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用文學(xué)留見證
文/ / ()
1
有的書買來放在架上,可能很久都不拆封。
那也是自己精挑細選的、認為該讀的書。知道會讀,但因為待讀的書很多,因為其它的原因……擱置得久了,自己都會覺得它受到冷落,甚至難免自責或心生歉意。待到某個機緣捧起來讀,又悔不迭——哎呀,為什么沒早點讀它
對我來說,《巨流河》就是這樣的一本。
在我的書架上,臺灣作家的書單獨占了一排,齊邦媛的《巨流河》擺在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三姐妹和龍應(yīng)臺、蔣勛等人中間。打開這本書,卻緣于朱姐送給我的那本《一生中的一天》。
春節(jié)期間她去臺灣旅游。誠品書店是行程中匆促的一站,他們在那里只有半小時時間。她微信問我有沒有惦記著要帶的書。我素來怕給人添麻煩,書又是很重的東西,就客氣地說謝謝不麻煩她了。她還是“急急忙忙中抓了兩本”,說送給我一本。
《一生中的一天》是齊邦媛的散文日記合輯。
臺灣出版的圖書,依然保持著中華傳統(tǒng)線裝書的風(fēng)格,繁體字,豎版印刷。我們閱讀習(xí)慣中的封底,其實是書的封面,看到最后才赫然發(fā)現(xiàn)封面插圖《月夜》的作者,原來是席慕蓉??吹剿拿?,竟有一種意外的驚喜。臺灣女作家中,我們熟悉三毛瓊瑤席慕蓉龍應(yīng)臺甚至林海音等人,要比齊邦媛來得多。讀齊邦媛的文章,才知道林海音是她多年的好友。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篇文章,說閱讀豎排文字能令眼睛得以休息,利于視力保護。我對這種資訊,向來是感興趣而且是相信的。
這樣的書,捧讀起來自覺有“讀萬卷書”之況味,熟悉又陌生的漢字似乎穿越千年而來,因“繁體”而多了幾分厚重,不由心生“文化自豪感”。
《巨流河》中,齊邦媛多次寫到“文化自豪感”。不知不覺受到她的感染。也想起馬英九在《中華民國100年國慶大會上的講話》中所言:全球80%的華語音樂在臺灣創(chuàng)作,不論電影、戲劇、舞蹈、設(shè)計,我們都已經(jīng)站上世界舞臺。
這種文化自豪感和自信,真是值得我們思考。
2
1947年齊邦媛大學(xué)畢業(yè)和妹妹星媛
這精神氣質(zhì)和衣著打扮,隔70年看!
這本書被歸為“散文題材的回憶錄”,也有點“自傳”的意思。 作者自己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更愿意把它稱為散文”。
《巨流河》以自己家兩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為線索,講述了父親齊世英救亡圖存的奮斗之路和作者本人的成長歷程,家族史、個人史交相輝映,大陸、臺灣相互映證。齊邦媛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和文學(xué)功底,刻畫出縱橫百年、橫跨海峽兩地的歷史圖景。
透過她溫婉深沉、含蓄內(nèi)斂的文字,我們看到兩代人的顛沛和流離,看到命運和鄉(xiāng)愁怎樣交織在一起,也深入了解到退居海隅的同胞內(nèi)心的堅守和文化人對教育、對文學(xué)的執(zhí)著。
說起對教育的重視,很多人通過文字了解日本戰(zhàn)敗后的一幕: 日僑家屬們在戰(zhàn)敗、投降、身處異國的日子里仍然不忘教育,很快把孩子們組織起來在小樹林里上課,教員是僑民自愿擔任的。有記者看到這一幕,感慨了一句:可怕的民族。
齊邦媛抗戰(zhàn)時期就讀南開中學(xué)、武漢大學(xué),因戰(zhàn)爭隨學(xué)校流離遷移,從東北流亡到關(guān)內(nèi)、西南?!毒蘖骱印芬粫屛覀冎?,對教育的重視、對知識的尊重在那個年代始終有人堅守,作為被侵略的一方,更難能可貴和值得自豪:
顛沛流離中有說不盡的苦難,但是不論什么時候,戶內(nèi)戶外,能容下數(shù)十人之處,就是老師上課的地方。學(xué)校永遠帶著足夠的各科教科書,儀器和基本設(shè)備隨行。
我今天回想那些老師隨時上課的樣子,深深感到他們所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們真正的相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除了各科課程,他們還傳授獻身于愛,尤其是自尊與自信。
作為一個女性,齊邦媛在戰(zhàn)時仍能按部就班讀書學(xué)習(xí)受到高等教育,何其有幸。她在臺灣參與編訂教科書任職“國立編譯館”,始終堅持不以“政治掛帥”,何其可貴。因為她自己求學(xué)的經(jīng)驗是“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教材,即便在最晦暗的時刻也能啟迪一顆顆敏感的心靈?!保ㄍ醯峦Z)
3
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字鐵生,人稱“鐵老”,是個懷抱理想、剛正不阿、錚錚鐵骨的東北漢子。
巨流河是遼河在清代的名字,從家鄉(xiāng)遼寧的巨流河到臺灣南端的啞??冢瑥拇蠛拥酱蠛?,是齊世英一生追求真理、力圖救國的人生軌跡。
他早年留學(xué)日本和德國,曾參與郭松齡反對張作霖的軍事行動,兵敗后轉(zhuǎn)投國民黨,是國民黨“遼字第一號黨證”持有者,主持東北黨務(wù)??箲?zhàn)期間他奔波操勞,救難濟民,建立中山中學(xué),辦《時與潮》期刊……赴臺后,作為“大佬”級的人物,因民生問題、因堅持民主理念,被蔣介石一怒之下開除黨籍。直到晚年,他一直是對臺灣民主化運動影響甚大的人物。
在《巨流河》中可以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戰(zhàn)亂頻仍,齊家人衣著十分洋派而且得體。齊世英堂堂儀表不輸如今任何的明星,書里有齊家人不同時期的合影照片,作者在一張父親晚年的照片下面寫道:“直到晚年,他的腰板始終挺直不彎?!?/p>
前排中,齊世英
齊世英是一個正直的人。逃難路上,他的獨子被人好意安排乘車前行,卻被他趕下車,他讓兒子回到學(xué)生隊伍中,跟著走。女兒上學(xué),不能搭他的公車,公務(wù)信紙上有機關(guān)頭銜的,孩子也絕不可以用?!耙粍t須知公私分明,再則小孩子不可以養(yǎng)成炫耀的心理?!?/p>
如此的“慎獨”,如此的嚴格自律,原來國民黨隊伍中也有。
齊邦媛的母親83歲去世前,她曾問母親如果有來生,是否還愿意嫁給爸爸,她媽媽過了幾天才說:還是會嫁給他。他雖不是“家庭第一”的男人,但他是溫和潔凈的真君子。
我讀到這里,竟然眼眶一熱。
4
齊邦媛是臺灣教育界、文學(xué)界最受尊敬的前輩。她出生于1924年,1943年考入武漢大學(xué),讀哲學(xué)系一年后轉(zhuǎn)入外文系,師從朱光潛、吳宓先生;1947年到臺灣大學(xué)任助教,期間曾任教高中和幾所大學(xué),參與過臺灣中學(xué)、大學(xué)教材的編撰,數(shù)次出國進修,對臺灣文學(xué)走向世界做出過卓越貢獻,被稱為“臺灣文學(xué)的推手”。
齊先生一生育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她64歲在臺大退休后,多年來依然致力于學(xué)術(shù)交流和文化傳播,著書立說,筆耕不輟。
他的學(xué)生王德威是哈佛大學(xué)教授,著名的中國文學(xué)批評家。當年他把《巨流河》推薦給三聯(lián)書店得以在大陸出版。首印8000冊,令出版社沒想到的是,此書一經(jīng)推出,立刻受到讀者追捧,至今已經(jīng)暢銷20多萬冊。王德威在《巨流河》后記里稱此書是“如此憂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巨流河》中,除了從小到大求學(xué)求真治學(xué)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個人成長歷程,也用濃墨重彩記述了自己的初戀。從1938年到1944年,在殘酷戰(zhàn)爭中成長的少女齊邦媛與張大飛有通信有一百多封, 那個立志做軍中牧師的青年,為抗日參加空軍加入飛虎隊,26歲以身殉國。
若我在電影《無問西東》公映前讀完《巨流河》,一定會覺得沈光耀身上有張大飛的影子。讀這本書時,那些關(guān)于張大飛的文字,總讓我想到沈光耀。時隔60年,75歲的齊邦媛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看到刻有張大飛名字的石碑。她用文字追問“是不是這一塊碑,這一行字,能成為一種靈魂的歸依 ”
張大飛的一生,在齊邦媛心中,“如同一朵曇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綻放,迅速闔上,落地。那般燦爛潔凈,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
齊邦媛少時受洗信仰基督徒,深受張大飛的影響。她的母親后來也信仰基督,“雖然不相信天堂和地獄有那么強烈的賞與罰,但開始認真讀《圣經(jīng)》……一本《圣經(jīng)》35年間捧讀萬遍?!?/p>
她母親臨終那天自己梳洗、澆花,還安排女傭做午飯,清晰地說:“主??!你叫我去,我就去了?!弊褪攀懒恕?/p>
讀這樣的文字,除了稱奇,更多的還有對信仰、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思考。
5
有評論說《巨流河》是“ 一部非常典雅的文學(xué)作品,但作者自己似乎并沒有把它當作文學(xué)來看待?!饼R邦媛有感于60年來,“殉國者的鮮血,流亡者的熱淚,漸漸將全被遺忘與淹沒了”,于是決心要為“生身的故鄉(xiāng)和為它奮戰(zhàn)的人寫一篇血淚記錄”。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對戰(zhàn)亂時期的中學(xué)、大學(xué)教育有所了解,也能窺見國民黨退居臺灣后的教育狀況。
作者說在自己的記憶中,父親齊世英“一生都是溫和的君子”,她應(yīng)該是傳承了父親的風(fēng)格,文字也是溫和如玉,發(fā)出一種“潔凈”的聲音,卻又難掩淡淡的憂傷。
齊世英18歲考取官費到日本讀書,就認識到:
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家,國民普遍的教養(yǎng)是清潔守法,教育程度高些的講究溫恭的禮節(jié),鼓勵知識的追求,對國家有強烈的效忠思想,所以日本那么小,卻已成為亞洲強國。
100年前的中國青年,就有如此這般的見識,現(xiàn)在看來,還覺得“難能可貴”。
《巨流河》中同樣濃墨重彩地記述了她的師長和同學(xué)。朱光潛, 吳宓,錢穆等閃亮的名字,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與政治保持距離,在亂世中堅守書齋,保持一份獨得的清醒。寫聞一多時,她用了“很傷心”和遺憾的字眼。寫朱光潛時,她記了老師的一件趣事:深秋院子里積著厚厚的落葉,有個男同學(xué)要幫老師掃枯葉,朱老師阻止他——
我等了好久才存了這么多層落葉,晚上在書房看書,可以聽見雨落下來,風(fēng)卷起的聲音。這個記憶,比讀許多秋天境界的詩更為生動、深刻。
這種美的教育,那一院子的落葉和雪萊的《西風(fēng)頌》中的意象聯(lián)想在一起, 使齊邦媛記了一輩子。
6
她在書中也不禁自問,如果沒有到臺灣教書育人,作為“黑五類”留在大陸,她在“那十年”會有怎樣的境遇因為她在大學(xué)受業(yè)的老師“幾乎都未能身免,所受之苦,是中國文人百年來受政治撥弄之苦的極致,即便傾三江之水,也洗不去心中的憤慨憾恨啊!”
這本書在大陸出版據(jù)說只刪了1萬多字,看到這樣的文字,依然難免令人唏噓感嘆。
10多年前我去臺灣曾在嘉義一家書店買過龍應(yīng)臺的《大江·大?!?949》,塞進行李箱時還唯恐被安檢查沒。因與《巨流河》屬相同的題材,媒體常把兩本書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讀《巨流河》時也難免想起龍應(yīng)臺的那本書,同樣的寫大江大河大海,為何兩本書有不同的命運 齊邦媛自己給了答案:
我的寫作態(tài)度是非常客觀的,因為客觀,所以平實。我和龍應(yīng)臺是兩代人,她是作為旁觀者去看那段歷史的,有鮮明的政治介入意識。我作為親歷者,80歲以后看人間事也許真的超然了一些———你連生死都超然,你還激越嗎
這部作品微言大義,是“一部個人角度的二十世紀實錄”。她的文字充滿細膩的情感,常有令人眼眶一熱的瞬間;她的文字又是理性的,大概是長期執(zhí)教養(yǎng)成的縝密的思維使然吧。
即便寫自己遭遇交通意外,她也能用淡淡的筆觸,絕不多述身體的痛苦。冷靜地思考:象我這樣一生與世無爭的人,會遇到這種飛來橫禍,莫非那也是上帝的意思,教我親身體驗這一層的人生苦難 ……
在她的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叫淡定從容。
齊邦媛說:“我們這一批人,兩代退居海隅,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因為我們心靈自由,終能用文學(xué)留見證?!边@是真正的文化人的心靈自由和自豪。
專欄作者,書評人
新書 在全網(wǎng)熱銷中
微博@小 ,豆瓣@
: (ID)
▼
盡情分享到朋友圈|轉(zhuǎn)載聯(lián)系授權(quán)
喜歡請點贊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打賞
點個贊,讓我知道你曾來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1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孩子沒完成作業(yè)被老師打了兩巴掌,我···
下一篇: 你見過素質(zhì)最差的人是什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