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鄰莊”的美麗傳說
文圖/公號/ ()
老公大姨家在“留鄰莊”。
前兩天,80多歲的大姨打電話來,讓婆婆去摘杏。再有十天半個月,就到了小麥收割期,此間杏子也已成熟,謂之“麥黃杏”。
說是去摘杏,表哥表嫂早就摘了滿滿兩大桶,只等我們去拿。我還是想去杏園看看,想親眼目睹碩果累累的景象。大概跟兒時的記憶有關,每當看到“碩果累累”這個詞,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杏樹,覺得它是最當得起這個詞的樹種之一。
六表哥家園子里有幾十棵杏樹,植株間沒留多少間距,顯得密不透風。一進杏園,就好像跌進了濃郁的綠蔭。地上掉落的黃杏無人撿拾,看著都覺得可惜,樹枝上掛滿或黃里透著紅或青里透著黃的杏兒,看著難免口舌生津。
這個村子主干道兩側,甚至是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杏樹。黃杏壓彎樹枝,小兒在街上戲耍,老人在屋山頭納涼。我奇怪的是那黃杏居然沒有人“偷”,又想若是在城里,肯定等不到杏黃……
我對“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風氣顯然缺乏信心。在“留鄰莊”隨處可見麥黃杏,讓我相信此地肯定是——民風純樸。
在杏樹林拍照發(fā)朋友圈,添加地址顯示“留鄰莊”,有朋友留言“這個莊名一定有故事?!?/p>
回程途中,問婆婆這個莊名的來歷,她以“從前的人,都仁義”做開場白,就講了這個“結笆接棗、鋸樹留鄰”的故事。我怕忘了,趕緊記下,還請教了了“笆”個什么家什。
從前人煙稀少,這村里有兩戶人家鄰墻居住。
東院靠墻有一棵棗樹,枝繁葉茂,伸到了西院。秋天棗子成熟,樹搖棗落,有一部分棗兒落到西家。西家的孩子天真活潑,爭先恐后搶拾。家長見此情景,覺得不是睦鄰之道,就用荊條編了個笆片,放在墻上來接棗,想讓棗兒順著笆片滾落到東院。但是,棗兒仍是落得四處都是,笆片不能盡接,落到西院的棗兒仍被孩子拾著吃了。
孩子小,不識好歹,又奈何不得。西院這戶人家擔心長此以往會影響睦鄰友好團結,就萌生了喬遷之意,連夜收拾家當準備搬離。
東院知道原委,覺得因為幾個棗子逼得鄰居搬遷,心下十分不安。為留住鄰居,干脆將棗樹鋸掉,以示對西鄰的挽留。西鄰見此情景,十分感動,也不再提搬家的事。
自此倆家和睦相處,親密無間,也引得其他地方的人紛至沓來。莊鄰們團結友愛、互敬互讓,后來村子就定名“留鄰莊”。“留鄰”——留住鄰居,這村名真讓人感動。
聽了“結笆接棗,鋸樹留鄰”的故事,也難免感慨——難怪村子里杏樹隨處可見,觸手可得,但無人采摘,果然跟民風有關。
又想,這么好的故事,簡直可以跟“孟母三遷”,跟“六尺巷”有得一比,為何沒能得以流傳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村子里沒出大名人、當大官的人,二可能是宣傳力度不夠。
婆婆還說,這村子里的棗樹或其它樹鋸下來,新鮮的截面锃亮,晚上放在屋里都會發(fā)光。還說此事“千真萬確”,她小時候親眼所見。
我想這大概是土壤里含有什么有機成分罷了,或者是人們對村莊名這個美好傳說的神化。
婆婆還講了一件家事。
我老公小時候曾在大姨家“寄居”過一段時間。大姨家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就是擁有杏園的六哥,他跟老公年齡相當。
老公那時候也就六七歲吧。有次他回家跟媽媽說:“我大姨怎么回事啊 我說要吃煎餅,大姨烙了煎餅還打上雞蛋……六哥要吃,大姨就不給。”
當年日子普遍窮,何況是養(yǎng)了六個兒子的家庭 有了好吃的,特別是雞蛋這種稀罕物,先給外甥吃……
于是婆婆知道,這個大姐對自己、對外甥有多么地——仁義。
最新文章
我每天發(fā)朋友圈,其實是為了學習
你有點兒自戀,這就對了
為什么有的人看著就不像好人
有一種女人,不管是不是“嫁給了愛情”,都會找到幸福
平凡的人給我最多感動
你的固執(zhí)里,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安全感
母親節(jié)到了,我聽到的最扎心的話是……
倉頡造了那么多字,誰都可能念錯
如果你是好樣的,不管后來遇到誰都會幸福
有這些職業(yè)習慣的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歲月靜好:四月寫字總結
凡事往好處想·三月寫字總結
2018年2月寫字總結
2018年1月寫字總結
長按下圖二維碼可 “ ”
▼
作者簡介
,專欄作者,書評人。新書 在全網熱銷中,感謝支持。
微博@小 ,豆瓣@ 。
▼
感謝分享到朋友圈|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
點擊 購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1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我每天發(fā)朋友圈,其實是為了學習
下一篇: 煽情的麥子【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