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比松且槐緩碗s的電子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格式,每個人都想要讀懂它。可惜,生活中的誘惑太多,生活中的起伏更是大到讓人無法抗拒,前一刻我們在慷慨高歌,下一刻我們就已經(jīng)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生活中的普通人尚且如此,歷史書中的知名人物更是如此。以明朝的朱文正為例,此人曾經(jīng)洪都立威,提供了鄱陽湖大戰(zhàn)的前提,可頃刻之間卻因造反而被廢,只能在監(jiān)獄中惋惜一生。但轉瞬之間,200年風云再變,他的子孫居然還稱了帝。
此人的一生可謂真正演繹了人生無常,如陶淵明的感慨一般,讓人產(chǎn)生不若歸去的感慨。那么他的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進擊的侄子
朱文正此人乃是朱興隆的兒子,雖然朱興隆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但他卻有一個好兄弟,那就是弟弟朱元璋。
擁有這樣一個好兄弟,對于朱興隆來說肯定是危險的,畢竟朱元璋造反起家。但對于朱興隆的兒子朱文正來說,那簡直不要太好。
因為朱元璋的遭遇,所以朱文正有了一展身手的平臺,又因為朱元璋的王命,他的故事被永遠寫進了大明王朝的豐碑中。
史書記載,朱文正出生于公元1336年是朱元璋的侄子,早些年朱元璋剛剛起兵,朱文正的老爹就離開了人世,他只能跟著母親來到朱元璋的身邊。
落魄之際來投,朱元璋對這個侄子沒有絲毫的抗拒,他不僅將其視為己出,而且還真正的開始培養(yǎng)這個孩子在戰(zhàn)場上的技巧。
或許和朱棣的遭遇一樣,朝不保夕的日子,讓這個年輕的小伙子第一次砍了人,第一次瑟瑟發(fā)抖的拿著人頭立了軍功。
在幾杯濁酒下肚后,在周圍名將的鼓勵下,朱文正適應了這一切,并且勇敢地再一次沖向了戰(zhàn)場。
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年輕人非常有天賦,他不僅勇猛善戰(zhàn),而且還足智多謀。當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時,這個年輕人已經(jīng)屢立戰(zhàn)功,早就已經(jīng)成為樞密院同僉。
每當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時,老朱就會高興的拍著這個雞立鶴群的年輕人,調(diào)侃他想要當什么官 而這個年輕人總是豪氣的說道,大業(yè)未成何以說官,未來天下大定之際,就是封官加爵之時。
不得不說,當時的朱文正非常具有上進心,猶如昔日的霍去病一般,老朱對他的愛那時也是很真誠的。
傳奇與落幕
在明朝歷史上曾有過很多擅長防御的將軍,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耿炳文,面對張士誠的主力大軍耿炳文能夠死守長興城一月,打的張士誠丟盔卸甲。
然而,朱文正這個小年輕,卻創(chuàng)造了比耿炳文更加可怕的傳奇。史書記載,陳友諒與朱元璋的戰(zhàn)爭最終爆發(fā),朱元璋帶領主力去偷襲陳友諒,而陳友諒澤帶著60萬大軍圍困洪都。
朱文正被賦予了守洪都的任務,而他所能動用的軍隊不足2萬人,但即使是如此,他居然死撐著守了整整85天之久,讓陳友諒的60萬大軍再次疲勞。這種水平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耿炳文,更是讓朱文正的大名響徹整個天下,連蒙古人都對其稱贊不已。
也正因為他可怕的防守,最終導致陳友諒的軍隊疲憊不堪,而這也成為了鄱陽湖大戰(zhàn)的開端,不客氣的說,后來鄱陽湖大戰(zhàn)的勝利,朱文正可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按理來說,朱文正已經(jīng)順利的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他已經(jīng)可以向朱元璋索要高官厚祿。朱元璋也的確如先前的承諾一般,允許由他挑選官職。
然而,朱文正還是如往前一樣說漂亮話,他讓朱元璋先封別人。結果,老朱,還真的就這么干了,忘掉了朱文正。
這讓年輕的朱文正開始想不開,但他又不好向朱元璋明說,于是私底下的抱怨就變成了明面上的憤怒,他和朱元璋漸行漸遠。
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年輕氣盛,再加上他創(chuàng)立了傳奇,所以朱文正對于朱元璋的未來開始指手畫腳,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
于是,二人關于針對元朝的態(tài)度上有了分歧,朱元璋向元朝妥協(xié),甚至稱臣,朱文正堅定地反對這一做法。于是,昔日積累的矛盾徹底因為這個引子而爆發(fā),朱文正居然聯(lián)合了昔日的死敵張士誠背叛朱元璋。
昔日朱元璋部下最亮的明星,結果轉眼之間就成了二五仔,朱元璋的部隊受到了很深的刺激,老朱本人更是被氣到吐血。
結果可想而知,朱元璋拿著鞭子要抽死他,但在馬皇后的勸阻下,朱文正被剝奪了一切,永遠地關了起來,一直到他幽怨死去。
可以說,歷史記載中的朱文正是一個旋起旋滅的人物,他崛起的過程非常精彩,但是滅亡的過程又是那么的悲哀,真有一種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無奈。
不過,歷史和人生總是反復無常,朱文正他本人的歷史已經(jīng)終結,但他后人的故事卻還在繼續(xù),甚至200年以后,他的后人還稱了帝。
后人也瘋狂
當朱文正的怒吼湮滅于朱元璋的強力手段后,大明王朝的歷史也沒有延續(xù)太久,很快就來到了1645年。這一年清軍已經(jīng)占領了南京,小福王已經(jīng)被抓,崇禎皇帝更是死了很久了。
就在這天下分崩離析之際,好不容易還剩下兩只力量,一支是魯王,一支是唐王,還能勉強維持南明天下。
從記載來看,唐王的表現(xiàn)其實更好一些,但由于他沒有合法的身份,所以唐王和魯王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眼看的敵人就在眼前,但是兩大王者還在糾結,這種混亂的局面給了一些野心家機會,其中就包括了朱文正的第11代子孫朱亨嘉,
此人原本是第11代靖江王,在當時爭斗的王族勢力中血脈世系最遠,但他卻乘機作亂,在這一年9月22日登基稱帝,改廣西桂林為西京。
這也不由得讓人感慨,歷史似乎回到了原點,老祖宗朱文正沒有做成的事情,最終讓后輩做成了。
不過可惜,此人的命運和朱文正一樣,當年朱文正剛剛發(fā)動造反就被壓制,此人也好不到哪去,剛剛稱帝就遭了唐王打擊,僅僅在11月12日就被打敗,本人也被活捉,最終被錦衣衛(wèi)殺害。
結語
不得不說,回顧這段歷史還是讓人感慨良多,人生何其無常,旋起旋滅之間,一切都不可預測,數(shù)百年歷史風云人物,可能真的是盡付笑談中。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占江西、湖廣之地,
火燒陳友諒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lián)合,于是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雙方戰(zhàn)于龍灣,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shù),喪失戰(zhàn)艦數(shù)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張德勝乘勝追擊,在慈湖將其打敗,焚燒其船。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陳友諒派出皂旗軍迎戰(zhàn),又被大敗。于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于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兵再次攻陷安慶。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恢復安慶,長驅(qū)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zhàn)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戰(zhàn)死鄱陽湖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于是制造了數(shù)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shù)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
鄱陽湖大戰(zhàn)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fā)精銳進攻南昌,飛梯沖車,百路并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 *** 巨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zhàn)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刮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只,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后,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zhàn)斗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巨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zhàn)敗。[7]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桿,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后,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桿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zhàn),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在堅持數(shù)日之后,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采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后,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
朱元璋大戰(zhàn)陳友諒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nèi)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于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zhàn)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于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于火海。你即便僥幸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陳友諒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時間一久,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沖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zhàn)于涇江口,漢軍且戰(zhàn)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zhàn),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尸體逃回武昌。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jīng)制造了一張鏤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后,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么不同呢?然后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8] 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后,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陳理至應天,元璋封為歸德候。數(shù)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
他的部下康茂才原來是陳友諒的人,送他去自首是最好的選擇。陳友諒,一個聰明人,真的很出名。他按照康茂才給的行軍路線發(fā)起了進攻。沒想到關鍵時刻康茂才掉鏈子了,只能帶領部隊回到一個叫龍灣的地方。
陳友諒
陳友諒的軍隊一登陸,就進入了伏擊圈。朱元璋立即發(fā)出進攻命令,其他將領展開連續(xù)進攻。陳友諒的軍隊在恐懼下無法抵抗,只能跑向戰(zhàn)船。沒想到,幾乎所有的戰(zhàn)艦都擱淺了,無法行駛。就這樣,陳友諒無敵的水軍被朱元璋拖上岸,狠狠打了一頓。
一戰(zhàn),陳友諒損失兩萬,失守江州。朱元璋大獲全勝,繳獲了許多戰(zhàn)船,充實了水軍。
劉基對陳友諒的評價是對的:焦慮。不加思考就盲目參戰(zhàn);不能仔細辨認康茂才;利用軍事實力過度自信。這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但是,陳友諒不會輕易被打敗。在大約三年的時間里,他重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陳友諒率軍來到洪都城,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守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朱文正用4萬兵力牽制陳友諒60萬大軍3個月。陳友諒雖然吃了點虧,但還是比朱元璋強。更何況陳友諒有一支無敵艦隊,實力懸殊不小。此時朱元璋二十萬大軍到了洪都,陳友諒避開了鄱陽湖。很快,兩軍在鄱陽湖的決戰(zhàn)開始了。
陳友諒戰(zhàn)船用鐵鏈連接,想對朱元璋造成極大的壓迫,卻讓朱元璋想起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反反復復。鄱陽湖火光沖天,雙方激戰(zhàn)之時,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正在船上指揮戰(zhàn)斗的陳友諒突然被一枝流動的箭射穿了腦袋,一代梟雄就這樣死去了。
智慧和運氣促成了朱元璋的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4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