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太宗大同元年(947年)四月,覆滅后晉、占據(jù)燕云的遼太宗耶律德光,押解著后晉皇帝和數(shù)千名的后晉官員、方技、宮女和宦官,浩浩蕩蕩的從開封班師回朝,算上十二年前被遼太宗滅亡的后唐,這已經(jīng)是第二個消亡在契丹鐵騎之下的中原政權(quán)。即使強如太祖阿保機,也未有太宗如此之武功。
然而,歷史的黑手不會告訴耶律德光,這將是他最后一次南下中原,五月十五日,遼軍行至到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qū)),遼太宗突然病逝于殺胡林。圍繞太宗的離世,一場宗室內(nèi)戧的大戲即將上演,而這場涉及三代人,五十余年的皇位爭斗戰(zhàn),將開啟他后半段的高潮,不死不休。而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偏心的母親開始講起。
《東丹王出行圖》
公元915年,耶律阿保機采納皇后述律平的建議,以犒賞之名義,召集契丹七部酋長聚于王帳,王帳左右伏以刀斧手,待七部酋長入帳,盡數(shù)誅殺,掃清了阿保機建國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礙。次年二月。阿保機仿照漢人王朝的體制,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自稱大圣大明天皇帝,即遼太祖,確立世襲皇權(quán)。而遼國跌宕的皇位傳遞也就此開始。
遼太祖與皇后述律平一共育有三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耶律李胡,和很多普通母親寵愛幼子一樣,對于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述律平有著天然的偏愛,如果沒有耶律德光,也許太祖之后繼位的就是這位耶律李胡,這也給后來的同室操戈埋下了隱患。
太祖曾對述律平說起,次子德光必定會振興契丹(總覺得這話是耶律德光自己加的)。但真實情況是,太祖對自己的長子耶律倍十分器重,在其建議下,遼國建立孔廟,耶律倍受命春秋祭奠,并在遼國立國的同年,即被立為太子。但是述律平則不然,雖然耶律倍與其他兩個兒子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述律平顯然不喜歡自己這位崇尚漢文化的長子,在剩下的兩個兒子中,述律平更希望自己的次子耶律德光能夠繼承皇位,天贊元年(922年),太祖命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有意在軍旅上讓其歷練。
天顯元年(926年),太祖遠征渤海國,在其舊地新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在述律平的建議下,在保留太子地位的同時,冊封耶律倍為東丹王,使其常駐東丹,有意讓其避開耶律德光,逐漸淡出太祖的視野。而太祖的突然去世,則加速了述律平的計劃。
天顯元年七月,太祖在征渤海的回師途中去世,先皇去世,太子耶律倍繼位按說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述律平臨朝稱制,攝軍國事。在她看來,無論是哪個兒子繼承皇位,新朝中存在的異己力量務(wù)必要鏟除干凈,不留后患。
當(dāng)月,她召集一些從征渤海的大將的妻子,說:“我現(xiàn)在寡居,你們怎么可以有丈夫!”接著把這些大將找來,問他們想念先帝否,回答說:“豈能不想 ”她就說:“真想的話,應(yīng)去見他!”于是,殺大將百余人。見左右有桀驁不馴者,說一聲“你為我傳話給先帝”,就殺之于太祖的墓所。并且將堅持“立長為君”的南院夷離堇耶律迭里,以黨附東丹王的罪名將其下獄,加以炮烙之刑,最后處死抄家。而后來的事實證明,耶律迭里一家成為此后數(shù)代遼國帝位更迭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但不管后來如何,此時述律平立次子為君的目的昭然若揭。
天顯二年(927年)十一月,述律平見群臣無人再敢違拗自己的意志,始行立帝大計。她命耶律倍與耶律德光各自騎馬立在帳前,對諸將說:“兩個兒子我都喜歡,不知立誰好。你們各選擇可立的,執(zhí)其馬轡吧!”大家心知其意,爭執(zhí)德光的轡頭,并歡呼“愿事德光皇帝”。述律平振振有詞地說:“眾心所欲,我怎敢違背 ”太子耶律倍明了母親心思,無奈之下,主動率群臣奉耶律德光為皇帝,是為遼太宗。述律平擅立新皇,無視太祖遺愿,即是亂國之政,只要稍有疏忽,敗亡便頃刻將至。
耶律倍雖然向母親和兄弟低頭,但是這并不能代表他就甘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尤其是太宗繼位后,先是派人監(jiān)視耶律倍,而后逐步削弱東丹國實力,將東丹的東平郡升為遼國南京府(今遼寧遼陽北),強行將原東丹國都天福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的民眾遷徙至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內(nèi)外交困下,耶律倍欲尋求出路。后唐明宗李嗣源知耶律倍困境后,一再派人秘密攜信希望他南下歸唐。耶律倍感慨地說:“我把天下讓給了主上,反被疑忌。還不如前往他國,以成全吳泰伯讓國的美名?!碧祜@五年(929年)十一月,耶律倍攜帶親從,乘船載書數(shù)千卷,浮海至登州(今山東蓬萊)。后唐以歡迎天子的儀仗來接待他,明宗還賜他改姓李,改名慕華。
耶律倍的逃亡并非是單純意義上的叛國,更多的是自己對母親述律平的抗議,對于父親一手締造的國家,耶律倍始終還是“身在后唐心在遼”。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逃亡后唐時,只帶親從,而不帶自己的親眷,甚至到了后唐后,與契丹親屬之間的書信亦是往來不斷,而述律平顯然有愧于耶律倍,也并未妄加指責(zé),而是遣使通問。而耶律倍留在遼國的長子耶律阮,則被太宗視為己出,并封其為永康王。
耶律倍人馬圖
天顯五年(932年),后唐李從珂殺唐閔帝自立,耶律倍密函太宗:“從珂弒君,可來征討。”兩年后,太宗應(yīng)石敬瑭之邀,出兵滅唐,李從珂滅亡在即,欲召耶律倍一起自焚,耶律倍不從被殺害,時年三十八歲。契丹大軍到達,太宗誅殺了兇手,為兄長報仇。并將耶律倍葬在其生前喜愛的醫(yī)巫閭山(今遼寧錦州市閭山),謚號“文武元皇王”。出于對兄長的虧欠,太宗對侄子耶律阮悉心培養(yǎng),每有征伐必隨軍其中。
回到文章的開頭,太宗在覆滅后晉,回師途中,病逝于殺胡林,舊皇駕崩,新皇擁立之際,往往是權(quán)力的重新洗牌階段,時軍中,耶律阮是距離皇位最近的宗室,除此之外,上京城中還有太宗長子耶律璟和太宗之弟耶律李胡。而述律平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要讓自己的幼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但是對于遼國群臣而言,生性殘忍酷虐的耶律李胡繼位,絕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此時軍中眾將,有意擁立耶律阮為新君,耶律阮躊躇之際,找來耶律安摶商議。
這個耶律安摶就是前文書提到的,被述律平殺害的耶律迭里的兒子。耶律安摶認為耶律阮之父耶律倍是太祖的長子,耶律阮是太祖的長孫,皇位本就應(yīng)在耶律倍一脈,但被述律平橫加干涉導(dǎo)致帝位旁落,耶律倍不得已迫走他國,最終客死他鄉(xiāng),遼國群臣無不同情耶律倍。加之述律平濫殺功臣,招致群臣不滿已久,如此形勢下,耶律阮應(yīng)當(dāng)機立斷,繼位為帝。
耶律安摶不愿丟了這擁立之功,聯(lián)合南院大王耶律吼和北院大王耶律洼,在太宗靈柩前矯詔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帝位回到了耶律倍一脈。
耶律阮靈前繼位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上京,一共帶來的還有太宗的靈柩,述律平面容陰沉地撫摸太宗的靈柩說:待國中人畜安定如故,再來葬你。”長孫的靈前繼位激怒了述律平,即派幼子耶律李胡率京師留守軍和宮衛(wèi)軍前去討伐。六月,在泰德泉(內(nèi)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喜佰鎮(zhèn)),兩軍相遇,太祖的胞弟耶律安端和侄子耶律劉哥請為世宗的先鋒,率迭刺部精兵大破耶律李胡。閏七月,世宗移軍北上,在潢河石橋(今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西南)與述律平和耶律李胡卷土重來的軍隊再次對陣,耶律李胡押著世宗群臣的家屬作為人質(zhì),揚言:“我如打不贏,就先殺了這些人!”
眼看祖孫叔侄就要自相殘殺,形勢一觸即發(fā)。負責(zé)貴族內(nèi)部事務(wù)的惕隱官耶律屋質(zhì),站了出來,對述律平說:“如能和解,自然最好,如不能,則應(yīng)速戰(zhàn)速決,以免動搖人心,于國不益。況且都是太祖子孫,皇位未移他族,為何不能合議 ”述律平考慮到自己勝算不大,故而派屋質(zhì)攜函去見世宗。怎料世宗與祖母積怨已久,不愿議和,言道:“烏合之眾,怎能敵我 ”大有拼死一戰(zhàn)之意。屋質(zhì)冷言道:不言勝敗,即使勝了,被李胡扣押的群臣家屬必然要被斬盡殺絕。世宗沉思良久,才同意派人與祖母述律平約和。
然而,雙方見面時,仍然怨言交加,絕無和意,矛盾的主要癥結(jié)還是在述律平擅立耶律德光,致使耶律倍逃亡他國。
屋質(zhì)問述律平:“當(dāng)初皇太子耶律倍尚在,為何另立他人 述律平答道:“太祖遺命?!?/p>
屋質(zhì)又問世宗:“為何擅自繼位為君,而不告與尊親 ”世宗答道:“父王(耶律倍)當(dāng)立而不立,這才去他國的!”
屋質(zhì)再問世宗:“大王見太后,絕無歉意,只是找尋彼此間的嫌隙。”轉(zhuǎn)而對述律平說:“太后偏愛幼子,妄托遺命。你們這樣,還想和好 應(yīng)該立即交戰(zhàn)!”說罷,拂袖而去。
事已至此,雙方都陷在新仇舊恨中,互不和解。也許是述律平剛剛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不愿再禍起蕭墻,雙眼含淚言道:“當(dāng)年太祖遭諸弟之亂,瘡痍未痊,豈能再演 ”世宗見祖母勢弱,也不愿再起干戈,低沉的言道:“做父親的不違尊命,做兒子的卻不稟尊親,還歸咎誰呢 ”說罷,似有所悟,掩面痛哭。
然而,接下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沒有敲定,到底誰做皇帝
述律平又對屋質(zhì)說:“和議已定,皇位誰屬 ”耶律李胡殘暴,屋質(zhì)以為應(yīng)立永康王(耶律阮)。李胡在側(cè)厲聲喝道:“有我在,兀欲(耶律阮契丹名)豈能繼位 ”
屋質(zhì)呵斥李胡道:“世傳嫡,不傳弟,當(dāng)初先帝之立,已屬非常,況且你暴戾殘忍,世人多怨憤于你”!
此時,述律平見大勢已去,也不再維護李胡,言道:“以往我和太祖諸子中最寵溺于你,但謠諺道:偏憐之子不保業(yè)。我不是不想立你,是你自己不爭氣??!”言罷,述律平承認世宗的帝位,雙方撤兵返回上京。此即為“橫渡之約”。
然而述律平與耶律李胡終究不甘心帝位拱手讓人,回上京后不久,陰謀發(fā)動政變,推翻世宗,然而未及發(fā)動,便被人告發(fā),世宗將母子二人遷往祖州(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監(jiān)管起來。這年,世宗的這位親祖母已經(jīng)六十九歲了,她將在幽禁中度過余生最寂寞的六年。至于李胡在遼國第四代皇帝遼穆宗時,因其子耶律喜隱謀反,牽連入獄,最后死在獄中。
然而,遼國的這場政權(quán)更迭的戲碼還未結(jié)束,更為殘暴的情節(jié)還在繼續(xù)上演。天祿五年(公元951年),也就是世宗繼位的第五年,應(yīng)北漢皇帝劉崇的請求,召集各部首領(lǐng)商議出兵攻打后周,援助北漢。連年的征戰(zhàn),一方面消耗了遼國大量的民力,另一個方面也逐漸使遼政治集團內(nèi)部,漢人的占比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場新的政變正在醞釀,而發(fā)動者正是曾經(jīng)擁立世宗的耶律安端的兒子耶律察割,也就是遼太祖的親侄子。
遼太祖曾對親近的侍從說:“耶律察割是日行千里的駱駝,面目露出反相。朕如果一個人居處,不要讓他進宮門。”不幸的是,太祖的這番預(yù)言被準確無誤的言中。天祿五年,在世宗的強令下,諸部南下伐后周,世宗行至歸化州祥古山火神淀(今河北宣化西),在祭祀生父東丹王后,設(shè)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首領(lǐng),酒后大醉,左右扶入內(nèi)帳。耶律察割聯(lián)合太祖的另一個侄子耶律盆都,率兵潛入帳中,殺死世宗耶律阮,耶律察割自立為帝。此即“火神淀之亂”。
耶律察割自以為勝券在握,坐上帝位不過是旦夕之間的事,但是他忘了還有兩人也在隨軍之中,一個是耶律屋質(zhì);另一個是太宗的長子耶律璟。政變當(dāng)晚,耶律屋質(zhì)奮力脫逃,次日,與耶律璟引兵將耶律察割團團包圍。察割憤而將世宗的皇后蕭撒葛只殺害于靈柩前,耶律璟派人曉諭察割說:“你們既已殺害皇上,還準備怎么樣 ”耶律察割自知敗亡不遠,便囚禁一眾官員的家屬,威脅道:“最多不過將他們?nèi)繗⑺懒T了!”林牙耶律敵獵進言道:不如以弒世宗,迎述律(耶律璟契丹名)為帝之名,或可被赦免,耶律敵獵自告奮勇,愿親自前去說服耶律璟。而耶律璟則不打算放過耶律察割,讓耶律敵獵誘騙耶律察割前來,將其割肉碎殺,其諸子盡數(shù)誅殺,不留后患。耶律璟則被擁立為帝,是為遼穆宗,帝位重回太宗一脈。
然而,事情到了這里還沒有結(jié)束,這位繼位的遼穆宗,酷似其叔叔耶律李胡,為人暴虐,特別是對近侍,動輒濫殺。應(yīng)歷十九年(969年)二月,穆宗游黑山行宮,飲酒大醉,索食而不得,欲斬庖廚辛古。辛古不愿坐以待斃,聯(lián)合穆宗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等六人暴動,捧食以進,挾刀殺穆宗于黑山行宮。同月,在火神淀之亂中僥幸存活,被穆宗收養(yǎng)于宮中的世宗長子耶律賢被擁立為帝,是為遼景宗。
景宗大力革新遼國舊政,減少對于政敵的迫害,逐漸穩(wěn)定了由政變所引發(fā)的社會動蕩,使社會的重心重新回到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是遼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也為其子遼圣宗的巔峰統(tǒng)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而自景宗朝之后的一百五十余年的遼國歷史中,共有圣宗、興宗、道宗、天祚帝四代帝王,皆出自大太子耶律倍一脈,遼國帝位由此開始進行穩(wěn)定有序的更迭。如果不算后來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僅遼國九帝中,有六位帝王是出自耶律倍一脈,這恐怕是述律平和遼太宗所意想不到的。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身為后周大臣的趙匡胤,為何能夠輕易發(fā)動兵變篡奪皇位?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確實有知遇之恩,而且不是一般的知遇。 因為柴榮把趙匡胤從一個小將變成了掌管禁軍的最高長官殿前司都檢查。 這個都查比任何后周其他武將的職務(wù)都高,地位更重要,權(quán)力更突出,柴榮對待趙匡胤這個部下,確實不薄。
周世宗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趙匡胤為什么還造反?
當(dāng)初,東漢樞密使郭威通過兵變,取代東漢建立了后周。 當(dāng)時趙匡胤年輕,才25歲,官職也很低,不過是禁軍東西班的領(lǐng)頭人,即郭威的侍衛(wèi)、繼任的滑州副指揮、低級軍官。 郭威去世后,他妻子侄子柴榮繼承王位,為周世宗,此時趙匡胤也不過是開封府的馬直軍使,仍是低級軍官。
柴榮當(dāng)上皇帝后,趙匡胤才出人頭地。 我們可以從某個日程中看到趙匡胤在柴榮手里晉升得有多快。 公元954年,柴榮繼位,趙匡胤被開封府馬直軍晉升為柴榮護衛(wèi)親軍將軍。 那年3月,北漢聯(lián)合遼國進攻后周,剛登皇位的柴榮御駕親征,趙匡胤隨從,兩軍高平(今山西高平)激戰(zhàn)。 因為當(dāng)時后周先鋒樊愛敵陣逃跑,戰(zhàn)局后周不利。
在這樣的危機中,趙匡胤和張永德兩人率領(lǐng)4千名親兵拼命防守柴榮,趙匡胤在激戰(zhàn)中被射中箭,其中趙匡胤沒有停止血戰(zhàn),后來后周援軍趕到,殲滅了漢遼聯(lián)軍,取得了戰(zhàn)爭勝利。 在這場戰(zhàn)役中,趙匡胤因救助成功,迅速晉升為殿前司都虞候,不久晉升為殿前司都指揮使,柴榮此時將趙匡胤視為心腹愛將。
傳說959年6月,柴榮因病去世,受到兒子柴宗訓(xùn)的侵害。 柴榮臨終前,文交給范質(zhì),武交給趙匡胤,委托宰相范質(zhì)處理自己的后事,一方面輔佐僅7歲的柴宗訓(xùn),另一方面提拔趙匡胤擔(dān)任殿前司都檢查,擔(dān)任禁軍最高長官負責(zé)都城的安全。 所以,柴榮去世后,都衛(wèi)戍部隊由趙匡胤掌握。
柴榮對趙匡胤的恩情重如山,但他還是改了兵。 個人認為趙匡胤的兵變有以下理由。 一是自己想當(dāng)皇帝。 五代武將,沒有不想當(dāng)皇帝的。 就像不想當(dāng)將軍的人不是好將軍一樣。 二是皇位容易獲勝。 柴榮死了,離開孤兒寡母,奪權(quán)很容易。 三是形勢所迫。 當(dāng)時的周邊,可以說是列強在打轉(zhuǎn),北方有遼國和北漢,虎視眈眈。 南有南唐、吳越、湖南等,西有后蜀。 后周住在中原的中心,隨時都有可能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如果孤兒寡母成了國家,后周就相當(dāng)危險了。 與其等待周邊國家主動進攻,不如自己奪權(quán),人不會輕易出兵。但是趙匡胤兵變,與其他武將的奪權(quán)不同,不是血腥的手段,他獲得權(quán)力后,妥善安置柴榮皇后和柴氏的子孫,要求太廟寢殿立“誓碑”,善待自己的子孫,也是感謝之舉。
所以,縱觀趙匡胤在兵變過程中的行為,這樣的兵變有利于中原王朝的穩(wěn)定,更有利于統(tǒng)一,有利于結(jié)束五代亂局,有利于老百姓的休養(yǎng)生息,至于個人之間的道德評價,那是仁見智的事,對國家民族來說,并不多見
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都不免會想,這問題這么簡單隨便查下就知道啦,畢竟一個朝代的國都最多就兩個,比如明朝的國都就一個首都北京和一個陪都南京,不是很容易嗎?的確一般情況下一個王朝的國都基本上都采取兩京制,即一個首都加一個陪都。但是遼朝卻是個例外,它不但經(jīng)常變換國號,反復(fù)使用著遼和契丹這兩個國號。其國都的設(shè)立更是與眾不同,它不是采用一般王朝普遍采用的二京制,而是采取更為獨特的五京制。
遼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機所開創(chuàng)的朝代。它歷經(jīng)二百余年一共有五個國都,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且這五個國都是同時存在的,而非先后存在的。那么這五個都城是怎么來的呢?又是什么時候設(shè)立的呢?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澳古君為你一一揭曉。
上京臨潢府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郊)登基稱帝,建國?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當(dāng)然這個地方并不是叫上京臨潢府,而是叫葦?shù)?。?dāng)年耶律阿保機成為部落首領(lǐng)后,就將這里選為政治中心并建立?龍眉宮?,史稱?西樓?。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在此繼任為契丹大首領(lǐng),并在?西樓?開始營建宮殿。后隨著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了契丹其余的六個部落,并于公元916年稱帝,建國?契丹?,即在?西樓?開始大規(guī)模的營建皇城,而這個時候西樓也更名為?皇都?。后在927年隨著契丹國力的增強,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開始有計劃地對皇都進行擴建,史載?太宗詔建日月四時堂,圖寫古帝王事于兩廡?,自此日后的上京基本營建完畢。
927年11月隨著契丹滅亡后唐并奪得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先是改國號為?大遼?,后將?皇都?改為上京,并建臨潢府。自此上京臨潢府被正式定名,并開始了長達二百余年的遼國都城的歷史。當(dāng)然遼國之所以會在此定都,那是因為上京從耶律阿保機開始就一直都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契丹族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契丹族在內(nèi)蒙古建立的第一座京城,所以它是首都自然理所當(dāng)然。
東京遼陽府
遼陽府所在地原是渤海國的遼東城,也就是今遼寧遼陽。渤海國是唐朝時期東北地區(qū)的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在宋之前一直有著?海東盛國?的美譽,其國力也一直都在北方其他民族之上,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于國主都太過無能,導(dǎo)致國力急速下降。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為了向東擴張契丹的勢力,于是在一年就集中全部兵力攻向了已軟弱不堪的渤海國,并于同年占領(lǐng)了渤海國全境。
而在耶律阿保機滅亡渤海國后,并在此國建立了一個由其子耶律倍所掌控的屬國?東丹國?。那么講到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為什么明明是講東京遼陽府的,為何要講?東丹國?呢?其實遼陽府之所以會成為五京之一,就是跟東丹國有關(guān)。當(dāng)年耶律阿保機在滅亡渤海國的二年之后就駕崩了,原本繼位的應(yīng)該是作為太子的耶律倍,但是由于當(dāng)時的耶律德光受到述律后的支持從而替代了耶律倍坐上了帝位。
而耶律倍因勢力薄弱也沒辦法,只能在東丹國做他的國王。但耶律倍雖已安心地做他的國王,不過耶律德光可不放心他和他的東丹國,畢竟本來這皇位是他的,所以他登基后就借口遼國的邊境需要將原本的遼東城升為遼國南京,并在此駐扎重兵,以此來死死盯住東丹國和耶律倍,而后更是借口遼國南京作為遼國國都需要大力發(fā)展,而發(fā)展就需要人,于是就讓耶律倍從東丹國的都城天福城遷移人過來,而作為屬國國王的耶律倍也絕對不能不同意,最終在這樣的操作下,東丹國就被耶律德光弄的國力驟降,甚至在930年作為國王的耶律倍都被迫逃到了后唐。
而后隨著東丹國的名存實亡,實際上遼國已經(jīng)開始直接管理著這片土地。于是耶律德光最終就在遼國南京設(shè)立中臺省,并有這個機構(gòu)來管理整個東丹國,后在938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府。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前期的東京遼陽府并不是遼國的國都,而是東丹國的行政都城,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遼國掌控整個東丹國。后在后期隨著在982年東丹國被廢,遼國直轄了這塊土地后,作為當(dāng)時東丹國的行政首都東京遼陽府才開始真正地成為了遼國的行政首都,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著整個遼東的土地。
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就是今北京,為遼國陪都。公元938年隨著遼國吞掉了幽云十六州,遼國開始在此地建立行政治所,在幽州建立?幽都府?并升為南京(后改為燕京析津府),自此成為遼國五京之一。眾所周知幽州歷來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農(nóng)耕地區(qū),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遼國得到這塊地方自然而然就要牢牢掌控住,再加上此地多是漢族,遼國的首都上京又離這塊地盤較遠,管理上來說未免有點鞭長莫及。
于是最終遼國決定在此地設(shè)立陪都,同時建立了一個?南院?機構(gòu),由它來治理遼國在整個北方地區(qū)的土地和臣民。后到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簽訂澶淵之盟之后,遼國南京的地位就顯得更為的重要,在這個時候遼國南京是遼宋兩國的貿(mào)易點,也是宋朝向遼朝輸送貢品的交接點,宋朝每年向遼國贈送的歲幣、布匹等都由此地直接送往上京。自此遼國南京的五京地位就一直未有取消,直至遼滅亡。
其實初期遼國在南京析津府設(shè)立陪都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有效的掌控遼國在北方地區(qū)的疆域和漢族百姓。后來在經(jīng)過與宋的和談后這里就更是成為了遼國的經(jīng)濟中心,遼國幾乎一半的錢糧都是從這里獲得的,而且宋朝的進攻的巨額財富也是從這里送往上京的,所以在這里遼國自然要特別重視,而且由于這里的條件要比遼國的任何地方都要好,所以在當(dāng)時遼國的皇帝在這里修建了豪華的行宮,且在這里待的時間要遠遠多余其他四京的時間。也就是如此此時這里也自然就成為了遼國的經(jīng)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那么作為遼國陪都也名副其實。
《金庸作品集》收錄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共15部。分別是: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該書以少年游俠胡斐的經(jīng)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精彩的武林故事。遼東大俠胡一刀死后,其子胡斐按家傳拳譜與刀譜習(xí)得上乘武功,在山東武定商家堡,遇胡一刀所殺八卦刀商劍鳴之妻,遂與商老太及商劍鳴之師兄弟王劍英、王劍杰交手,大逞雄威。此時巧遇紅花會三當(dāng)家千手如來趙半山,并承其助,胡斐的武功亦得趙欣賞。不意,趙、胡等人均遭商老太暗算,被困于她家鐵廳之中,商老太以火燒廳,欲烤死趙、胡等人。胡斐冒險自狗洞爬出,大戰(zhàn)商老太等人,終于解救出鐵廳中人,并與趙半山結(jié)義。 三聯(lián)書店版 胡斐到廣東佛山鎮(zhèn),遇當(dāng)?shù)貝喊?、五虎派掌門人鳳天南欲霸占鐘阿四處菜田,誣其子偷吃鳳天南家鵝,逼鐘妻于祖廟北帝前將其子剖腹以證明清白,鐘妻為此瘋癲。胡斐怒而大鬧佛山鎮(zhèn),逼出鳳氏父子,亦在祖廟北帝前欲殺其父子為鐘家報仇,卻遭袁紫衣阻攔,又中調(diào)虎離山之計,遂使鳳氏父子又殺鐘阿四全家后逃走。胡斐在追趕鳳天南的路上,又遇武藝高強的少女袁紫衣。袁騎趙半山的白馬,又知胡斐底細,與其若即若離,又常騷擾,又似含情,胡斐已情系紫衣。一風(fēng)雨之夜,胡斐與袁紫衣夜宿于一古廟,巧遇鳳天南一行。胡斐欲殺之,紫衣力勸,不從,又被紫衣干擾,致鳳賊逃脫。是夜又有人欲謀害苗人鳳,胡斐敬佩苗人鳳故竭力保護為苗送信之人,無奈此人己受田歸農(nóng)騙,將信交苗人鳳時,信中劇毒毒瞎了苗大俠雙眼。此毒只“毒手藥王”能解,胡斐遂下洞庭尋“毒手藥王”,即得已故“毒手藥王”之高足程靈素之助。程靈素對胡斐一見鐘情,遂攜藥北上為苗大俠醫(yī)眼,回到苗家正逢田歸農(nóng)帶眾強人偷襲苗大俠,胡斐勇退田歸農(nóng)等人,程靈素即為苗大俠治眼。飯后,苗人鳳讓胡斐看了家中所供胡一刀夫婦牌位,承認胡一刀系己所傷。胡斐帶程靈素沉痛而去。二人繼續(xù)追趕鳳天南,路上竟連遇陌生人的迎接,稱有朋友送胡斐大宅院。二人只得化妝而行。于一客店忽逢當(dāng)年商家堡所遇飛馬鏢局馬行空鏢頭之女馬春花夫婦護鏢,恰遭眾多豪強圍劫。胡斐因當(dāng)年被商老太吊打時曾承馬春花求情,欲報當(dāng)年之恩而與古怪的豪強盜黨交手。后得知,馬姑娘當(dāng)年與??蛋补佑兴角?,現(xiàn)在的孿生二子即當(dāng)時所為。福公子現(xiàn)已成大帥,權(quán)重當(dāng)朝卻膝下無子。古怪的豪強盜黨即受福大帥之遣而來接馬姑娘與一雙兒子,并打死馬姑娘的丈夫。胡斐見馬春花仍念福公子舊情,遂與程靈素撒手趕路。二人來到京城,巧遇助馬春花時所識福大帥手下侍衛(wèi),他們欽佩胡斐武功,故在聚英樓請二人吃飯,席間聚賭,胡斐竟贏下宣武門內(nèi)一座豪華宅院,頓覺蹊蹺。在新宅宴請侍衛(wèi)們時,才知此為鳳天南之賄,當(dāng)即與之交手。此時袁紫衣及時出現(xiàn)掩護,使其逃脫。紫衣終透內(nèi)情,言鳳乃其父,當(dāng)年將其母強奸生有紫衣,后又逼其母致死,故紫衣為報父女之情當(dāng)救其三次,今后定當(dāng)殺之。當(dāng)夜馬春花自帥府派人請胡斐相見,向胡斐致謝,不巧遇??蛋?。??蛋采?,設(shè)計捕殺胡斐,幸脫。在府中聞老夫人害馬春花之計,相救時馬春花己將毒湯喝下。胡斐冒死救出馬春花,令程靈素救治。為救治,三人避至西岳華山派推選掌門之處。救治馬春花需找一保持十二時辰安靜不動之所,胡斐上臺爭得掌門人之位,遂找到了安靜之所。由于馬春華急于見到二子,情緒不穩(wěn),即有生命之危,胡斐又冒死進府搶出二子。??蛋矠閿n絡(luò)江湖武人并使其互相殘殺不致危及朝廷,舉辦天下掌門人大會,胡斐以西岳華山派掌門人身份,帶程靈素化妝前往。袁紫衣亦來京城,一路上搶來九個半掌門人之位,以九個半派總掌門身份來到大會,與胡、程二人巧妙配合,大鬧天下掌門人大會,揭露??蛋才c朝廷的陰謀,打碎了欽賜玉杯,并趁亂打死了鳳天南。之后,胡斐巧遇紅花會眾英雄來京,見到了趙半山打敗大內(nèi)十八侍衛(wèi)。團聚后卻與程靈素遭歹人暗算,胡斐為救程靈素而中劇毒,程靈素為救胡斐而喪生。胡斐十分悲痛,來到滄州父母的墳前,將程姑娘的骨灰埋在這里。在此見到了前來找她的袁紫衣,打退了圍殺他的田歸農(nóng)。袁紫衣原叫圓性,自小已入佛門,雖然深愛胡斐卻不能留下,她雙手合什輕念偈語,悵然而去。
雪─《雪山飛狐》(1959年) 故事發(fā)生在清代乾隆時期的關(guān)外。飲馬川陶百歲、陶子安父子從雪山中挖出一件寶物,封于鐵盒之中。北京平通鏢局總鏢頭熊元獻帶一伙人來搶奪,卻被天龍門北宗阮士中、曹云奇、田青文與南宗殷吉劫去。大家拼打之間,一個名叫寶樹的丑陋和尚趕到。寶樹強“請”眾人來到一高聳入云的玉筆峰山莊做客。因山莊主杜希盂外出未歸,客人吃飯閑聊。原來莊主邀請武林高手在此會一位蓋世英雄——雪山飛狐胡斐。午前胡斐派二童子送信,稱午間踐約。玉筆峰上眾人重新爭奪鐵盒,寶樹倚強將鐵盒持在手中,令人打開,內(nèi)裝一柄寶刀。寶樹談起寶刀的來歷,繼而,分別由寶樹、金面佛大俠苗人鳳之女苗若蘭、平阿四及陶百歲之口講述了與此相關(guān)的一段武林往事。此寶刀乃闖王李自成之遺物。闖王兵敗時,身邊有胡苗范田四大侍衛(wèi)。闖王被困九宮山時,派苗范田三人去求救援,胡侍衛(wèi)護衛(wèi)闖王。但救援未到、敵兵先至,胡侍衛(wèi)以一死卒充闖王獻于清兵,然后將闖王安置一隱秘廟中為僧。胡侍衛(wèi)因得清兵信任升官,苗范田三人卻以為胡出賣闖王,定計報仇。三人行刺吳三桂時巧遇胡,不及胡陳明原委即將胡殺死。以后胡之子以實情告知三人,三人當(dāng)眾自刎。三人后代未知內(nèi)情,苗范田遂與胡世代為仇。百余年來,四家子孫怨怨相報,無一代能得善終。至胡一刀、苗人鳳一代仍繼先輩之仇。胡一刀護妻去南方生產(chǎn),至唐官屯突然臨產(chǎn),此時恰與來此尋仇之苗人鳳、田歸農(nóng)等人相逢。胡一刀遣人將當(dāng)年實情告苗,卻因田歸農(nóng)從中做梗而未達。胡苗遂有一場苦戰(zhàn)。交戰(zhàn)幾日,二人仗義行俠之豪氣與各懷之絕藝使對方頓生欽佩,雖為仇家卻彼此視為知己。因田歸農(nóng)在二人比武之兵器上暗涂毒藥,胡一刀以小傷斃命,胡夫人將幼子托與苗人鳳,隨夫自盡,田歸農(nóng)欲加害幼子,幸為平阿四救下,撫養(yǎng)長大,取名胡斐,按胡一刀遺下之刀譜練成絕技,稱名武林,為雪山飛狐。 這日正午,胡斐如約至玉筆峰,峰上諸人因各懷鬼胎,懼怕胡斐,俱避內(nèi)室。苗若蘭鎮(zhèn)定而出,接待胡斐,二人頓生愛戀。因莊主不在,胡斐暫避峰下。峰上之人談及寶刀為當(dāng)年闖王獲明皇室寶之藏處指南,遂按寶刀所示,眾人于峰后尋巨寶藏處。行前寶樹將苗若蘭點穴、田青文脫去若蘭衣褲置其床上帳內(nèi)。胡斐再至峰上,進內(nèi)室,忽聞莊主約大內(nèi)侍衛(wèi)與武林高手來此圍捕自己與苗人風(fēng),急避帳內(nèi),遭遇只著內(nèi)衣之若蘭。苗人鳳來至峰上,不意中奸人之計被綁,胡斐勇出殺敵救苗人鳳。但當(dāng)苗人鳳又見胡斐所出之床上尚有只著內(nèi)衣的女兒時,認為胡斐乃奸惡小人,追擊胡斐。胡抱若蘭逃下峰去,巧見尋寶諸人于藏寶洞因貪婪彼此廝殺,遂將諸人關(guān)閉石門之內(nèi),使其永不見天日。二人傾訴愛意、私定永好,苗人鳳卻已趕到,約胡斐到一險處相斗,數(shù)十回合不分上下。當(dāng)二人落至一懸?guī)r之上,懸?guī)r已然松動,不能承二人之重量。此時苗人鳳進招現(xiàn)出弱點,胡斐趁機進招即可將其翻下懸崖,但對手乃戀人之父;若不下手,則對方進招自己當(dāng)落得粉身碎骨。這一刀他是進是退?作者把答案留給了讀者。
連─《連城訣》(1963年) (又名《素心劍》)湘西農(nóng)家子弟狄云,自幼隨師父鐵鎖橫江戚長發(fā)和師妹戚芳習(xí)武務(wù)農(nóng)。一天戚長發(fā)多年未見的師兄萬震山派弟子來請戚長發(fā)去作客。三人到了萬家。先是逢大盜呂通前來尋仇,狄云拼著受傷打退了呂通,卻反而見疑于萬家。先是萬震山的八個弟子深夜尋釁,打了他一通。第二天他氣不過他們的奚落嘲笑,用從一個老乞丐處學(xué)來的幾招劍法回敬了其中幾人。萬震山疑心戚長發(fā)已學(xué)得師門不傳之秘連城劍法又教給狄云,遂將戚長發(fā)誘入房中擊殺,卻又偽造現(xiàn)場反誣戚長發(fā)擊傷了他而逃走,而已意猶未盡,復(fù)又設(shè)下圈套將見義勇為前往捉賊的狄云裁贓誣為強奸偷盜犯,打入死牢。萬震山的兒子萬圭假作好人,讓戚芳以為他出錢出力想讓狄云盡早出獄,其實卻是買通官府將狄云輕罪重辦。戚芳信以為真,又認定狄云確有其罪,雖然感情仍在,但對狄云也感到傷心和失望,終于嫁給了萬圭。狄云悲憤傷心交加,在獄中自暴自棄。同室的一個瘋囚犯又以為他是奸細,對他拳腳相加。但在他呆了三年之后,萬念俱灰,上吊自盡時,那瘋漢卻救活了他,并告訴他自己名叫丁典,因為從戚長發(fā)、萬震山的師父手上得到了一部連城劍訣,為眾多武林人物所追逐,流落江湖,認識了一個叫做凌退思的知府的女兒凌霜華,兩人一見傾心。 知府卻以女兒為要脅逼他交出連城訣,不久后又將他打入大牢、這幾年他已練成了絕頂內(nèi)功神照功。狄云第一次聽說了自己師父是個陰險毒辣、城府極深的人,聽說他和自己的兩個師伯竟聯(lián)手殺了師祖,但也只是將信將疑。丁典要傳他神照功。他先是不愿學(xué),后來想到報仇便學(xué)了起來,又過兩年,他和丁典已是情如兄弟,倒覺外面人心險詐,呆在獄中反而平安。但丁典心系凌霜華,遂在一天晚上雙雙越獄而出,夜探凌知府家不料凌霜華已死,凌知府竟在女兒的棺上涂了無可救藥的金波旬花毒。丁典大慟之下?lián)峁淄纯?,中毒極深。 狄云助丁典擊退凌知府的人,逃至一廢園,萬震山的幾個弟子又追蹤而來丁典和狄云拼死殲了來敵,丁典囑他將來把他和凌霜華合葬后即死去。狄云慌亂中逃到戚芳家,見到戚芳帶著與他同樣小名“空心菜”的女兒,傷痛欲絕,神智昏迷,格斗中與萬圭同時昏過去。醒來已在長江邊的一只小船上,便飄流而下。不久在江邊一座破廟里碰上西藏血刀門下的一個兇僧寶象,寶象餓急了要吃他,卻被他無意中用兩只毒老鼠毒死。他因衣衫已破,便穿上寶象的僧袍,不料在長江邊一場魚販子的爭斗中被誤認為是血刀門的小淫僧。在他幫了中原武林南四奇門下鈴劍雙俠的忙后反為所仇,正要被擒,血刀門的掌門血刀老祖趕來救了他,并擄去水岱之女水笙。血刀老祖也誤認為他是自己的徒孫,帶了他和水笙一起逃走,水笙的父親水岱及另外陸、劉、花三奇率領(lǐng)眾多好手一路追來。雙方到了川藏邊界的一座大雪山中,適逢雪崩,都被堵在山里。 經(jīng)過一場拼斗,血刀老祖殺了陸、劉、水三人,四奇中位居第二的花鐵干卻臨危屈膝,降了血刀老祖。待得血刀老祖發(fā)現(xiàn)狄云并非徒孫且暗助敵人,要殺他時,狄云因喉嚨被扼,氣塞之下神照功反而水到渠成,殺了血刀老祖。之后花鐵干兇相畢露,既想殺了狄云和水笙滅口,又要吃幾位義兄義弟的尸體。狄云拼死衛(wèi)護水笙及她父親的尸體,并為水笙打鷹充饑,終于使水笙對他消除了誤會。 第二年春天雪化后,被堵在山外的許多中原高手又入山來?;ㄨF干怕水笙揭露真相,反誣水笙與狄云茍且,使水笙的舊情人汪嘯風(fēng)反情為仇。狄云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為水笙的清白辯護,反使人更信其事。在水笙的哀求下,狄云只得只身離去。 他趕回家鄉(xiāng)尋找?guī)煾?,卻正好遇上在那兒挖寶的二師伯言達平和大師伯萬震山為連城劍譜而火并,萬圭中毒,言達平受傷。狄云救出言達平,問明他師門的種種真相,這才知道自己的師父確是個壞人,而這個當(dāng)年曾扮成老乞丐于他有恩的二師怕也不是好人。他趕去江陵萬家,原想殺萬氏父子報仇,但經(jīng)不住戚芳哀求,反而違心地救了萬圭。不料萬圭父子發(fā)現(xiàn)戚芳可疑,競反而要殺拿解藥救他們的戚芳。狄云趕來救了戚芳,出門之后,戚芳借口又回去救了萬氏父子,終于為萬氏父于所殺。 狄云將連城劍譜的秘密刻寫在江陵城墻上,想引出萬氏父子報仇,卻因此目睹了萬震山、言達平及死里逃生的戚長發(fā)三人間的火并。他在危急關(guān)頭救了師父,師父卻反而要殺他。等到凌知府、花鐵干、汪嘯風(fēng)等入一擁而入搶奪寶藏并因此一個個毒發(fā)瘋狂時,他最終看穿了世事人心。在將丁典和凌霜華合葬之后,他孤身單騎又回到了川邊的那座大雪山里,打算在這永無機心和兇險的地方僻居終生,出乎他的意外,水笙正等在那兒,并說知道他一定會來的。 此書為金庸早期作品,是他為紀念小時候家里一個被人冤枉終生不幸的老長工寫的。語言質(zhì)樸生動,情節(jié)緊湊,故事感人,全書充滿了一股悲憤之氣,讀來令人如鯁在喉。雖然在文化底蘊上遠不及作者的其它一些長篇巨著,但寫世態(tài),寫人心,寫至情至愛,動人心魄,遠遠超出了一般武俠小說的表現(xiàn)范疇,甚至亦非“性情”二字所能概括,可說是金庸作品中的奇特之作。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天龍八部》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xué)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所謂“天龍八部”是佛經(jīng)用語,包括八種神道怪物,作者以此為書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小說敘云南大理國武林世家鎮(zhèn)南王之子段譽,為逃避習(xí)武,來至無量山中,因種種機遇,學(xué)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并先后結(jié)識少女鐘靈、木婉清,互相悅慕,豈料此二人是父親段正淳四處留情的私生女。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本該是大理國王位的真正繼承人,因?qū)m中內(nèi)亂流落江湖。為報復(fù)保定帝,他捉到段譽和木婉清,欲使之兄妹亂倫,敗壞段家清譽。大理國君臣斗智斗勇,終于戰(zhàn)勝四大惡人,救出段譽。吐蕃國大輪明法王鳩摩智為搶大理國天龍寺武功絕學(xué)六脈神劍圖譜,與天龍寺眾高僧比武。段譽適逢其會,為救伯父保定帝,以深厚的內(nèi)力為基礎(chǔ),一人使出六脈神劍,大敗鳩摩智,后被鳩摩智用計擒住,帶至姑蘇武林世家、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享譽中原武林的慕容氏家中。在蘇州,他遇見苦戀表哥慕容復(fù)的王語嫣,對她一見鐘情,苦苦追求;后又在無錫松鶴樓與丐幫幫主、有中原武林“北喬峰”之譽的喬峰結(jié)為異姓兄弟。喬峰來姑蘇,本是找慕容復(fù)查清丐幫副幫主馬大元被他自己的成名絕技所殺一事,誰知幫內(nèi)突生大變,他被指證為契丹人。為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他北上少室山,找自己的養(yǎng)父喬三槐和恩師玄苦,可二人已被害身亡,目擊之人皆認為是喬峰出手。他悲憤異常,百口莫辯,為救少女阿朱之命,大戰(zhàn)聚賢莊,與天下英雄為敵,后見殺戮太多,想自刎以求解脫,卻被一神秘的武林高手救走。在雁門關(guān),他為自己的身世所苦惱、自卑,因見宋兵屠殺契丹百姓,如醍醐灌頂,立即頓悟,不再以契丹人自恥。為尋找仇人,他和阿朱往返千里,苦苦求索,途中情意互生,彼此愛戀。后其被馬大元之妻所騙,以致失手打死假扮父親段正淳的阿朱,悔恨終生。并答應(yīng)阿朱,照料她的妹妹阿紫。阿紫是星宿老怪丁春秋的徒弟,滿身邪氣,不以他人之是非為是非。喬峰帶她至東北,從金人手中救出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結(jié)為兄弟,幫助消除叛亂,被封為南院大王。逍遙派掌門人無崖子為尋找一個色藝雙全、聰明伶俐的徒弟,設(shè)下珍瓏棋局,為少林寺虛字輩弟子虛竹誤撞解開。相貌不佳,為人愚直的小和尚成為逍遙派的掌門人后,又被靈鷲宮主天山童姥帶至西夏皇宮中,盡得逍遙派真?zhèn)鳌L焐酵雅c西夏王妃李秋水同歸于盡后,虛竹成為靈鷲宮主人,并與跟隨王語嫣而來的段譽結(jié)為兄弟。為向方丈懺悔自己的罪行,虛竹回到少林寺,適逢天下各路英雄齊至少林寺,有丐幫、星宿派、姑蘇慕容、鳩摩智、大理段氏、四大惡人等等。原來阿紫在喬峰處耐不住寂寞,跑出游玩,被其師丁春秋毒瞎眼睛,幸虧已學(xué)得少林寺武學(xué)秘籍“易筋經(jīng)”的聚賢莊公子游坦之對她熱戀不已,并將她帶至丐幫。游坦之受丐幫內(nèi)奸全冠清利用,以武功奪得幫主之職,并向少林寺挑戰(zhàn),欲爭奪武林盟主之位。喬峰為尋阿紫,也率燕云十八騎趕來,受到群雄圍擊。段譽、虛竹挺身而出,幫助大哥共同御敵。一場龍爭虎斗,喬峰用降龍十八掌(新修版改為降龍二十八掌)打倒游坦之,虛竹以生死符大敗丁春秋,段譽將六脈神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大勝慕容復(fù)。慕容復(fù)失盡顏面,舉劍自刎,被一突然出現(xiàn)的灰衣老僧制止,并教訓(xùn)他身為大燕子孫,不可輕生。灰衣老僧正要與喬峰比武,又趕來一黑衣僧人,也就是當(dāng)年救喬峰之人,他們是詐死的慕容博和大難不死的蕭遠山。原來三十年前,慕容博為使中原武林與契丹結(jié)怨,假傳消息,說契丹武士要往少林寺?lián)寠Z武功圖譜,眾武林豪杰在少林寺玄慈方丈的帶領(lǐng)下前往雁門關(guān)伏擊,殺死無辜的契丹武林高手蕭遠山的妻子和手下之人,蕭遠山奮力反抗,后見愛妻身亡,傷心跳崖,將周歲的兒子扔在昏迷的丐幫幫主汪劍通身旁,這個孩子就是喬峰——應(yīng)該叫蕭峰。蕭遠山跳崖后并沒有死,隱姓埋名,潛入少林寺偷學(xué)武功。慕容博假傳消息后,為免玄慈責(zé)難,詐言身死,也不時去少林寺偷閱武林秘籍。玄慈殺死蕭遠山妻子侍從后,意識到自己被人欺騙,便和汪劍通一同托人照料蕭峰。如今真相大白,蕭峰苦苦追尋的兇手正是自己的父親;而更叫人難以預(yù)料的是虛竹是玄慈與無惡不作葉二娘所生之子,玄慈受少林寺規(guī)之罰后自盡,葉二娘殉情,蕭遠山、慕容博被少林寺藏經(jīng)閣一神秘老僧點化,皈依佛門。此時西夏國張榜招婿,眾人相繼趕來。慕容復(fù)為應(yīng)招拒絕王語嫣的愛情;段譽救起傷心自殺的王語嫣,終于獲得她的芳心;鳩摩智貪練少林武功,走火入魔,幸被段譽吸去全身功力,保住性命,大徹大悟,成為一代高僧;陪同段譽而來的虛竹是唯一能夠回答西夏公主問題的人,原來公主是當(dāng)初天山童姥偷來為虛竹破戒的夢姑,二人終于結(jié)為連理。段譽回大理的途中,誤入王語嫣的母親、段正淳的另一個情人設(shè)計捉拿段正淳的莊園之中;段延慶擒住段正淳和他的夫人、情人們,也趕來這里,以殺死段譽要脅段正淳以皇位相讓。正在危急時分,王妃刀白鳳告訴段延慶,段譽是當(dāng)年她為報復(fù)段正淳感情不專而與叫花子段延慶所生之子。段延慶聞此,激動不已,一時不察,被慕容復(fù)下毒,內(nèi)力全失。慕容復(fù)喪心病狂,欲拜段延慶為義父,竟殺死自己的部下和段正淳的四位情人,其中包括自己的舅媽王夫人,又舉劍向刀白鳳走去。段譽見母親危急,掙脫繩索,打跑慕容復(fù)。段正淳、刀白鳳自殺殉情;段延慶飄然遠逝;段譽回大理繼承皇位。這一年,遼國發(fā)兵進攻宋朝,蕭峰不愿生靈涂炭,中毒被囚。已換上游坦之眼睛的阿紫逃出遼國,傳信中原,天下豪杰聞風(fēng)而來,救出蕭峰,并捉住遼國皇帝耶律洪基,逼他答應(yīng)有生之年不向宋朝發(fā)兵。兩軍陣前,蕭峰脅迫皇帝、愧對族人,自殺身亡;阿紫抱著心愛之人的尸體,挖出眼珠還給游坦之,跳下萬丈懸崖;游坦之也高呼“阿紫”的名字,緊跟跳下;慕容復(fù)一心想做皇帝,最后發(fā)了瘋。故事到此結(jié)束。
射─《射雕英雄傳》(1957—1959年)南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年)一個歲末,隱居臨安郊外牛家村的忠良之后郭嘯天、楊鐵心家遭橫禍,被與金國王子完顏洪烈勾結(jié)的南宋官府害死,已懷身孕的郭夫人李萍、楊夫人包惜弱也雙雙失蹤,噩耗傳來,郭、楊的好友全真教道士丘處機怒不可遏,對殺害郭、楊的兇手進行了追殺。他惦念失散的朋友家眷,在臨安一帶四處奔走打探未果;接著又因受奸人段天德蒙騙在嘉興與江南七怪發(fā)生沖突,兩敗俱傷。事后,丘處機與江南七怪識破奸人陰謀,釋兵言和,但比武未分勝負,丘處機相約江南七怪一同尋人,由自己去救助楊鐵心妻子包惜弱,江南七怪去救助郭嘯天妻子李萍,并各自將兩家的孩子教養(yǎng)成人,十八年后重會嘉興,由郭楊后人代為比武再分勝負。江南七怪義薄云天,慨然應(yīng)諾。郭妻李萍在丈夫遇難后,先受到南宋軍官段天德挾持,后又為金兵所俘,一路漂流到了蒙古大漠,懷胎十月后產(chǎn)下一子,李萍依丈夫遺言為孩子取名郭靖。光陰飛轉(zhuǎn),轉(zhuǎn)眼郭靖已經(jīng)六歲,這一年他因舍命保護草原英雄哲別受到蒙古大汗鐵木真賞識,被鐵木真帶回軍營,不久又與鐵木真的幼子拖雷結(jié)為“安答”(兄弟)。此時江南七怪也尋訪李萍母子到了蒙古,并終于在一次偶然機會中找到了郭靖,六年辛苦于一日之間得到報酬,七怪喜上眉梢,當(dāng)即便對郭靖啟蒙,開始傳習(xí)各門武功。十年后,郭靖已長成為一個粗壯少年,他雖天資魯鈍,但由于六怪嚴督緊促,再加上自己勤奮努力,后又因得全真教掌教馬鈺傳授玄門內(nèi)功,武功已經(jīng)初成。這十年鐵木真東征西討,終于統(tǒng)一大漠,被尊為“成吉思汗”。郭靖因頗具戰(zhàn)功,被成吉思汗招為“金刀駙馬”。十八年之約將至,江南六怪帶郭靖南歸,為了讓郭靖歷練江湖經(jīng)驗,六怪命郭靖先行,自己尾隨其后。郭靖趕到張家口,與女扮男裝的少年化子黃蓉邂逅,兩人一見如故,彼此傾心。郭靖一路南行至金國的中都北京,在城中他因不滿一個輕薄王子欺負賣藝弱女穆念慈與之發(fā)生惡戰(zhàn),險遭王府爪牙毒手。這個下流王子正是郭靖未曾見過面的義弟楊鐵心與包惜弱之子楊康(當(dāng)時叫完顏康),當(dāng)年包惜弱與丈夫失散,被金國王子完顏洪烈騙到北京,包惜弱為撫養(yǎng)楊康,被迫忍辱做了完顏洪烈的王妃。郭靖、黃蓉相伴而行,在長江邊他們與一個舉止奇異的老丐相識,這個老丐便是與黃蓉之父桃花島主“東邪”黃藥師齊名的武學(xué)宗師丐幫幫主“北丐”洪七公,洪七公喜歡郭靖樸實忠厚,更喜黃蓉伶俐聰敏,遂將兩人收入門墻,并把平生杰作剛猛絕倫的降龍十八掌授與郭靖。靖、蓉辭別洪七公,繼續(xù)南行,在太湖歸云莊兩人不期與被太湖群雄截獲的金國欽差楊康和殺害郭嘯天的南宋軍官段天德相遇。楊康殺死段天德,并從中得知郭楊兩家淵源和自己的身世,楊康答應(yīng)與完顏洪烈決裂,并與郭靖結(jié)義,但與完顏洪烈終究難舍,并將郭靖北上行刺完顏洪烈的計劃泄漏出去。 新版 郭靖行刺不成,遂與黃蓉雇舟入海,趕往桃花島,在島上他巧遇武林奇人全真派高手周伯通,與這位嗜武成狂為老不尊的“老頑童”義結(jié)金蘭,并得周伯通傳授“左右互博、分心合擊”的絕技。洪七公遭“西毒”歐陽鋒暗算重傷后,黃蓉臨危受命,接替了洪七公的丐幫幫主之位,和郭靖一同趕往洞庭君山參加丐幫大會。與此同時結(jié)義兄弟楊康也來到岳州,他利用盜取來的丐幫打狗棒,企圖假冒丐幫新任幫主,驅(qū)使幫眾投降金國,靖、蓉及時趕到,揭穿了楊康的陰謀。數(shù)日后,靖、蓉為尋找岳飛的《武穆遺書》來到滬溪鐵掌幫重地,結(jié)果行蹤暴露,黃蓉被鐵掌幫幫主裘千仞打成重傷,幸得已經(jīng)退位出家的“南帝”一燈大師救助才免一死。此間,歐陽鋒伙同楊康竄入桃花島,將在島上做客的江南七怪中的朱聰?shù)任迦藲⒑Γ⒊脵C嫁禍黃藥師,企圖在武林中掀起一場血腥風(fēng)波,致使郭靖、黃蓉這一對有情人反目為仇。事后黃蓉機智地識破了歐陽鋒、楊康的陰謀,洗雪了這一冤獄,并將作惡多端的楊康除掉,但她自己卻落入了歐陽鋒的魔爪。郭靖聞聽事情真相,心中愧疚萬分,便四處奔走尋訪黃蓉下落,結(jié)果卻是音信皆無。半年以后,郭靖尋訪到了蒙古大漠,正趕上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為了擒殺殺父仇人完顏洪烈,郭靖請命出征,被成吉思汗任命為右軍統(tǒng)帥。不久黃蓉、歐陽鋒也先后來到西征軍中,郭靖為讓歐陽鋒不傷害黃蓉,答應(yīng)抓到他后三次饒他不死。后靖、蓉聯(lián)手與歐陽鋒展開惡斗,數(shù)次將他擒獲,接著郭靖又依黃蓉之計,在攻打花剌子模都城撒麻爾罕的戰(zhàn)斗中立下巨功。成吉思汗西征成功,遂產(chǎn)生了南下攻宋的野心,郭靖不愿與自己的父母之邦作戰(zhàn),決心與母連夜逃離蒙古,不料卻被成吉思汗察覺,母子被擒,李萍為保兒子忠義,當(dāng)場自盡,郭靖因哲別、拖雷相助才得以逃離蒙古。郭靖慘遭巨變后,心灰意冷,幸得丘處機啟發(fā)教導(dǎo)才得以重新振作。第二次華山論劍日期已到,東邪、西毒、北丐以及少年高手郭靖紛紛出手,最后“武功天下第一”被逆練九陰真經(jīng)已經(jīng)瘋癲的歐陽鋒奪得。在華山之巔,郭靖與因誤會出走的黃蓉再次相逢,和好如初,最終結(jié)為一對武林俠侶。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東京汴梁大雪紛飛,宋太祖趙匡胤已經(jīng)得病十多天了,身體不適,心中煩躁,于是召皇弟開封尹、晉王趙光義入宮,兄弟倆在萬歲殿內(nèi)屏退旁人,秘密議事,諸侍衛(wèi)宮眷不得聞。當(dāng)時殿外侍從曾看見萬歲殿內(nèi)燭影搖動不已,太祖和晉王對坐的影子映射在窗戶上,身影晃動,似乎晉王在離席退避、謙讓什么。又過了片刻,殿外人聽到殿內(nèi)有斧子戳地擊物的?篤、篤?聲,同時聽見太祖大聲地吩咐晉王?好好做!好好做!?,此時計時的漏鼓已經(jīng)敲過三更。當(dāng)夜四更,太祖駕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歲。十月二十一,晉王趙光義登基,當(dāng)年改元太平興國,趙光義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這件事情,就是宋代歷史第一迷案燭影斧聲?。
拋開太祖和太宗兄弟間傳位的迷案不管,這里單說太祖去世后,他的子孫后代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在位時期的待遇和處境,看看太宗一系皇帝是如何對待太祖后代的。
太祖一生,共有四子六女。其中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史料中記載很少,就連名字都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由剛登基的徽宗趙佶起的,并追封德秀為滕王、德林為舒王。所以,這兩個太祖的皇子沒有多少可說的,既沒有生前享受富貴,身后也默默無聞了一百多年,不喜不悲。
而太祖六個女兒中,申國、成國、永國三位公主都是早夭,沒有什么事跡可言。另外三個女兒,昭慶公主(魏國大長公主)、延慶公主(魯國大長公主)、永慶公主(陳國大長公主),都活到了真宗在位時期,昭慶公主下嫁左衛(wèi)將軍王承衍、延慶公主下嫁左衛(wèi)將軍石保吉、永慶公主下嫁右衛(wèi)將軍魏咸信。三位駙馬也都是太祖時開國功臣的兒子(分別是王審琦、石守信、魏仁浦之子)。作為女兒來說,她們按照皇家制度、規(guī)規(guī)矩矩地出嫁、分府,生活波瀾不驚,在史書中也是寥寥幾筆,沒有過多的著墨,平安富貴地走完了一生。
這里著重說一下太祖次子(實際上的長子)德昭、四子德芳。
趙德昭,宋太祖次子,生母是太祖的發(fā)妻孝惠皇后賀氏,后周廣順元年(951年)生于汴京。因為太祖長子趙德秀早夭,所以趙德昭實際上是太祖的長子。
建隆元年(960年),太祖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后周社稷,登基稱帝,建立了宋朝。這一年的趙德昭只有十歲,少年不更事,而之前的五代更迭中,因為皇位繼承人年幼不能掌控朝政從而被權(quán)臣奪走社稷的事情不在少數(shù),甚至太祖本人都是以此故事獲取的后周江山。所以,為了穩(wěn)固社稷起見,太祖沒有立即立趙德昭為皇太子,而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冊立自己的二弟趙光義為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封尹、兼中書令。
五代舊制,如果皇室成員擔(dān)任開封尹的話,那么就被視同為實際上的皇儲,后晉出帝、后漢隱帝、后周世宗,都是以皇子身份擔(dān)任開封尹,最后登基為帝的。太祖冊立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尹,就有越過未成年的次子、立年長的弟弟為繼承人、以保社稷穩(wěn)定的意思(趙光義此時已二十三歲,并參與了擁立太祖稱帝的陳橋兵變,政治經(jīng)驗豐富,不是不諳世事的趙德昭可以相比的。)
乾德二年(964年),趙德昭年十四歲,按照制度出閣。前代皇家規(guī)矩,皇子出閣則冊立為王。太祖卻認為趙德昭年紀尚幼,不宜立即封王,還是漸進封爵為好,于是只授任其為貴州防御使,但不領(lǐng)實任。開寶四年(971年)十二月初五,趙德昭二十周歲,太祖舉行大宴,增皇弟開封尹光義、興元尹光美、皇子貴州防御使德昭的食邑,以示慶賀。
開寶六年(973年),太祖再授皇子趙德昭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終太祖在世之日,趙德昭一直沒有封王。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在那場詭異的?燭影斧聲?之后,太祖駕崩,皇弟晉王、開封尹趙光義登基,成為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為了顯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以及對兄長一脈的尊崇,太宗加封皇侄趙德昭為京兆尹,移鎮(zhèn)永興軍(即西安),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另一皇侄趙德芳則接任兄長趙德昭所遺下的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等官爵。太宗并規(guī)定太祖的子女皆稱皇子皇女。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太宗派大軍北上圍攻十國中的最后遺存:北漢,準備徹底結(jié)束近百年的中原割據(jù)局面。二月,太宗率軍親征北漢,并許諾攻克太原(北漢都城)后犒賞三軍。宋軍在皇帝親征和重金封賞的雙重激勵下,氣勢如虹,先在白馬嶺擊退遼國援救北漢的軍隊,然后一鼓作氣全線進攻北漢。五月初六,內(nèi)外交困的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太原被宋軍攻克,北漢滅亡,宋朝至此形式上一統(tǒng)中原。在攻伐北漢的軍事行動中,武功郡王趙德昭一直隨侍叔父太宗左右。
五月二十,太宗不顧諸臣反對,決心趁滅北漢之軍威,自太原出發(fā)直驅(qū)幽州(北京),一舉收復(fù)幽云故土。宋軍全憑戰(zhàn)前太宗親征及厚賞許諾,才奮勇向前,奪取了滅北漢的勝利,這個時候都想讓太宗將破太原的獎賞兌現(xiàn),再行北伐。而太宗說等到攻克幽州后,一并將封賞再行頒發(fā)。宋軍將士心中不滿,多不愿前往幽州,但是又畏懼太宗責(zé)罰,所以勉強成行,但戰(zhàn)斗力大大不如攻伐北漢時。
作戰(zhàn)初期,宋軍在太宗的嚴厲督促下,一度取得勝利,收復(fù)了易州、涿州。六月二十三,太宗以抵達幽州城外,下令諸軍圍攻。宋軍與遼軍互有攻守勝敗,但是宋軍遲遲不能攻破幽州城,而宋軍作戰(zhàn)已歷經(jīng)半年之久(從攻北漢算起),?將士多怠?,士氣低落,已成強弩之末。遼景宗耶律賢則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特里兗(官名)耶律休哥率領(lǐng)契丹五院精銳馳赴幽州前線,援救守軍。雙方實力天平逐漸向遼國一方傾斜。
七月初六,宋、遼兩軍在幽州城外高粱河展開激戰(zhàn),宋軍先勝,追擊耶律沙率領(lǐng)的遼援軍。太宗為徹底擊敗遼國援軍,親臨戰(zhàn)場督促追擊。宋軍士卒經(jīng)過二十天的圍城作戰(zhàn),早已疲憊不堪,雖然擊退遼軍,但是不能圍而殲之,只勉強追擊出十余里,且回軍緩慢。這就導(dǎo)致了戰(zhàn)場上太宗御營護衛(wèi)出現(xiàn)漏洞,防衛(wèi)空虛。就在此時,耶律休哥率遼軍出其不意從宋軍防衛(wèi)的間隙處突然殺來,手持火炬直沖太宗御營。當(dāng)時天色已晚,宋軍慌亂中不知來敵多寡,不敢接戰(zhàn),于是退居高梁河抵御。
耶律休哥與幽州守將耶律斜軫各自統(tǒng)帥精銳騎兵,乘夜夾攻高粱河畔的宋軍,同時幽州城中守軍也開門出擊,協(xié)同城外援軍猛攻,這時宋軍因之前追擊遼軍敗兵,首尾不能顧,無法抵抗接憧而來的遼軍猛攻,只能紛紛后退。耶律沙趁機調(diào)頭反攻,從后追擊,配合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軫兩軍對宋軍實施的追擊。宋軍前后被敵,同時皇帝的御營也被遼軍擊破,頓時大敗潰散,全軍崩潰。
慌亂中,因被遼軍攻擊而和諸將走散的太宗在親衛(wèi)的拼死護衛(wèi)下只能拋棄大軍、奪路而走,期間太宗大腿還被流矢射中兩箭,不能騎馬,慌忙之中隨侍的近侍找了一輛驢車,載著太宗急速南逃。而一直隨侍在太宗左右的武功郡王趙德昭則于大亂中和太宗走散,會合其余諸將,收攏敗兵,一面抵抗、一面南撤。宋軍第一次北伐之戰(zhàn)失敗。
七月初七天明后,太宗抵達涿州城外,而宋軍敗兵猶在幽州城外不遠,在趙德昭及諸將的收容下緩緩而退。當(dāng)時宋軍大營已經(jīng)和太宗失去聯(lián)系,不知皇帝的生死,為了保持軍心穩(wěn)定,于是諸將都有在軍中奉武功郡王為新主的意思,趙德昭沒有答應(yīng),只說先撤軍回涿州,穩(wěn)定軍心為先。
太宗害怕遼軍追至,不敢入涿州,便繞過涿州直奔金臺屯,才敢停駕觀望后續(xù)。七月初九,宋軍依舊沒有回撤的消息,太宗命人探尋,才知道諸軍在趙德昭的帶領(lǐng)下退據(jù)涿州,并四處尋找皇帝的蹤跡。太宗于是令殿前都虞侯崔翰前往涿州傳達詔命,令宋軍班師撤回。之前宋軍北伐時獲得的易州、涿州等地都再度失去。
太宗北伐失敗后,對于諸將在亂軍中意欲擁立趙德昭為帝之事耿耿于懷,借從征失律的名義懲罰諸將,大部分都貶官外放。同時以北征不利的理由將原先承諾的破平太原封賞也免除。因此諸臣都忿忿不平、埋怨皇帝賞罰不公。在這個情況下,武功郡王趙德昭出于維護皇帝顏面和信譽的目的,向叔父太宗諫言:
?惟陛下賞罰分明是從,應(yīng)先行破太原之賞,再行失幽州之罰,如此諸臣得以心悅誠服。?
太宗本來因為武將們當(dāng)初差一點擁立侄子為新主就很是不滿,這時候趙德昭又不識好歹跳出來為武將們請賞,到底是要干什么?!大怒之下,脫口而出說:
?令汝自為天子時,再行封賞,猶未晚也!?說完拂袖而去。
趙德昭大驚失色,心中惶恐不安,知道叔父是猜忌自己,又無言以自明,進退不得之下,為了保護妻子家眷不受牽連,于是連家都沒有回,返回門下省官衙后(趙德昭官職是門下侍中,在門下省辦公),即命屬員尋找裁紙刀,然后趁人不備,自刎而亡。
在宮中的太宗得知噩耗后,后悔不已,急忙趕到門下省,抱著侄子的尸體大哭說:?我兒何至于此?。之后,太宗追封趙德昭為魏王、謚號?懿?,追贈中書令。太宗之后的幾代皇帝都不斷給趙德昭加封,先后追贈太傅、太師,晉封吳王、越王、燕王。
趙德芳,宋太祖四子,也是最幼子,后周顯德六年(959年)生于汴京,生母未明。趙德芳比兄長趙德昭小八歲,太祖建國登基時,趙德芳僅僅才一歲。此后年幼的皇子趙德芳先后為太祖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所撫養(yǎng),幾乎視同皇后親子,尤其受孝章皇后的寵愛。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十七歲的皇子趙德芳比皇家制度所規(guī)定的年限晚了三年才出閣,這似乎說明他受到了太祖和孝章皇后的格外優(yōu)待,所以在宮中被多留了三年。太祖在幼子出閣后授其檢校太保、貴州防御使,這是他兄長興元尹趙德昭當(dāng)年出閣時的官職。
當(dāng)年十月,太祖在?燭影斧聲?的疑團中駕崩,趙德芳的叔父晉王、開封尹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太宗繼位后,除了封授趙德昭為京兆尹、侍中外,再將趙德昭所遺下的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官職全部加封給另一個皇侄趙德芳,并詔令兄弟倆都可以稱?皇子?。
而在?燭影斧聲?之謎中,除了之前所說的版本外,還有另一個版本: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突然發(fā)病,駕崩于皇宮萬歲殿,此時晉王趙光義、皇子趙德昭都不在宮中,主持內(nèi)宮的孝章皇后便指派內(nèi)宦王繼恩前去召喚養(yǎng)子趙德芳前來萬歲殿,以安排后事并搶在趙光義、趙德昭之前奪取皇位。但是王繼恩沒有去接趙德芳,而是直接出宮赴開封府衙,將太祖駕崩的消息告訴了晉王、開封尹趙光義。
早有準備的晉王趙光義于是和親隨、開封府左押衙左押衙程德玄出府,與王繼恩冒雪前往皇宮。在王繼恩的協(xié)助下,晉王直入大內(nèi),控制了皇宮局勢后到達萬歲殿。
在殿內(nèi)等候的孝章皇后聽見聲音,急忙詢問:?是德芳到了嗎??王繼恩大聲回答:?是晉王來了!?
存有私心、準備趁亂擁立養(yǎng)子趙德芳為新帝的孝章皇后大驚失色,同時也無計可施,只得不顧禮法,以稱呼皇帝的口吻向還未正式登基的晉王示弱:
?我母子性命,就都托付給官家了!?(官家是宋朝臣民對皇帝的口語化稱呼),晉王趙光義也放低姿態(tài),哭泣著回答:?請皇后放心,我們共保富貴。?
至此大局已定,晉王獲得了皇位,登基稱帝,即宋太宗。孝章皇后則以?開寶皇后?的尊號被太宗奉養(yǎng)于大內(nèi),一直到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才去世,安享富貴半生。
太宗登基時,趙德芳才十八歲,年少無知,所以沒有任何的實際職務(wù),只在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太宗加授檢校太尉,不過也是個虛職。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德芳的兄長德昭因奏請封賞武將之事被太宗訓(xùn)斥、憂慮自殺后,太祖唯一的皇子趙德芳也時常處于惶恐驚懼之中,擔(dān)驚受怕,唯恐叔父會進一步對自己下手。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年僅二十二歲的趙德芳病逝,史書上只用了?寢疾薨?三個字來表述,大概就是心肌梗塞之類的病,導(dǎo)致睡覺時心臟驟停而去世。趙德芳去世后,太宗親臨他的府邸哭祭,并輟朝五日,追贈皇侄為中書令、岐王,謚號?康惠?。太宗之后的歷代皇帝也給趙德芳加官,贈太師,晉封楚王、秦王。
而后世文學(xué)影視作品中手握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威風(fēng)八面的?八賢王?,其實只是個虛構(gòu)的人物,不過借用了趙德芳的名字而已,再引用了宗室趙元儼(太宗第八子、人稱?八大王?)、趙元佐(太宗長子、真宗曾經(jīng)賜過他帶劍上殿、詔令不名的待遇)的一些史實和軼事,經(jīng)過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者藝術(shù)加工、最終融合而成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虛構(gòu)人物不僅增加了如《楊家將》、《賀后罵殿》、《三俠五義》等傳統(tǒng)藝術(shù)作品的戲劇性和可讀性,還滿足了普通百姓崇敬忠臣、懲處權(quán)貪的美好愿望心態(tài)。?八賢王?的形象因此才能歷經(jīng)千年、栩栩如生。
太祖的兩個兒子在三年內(nèi)都因各種原因去世了,這也徹底消除了太宗心頭的擔(dān)憂和焦慮。沒有了德昭、德芳的潛在威脅,太宗可以從容的厚賜他們兩人留下的家眷子女,以顯示自己的親情和寬仁。
趙德昭有五子:長子趙惟正、次子趙惟吉、三子趙惟固、四子趙惟忠、五子趙惟和。
趙德芳有三子:長子趙惟敘、次子趙惟憲、三子趙惟能。
在太宗及后繼的皇帝不斷封賜下,趙德昭的兒子中:趙惟正封樂安郡公、建寧軍節(jié)度使,追封同安郡王。趙惟吉封安定郡公、感德軍節(jié)度使,追封南陽郡王。趙惟固早夭,贈官左千牛衛(wèi)將軍。趙惟忠封敘州刺史、昌州團練使,追封舒國公。趙惟和封澄州刺史、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追封清源郡公。
趙德芳的兒子中:趙惟敘封左千牛衛(wèi)大將軍、勤州刺史,追封高平郡公。趙惟憲封左衛(wèi)大將軍、安德軍節(jié)度使,追封英國公。趙惟能封右神武軍將軍、蔡州防御使,追封張掖侯。
太祖的諸孫,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的統(tǒng)治時期,境遇還算不錯,個個都是高官厚祿,富貴終身,雖然沒有什么實際權(quán)力,平時也不受重視,但總算生活安穩(wěn)、待遇豐厚,和歷史上其他王朝失勢皇族子弟動輒被廢黜流放乃至骨肉相殘、死于非命的悲慘際遇相比,太祖后裔在北宋一朝的命運和待遇,已經(jīng)是非常難得的安寧祥和了。
慶歷四年(1044年)七月,太宗的孫子仁宗在位時,鑒于宗室子弟封爵過于嚴謹,同時近支皇族子嗣不盛(真宗只有仁宗一個獨子、仁宗無子),以至?宗姓幾無一王?的局面出現(xiàn),所以下詔,將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趙廷美、太祖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太宗除了真宗以外其他七個兒子,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按照子封郡王、孫封國公,曾孫封郡公的原則,一口氣封了六個郡王、三個國公、一個郡公。其中趙德昭的后裔得封穎國公、楚國公,趙德芳的后裔得封安國公。
熙寧元年(1068年),太宗的玄孫神宗繼位,感念于祖宗開拓之不易,而太祖更是開創(chuàng)之君,社稷皆由太祖創(chuàng)業(yè)而至,所以下詔,要求在太祖的后裔中選取行輩最近、年德最尊一人,冊立為郡王,并世襲其爵,以示尊崇太祖之意,并賜王號為?安定郡王?。第一代安定郡王是趙德芳的孫子、趙惟憲的兒子,時年已經(jīng)六十二歲的趙從式。
此后安定郡王在太祖的后裔中傳承了二十四代,除了第一代和第七代外,其余的安定郡王都是趙德昭的后代。(安定郡王不是在某一家世襲,而是如同流官一樣,由太祖的后裔按行輩遠近輪流擔(dān)任,上一代安定郡王的親兄弟子侄,不一定就是這一代安定郡王,所以自熙寧元年至南宋末,二百年間即傳承了二十四代之多。)
靖康之變后,英宗一系的皇室子弟基本被一網(wǎng)打盡(真宗、仁宗已絕嗣,英宗是過繼而來),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gòu)得以逃脫,輾轉(zhuǎn)至建康,在江南文武官員支持下登基稱帝,建立南宋,即宋高宗。之后高宗獨子趙旉三歲夭折,高宗本人也沒有了生育能力,南宋皇統(tǒng)面臨斷絕危險。
雖然當(dāng)時太宗后裔還有不少留存在江南各地,尤其是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一支,更是和帝系最親。這些太宗后裔自以為血緣最近,所以對于高宗之后入繼大統(tǒng),繼任皇帝都是志在必得。高宗心中忌恨這些近親毫不掩飾的繼嗣之心,又不甘心就此絕嗣,于是經(jīng)過長期考慮后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不選擇太宗后裔承襲大統(tǒng),而是從太祖的后裔中,選擇晚一輩子弟,收為養(yǎng)子,大力培養(yǎng),以承襲皇位。
于是,經(jīng)過細致挑選,太祖的七世孫、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六世孫,時年六歲的趙伯琮在紹興二年(1132年)被召入宮中,作為高宗的養(yǎng)子,加以培養(yǎng),而他的生父趙子偁不過只是從八品秀水縣丞,幾乎沒有勢力,不構(gòu)成對皇權(quán)的威脅。趙伯琮入宮后,先后改名趙璦、趙瑋、趙眘。
經(jīng)過三十年的等待,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正式內(nèi)禪,把皇位傳給了三十六歲的養(yǎng)子趙眘,這就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歷時一百八十六年后,大宋帝系再次轉(zhuǎn)回太祖一系。
之后,南宋帝系傳承由孝宗傳子光宗,再傳孫寧宗。寧宗先后生了九位皇子,都不幸夭折,他和名義上的曾祖父高宗一樣,也不愿立自以為可以按血緣相近而獲得皇儲之位的秀安僖王(即趙子偁、孝宗生父)一系后裔為嗣子,也放棄立遠祖秦康惠王趙德芳得其他后裔,而是選擇了太祖十世孫、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南陽郡王趙惟吉八世孫趙與愿為承繼子,改名趙詢,后正式冊立為皇太子,趙詢時年六歲,生父趙希懌是太平州通判,八品小官而已。
為自己立嗣后,寧宗考慮到祖父孝宗一脈幾乎都絕嗣(孝宗四子,長子、四子絕嗣,次子魏惠憲王趙愷獨子沂靖惠王趙抦沒有兒子;三子光宗兩個兒子,長子早逝、次子寧宗也沒有兒子),所以給堂弟沂靖惠王趙抦也選擇了太祖十世孫、秦康惠王趙德芳九世孫、高平郡王(公)趙惟敘八世孫趙貴和為嗣子,改名趙均。
天不遂人愿,嘉定十三年(1220年),皇太子趙詢?nèi)ナ?,寧宗失去了嗣子。為了承襲皇統(tǒng),寧宗將沂靖惠王趙抦的嗣子趙均改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竑。然后讓丞相史彌遠再從太祖后裔中為沂靖惠王挑選嗣子。經(jīng)過挑選,太祖十世孫、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南陽郡王趙惟吉八世孫趙與莒選,被立為沂靖惠王趙抦新嗣子,改名趙貴誠。趙與莒生父趙希瓐不過從九品山陰縣尉,而且早逝,無足輕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寧宗病重,丞相史彌遠素來和皇太子趙竑不睦,于是聯(lián)合寧宗楊皇后趁寧宗病重時矯詔,廢黜皇太子趙竑,改立嗣沂王趙貴誠為皇儲,并在寧宗駕崩后擁立趙貴誠為帝,更名趙昀,即宋理宗。前太子趙竑則被廢為濟王,出居湖州,第二年正月被陷害致死,兒子也被史彌遠暗害。
理宗在位時,所生的三個兒子先后夭折,沒有辦法,只得在淳祐六年(1246)把弟弟榮王趙與芮(趙希瓐次子)的獨子趙孟啟立為嗣子,改名趙禥。景定元年(1260年),趙禥被冊立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四十年的理宗駕崩,皇太子趙禥繼位,即宋度宗。
此時北方蒙古已經(jīng)興起,在平息內(nèi)部爭斗后,開始南下攻宋,而度1宗無力采取措施對抗,只能以酒色自娛。咸淳十年(1274年),三十五歲的度宗駕崩于臨安福寧殿。他死后,兒子宋恭帝趙?、宋端宗趙昰、宋少帝趙昺在風(fēng)雨飄搖中先后繼位。祥興二年(1279年),崖山之戰(zhàn)中,殘存的南宋朝廷全軍覆滅,少帝趙昺在陸秀夫的背負下投海自盡,三百年的宋室江山至此劃上了句號。
自太祖駕崩后,除了太宗時期因為忌憚德昭、德芳兄弟而有過針對性的舉措外,太祖子孫在整個北宋時期整體上過的還不錯,太祖一脈后裔還世襲安定郡王,待遇地位都算尊崇。南宋時期,機緣巧合之下,太祖后裔在高宗內(nèi)禪之后,恢復(fù)了帝系傳承,先后承襲了八代皇帝、一百一十七年皇統(tǒng)。太祖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3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