示自己沒有爭權奪利的野心,是一種自保的手段,如果曹參不是采用了這種方法,很可能早就被呂后害死了,在呂后的眼里誰擋在她政權的路上就只有一個下場,就是消失在這個人間。
劉邦和曹參是老鄉(xiāng),在政治上是非常相信他的。劉邦在沛縣起義的時候,曹參就參加了劉邦的隊伍,是劉邦的心腹之一,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始終都在劉邦的身邊,也是同生共死額患難兄弟。在入關滅秦、楚漢之爭的關鍵節(jié)點,曹參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劉邦建立自己的國家之后,曹參又平定地方叛亂。
劉邦建立國家之后對所有的功臣進行封賞,曹參在蕭何的后面,是所有功臣中的第二位。他被任命為齊國的相國,齊國可是一個很富庶的地方,把曹參放在這里也是為了鍛煉曹參的政治能力,為以后作為蕭何的接班人做準備。專門輔佐高祖劉邦的大兒子劉肥,這可以看出曹參的重要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34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澶淵之盟”背后的宋遼外交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