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的事情。”什么叫有見識
文/林語堂
博學的人不一定有見識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發(fā)展知識上的鑒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xiàn)。有教養(yǎng)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一個人能知道何所愛何所惡,便是嘗到了知識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滿歷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對于俄國或捷克的時事極為熟識,可是他們的態(tài)度或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社交集會里碰到這么一個人真是再氣煞人也沒有的事了。我曾碰見過這種人,覺得談話中無論講到什么話題,他們總有一些事實或數(shù)字可以提出來,可是他們的見解是令人氣短的。這種人有廣博的學問,可是缺乏見識或鑒賞力。博學僅是塞滿一些事實或見聞而已,可是鑒賞力或見識卻是基于藝術的判斷力。中國人講到學者的時候,普通是分為學、行、識的。對于歷史學家,尤其是以這三點為批評的標準;一部歷史也許寫得極為淵博,可是完全沒有見識,在批判歷史上的人物的事跡時,作者也許沒有一點獨出心裁的見解或深刻的理解力。要見聞廣博,要搜集事實和詳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有許多事實,我們要將之塞滿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選擇重要事實時所需要的見識,卻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這要看個人的觀點如何。怎么算有見識
一個人必須能夠尋根究底,必須具有獨立的判斷力,必須不受任何社會學的、政治學的、文學的、藝術的、或學究的胡說所威嚇,才能夠有鑒賞力或見識。我們成人的生活無疑地受著許多胡說和騙人的東西所包圍:名譽的胡說,財富的胡說,愛國的胡說,政治的胡說,宗教的胡說;以及騙人的詩人,騙人的藝術家,騙人的獨裁者,和騙人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會告訴我們說:一個人兒童時代的腸胃官能的活動,對于后來生活上的野心、進取心和責任心,有著切實的關系,或說大便秘結造成一個人的吝嗇的性情;有見識的人聽見這種話的時候,只好一笑置之。一個人做錯了事,便是錯了,用不著拿出偉大的名譽以威壓人,也用不著說他曾讀過許多我們不曾讀過的書,以恐嚇人。所以,見識和膽量是有密切的關系的。中國人往往把識和膽連在一起;而我們知道,膽量或獨立的判斷是人類中一種多么難得的美德。我們看見一切有特殊建樹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時代都有這種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性。這種人如果不喜歡一個詩人,便表示不喜歡,縱使那個詩人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詩人;當他確實喜歡一個詩人時,他便能夠說出喜歡他的理由來,因為這是他的內(nèi)心判斷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謂文學上的鑒賞力。如果當時盛行的繪畫學派的主張,使他的藝術本能感覺不快,他也會加以反對。這就是藝術上的鑒賞力。一種流行的哲學理論或時髦的觀念,縱使得到了一些最偉大的人物的贊助,他也會表示漠然的態(tài)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悅誠服,才愿相信一個作家的話;如果一個作家能使他信服,那個作家便是對的,可是如果那個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對的,而那個作家是錯的。這就是知識上的鑒賞力。這種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的判斷無疑地需要相當孩子氣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這個自我便是一個人唯一可以依附的東西,一個研究者一旦放棄了個人判斷的權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說了?,F(xiàn)代教育“學而不思”
孔子似乎覺得“學而不思”比“思而不學”更為危險,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彼诋敃r一定看見過許多學而不思的學生,所以才提出這個警告;這個警告正是現(xiàn)代學校里極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現(xiàn)代教育和現(xiàn)代學校制度大抵是鼓勵學生求學問,而忽略鑒別力,同時認為把學識填滿腦中,就是終極的目的,好象大量的學問便能夠造成一個有教育的人似的??墒菍W校為什么不鼓勵思想呢 教育制度為什么把追求學問的快樂,歪曲而成堆塞學識的機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工作呢 我們?yōu)槭裁幢容^注重學問而不注重思想呢 我們怎么可以因為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念完了若干規(guī)定的心理學、中古史、邏輯和宗教的學分,而便稱他做受過教育的人呢 學校為什么要有分數(shù)和文憑呢 分數(shù)和文憑在學生們心中為什么會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簡單的。我們之所以有這個制度,就是因為我們是在教育大批的人,像工廠里大量生產(chǎn)一樣,而工廠里的一切必須依一種死板的、機械的制度而運行。學校為保護其名譽,使其出品標準化起見,必須以文憑為證明。于是,有文憑便有分等級的必要,有分等級的必要便有學校的分數(shù);為著要給分數(shù)起見,學校必須有背誦、大考和小考。這造成了一種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無法可以避免。機械化教育的后果
可是學校有了機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們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為這么一來,學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實的記憶,而不是鑒賞力或判斷力的發(fā)展了。我自己也曾做過教師,我知道出一些關于歷史日期的問題,是比出一些含糊的問題更容易的。同時批定分數(shù)也比較容易。這個制度實行之后,我們便會碰到一種危險,就是我們會忘掉我們已經(jīng)背棄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將背棄教育的真理想。所謂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經(jīng)說過,就是發(fā)展知識上的鑒賞力??鬃诱f:“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句話記起來還是很有用的。世間沒有所謂必修的科目,也沒有什么人人必讀之書,甚至莎士比亞的著作也不是必讀之書。學校制度中似乎有一個愚蠢的觀念,以為我們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歷史知識或地理知識,要做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便非念這些東西不可。我曾受過相當?shù)慕逃?,雖則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一個時候以為哈凡拿(Havana)是一個鄰近古巴的島嶼。學校制定必修課程有一種危險,就是認為一個人如果念完這些必修的課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個受過教育者所應知道的學識。所以,一個畢業(yè)生在離開學校之后,便不再學習什么東西,也不再讀什么書,這是完全合邏輯的情形,因為他已經(jīng)學到所應該知道的東西了。知識的追求應該是個人的事情
我們必須放棄“知識可以衡量”的觀念。莊子說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的追求終究是和探索一個新大陸一樣,或如佛朗士(Anatole France)所說“靈魂的冒險”一樣。如果一個虛懷若谷的,好問的,好奇的,冒險的心智始終保持著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識的追求就會成為歡樂的事情,而不會變成痛苦的工作。我們必須放棄那種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填塞見聞的方法,而實現(xiàn)這種積極的、生長的、個人的歡樂的理想。文憑和分數(shù)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們所重視,知識的追求便可成為積極的活動,因為學生至少須問自己為什么要讀書。學?,F(xiàn)在已經(jīng)替學生解答這個問題了,因為學生知道他讀大學一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學二年級生,讀大學二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學三年級生,心中一點疑問也沒有。這一切外來的計劃都應該置諸不顧,因為知識的追求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干?,F(xiàn)在的學生是為注冊主任而讀書的,許多好學生則是為他們的父母、教師,或未來的妻子而讀書,使他們對得起出錢給他們讀大學的父母,或因為他們要使一個善待他們的教師歡喜,或希望畢業(yè)后可以得到較高的薪俸以養(yǎng)家。我覺得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識的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的事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父親寫的散文詩父親的散文詩的歌詞散文詩精選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發(fā)展知識上的鑒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xiàn)。有教養(yǎng)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一個人能知道何所愛何所惡,便是嘗到了知識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滿歷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對于俄國或捷克的時事極為熟識,可是他們的態(tài)度或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社交集會里碰到這么一個人真是再氣煞人也沒有的事了。
我曾碰見過這種人,覺得談話中無論講到甚么話題,他們總有一些事實或數(shù)字可以提出來,可是他們的見解是令人氣短的。這種人有廣博的學問,可是缺乏見識或鑒賞力。博學僅是塞滿一些事實或見聞而已,可是鑒賞力或見識卻是基于藝術的判斷力。
中國人講到學者的時候,普通是分為學、行、識的。對于歷史學家,尤其是以這三點為批評的標準;一部歷史也許寫得極為淵博,可是完全沒有見識,在批判歷史上的人物的事跡時,作者也許沒有一點獨出心裁的見解或深刻的理解力。要見聞廣博,要搜集事實和詳情,乃是最容易的事情。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有許多事實,我們要將之塞滿心中,是很容易的;可是選擇重要事實時所需要的見識,卻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這要看個人的觀點如何。 本文來自公眾號:經(jīng)典短篇閱讀小組
一個人必須能夠尋根究底,必須具有獨立的判斷力,必須不受任何社會學的,政治學的,文學的,藝術的,或學究的胡說所威嚇,才能夠有鑒賞力或見識。我們成人的生活無疑地受著許多胡說和騙人的東西所包圍:名譽的胡說,財富的胡說,愛國的胡說,政治的胡說,宗教的胡說,以及騙人的詩人,騙人的藝術家,騙人的獨裁者,和騙人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會告訴我們說:一個人兒童時代的腸胃官能的活動,對于后來生活上的野心,進取心,和責任心,有著切實的關系,或說大便秘結造成一個人的吝嗇的性情;有見識的人聽見這種話的時候,只好一笑置之。一個人做錯了事,便是錯了,用不著拿出偉大的名譽以威壓人,也用不著說他曾讀過許多我們不曾讀過的書,以恐嚇人。
所以,見識和膽量是有密切的關系的,中國人往往把識和膽連在一起;而我們知道,膽量或獨立的判斷是人類中一種多么難得的美德。我們看見一切有特殊建樹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時代都有這種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性。這種人如果不喜歡一個詩人,便表示不喜歡,縱使那個詩人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詩人;當他確實喜歡一個詩人時,他便能夠說出喜歡他的理由來,因為這是他的內(nèi)心判斷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謂文學上的鑒賞力。如果當時盛行的繪畫學派的主張,使他的藝術本能感覺不快,他也會加以反對。這就是藝術上的鑒賞力。一種流行的哲學理論或時髦的觀念,縱使得到了一些最偉大的人物的贊助,他也會表示漠然的態(tài)度。他要等到自己心悅誠服,才愿相信一個作家的話;如果一個作家能使他信服,那個作家便是對的,可是如果那個作家不能使他信服,那么,他自己是對的,而那個作家是錯的。這就是知識上的鑒賞力。這種智能上的膽量或獨立的判斷無疑地需要相當孩子氣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這個自我便是一個人唯一可以依附的東西,一個研究者一旦放棄了個人判斷的權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說了。
孔子似乎覺得學而不思比思而不學更為危險,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彼诋敃r一定看見過許多學而不思的學生,所以才提出這個警告;這個警告正是現(xiàn)代學校里極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現(xiàn)代教育和現(xiàn)代學校制度大抵是鼓勵學生求學問,而忽略鑒別力,同時認為把學識填滿腦中,就是終極的目的,好象大量的學問便能夠造成一個有教育的人似的。可是學校為什么不鼓勵思想呢?教育制度為什么把追求學問的快樂,歪曲而成堆塞學識的機械式的,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工作呢?我們?yōu)槭裁幢容^注重學問而不注重思想呢?我們怎么可以因為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念完了若干規(guī)定的心理學,中古史,邏輯,和“宗教”的學分,而便稱他做受過教育的人呢?學校為什么要有分數(shù)和文憑呢?分數(shù)和文憑在學生們心中為什么會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簡單的。我們之所以有這個制度,就是因為我們是在教育大批的人,象工廠里大量生產(chǎn)一樣,而工廠里的一切必須依一種死板的、機械的制度而運行。學校為保護其名譽,使其出品標準化起見,必須以文憑為證明。于是,有文憑便有分等級的必要,有分等級的必要便有學校的分數(shù);為著要給分數(shù)起見,學校必須有背誦,大考,和小考。這造成了一種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無法可以避免??墒菍W校有了機械化的大考和小考,其后果是比我們所想象的更有害的。因為這么一來,學校里所注重的是事實的記憶,而不是鑒賞力或判斷力的發(fā)展了。我自己也曾做過教師,我知道出一些關于歷史日期的問題,是比出一些含糊的問題更容易的。同時批定分數(shù)也比較容易。
這個制度實行之后,我們便會碰到一種危險,就是我們會忘掉我們已經(jīng)背棄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將背棄教育的真理想;所謂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經(jīng)說過,就是發(fā)展知識上的鑒賞力??鬃诱f:“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句話記起來還是很有用的。世間沒有所謂必修的科目,也沒有什么人人必讀之書,甚至莎士比亞的著作也不是必讀之書。學校制度中似乎有一個愚蠢的觀念,以為我們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歷史知識或地理知識,要做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便非念這些東西不可。我曾受過相當?shù)慕逃?,雖則我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西班牙的首都,而且有一個時候以為哈凡拿(Havana)是一個鄰近古巴的島嶼。學校制定必修課程有一種危險,就是認為一個人如果念完這些必修的課程,便自然而然知道了一個受過教育者所應知道的學識。所以,一個畢業(yè)生在離開學校之后,便不再學習什么東西,也不再讀什么書,這是完全合邏輯的情形,因為他已經(jīng)學到所應該知道的東西了。
我們必須放棄“知識可以衡量”的觀念。莊子說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的追求終究是和探索一個新大陸一樣,或如佛朗士(Anatole France)所說“靈魂的冒險”一樣。如果一個虛懷若谷的,好問的,好奇的,冒險的心智始終保持著探索的精神,那么,知識的追求就會成為歡樂的事情,而不會變成痛苦的工作。我們必須放棄那種有量度的,千篇一律的,被動的填塞見聞的方法,而實現(xiàn)這種積極的,生長的,個人的歡樂的理想,文憑和分數(shù)的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們所重視,知識的追求便可成為積極的活動,因為學生至少須問自己為什么要讀書。
學校現(xiàn)在已經(jīng)替學生解答這個問題了,因為學生知道他讀大學一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學二年級生,讀大學二年級的目的,便是要做大學三年級生,心中一點疑問也沒有。這一切外來的計劃都應該置諸不顧,因為知識的追求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干。現(xiàn)在的學生是為注冊主任而讀書的,許多好學生則是為他們的父母,教師,或未來的妻子而讀書,使他們對得起出錢給他們讀大學的父母,或因為他們要使一個善待他們的教師歡喜,或希望畢業(yè)后可以得到較高的薪俸以養(yǎng)家。我覺得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識的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的事情。
林語堂名言
1、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閑的、無恐懼的人。林語堂
2、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林語堂
3、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
4、人生的大騙子不是兩個,而是三個:名、利、權。林語堂
5、賞玩一樣東西中,最緊要的是心境。林語堂
6、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林語堂
7、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者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林語堂
8、文明可以改變愛情的方式,卻永遠不能扼殺愛情。林語堂
9、讀書不可以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林語堂
10、讀書是至樂的事。林語堂
11、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只要看他怎樣利用余暇時光就可以了林語堂
12、因為有這種種假文學,所以我近來不看人的文章,只看人的行徑。這樣把道德與文章混為一談,似乎不合理,但是此中有個分別.創(chuàng)作的文學之高下為標準,但是理論的文學,卻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顧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鋮之為人,但是仍可以喜歡他的《燕子箋》。這等于說比如我的廚子與人通奸,而他做的點心仍然可能很好吃。林語堂
13、享受悠閑的生活決不需要金錢。有錢的階級不會真正領略悠閑生活的樂趣。林語堂
14、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15、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林語堂
林語堂名言名句荻原朔太郎名言蘇舜欽名言林語堂名言 林語堂經(jīng)典語錄
林語堂名言 林語堂經(jīng)典語錄
1、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
中國就有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階層,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世界里找這么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3、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4、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tǒng)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qū)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
5、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6、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
7、快樂哲學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tài)度。
8、筆和錐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后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
9、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
10、警醒遲鈍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里保持著樸實真摯。
11、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
12、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
13、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
14、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于寬大,或對于朋友過于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huán)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huán)境的摧殘。
15、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tǒng)時,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16、曠達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并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
17、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18、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痹谶@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
19、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shù)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jīng)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
20、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
21、旅行家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
22、蠶
一個學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家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
23、和土壤相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yōu)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24、溫飽黑甜
我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對于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p>
25、過客
我們對于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tài)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
26、美人魚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話,我頗愿做個安徒生。能夠寫美人魚(TheMermaid)的故事,想著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著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福建龍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zhèn)貧窮的牧師家庭。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后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臺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徹悟與痛苦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稀罕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
中國就有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階層,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世界里找這么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3、倘無幽默
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4、倘無女子
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tǒng)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qū)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
5、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
6、悠閑的情緒
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
7、快樂哲學
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tài)度。
8、筆和錐
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后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
9、與古人面談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
10、警醒遲鈍
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里保持著樸實真摯。
11、可憐的世界
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p>
12、最美的時候
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孩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
13、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
14、熱情加智勇
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于寬大,或對于朋友過于信任,而走了失著?!松菄揽岬模瑹崃业男男圆蛔阋詰董h(huán)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huán)境的摧殘。
15、死了三次
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tǒng)時,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16、曠達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并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
17、刻板
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
18、想做另一個人
一位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痹谶@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
19、老年之美
古教堂、舊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shù)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jīng)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
20、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
21、旅行家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
22、蠶
一個學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家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
23、和土壤相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yōu)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24、溫飽黑甜
我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對于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p>
25、過客
我們對于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tài)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
26、美人魚
如果我自己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話,我頗愿做個安徒生。能夠寫美人魚(TheMermaid)的故事,想著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著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
林語堂語錄
1、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后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范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生活的藝術》
2、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豎立成為一個系統(tǒng)時,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生活的藝術》
3、我們對于人生可以抱著比較輕快隨便的態(tài)度: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
4、一個學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飼小鳥的老鷹;一個思想家則像一條蠶,他所吐的不是桑葉而是絲。──《生活的藝術》
5、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選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話,我頗愿做個安徒生。能夠寫女人魚的故事,想著那女人魚的思想,渴望著到了長大的時候到水面上來,那真是人類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樂了。──《生活的藝術》
6、我所以反對獨裁者,就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因為不近人情者總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藝術是惡劣的藝術;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類式的生活。──《生活的藝術》
7、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蘇東坡傳》
8、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一夕話》
9、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于寬大,或對于朋友過于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huán)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huán)境的摧殘。──《生活的藝術》
10、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yōu)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生活的藝術》
11、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下去時,他便會想象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tài)和怎樣的一種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馬遷都表示這個意見。─《生活的藝術》
12、一個女子最美麗的時候是在她立在搖籃的面前的時候;最懇切最莊嚴的時候是在她懷抱嬰兒或攙著四五歲小阿行走的時候;最快樂的時候則如我所看見的一幅西洋畫像中一般,是在擁抱一個嬰兒睡在枕上逗弄的時候。──《生活的藝術》
13、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么可憐的世界??!──《生活的藝術》
14、我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對于快樂概念是“溫暖、飽滿、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頓豐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一個中國詩人也曾說:“腸滿誠好事;余者皆奢侈?!暴ぉぁ渡畹乃囆g》
15、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國吾民》
16、古教堂、舊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書籍,我們是喜歡的,但大多數(shù)的人忘卻了老年人的美。這種美是值得我們欣賞,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為古老的東西,圓滿的東西,飽經(jīng)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生活的藝術》
17、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吾國吾民》
18、那些有能力的人、聰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時,()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氣、深刻和機巧。他們永遠在處理瑣碎的事情。他們并不知那些心思較曠達的幽默家更能應付偉大的事情。──《生活的藝術》
19、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里保持著樸實真摯。──《生活的藝術》
20、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生活的藝術》
21、沒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沒有禮俗、宗教、傳統(tǒng)及社會階級。世上沒的天性守禮的男子,也沒的天性不守禮的女子。假定沒有女人,我們必不會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門窗八角澡盆的房
22、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生活的藝術》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松較快樂的態(tài)度。──《生活的藝術》
23、人生真是一場夢,人類活像一個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恒的時間之河駛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個地方上岸,好讓其他河邊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藝術》
24、屋,而且也不知飯廳與臥室之區(qū)別,有何意義。男子喜歡在臥室吃飯,在飯廳安眠的。──《金圣嘆之生理學》
25、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jīng)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生活的藝術》
26、一位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授說過一句詼諧語:“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這種意義上說來,世間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另一個人不是他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生活的藝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37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故事很短,道理很深?。ńㄗh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