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圖|網(wǎng)絡(luò)
1
不記得第一次讀李娟的文章是在什么時候
,是在哪里買的她的第一本書是《走夜路請放聲歌唱》
還記得買Kindle后下載的第一本電子書就是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后來陸續(xù)讀了她的《九篇雪》
,《冬牧場》,《我的阿勒泰》等,以及最新的《記一忘三二》,《遙遠的向日葵地》。李娟的散文,是我近十幾年來讀到的最好的散文
。再上一次
,很慚愧地說,20多年前,我最喜歡的散文作家是余秋雨。為什么說“慚愧”,因為他的名字淡出公眾視野已經(jīng)很久了,每次他一出現(xiàn),都會拌著冷嘲和熱諷。在網(wǎng)上,公開宣稱喜歡余秋雨的散文,隔著屏幕都似乎能感覺到別人的不屑。還記得20多年前
,我第一次讀到余秋雨的散文是在《讀者》上,我曾把《一個王朝的背影》全文抄寫在一個筆記本上,直驚嘆“一個人怎么可以把散文寫得這么好我曾經(jīng)真的很喜歡余秋雨的散文
不知為何
我要說李娟的
,卻扯到了余秋雨。在扯回李娟之前,我想再說一下三毛。我不記得第一次讀到李娟的散文是在何時何地哪篇文章
,卻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讀三毛是在十五歲,在學生宿舍里一本沒有了封面的《港臺文學選刊》上,那篇文章是《石頭記》。我在第一次知道“三毛”這個人,第一次看到“華人”寫國外的生活,第一次知道散文可以這樣寫,在把山茶花比作兒童的臉蛋、白楊樹比作哨兵……之外,還有另外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存在。讀三毛是年輕時候的事了。讀李娟的時候
,我?guī)谆鼗叵肫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又想,李娟是不是讀過三毛和余秋雨呢 我想
,應該是讀過的吧。2
李娟1979年出生在新疆建設(shè)兵團,年少時輾轉(zhuǎn)于四川新疆兩地
我印象很深的是幾年前讀臺灣作家朱天衣的文章
,她知道李娟,并且說自己“喜歡她的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記一忘三二》中收錄的第一篇文章是《臺灣記》
,李娟寫她媽媽去臺灣旅游回來以后的種種表現(xiàn),令人讀來常常會莞爾一笑。這篇文章中說她媽媽曾看過朱天衣的《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每到一個有山的地方,就使勁看,使勁找,特別想找到朱天衣一家人,去打個招呼……”朱天衣曾寫過一篇博客,文章標題就是《李娟姑娘》
。朱天衣說新疆是她的“夢寐之地”,是她“前世的鄉(xiāng)愁”,李娟的文字讓她的夢境真實起來。以至于“想去阿爾泰好好住上一段日子,哪怕只是窩在一個角落、躺在一片草地上,狠狠睡個無夢的大覺都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朱天衣也是我喜歡的作家。她寫李娟姑娘寫得真好
讀李娟的散文,明明覺得她記述的那些動蕩的生活是艱難的
她像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
第一次在網(wǎng)上看到李娟的照片時,就覺得她很符合我的想象
,溫和、樸實而自帶陽光。3
李娟寫的都是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命體驗
,但每本書都好看文筆是一回事,或許是天成
朱天衣說她
重點說一下她最新的作品《遙遠的向日葵地》
這本書于2017年底出版,是李娟發(fā)表在《文匯報》專欄作品的結(jié)集
李娟從小到大搬家無數(shù)次,從文字里能感受得到她生活狀態(tài)的顛簸和動蕩。她做過裁縫
在這本書里
外婆死了
李娟的媽媽在她的文字里永遠是那么地熱氣騰騰
,經(jīng)常把“老子”一詞掛在嘴上。這個當過兵團職工、當過老師外婆
在《遙遠的向日葵地》里
4
在這本書里
,李娟文字更加厚重,有更多的關(guān)于人的孤獨的遐想。她看到媽媽走在無邊的葵花地里,身后拖拽著影子,那長長的陰影,讓她看到媽媽“像是全世界負荷最重的人,最疲憊的人”。“遙遠的向日葵地”是李娟媽媽承包的土地,主角是媽媽
,也是李娟,還是她們家養(yǎng)的貓貓狗狗,雞鴨兔子,更是關(guān)于大地、關(guān)于萬物的,關(guān)于人的。在荒野里
,一個人守著一百多畝地,當然是孤獨的。李娟曾在別人文章里寫過一個男人,站在她家門口看她費勁地做拉面,看得她極其惱火,后來她做好了飯送到地里,回家時路過別人的家,也心生了想站在那里看人家的生活的念想,最后一句是“真寂寞啊”。人跡罕至之處
,孤獨和寂寞總是如影相隨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哆b遠的向日葵地》里她寫風
,寫留下唯一的人的蹤跡的向日葵地,寫石頭,寫丟手機又失而復得,寫洗澡……因為她的文字,也讓我們看到那獨特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孤獨所在。我年少時喜歡三毛
,現(xiàn)在又喜歡李娟,總覺得她們有相似之處。三毛寫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還有一大把黃沙,李娟呢 她的文章更豐滿,沒有淡淡的哀愁,沒有自哀自怨。《遙遠的向日葵地》收錄了48篇短文,每篇都意趣盎然,匯集成書
,像向日葵的豐收,金光四射。盛大的秋天到來,外婆孤獨地贊美:“真好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忍不住再一次猜測她為什么會死
,為什么舍得離去……外婆你看,你放棄的世界絲毫沒有變化
。你最迷戀的亮堂堂的盛況年年準時到來,毫不遲疑。那么外婆
,死亡又是怎樣眩目的金色呢“生活還在繼續(xù)”是句俗話
,但生活的確是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繼續(xù)著,包括遙遠的阿勒泰的角落李娟的書有個特點
李娟寫的
專欄作者
豆瓣|知乎:
▼
歡迎分享朋友圈
喜歡請點贊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贊賞
點個贊再走吧
我是對著書封后面的"浪游指南"讀完《少年臺灣》的
。這本書的目錄,每一篇都有一個地名。“集集”是我最熟悉的
。我們家這條街上,向西走500米就有一家“集集小鎮(zhèn)”,印象中是本地最早的“24小時營業(yè)”的餐館,已經(jīng)開了快20年了吧。那家餐館一面墻壁,是一個火車站的畫面,上有“集集”二字,我去吃過很多次菜肉小餛飩,喝過很多次豆?jié){,才知道集集是臺灣南投西部的一個小鎮(zhèn),以鐵道觀光聞名,也是“921地震”震中地。除了“集集”
,《少年臺灣》里寫到的近30個地方,我熟悉的地名,只有“九份”和“鹿港”。知道“九份”是因為幾年前去臺灣旅游
一條窄窄的小巷進去,兩側(cè)是賣伴手禮和臺灣特產(chǎn)的商鋪
“石塊砌磊起來的階梯
“一幢幢石頭砌建的房屋迂回次第依山路修建
蔣勛筆下的九份少年“個子特別矮小
“好像是前世的什么記憶召喚著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一名穿著粉紅底小白花旗袍的女子
讀到這里
知道“鹿港”
蔣勛出生于1947年
借由這些地方
《少年臺灣》自1999年開始寫
這本書里
續(xù)寫《少年臺灣》時蔣勛已經(jīng)60歲
,再次“常常悄悄離開那些喧囂的聲音,背起背包,搖晃去一個安靜的小鎮(zhèn)或村落……”像一個16歲的少年而讀這些文字
目光炯炯聊職場,內(nèi)心溫暖談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人到中年散文隨筆1 童年
人到中年
,開始回憶過去。這不是沉迷于從前,而是吸取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歷史的腳步向前走,生命的年輪也向前轉(zhuǎn)。經(jīng)過成長旅途的奔波、歷練,曾經(jīng)的莽撞少年已經(jīng)學會了經(jīng)營自己生活的那片天。而且這片天也就只是這一片天,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經(jīng)常變換。春風、陽光、雨露相伴,爭取讓自己生活的那片天,更加地清純,更加燦爛。人到中年
,開始有更多的家庭責任承擔,同時也享受著家庭中的溫暖。中年,已不是父母眼中的娃娃,已接過了父母手中的重擔人到中年
,社會責任也落到了我們的膀肩。青年,理想、信念壓在心里,只是模糊的概念。想的最多的是為生活、為事業(yè)努力打拼,一往無前,主要就是滿足個人心愿。中年,漸漸明白個人與社會緊密相連。自己有理想,社會要發(fā)展。你給社會做貢獻,自己的理想才能實現(xiàn);社會得到了你的勞動成果,你正常的要求社會自然給你兌現(xiàn)。踏實生活,用心工作,人生三觀才不會跑偏中年
人到中年散文隨筆2 人到中年如夏花之燦爛,如秋實之豐盈
正是年輕時走過了彎路、繞路
,才給中年總結(jié)了經(jīng)驗、教訓。青年時期為中年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我認為人到中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候來臨。我們經(jīng)歷了情感上的挫折
,幾經(jīng)周折,幾經(jīng)兜轉(zhuǎn),終于找準了自己的另一半。組建了幸福和睦的家庭這一路匆匆走來
不錯,青春已不在
我們只有經(jīng)歷了繁華與蕭瑟之后
人到中年
前段時間,我們初中同學群建立了
看著同學們的聊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